词条 | 台湾副细鲫 |
释义 | 台湾副细鲫 Pararasbora moltrechti 台湾副细鲫,俗名台湾白鱼,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种。[1]一般成鱼体长约 10 厘米,大的雌鱼可达15厘米,生殖期在3至10月之间并在5月达到高峰。最初性成熟,雌鱼全长为5.4厘米,雄鱼最初性成熟之全长为5.9厘米。[2] 为台湾特有的淡水鱼类,习性属于温和鱼类,饲养与繁殖都相当容易,几乎任何的人工饲料都会进食。产地多集中在南投埔里一带的小溪、筊白笋田及池塘中,属于罕见鱼类。在台中的食水嵙溪(大甲溪支流)及北部的几处封闭池塘,都是人为复育的成果,并非真正的野生族群。[3] 台湾农委会2009年4月1日将其公告为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但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4] 濒临绝种主因是遭人大量捕食的人为因素,造成其族群量不稳定,加上台风大量豪雨冲刷山区造成土石流破坏仅存的栖息地,造成台湾副细鲫数量大减。 分类: 鲤形目 特征: 体侧扁且延长,无须,鳞片大。鱼体淡土黄色,体侧有宽且界限不清之蓝紫色纵带,特征是侧线长且完整。各鳍透明,尾鳍叉形。雄鱼体型略小,较细长;雌鱼个头较大,腹部膨出。 习性: 初级淡水鱼,喜栖息于水质清澈且植物茂盛的支流沟渠、小溪流或浅水潭中,活动於中上层水域,善跳跃。杂食性,以小型无脊椎动物、水生昆虫及丝藻为食。 分布: 台湾特有种,仅见於南投与台中两县的部分溪流,数量稀少。 分布纪录上仅分布分布于水流东溪(大肚溪支流)与食水嵙溪(大甲溪支流),但仍有在台湾乌溪与浊水溪上游及日月潭附近的小溪及水潭中有发现族群。 特征本鱼体延长而侧扁,无须,鳞片大。鱼体淡土黄色,体侧有宽且界限不清之蓝紫色纵带,特征是侧线长且完整,上半部弧形后缘的鳞片呈现黑色长条细纹。各鳍透明,尾鳍叉形。雄鱼略小,较细长;雌鱼个头较大,腹部膨出,体长可达8厘米。 在鲤科中,台湾副细鲫与菊池氏细鲫是颇为相似的种类,两者有明显的地理区隔之外,可从身体侧线辨识它们,台湾副细鲫侧线由鳃处一直到尾鳍,而菊池氏细鲫的侧线只有半截,而且台湾副细鲫的体型较大,口裂较小。 栖所生态为初级淡水鱼,栖息于水深0至5米水质清澈且植物茂盛的支流沟渠的浅水区、小溪流或浅水潭中等水生植物繁生的溪流平缓水域,通常活动于中上层水域,善跳跃。具有群游性,属杂食性,以小型无脊椎动物、水生昆虫及绿藻为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