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踏谣戏剧学馆 |
释义 | 踏谣戏剧学馆简介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教坊记》。 踏谣,取自始于北齐流行于唐代歌舞“踏谣娘”,在中国舞蹈史与中国戏曲史上具备双重划时代意义,被认为是我国最初的戏剧萌芽。踏谣戏剧学馆的骨干人员来自原上海著名802戏剧工作室(2001-2010年)的核心骨干人员和亲密战友。该工作室历经十五年的风雨,通过戏剧实践,推广优秀的公益戏剧理念,与多家国内外优秀的戏剧、文化团体进行合作,自身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 踏谣戏剧学馆艺术总监为编导、创意人王成先生;制作人为编剧、诗人、音乐人田辰明先生。学馆秉承“感恩、尊重、关怀”的文化信念,胸怀“让戏剧丰富每一个生命”的戏剧理想,心系“自娱娱人、自乐乐人、自爱爱人”的使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创造力,先后提出“治愈系戏剧”和“空寂之戏剧”的艺术风格,同时努力营造百家争鸣,和而不同的艺术氛围,希望能追溯当年的“稷下学风”。 学馆区别于国家戏剧院校的科班教学模式和社会短期研习的简单体验模式,开展长期系统的戏剧实践和教育。将尝试一种普及化、平民化,同时也是精英化的戏剧教育。学馆提供公益的戏剧教学课程和相关实践活动,打造一个真诚、共享的交流平台。推动专业内外的合作共享,本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破除各种戏剧、文化的藩篱。为培养更多活跃于民众戏剧的专业化戏剧人才,推动优秀的戏剧文化、公益文化孜孜以求,上下求索。民间戏剧的践行者是学馆的召集人和先行者,守候着广大愿意走近戏剧的青年朋友。 踏谣戏剧学馆艺术特色踏谣戏剧学馆秉承着数年来对于戏剧的执着,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创作的虔诚,提出 “治愈系戏剧”和“空寂之戏剧”的艺术风格。 治愈系戏剧关于“治愈系戏剧”, “治愈系戏剧”,类似流水的韧,仿佛生命最初的哭——深情又饱含力度的作品风格,在舞台上下都用创作本身去透视生命中的人文关怀,以对抗岁月中无可避免的冷漠。 我们期望呈现的不是某一个单一的戏剧作品,而是清澈的生命本身。 去真诚,去问候,去关怀,去愈和,让戏剧成为生命的一种力量,让舞台成为每个人的声音。让单一的戏剧作品在剔除舞台技巧与专有名词以后,依然可以成为众人心口的暖流,让固态的舞台找到留存在躁动的灵魂里的方法。 这很难,但我们努力。我们将历经失望与自己的失望,坚韧起步。 那些我们一直学习着的经典作品让人感怀和崇敬,我们希望以此为积淀,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更多地关注吾辈青年的优秀原创作品。在这个浮生俗世,人们对于情感的匮乏,对于生存价值的叩问,对于灵魂去向的迷惘,我们与你们一起求索。 ——不要冷漠。不该冷漠。 制作人:田辰明 2011年5月 空寂之戏剧一场场的演出过后,送走一批批的看官,观众席里渐渐安静下来,留待着戏剧人的是空荡荡的剧场,那空旷的舞台和无人的观众席里,依旧能感受到巨大的呼吸,裹挟着似真似幻的爱恨情仇——生命的悸动。 舞台上,人流涌动,来了又去,去又复返,舞台却依旧在那儿伴着均匀而神秘的呼吸,从未改变。我们来了,或者从未来过;我们离开,抑或从不曾走远…… 所谓“空寂”,便是“无”,是“色即是空”的禅意,是东方美学、哲学的原初。一切的大悲恸,一切的大喜乐,均来源于虚空。看官们纷纷聚拢到一起来分享故事,在不经意中,观众和演员一起被裹挟进来,去体验、感受,去“亲历”种种。当一切故事,乃至于种种意外都一一跃然舞台,而主持人每每说着开场、谢幕时的问候,仿佛这里从未发生过任何的故事,生命不曾留下任何的印记…… ——我们,从不曾来过。 艺术总监:王成 2011年9月 踏谣戏剧学馆大事记2011年元月,踏谣戏剧学馆于小寒前夕正式组建。 2011年3月,学馆主办“士林沙龙戏剧讲堂”,与沪上青年爱戏人一同感受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优秀舞台作品。包括话剧、传统戏曲、音乐剧、歌舞剧、现代舞、杂技等。 2011年5月,小满节气前后,学馆联袂上海松江大学城的众多高校剧社,推出系列话剧《我叫彼得·潘Ⅱ》,上演于上海1933老场坊。作为几位青年编导临近而立之际,对于自己生命的一种回望和确认,作为踏谣的首次亮相和第一次的“汇报演出”。 2011年6月6日,恰逢端午节与芒种交汇,学馆召开第一次正式例会,并确定踏谣戏剧学馆的双月例会制度。 2011年7月,学馆正式对外招募第一届学员,并展开一系列的戏剧教学。第一期课程——暨“踏谣戏剧学馆首批学员开幕礼”,于当月23日(大暑节气)举办于沪上知名创意空间艾洛创意,此后陆续展开,内容包括戏剧理论、文学赏析、编导、表演等,同时与实践向结合,通过剧目的排练、演出,汇聚培育沪上众多青年爱戏人。 2011年11月—12月,学馆推出恋爱诗剧《初夏的提丝贝》(曾名《提丝贝的罗曼斯》,于2008年初上演),历经三年的沉寂后卷土重来,在下河迷仓演出,并参与其2011年“秋收季节”的系列展演。此后受徐汇区文化中心左右手剧社之邀,上演于社区舞台,为广大社区的观众朋友带来丰富的体验和回忆。该剧的原编剧、导演再次联袂,伴随着“80后”的种种思索,遴选优秀的“90后”青年演员,进行再度的对话和碰撞,带来一次关于生命、爱情的拷问和审视。 2011年12月,学馆受ICS(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CityBeat节目邀请,参与其开播13周年,即第1000期年度颁奖礼特别节目的录制。演出实验版《家:活着》(原名:《家》;原著:巴金;话剧编剧:曹禺),并获年度“悦戏剧”奖。此次实验版《家:活着》经踏谣戏剧学馆两度改编,通过现代人的视角,和全新的演绎,呈现关于命运的回望与思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