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塔什库尔干自治县 |
释义 | 塔什库尔干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帕米尔高原的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37′—38°40′、东经71°20′—77°01′,是我国塔吉克民族的主要聚集地。 基本信息“塔什库尔干”意为“石头城”,因县城北侧的一座古石头城遗址而得名。 2005年,自治县辖10个乡、2个镇、2个场。有14个民族,共7618户,33606人。 行政区划塔什库尔干自治县辖1镇、11乡、2场:塔什库尔干镇、塔什库尔干乡、提孜那甫乡、塔合曼乡、柯克亚柯尔克孜民族乡、达布达尔乡、库克西力克乡、班迪尔乡、瓦恰乡、马尔洋乡、大同乡、布仑木沙乡、麻扎种羊场、巴扎达西提牧林场。 人口状况2005年, 塔什库尔干自治县共有14个民族,7618户,33606人。其中男17385人,女16221人;农业人口24063人,非农业人口9543人。塔吉克族27735人,占82.53%;汉族2000人,占5.96%;维吾尔族2017人,占6.01%;柯尔克孜族1821人,占5.42%;哈萨克族1人,占0.002%;回族15人,占0.05%;锡伯族2人,占0.01%;其他民族共15人,占0.05%。人口出生率为16.63‰。 历史沿革塔什库尔干 自治县境内,西汉时有蒲犁、依耐、西夜等国。公元60年(西汉神爵二年)成立西域都护府,蒲犁等国属其管辖。东汉统称为德若。魏晋时分为满犁(蒲犁之异写)和亿若,役属于疏勒。公元2、3世纪,羯盘陀国建立,隶属于安西都护府,是“丝绸之路”南、北道的必经之地,也是通往中亚、西亚及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驿站。约713—727年,羯盘陀国国王裴星归附吐蕃,渴盘陀国灭亡。唐朝在此设“葱岭守捉”,实行有效管辖。9—16世纪,此地先后为喀喇汗王朝、西辽、察合台汗国所辖。13世纪时此地称“色勒库尔”。明末清初归属于叶尔羌汗国。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为准噶尔汗国所辖。清统一新疆后,于1759年(清乾隆二十七年)设色勒库尔回庄,隶属于叶尔羌办事大臣,实行伯克制。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改由莎车府管辖,设“蒲犁分防通判厅”。 民国2年(1913年),改蒲犁厅为蒲犁县,划归喀什噶尔道管辖。1929年又隶属于喀什区行政长官公署。时蒲犁县下辖27个庄。1945年8月爆发蒲犁革命,成立蒲犁专员公署。1946年成立“蒲犁民族联合政府”,隶属于喀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7年2月,民国政府撤消“民族联合政府”。1949年12月,蒲犁县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3月成立蒲犁县人民政府,归喀什行署管辖,下辖2区14乡。1952年,下辖4区18乡。1954年9月17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成立,归南疆行署管辖,将原三区的恰卡拉给力乡、布伦口乡、苏巴什乡、盖孜乡,四区的恰尔隆乡、科西拉甫乡、塔尔乡、帕斯热瓦提乡划归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县管辖。1956年南疆行署撤销,自治县归喀什专署管辖。“文革”后属喀什行政公署管辖至今。 地理环境地形地势塔什库尔干自治县位于西昆仑褶皱带的塔什库尔干隆起地带,此处为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阿赖山脉的联结处。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延伸。地形主要有山地、谷地、盆地和丘陵。 气候环境塔什库尔干自治县属高原高寒干旱—半干旱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干旱少雨,光能充足,热量欠缺;春秋季短暂多风,有少量降雨;无明显夏季。大致可分为冷暖两季。海拔高,气压低,空气含氧量为170—180克/立方米。年平均湿度为30—35%。 塔什库尔干自治县日照充足,全年可照时数达4434.7小时,实照达2831小时,4—9月可照数达1500小时以上。月日照数超过440小时,平均每天实照在8小时以上。自治县气温低,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平均日较差14.7℃左右,最大日较差25.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2.5℃,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9.1℃。平均降水量为68.1毫米,平均风速为2米/秒,平均无霜期为113天。最深冻土为177公分。自然灾害有雪灾、霜冻、干旱、风灾、冷雨、地震。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塔什库尔干自治县发现各类金属矿24种种,为铁、锰、铜、铅、锌、镍、钒、钛、钴、钨、锡、钼、金、银、铌、钽、铍、锂、锶、稀土、砷、黄铁矿、铀、钍;非金属矿30种,为煤、水晶、绿柱石、刚玉、彩色电气石、天河石、石榴石、玉石、方钠石、蓝水晶、冰洲石、硫磺、萤石、重晶石、天青石、蛇纹石、石英石、白云母、滑石、石墨、沸石、矿泉水、地热温泉等。 动植物资源塔什库尔干自治县 境内药材主要有雪莲、党参、当归、锁阳、紫草、手掌参、沙参、镇阳、石花、麻黄、青兰、大蓟、车前草、野茴香、库鲁木提、地窗、独活、枸杞、荆活、黄茂、瓦松、甘草、贝母、曼佗罗、肉苁蓉等。 民俗风情肖贡巴哈尔节肖贡巴哈尔”节是塔吉克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公历的3月21日,节期为3天。 “肖贡巴哈尔”,塔吉克语的意思是“迎春”。这一节日的塔吉克族的另一说法是“诺鲁孜节”。意思是“新日”、“新年”或“迎春”的意思。过节这天恰是农历的春分,这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塔吉克人将这一天看作是祝愿实现新的一年美好愿望的时刻。 “肖贡巴哈尔”节是节气的节日,没有宗教的色彩,所以人们可无约束的过这个节日。 节前塔吉克族人民都要将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意思是要将一冬天所积的污垢都清除干净。家家户户都把家什搬到屋外,一清早,由小孩牵一黄牛到屋内绕行一圈。主人向牛背撒面粉,喂少许与农事有关形状的饼后牵出。在此之后,人才能进屋并将家什搬进屋。许多人还要在家里的墙壁上画上花纹或图案,以示吉祥,同时还要洒上面粉,表示祝福,希望来年吉祥如意。许多妇女还相互帮助炸“阿尔孜克”(一种油炸面制品)、烤制大馕。这种馕比平时烤的馕要大要厚,是过节必备的食品。 塔吉克人过“肖贡巴哈尔”节一个有趣的习俗是,在节日这一天,人们要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肖贡”(一般为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肖贡”要带领一群人去各家拜节。拜节时,“肖贡”走在前面,走到每家,“肖贡”都要开口先讲祝贺节日的贺词。主人对客人的到来表示欢迎,接着将早已准备好的面粉撒在“肖贡”和其他客人的肩上,表示祝福。然后请客人入坐,主人热情地倒茶水,请客人品尝食品。这时先由“肖贡”亲自将桌子上或者是餐单上的大馕掰成一块一块的,并说:“以真主的名义。”自己先吃一口,这时大家才能开始吃面前的食品,由“肖贡”率领的拜节团体,一天要给数十家人拜节,通过这个拜节活动,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节日的头一天,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拜节,妇女留在家里招待客人。过后,再由姑娘和媳妇去拜节。媳妇还要带上油馕回娘家看望父母,祝贺节日。节日期间,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皮里克节塔吉克族的皮里克节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皮里克直译成汉文是“灯芯”或“灯”,应译为“灯节”。但是此节所用之灯,并非通常概念中的灯,而是用一种名叫“卡乌热”的草的茎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放在羊油中浸泡制成;其用途也不是为了照明,而是为了避邪祈福、追祭亡灵,因此意译为“油烛节”更为合适。塔吉克人在接受伊斯兰教以前,曾长期信仰拜火教。拜火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原始宗教,赞美、膜拜火,认为火是有灵魂的,是可以与之沟通的,通过某种仪式,火就可以为人驱除灾祸、带来幸福。万物有灵就是多神论,这是伊斯兰教所坚决反对的。但是塔吉克人在接受了伊斯兰教以后,对火的崇拜依旧,只是用伊斯兰教的祈祷和诵经取代了原来的咒语,祭祀的时间也改成了伊斯兰教历。油烛节共过两天,第一天是“家里的皮里克”,第二天是“墓地皮里克”,时间在伊斯兰教历的八月十四、十五两天。 油烛节到来的第一天晚上,主妇要给家里人每人做两个油烛。 夜里,将做好的油烛插在一只盛满沙子的大盆中点燃,家里人围坐四周,家长挨个点名,以确保家人都在场;全家人对着油烛潜心祈祷,以求消灾降福。祈祷仪式结束后大家分食节日食物。 第二天,邻居新朋互相串门拜节,主人家会以点心招待。 既然是节日就少不了歌舞娱乐。走马舞和叼羊是常见的活动。 追悼仪式完毕,来同一个墓地上祭祀的人将带来的食物集中在一起,由德高望重者平均分配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塔吉克人宰羊讲究将羊放在屋顶上宰杀,羊血要流在屋墙上。宰羊的时候,把羊血抹在小孩脸上。伊斯兰教认为血是动物灵魂寄居的地方,但是以动物血来驱邪,却又是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遗风。 塔吉克人有在重大活动时以洒面粉避邪祈福的习俗,洒面粉者为一家中的女性长辈。面粉洒到屋墙上部,是表示邪祸在这座房屋里没有藏身之处;将面粉洒在人们的肩上,是祝愿他事事吉利。 下午日落时,大家聚在墓地上,点燃墓地油烛,一起怀念、赞美和祝福死去的亲人,并将食物祭献给死去的亲人。 墓地皮里克”结束后,家家户户屋顶上燃起火把油烛,孩子们在户外生起篝火尽情嬉戏玩闹,各家各户为夜间举行的“墓地皮里克”准备食物。 经济发展塔什库尔干 自治县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县,畜牧业收入占全县总收入的74%左右。2005年末各类存栏畜18.2万头(只),增加7倍,牧业收入2922万元。牲畜品种有当巴什羊、山羊、牦牛、马、骆驼、黄牛等。至2005年,已基本形成东部高山区以发展大畜牦牛为主,中部浅山区以发展帕米尔小山羊,314国道两旁及塔什库尔干河两岸发展当巴什羊为主的三大区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