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学铭 |
释义 | 孙学铭 1936.10.09-2010.07.26 出生地:江苏徐州 艺术领域:水墨、钢笔画 一、生平:孙学铭,1936年生于江苏徐州。曾在海军东海舰队文工团从事音乐及领导工作。转业后任上海市文化局图书、博物、美术处处长,上海中国画院书记兼副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孙学铭自幼酷爱音乐及绘画,1950年参加徐州第一届美术学习班,后来虽然从事音乐工作,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绘画。擅长中国山水画和钢笔画的创作,他的中国山水画将传统国画技法与西画技法融为一体,画风浑厚朴实,隽秀细腻。钢笔画自成一格。 1988年陪同刘海粟先生十上黄山,得到刘老的悉心传授和帮助,并在黄山上拜其为师。在画院任职期间,得到唐云、俞子才、程十发、张森等众多书画家的指导。 作品在文汇报、解放日报、民生报、新晚报、天天日报、侨报等国内外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早期作品曾入选全军和全国美展。1993年在台湾举办“孙学铭钢笔画特展”并出版《孙学铭钢笔画集》;1995年在徐州李可染故居举办省亲画展;1998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个人画展,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参加“中国近现代书画展”、徐州第三届李可染艺术节全国山水画家万里写生作品展,香港、日本、新加坡的联展。其作品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入编《中国近现代书画选集(1840-2000)》、《20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中国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中国收藏》、《第28届世界遗产杯书画大赛精品集》等,传略和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国际现代书画家大辞典》、《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中国近现代书画选集》、《当代中国画掇英》,并被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研究会、人民画报社、张大千纪念馆、齐白石纪念馆、李可染艺术馆等单位收藏。 国画《瑞雪兆丰年》在1998年由新加坡主办的中国精品书画大赛中获特等奖,国画《林壑秀色》在1998年香港国际禅林书画院主办的书画大展中获银奖,国画《长城飞雪》在2000年由中国文联、《人民日报》社举办的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中获铜奖,钢笔画《银色山庄》在2005年第28届世界遗产杯书画大赛中获金奖。 二、作品:国画:钢笔画:三、访谈:《平淡之中见精彩》喧闹的都市里,黑白故事自有一番清纯和质朴,人物事情一路走来,被这番黑与白的世界深深迷惑,发自内心的细腻感觉,带着几分工笔的味道,也有些许随意,犹如纷纷飘坠的音符,放射着趣味盎然的晶莹剔透,它悠悠落于我肩,涂抹着固执的纯真,看似平淡却又其乐无穷。 平淡之中见精彩 ——感怀于孙学铭之画作 翩翩然,醉卧深山幽径,周遭云烟袅袅,峰峦叠嶂,郁郁葱葱是密林的身影,若隐若现是谁家的炊烟,溪涧瀑布,淙淙潺潺诉说着天地万物玄之又玄的自然箴言。 孙学铭1936年出生,早年曾入伍从军,在部队文工团从事艺术工作,转业后担任上海市文化局图书博物美术处处长等职,一直以来,虽然公务繁忙,但孙老还是长期坚持从事中国山水画和钢笔画的创作,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并两次举办个人画展,得到了国内外各界好评。 天道酬勤,孙老几十年如一日,追求着自己的艺术生涯,他的钢笔画用线,既有欢畅流利的单线勾勒,也有层次分明的排线组合,更要提到的是,孙老创造性地应用了类似中国画的用线用笔,极富东方绘画的韵味,其线条有的细密,有的粗犷,有的婉约,有的简明,可谓随心所欲,变化无穷,在孙老的钢笔画中,技法已没有固定的程序和章法,他将钢笔画线条视为他表现客观对象,用黑与白这两种最纯粹的颜色,抒写着个人情感的语言,文无定法,画无常规,作者用心观者有得,虽个个不同,但各得感悟,艺亦即告成。 柳公权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兼有好朗开阔之精神,当唐穆宗李恒问及他时,柳答曰:“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可法矣”。一生师自然的范宽,山水画“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其真石老树,挺生笔下,求其气韵。出于物表而资华饰,而今综观孙老的作品,虽笔有不同,代有更替,派有殊异,但艺感文脉穿越千古却分毫不差,“柴火吊锅熬土菜,泥壶老酒叙亲缘,怡然自得山家乐,不慕王侯不羡仙”,也许正是在这朴实的画境里,我们才能感受到这般浑然天成的清新自然,在充满诗意的氛围里,我们可以远离恶俗,品味崇高,感受震撼,把烦愁洗得干净。在黑与白的强烈对比之下,你会被他的意绪所指引,脸对脸,心对心的接触,触摸他的呼吸倾听他的心跳,为之喜而喜,为之忧而忧;这或许就叫做感动,而孙老也正是在尽情感受心手笔墨,乃至天地人之间的契合与变化之时,一切任其自然,“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当然,用心感悟自然物象的收获,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都会打着自我精神的印记,而在这个没有色彩粉饰的世界里,万物的本质显示得如此清晰,黑白诠释的异想世界似乎也变得轻快了些,推开这一片心灵的窗户,让我们在纯净的绿荫中尽情呼吸,自由而快乐的飞翔,那轻盈,那婷婷就这样在他手中静静搁浅,搁浅在充满阳光的沼泽...... 幽幽笔触,不经意间,流淌至心底,泛起一阵阵涟漪,许久以后,或许它早已随时间的脚步,慢慢离我们远去,然而这份曾深深激荡过。 内心的感动却依然清晰,依然深刻,一蓬鲜活的嫩绿,几朵可人的娇羞,将整个世界的心跳定格于情窦初开的刹那,即使山石依旧黯然,即使花瓣依旧楚楚,轻轻悄悄,点燃萌动,于是风继续微拂着,唯有坚韧的气脉久久萦绕耳畔,此刻,黑色成了画卷中色彩的源泉,一同吟唱起属于彼此的高山流水,时过境迁,当沧海已成桑田,你是否依稀记得那黛色氤氲的清晨,那远山缥缈的梦境,那千丝万缕也化不开的心境守望住了一颗坚定的心与一个纯粹的梦,生活的美妙需要真心来体验,生活的恩赐幻化成了一笔线条,一抹色彩却瞬间凝固在了孙学铭先生的每一幅画作之上,似水年华里使记忆的虬枝摇曳斑驳影象,这样的画面让我们兴奋地品尝到平凡世界中的清新、芬芳、浪漫、 乃至更多率真意味...... 电视节目解说词 编导:夏江南 撰稿:胡晴 四、摩诘遗风-孙学铭画展《摩诘遗风》孙学铭画展于9月9日至14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画展由刘海粟美术馆主办,展览共展出孙学铭先生创作的钢笔画和中国画作品70余件。 孙学铭曾任上海中国画院书记兼副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师从刘海粟,兼得唐云、俞子才、程十发、张森等书画大家指点,擅钢笔画。晚年水墨山水别具一格,尤以雪景为著。摩诘遗风即为程十发大师生前评价。本次画展为钢笔画、中国画联展,索票即可观展。 孙学铭的画,以细腻丰富著名,一抹淡泊宁静的情怀,秉承传统文人画的理想,一面向先贤致敬,一面又锐意创新,凝练出别具一格的画风,画中千笔万笔,汇成涓涓诗情,万壑千山,银蛇蜡象,行云流水跃然纸上。 五、评论集锦江山舒眼界 风雪练精神简论孙学铭先生的山水画 谢春彦 孙学铭先生,籍徐州,少聪颖朴厚,好艺文,习之甚力,早岁从军,入东海舰队以音乐为职,碧海长舰,青春如歌,亦为一时所重,解甲之后,归于上海市文化局,理图书、博物、美术诸事,勤勉专注,颇有佳迹,后转任上海中国画院书记并副院长之职有年,倾力忠善其事,亲和少长画师,多得赞誉。然其毕生之所不离不弃者乃在于绘画也。 人生于世岂能无癖无好乎,有癖好者则有真情,天之禀赋方得有所发挥,人之才情亦得有所拓展,发挥拓展而能有所成就,于社会则能有贡献也,其间生命乃能得大意义也。学铭先生者,则有癖好之人也,其终生之好有三,当在画与石与音乐之耳,一路行来,孜孜矻矻,沉湎其间,苦乐于中,令人赞叹。 二十余年前,学铭先生曾邀我至其画室,但见不大的画室收拾得十分整洁清雅,除画案外,四处皆置放着他搜集的石头,如峰如峦,或伏或踞,各生姿态,宛若江山之聚,亦有雄奇万里之致也。学铭讷于言,吾固知其好石者,缘在`好山水之思进而好画山水之艺也。果然,他作成的山水之作,成册成卷,积之甚伙,足证他的用功之勤,致力之深。在这些于有限的工余公余的间隙中创制的作品里,尤以雪景为多。而他的这些或大或小,或斗方或长卷的雪景山水,又多为写生之作,以自然为粉本,而绝非信手臆造臆写也。当时,我并没有询及他爱写雪景的缘由,现在想来,与他纯朴的性情当为切合。一切的山水之景,在晶莹的白雪装点之下的粉装世界则予吾人以纯洁高洁之想,于情于色皆极富理想主义的色彩和情致。当年学铭先生行走在北国家乡,那冬日的雪中山水必也感动于他极深,必也赋予他无尘无秽的大美,他才穷尽点染之力,苦求表现之技,一而再再而三地俯首挥写不止,探求技艺,以致终生不渝也。 学铭先生的雪景之作,以写生为本,大约有村居、林树、山水三类,皆得安然静谧之致。雪之晶莹洁白,似无色而实有色也,以水墨来状写,颇有难度,故一般画山水者多避之不写或少写偶尔为之,他却知难而进,乐此不疲,探究出自己的路来。如他所绘的北方村居雪景,屋舍于雪的覆盖下,如憇如睡,屋外或置磨碾,安静中复能透出生活生命的动态和暖意,衬着高大的落叶乔木,把这种或大雪或小雪中的农家景致出落得既平淡亦温暖既寂静亦有生命之意蕴在也。他也好写雪中的树林,树冠上积着雪,树树相连蔚成美景,或有小路蜿蜒其间,路亦有雪,或有行人,尽处又有雪村,在通白之中,只略于屋门上点染红色的对联,这便是北地农村的年景了,此之所写,亦景语亦情语也。在有些极费功夫的长卷中,他把视点拉高,景则愈为广阔,笔下的表现方法就异于前者,虽千山万峰,起伏变化,亦能在吹粉洒玉中遏尽他的努力和表现。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状写雪景山水中能力避过多用粉致使失去活气韵致的弊病,而且也能避免过度的描摹染制,以致画面的灰和脏,失去应有的亮度。 江南也是学铭先生喜好的题裁,在他的笔下,无论山峦叠嶂,幽泉瀑流,皆能得幽静之致,他的用线和他的性格一样,都含着诚而静的感觉,不急不躁,细细道来,不张狂,不粗野,和江南景物得以相融。有时他反复地画同一题裁,不厌其烦,细心人当可在其中发现他的行进和探求之力。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诚恳的画家在描写山水景物之间,骨子里还是在抒发着他之情致和理想,故繁重复杂的行政工作并未能压制学铭先生自青少年时代对于山水对于丹青的挚爱初衷,他还是籍着他的山水之笔,喷薄出他的热烈的情愫。他的《泉壑幽居》、《渔岛扁舟》、《家家都在树丛中》等无不寄托着他可贵的精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多年坚持的钢笔画,从遗留下来的大批此类作品中,亦令我感叹他于行万里路之间,总以一支小小的钢笔写生南北东西,用一种极具中国风的作派以近乎工笔画的细腻描山绘水,深得读者的喜爱。就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类似静物写生之作,取材皆平常物,如乡间的灶间,村头的碾磨,都画出朴素平实的意趣,难能可贵。我想这也是他在亲近生活中为自己所留下的粉本,对照他的水墨之作,是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的。钢笔之坚,水墨之柔,亦坚亦柔,相辅相成也。 学铭先生为了他绘画的理想,每行走于大江南北之间,这美丽的江山必也使他舒展了画家的眼界,他在状写风雪之景时,创作的艰难苦辛必也锤炼了人文精神,而今人去画存,他的家人集之编为是集,意义自在,遂应命简述如上,亦为海上画坛留下一段个案。 辛卯年端午时节于沪上浅草斋画室 画坛清风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能欣赏到油画、中国画、版画、水彩画。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了中年画家孙学铭先生深藏书斋的一组钢笔画,顿觉眼前一新,犹如漫步林间,清风拂面,心旷神怡。 孙学铭的钢笔画,诚如1992年他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时,美术评论家所作的评论:笔触流畅,线条纤秀,构图奇崛,在钢笔画中有独到之处,在孙学铭笔下有枝繁叶茂的榕树、有侧影清澈的河塘、有婀娜多姿的月季花、有刻满沧桑的亭台楼阁,有炊烟袅袅山中人家……看他的作品,画面千笔,万笔,点划勾勒,细密处如绣女布针,疏朗处似渔人点桨,使画中岭峦、海滩、长谷、平湖、多姿多彩,激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与眷恋。描绘巢湖农村的《荷塘月色》,远山、皓月、一抹碧水;福建创作的《扬帆鼓浪》,小艇、白浪、滩头渔舍。两幅画一动一静,各有意趣。在汕头创作的《与山为邻》中的山麓茅舍,井台农妇和几只觅食的母鸡与《古榕帆影》中漂浮在树下水面上的三五小舟,都创造了一种静谧安宁的氛围,令人幽然遐思,唤起美的感觉。 孙学铭先生,现为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他自幼喜画,1954年后在部队生活了一个时期,办报、习艺,得以更加接近绘画艺术。1959年他创作的组画《军舰小修不进厂》,几经评选而进京,参加了全国美术作品展。离开部队,转入地方后的十年中,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进修绘画艺术并进行创作。1988年作为上海市文化行政部门的官员,他随艺术大师刘海粟十上黄山时海老看了他的写生大加赞赏,并对他语重心长地说:你还年轻,不要当官了,要画下去,坚持画下去。也正是在这一次,刘海粟在黄山上接受孙学铭为自己的又一个弟子。自此,孙学铭绘事更加勤奋,常常时至深夜,犹伏案创作,力求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孙学铭的绘画生涯是从自学开始的,他临摹过中国古画数百幅,在他的书斋里,我见过这些摹本,真是洋洋大观。画面笔墨的点线层染间,处处流露出作者事艺的虔诚之心。如今,他得之于中国绘画宝库的丰富营养和各地写生所感受的现代生活气息,都融入了自己的图画,使我们觉得他作画尽管用的是钢笔,但作品有着中国风,有着乡土气。 孙学铭是一位厚道的、胸襟豁达的人,他的中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处身在军中和行政部门,但他寄情山川,追求野逸,可以说更多地着意于在造型艺术领域里探索和开拓。他作画追求意境,往往是内心有着更多的情愫积聚,而临山川美景借助钢笔线条的曲折,盘旋,顿挫而抒发感情,打通了心、手、笔、线几个环节而为我们展示了自己的心灵,使我们更理解他、接近他。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他从艺的执著,也正因为这种精神,相信更大的成就正等待着他。 徐洁人(上海文汇报 主任记者) 刚柔相济 软硬兼施孙学铭画展序 淮南叶落,始惊洞庭之波。风起云飞,顿觉西楚秋色。当此寥廓佳日,忽闻孙学铭北上徐州,在李可染旧居举办省亲画展,我初则惊,继则喜,终而有所悟焉。 孙学铭人极豪爽,而兼具才艺,精娴音乐,又长期从事领导工作。在上海市文化局图博美术处任上,交往多为当代书画名家,更触发其爱美之心。多年前就看到他的钢笔画山水写生,笔触线条,精致有情,得到多方赞誉。但近年在上海中国画院兼任副院长,继钢笔画写生创作之余,他又展笔研习中国画,置身于他的数十件中国画山水新作之前,大有曾日月之几何,而人亦不可复识之叹。但见山峰开合,流泉高下,风花雪月,变幻多姿,皴法用笔,茂密融和,似已颇得心手。他笑云:这次画展是软硬兼施,有国画也有钢笔画。予闻之尤奇其志。 诚然,将此两者似很对立的画种集于一身,展于一室,我尚未之闻见。但静思之,倒是深得中国画之三昧。一部中国画史,论风格,向有南北分宗之论。北派多刚,南宗尚柔。且中国画论,一直推崇刚柔互济,以柔写刚。重峦迭峰,烟云飞瀑,可以一枝柔毫写尽其声色。即以毛笔而论,八大山人以硬毫写山石荷花,刚中写柔,而吴昌硕以羊毫写花卉竹石,柔中运刚,满纸金石气息。所以刚柔之道,可以直入中国画之底蕴。孙学铭的画展,不唯标新立异,且深含契机者也,他定有深入之构想和体味,可以引发遐思吧。 省亲画展,在李可染故居举办,也大有情趣。不但是故乡省亲,更是书画省亲,堪称亲上加亲,亦颇动我思情。昔年在京常往可老的师牛堂看画叙谈,见其为人作画,总有一股刚正英气。其论画,标榜“可贵者胆”,“所须者魂”。也许正可为孙氏学画之铭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不能往访,而心向往之。适孙学铭画展在可老故居隆重开幕,谨致祝颂。 丁羲元(上海美术馆副馆长、著名美术理论家) 至诚平实的艺境艺术风貌的千姿百态,迥异纷呈令人赞叹不已,眼花缭乱,橘过淮南便成枳;赋放而成散文;域地广阔南韵北骨,因人、因地、因积淀而生异生辉。 孙学铭的钢笔画是千笔万笔汇聚成的海洋,湛黑湛黑的黑色线条的奇特景观,即使到现在我还不能想象出作者挚诚地对着一片洁白的纸,要费去现代人多少珍贵的时日,像禅道坐功一样十年面壁,在一片静寂幽黑之中透出艺术的无尽魅力。和孙学铭结识过的人都感到其身上有种与南方人不同的性格坦诚、豁达,使你感受到为人和为艺一样全无矫揉,一切随心境出,坦诚相照、笔随心流,这样造就出的艺术品无论是从深谷流出的湍水,还是小溪细细的涓流,一样映照出清新璀璨的艺术华采。 世上的事和艺术一样,只有坦诚才能心心相印,随而为之倾心,产生无限的恋情,平实中出魅力。孙学铭就是如此对他的钢笔画一往情深。他把钢笔画认作是高层次的艺术,每个看过他的画的人都有此同感,也使我的拙笔能生发出些许理论。如果从道家之理的一笔生画而论,钢笔画委实和中国画如出一辙:它的黑白相济 、虚实相依的哲理在钢笔画中都有深奥、平实的体现。孙学铭是徐州人,与可染大师是同乡,更知中国画黑白理论渊薮之深奥。加之孙学铭对艺术的至诚,从小就受到北方文化的陶冶,以至于对一笔一线、一黑一白产生了无限美好的想象。不计朝夕,忘而几载,钢笔画和孙学铭的至诚之心相映生辉。笔繁而境深,墨黑而清心,见博大、见精微、见清新、见驰张,国画和钢笔画,浑然一体也。俗艺术而入雅艺术之林,可见孙学铭特有的心诚而性灵,博大而精深,“真放本精微”这大概就是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不同。 孙学铭的画风随钢笔画而声誉鹊起,如今台湾出版了他的画册。咫尺印照博大,平实而入高境,此乃艺之根本,艺术之魅力也。 卢金德 (上海美术家协会美术评论家) 学铭则精深蕴藉穴居的山顶洞人是东方艺术,迁移的民族是西洋艺术,用这话比喻孙学铭的画艺十分贴切。 孙学铭是北方人,是穴居的山顶洞人后裔,长住一地的人其文化思维必然博大精深,如掘井一样。我曾经对孙学铭的绘画作过一番研究,即是极其寻常的钢笔画,孙学铭也是一丝不苟,深化蕴藉,大气磅礴,这是什么精神,是北方文化的精沉,近来喜读汉赋唐诗,那时的中原文化是北方文化,北方人就是伟岸,风爽高洁,水落石出,昂扬爽直。字词本简单,然赋之华彩纷呈,登瑶池攀琼宇;诗严谨,然咏之俗人成谪仙,这也是孙学铭画艺的潜移默化。 时作南方人,根却在北方,孙学铭从艺有个参照数,他的一半是北方,一半是南方,这使他搞艺术显得十分宽广。早年读何其芳的诗,“生活真阔广,生活像海洋”,现在看来,一个搞艺术的人只有在各地待上一阵,迁移一阵才有可能感受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上海集中了南方才气横溢的艺术家,与北方艺术不同,南方艺术荡漾着秀美的灵气,天生丽质,写尽江南之美,孙学铭用北方人的眼神看南方,南方不只媲美浓阴,它的冬日同样有北方横疏走马的气势。存婉约,融爽直,孙学铭的画艺与其说国画家画国画;不如说是用北方文化审视南方婉约之优劣,取南方秀丽之长,浓阴石出,丽华有质。南方绘画大师的滋华朗润与北方大师的苍山横卧,孙学铭得其意会,写春阳熙和,惠风和畅,写大气磅礴,厚质沉蕴。赏孙学铭的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穴居与迁移是两家文化,时至今日,博大与精深诸如纵横交错,错落有致,只是领会与出笔不同,在风格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孙学铭在李可染故乡开了个展,学贵在思,得出经验则如座右铭,一往情深,自然有成、 有望,这就是作者对孙学铭画艺的认识。 芥子园 1995年12月29日 梅花香自苦寒来上海画坛著名画家孙学铭教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杰出艺术家,擅长中国山水画,尤其是钢笔素描画,千笔万笔,让人赞叹不已。 孙教授的绘画生涯是自幼开始,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刻苦,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正乃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画出好作品,他经常游览中国的山河大川,寄情自然,追求野逸,可以说,更多地着意于在造型艺术领域里探索和开拓,力求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时而临山川美景借助笔墨线条的千变万化而抒发感情。孙教授的中国山水画将中国传统的国画技法和西画的色彩融为一体,在他的笔下,千山万壑,飞瀑流泉,一江碧水,皑皑白雪,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独特的风格轻、重、徐、疾的线条组合成音乐般的节奏,整个画面丰富多彩、奇特的山岖、枝叶繁茂的榕树、清澈的河塘、婀娜多姿的花丛,激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和眷恋。艺术的创作在于生命,孙教授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有生命的作品,是得益于他的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每幅作品都渗透着浓浓的乡土情,给人诗情画意般的享受。 (节录) 摘自《美国侨报》 孙教授的钢笔画与中国画同出一辙,它的黑白相济,虚实相依的哲理,在钢笔画中都有深奥平实的体现。孙学铭的钢笔画糅合了中国画的韵味,每幅画以千万之笔的线条,万千之笔的点来描绘山村、水乡、峰峦、画面丰满,透视精确,明暗纵深感强,典雅、古朴且笔触流畅,在那千千万万笔汇成的海洋之中透出了作者的艺术魅力。(节录) 摘自《美国天天日报》 万千之笔汇成海洋在孙学铭的笔下,有枝繁叶茂的榕树,有倒影清澈的河塘,有婀娜多姿的月季花,有刻满沧桑的亭台楼阁,有炊烟袅袅的山中人家,唯一缺少的,是人物。 然而,在“江南工艺美术推介展”中展出的几十幅作品,几乎已是孙学铭习画四十多年来全部的心血结晶,但他显然没有打算把人像带入画中。可以说,这正是一种属于钢笔画的遗憾。 不过,这种遗憾在孙学铭的作品中已得到了足够的补偿。因为那些幼细的线条,组成了树木、花朵、房屋、河水,并且仿佛都已融入了生命的活力,一笔、两笔、一千笔、一万笔、无数的点,无数的线,终于组合成了一条树干、一片花瓣、一个倒影、一幢围墙,而灌注始终的,正是孙学铭的生命和毅力。 钢笔画源自欧洲,由于其以单色线条组成,又需有深浅、纵深之分,且一幅画需万千之笔,难度既高,又甚费时日,故近年已少有人为此创作感兴趣。而孙学铭却四十多年来埋首于此,正是他执著与坚毅的性格造就了今日的成就。 孙学铭现为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年轻时在文工团工作,演出之余,一支钢笔一张纸,便成了最佳的娱乐工具。然而这种自娱的乐趣从即兴进入了创作的时候,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思考,便令得树林、山村和湖泊都在那些细如蚂蚁的笔画下生动地跃然纸上。据说,孙学铭仅是画榕树,就花上几年功夫去摸索,画中茂盛的枝叶,亦代表他付出的心血。 而这次展出的几十幅画作,最早完成的一幅与最后完成的一幅的时间,竟相差了八年。扎实的素描基本功,令一笔一划都恰到好处,仿如“重彩”的深邃,令月夜的景色更显幽寂。形如“淡彩”的雅致,使如镜的湖水更显清澈。从构思到取材,孙学铭将令赏画者沉醉于用细小笔画汇成的海洋之中。 月尧 摘自《台湾新晚报》 六、碑文:孙学铭,江苏徐州人。历任东海舰队文工团副政委、上海市文化局图书、博物、美术处处长、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于工作勤恳,于艺术不倦,于名利淡泊。其性也坦荡,其心也善良,其行也恭敬,其生也节俭,其襟怀也忍让。 年事有寿而尽,生命自在长青。众晚辈谨怀其德,受用一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