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伟平 |
释义 | 男,1966年1月生于湖南常德。1987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0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价值论研究方向),获哲学博士学位。 简介1990年7月—1993年8月、1996年7月—1999年11月,在北方工业大学工作,曾任北方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学科主任,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编委,北京市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等。1992年评为讲师,1998年9月评为副教授,主要讲授“逻辑学”、“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研究生)等课程。 职务1999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所长助理、哲学原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价值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学术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中心理事,哲学研究所青年领导小组组长。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全国青联社科联谊会委员。中国人权基金会青年委员。韩国成均馆大学客座教授(04年8月至05年8月)。夏门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吉首大学、燕山大学客座教授。 业务范围和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价值论研究。兼及元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网络问题研究。 主要论文《两种互补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8000字,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1989年第6期转载,1989年3月26日《文摘报》摘要转载。 《简单性原则及其三种功能》,7000字,载《学术论坛》1990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自然辩证法》1991年第1期转载。 《亚里士多德直觉归纳演绎法述评》,7000字,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互补关系》,12000字,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1991年第12期转载。 《论假说形成的原则》,7000字,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1992年第6期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自然辩证法》1992年第7期转载。 《论简单性原则的客观基础》,7000字,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不可限量的人脑潜能》,3000字,载《科学大观园》1992年第5期。 《从爱因斯坦模式看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互补关系》,9000字,载《学术界》1992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1992年第12期转载。载全国思维科学筹备会内刊《思维科学通讯》1991年第3期。 《科学进步的两翼:逻辑与直觉》,9000字,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试论影响观察客观性的主体因素》,8000字,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3年第9期转载。 《思维的误区》,4000字,载《科技潮》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1994年第1期转载。 《优化思维论》,8000字,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人脑:无尽的资源》,3000字,载《科技潮》1994年第11期,《科技文萃》1995年第4期转载。 《道德爬坡论》,2000字,载1994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社科信息》1995年第2期摘要转载。 《论逻辑思维的功能与局限性》,7000字,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1995年第1期转载。本文收入《中国科学技术文库》(科技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并获全国思维科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994年)。 《科学美与逻辑思维》,7000字,载《学术论坛》1994年第6期。 《科学的价值新论》,7000字,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自然辩证法》1995年第7期转载。本文获北京市高教哲学研究会1995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领导者思维方式的流弊剖析》,5000字,载《领导科学》1995年第6期,本文收入《中国领导科学文库》(中央党校出版社等1996年版)。 《主体认知结构及其对认识活动的影响》,7000字,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幸福的误区》,载1996年3月23日《经济参考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的变革》,5500字,载《学术论坛》1996年第2期。本文获北京市高教哲学研究会1994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思维方式: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深层探析》(第一作者,与李志军合作),8000字,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略论科学的价值》(第一作者,与齐友合作),12000字,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1996年第6期转载。收入李德顺《立言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求解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的诸方案述评》,10000字,载《人文杂志》1996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7年第1期转载。 《实践唯物主义同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之解决》,10000字,载《求索》1996年第6期。 《论事实认知与价值评价的双向关系》,8000字,载《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7年第4期转载。《1998哲学年鉴》“研究状况和进展”介绍。 《警惕网络犯罪新动向》,3000字,载1997年4月17日《光明日报》。 《当前价值观念变革的特点与趋势探析》,7000字,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5期摘要转摘。 《价值定义略论》,8000字,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7年第9期转载。《1998哲学年鉴》“研究状况和进展”介绍。 《网络管理面临挑战》,2000字,载1997年6月12日《光明日报》。 《儿童上网如何管理》,3000字,载1997年7月31日《光明日报》。 《休谟问题及其意义》,8000字,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8期,《读书》1997年第11期摘要转摘。本文获北京市高教哲学研究会1997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论事实》,7000字,载《社会科学家》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8年第1期转载。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8500字,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4期摘要转摘。 《价值原理及其意义》,9000字,载《人文杂志》1997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8年第3期转载。 《逻辑学与哲学之间:记中国社科院的一次学术活动》,3000字,载《哲学动态》1998年第3期。 《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类型、特点和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犯罪及其治理》,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社会)(上、下)1998年第三十九期(1998年5月23日)、第四十期(1998年5月25日)。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第一作者,与贾旭东合作),8000字,载《哲学研究》1998年第8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1999年第2期转载。《1999年哲学年鉴》“研究状况和进展”介绍。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编《中国1999哲学发展报告》介绍(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 《关于科学的社会价值的几个问题》,8000字,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1999年第4期转载。 《网络道德建设:一个跨世纪的新课题》(第一作者,与贾旭东合作),9000字,载《新视野》1999年第1期。 《关于假说形成的过程、方法及原则的探讨》,12000字,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科学:不仅仅是手段》(与李德顺合作),3000字,载李德顺《话语的圈套——李德顺杂文短论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6月版。 《略谈价值概念的定义》,8000字,载王玉梁、岩崎允胤主编《价值与发展──〈中日价值哲学新论〉续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 《好事和坏事》(笔名韦平),载1999年7 月22日《中国三峡工程报》之“博士茶座”。载求是杂志文化编辑部编《生活与哲学文选》,红旗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论实践在价值评价中的作用》,10000字,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9年第11期转载。《2000年哲学年鉴》“研究状况和进展”介绍。 《论爱因斯坦在科学探索观念上的革命》,6000字,载《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第9、10期。 《论简单性原则的方法论意义》(第一作者,与王德保合作),7000字,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论价值选择的主体性和合理性》,7000字,载《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1999年12月)。 《黑客:因特网上的迷途羔羊》,12000字,载《微电脑世界》2000年第17--21期(连载)。 《网络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趋势》,8000字,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载《社会科学报》2000年7月13日。 《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蒯因哲学研究〉评介》,3000字,载《哲学动态》2000年第8期。 《网络时代的编辑工作》,5000字,载《现代传播》2000年第4期。 《创新:新世纪的通行证》,载《中国改革报》2000年9月4日。 《李铁映与专家学者座谈价值论研究》,载《哲学动态》2000年第9期。 《“文化趋同”的神话与现实》(与李德顺合作),4000字,载《深圳特区报》2000年9月10日。获全国报纸理论宣传研究会2000年度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 《论价值评价的主体性与合理性》,8000字,载《求索》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1年第2期转载。 《论科学的价值评价》,7500字,载《人文杂志》2001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5期转载。 《普遍价值:可能性及其限度》,9000字,载《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1年第5期转载。《2002年哲学年鉴》“研究状况和进展”介绍。 《论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9000字,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1年第11期转载。 《文化传统反思三题议》(与李德顺合作),9000字,载《开放时代》2001年第3期。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与杨学功合作),9000字,载《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4期摘要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1年第12期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1年第7期转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基础与趋势》,4000字,载《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1年第10期转载。 《传统“官本位”:人对自己的否定》(与李德顺合作),2600字,载2001年5月24日《社会科学报》。《书刊报》转载。 《文化沙漠化及其治理》(第二作者,与李德顺、孙美堂合作),15000字,载《学术交流》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1年第9期转载。 《为人民服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与李德顺合作),5000字,载《学习·研究·参考》2001年第9期。《要报》2001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8月16日。《领导参阅》2001年第30期(2001年10月25日)。 《学术界热论价值观》(第二作者,与马俊峰、杨学功合作),11000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7月24日。又见北京日报2001年8月6日《调查:中国价值观研究之走向》(价值理论研究室)。 《虚拟文化问题沉思》,6000字,载《社会科学家》2001年第4期。 《赫尔的功利主义思想述评》,8000字,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走向》,载《学习时报》2001年8月20日。《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摘要转载。 《名实之辩》,2000字,载2001年9月6日《社会科学报》。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全球化——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今天的全球化讨论》(与杨学功合作),载《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文化建设中的三种导向》(与李德顺、孙美堂合作),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6期摘要转摘。《新华文摘》2001年第12期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1年第12期转载。200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论科学的目的价值》(与李德顺合作),载《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论赫尔的普遍规定主义伦理思想》,8000字,载《求索》2002年第2期。 《建树科学的信念、信仰、理想》,3000字,载《浙江宣传》2002年第2期。 《价值论研究期待突破》,2500字,载2002年3月14日《社会科学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7期转载。 《网络文化:机遇、挑战与对策》,9000字,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2年第10期转载。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价值观》,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2期转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现状与未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6月6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若干思路》,8000字,载黄楠森主编《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网络伦理:机遇与挑战》,9000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编《中国应用伦理学2001》,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变革中的精神追求——国内价值观研究述评》(第二作者,与马俊峰、杨学功合作),30000字,载江畅等主编《价值论与伦理学论丛》(1),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 《当代哲学中的价值论转向》,9000字,载《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2期转载。 Remark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Value? System? in? China? (《关于中国价值观转型的思考》),7000字,载李鹏程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与价值》,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文化价值冲突及其调适》,4000字,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1期转载。收入陈新汉、冯溪屏主编《现代化与价值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版。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讨会综述》,4000字,载《哲学动态》2002年第12期。 《哲学之“是”与“应该”》,5500字,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4期转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观》,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5期转载。 《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评述》(第一作者,与张明仓、王湘楠合作),9500字,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5期转载。 《关于技术人性化的思考》,9000字,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网络文化的人文忧思》,6500字,载鲍宗豪主编:《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6月版;5000字载2003年4月27日《深圳特区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3年第7期转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理念》,3500字,载《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文化沙漠化”的预警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急迫》(与李德顺合作),7000字,载《河北学刊》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3年第9期转载。《文摘报》“论点短辑”摘要转摘。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9000字,载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编《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价值论如何“改变”哲学》,4500字,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2003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以“哲学思维要关注人及人的价值”为题摘要转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11期转载。收入李景源主编:《新中国哲学五十年》,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守望家园》,2000字,载2003年11月24日《学习时报》。 《哲学的价值论转向及其意义——兼谈当前价值论研究面临的问题》,8000字,载冯平等主编:《价值之思》,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虚拟实在的伦理反思》,9000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编《中国应用伦理学2002》,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哲学转向与哲学范畴的变迁》,8000字,载《求索》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4年第4期转载。 《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社会”的崛起》,6000字,载《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 《被边缘化还是自我放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对话》(作者之一,署名“青年哲学论坛”部分成员),15000字,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4年第4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摘要转载。 《坚持“多样化的统一”——浅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4000字,载《前线》2004年第2期。 《“虚拟实在”的价值考量》,7000字,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关于价值论的研究方法——走出“拟科学”、认识论的误区》,5000字,载《哲学动态》2004年第7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4年第9期转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20期摘要转载。2004-2005年《中国哲学年鉴》摘要转载。收入贺善侃主编:《价值 文化 科技——面向新世纪的价值哲学研究》,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新世纪的哲学与中国——中国哲学大会(2004)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近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进展》(署名马哲室),9000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7月29日。《新华文摘》2004年第20期转载。 《网络情色的伦理思考》,10000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编《中国应用伦理学2003》,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精华与糟粕:传统不是“烂苹果”——浅议对待文化传统的态度》,5500字,与李德顺合作,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网络文化建设:机遇与挑战》,8000字,载袁贵仁主编:《价值与文化》(第2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范畴领域的变革》,8000字,《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3期以“实践的主体的思维方式及其主要特点”为题摘要转载。 《试析现代西方元伦理学的学术旨趣及学术价值》,7000字,《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光明日报》2005年2月28日摘要转载。 《论价值思维》,11000字,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中国哲学年鉴2006》摘要转载,哲学研究杂志社2006年6月出版。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真理观》,8000字,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6年第2期转载。 《中国价值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6000字,载《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6年第4期转载。 《儒家价值观及其现代的转换》,11000字,载韩国《东亚文化》第43辑(2005年12月)。修订稿以《儒家价值观及其现代审视》为题,载易小明主编《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建设方略——兼谈中韩文化合作的基础、内涵与前景》,9000字,载韩国中国学会《国际中国学研究》第8辑(2005年12月)。 《2004年-2005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进展》(与张羽佳合作),5500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月26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况与趋势》(韩文版),11000字,载韩国《儒教文化研究》第10辑(2006年2月)。 《追求“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和谐——韩国哲学与文化观感》,5000字,载《哲学动态》2006年第2期。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探索评析》(与贺林华合作),8000字,载《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6年第6期转载。 《和谐:东亚价值观和基本特质》,7000字,载徐贵权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哲学审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与进路》(第一作者,与张羽佳合作),9000字,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6期。参与载于其后的〈当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讨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6年第11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中国哲学年鉴2007》摘要转载,哲学研究杂志社2007年6月出版。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篇)》(第一作者,与张羽佳合作),10000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5月30日。 《什么是哲学?》(作者之一,署名“青年哲学论坛”部分成员),载《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 《直面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200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报告》,(第一作者,与张羽佳合作),11000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中国哲学年鉴2006》,哲学研究杂志社2006年6月出版。 《科技与人文:断裂与重建》,6000字,载李志祥主编《高科技时代的伦理困境与对策》,华龄出版社2006年6月版。 《价值的主体际性与主体际方法》,8000字,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8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7年第1期转载。 《论普遍价值的可能性限度》,3500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8月31日。 《中国文化发展的导向之争》,8000字,载韩国《韩国哲学论集》19卷(2006年9月15日)。 《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主体性》,7000字,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2期摘要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6年第12期转载。 《中国文化发展的三种导向之争》,8000字,载韩国《韩国哲学论集》19卷(2006年9月15日)。 《价值规范的“外推”与“内生”》,8000字,载《学术界》2006年第5期。 《从“熟人道德”到制度规范》,1500字,《北京日报》2006年10月16日“理论周刊·学人随笔”。 《作为价值哲学的马克思哲学》,7000字,《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20日《光明日报》理论周刊摘要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7年第5期转载。 《价值创造的两个尺度及其统一》,6000字,《凯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东亚价值观的基本特质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与创新》,7000字,《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2期。修订稿以“坚持和谐特色,创建新的东亚价值观”为题,载文兵主编《价值多元与和谐社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9000字,《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7年第7期转载。 《全球化及其文化意蕴》,7500字,《学术交流》2007年第4期。 《论价值论研究的历史方法》,8000字,《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价值的主体性维度及其意蕴》,8000字,《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7年第8期转载。 《价值与人》,8000字,《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中西价值哲学方法之比较》,8500字,《湖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价值观与价值导向论要》(与李景源合作),8000字,《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7年第10期转载。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探索》,(与张羽佳合作),11000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中国哲学年鉴2007》,哲学研究杂志社2007年6月出版。 《信息时代唯物史观的新发展》,3500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7月5日。2007年8月6日《浙江日报》11版“理论视野”全文转载。 《中国特色网络文化:重在创建》,4000字,《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16日第8版。 《价值与时间》,8000字,《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 《探索价值哲学研究的新方法》,5000字,《社会科学报》2007年8月30日第5版“学科探讨”。 《价值的实践品格及其方法论意义》,8000字,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论东亚文化价值观的和谐特质》,11000字,韩国《儒教文化研究》国际版第八辑(2007年8月)。(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编) 《论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根据与意义》,8000字,《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全球交往实践中的东亚文化价值观》,8000字,《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4500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主要译文、译著1、《科学中的概念革命》(译文,图尔敏),12000字,载《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9年第1期。 2、《理想语言哲学与日常语言哲学》(译文,罗蒂),14000字,载陈波主编:《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决定论与人的研究》(与周祯祥合译),12000字,载冯·赖特著、陈波编:《知识之树》,三联书店2002年版。载万俊人主编:《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伦理学基础:原理与论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我如何看哲学》(译文,波普尔),11000字,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4年第6期转载。 5、《没有方法的实用主义》(译文,罗蒂),15000字,载《世界哲学》2004年第4期。 6、《符号学的历史》(译文),15000字,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7、《论反讽主义》(译文,罗蒂),12000字,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5年第11期转载。 8、《语言学的转折》(译文,罗蒂),60000字,载陈波主编:《分析哲学文选》,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论现代逻辑的应用》(译文,蒯因),6000字,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2005年第6期转载。 10、《作为反权威主义的实用主义》(刘叶涛译,孙伟平校),8000字,苏珊·哈克主编《意义、真理与行动——实用主义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11、《悖论的方式及其他论文》(合译、校),载《蒯因著作集》第5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译《论现代逻辑的应用》、《答马库斯教授》、《量词与命题态度》,合译《数学的基础》、《支持隐定义》;校全书三分之一。 12、《罗蒂文选》(选编,主译),35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3、《文化相对主义》,《剑桥哲学史》,大象出版社即出。 主要著作《史蒂文森》(繁体字版),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4月版。 《猫与耗子的新游戏──网络犯罪及其治理》,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版。2001年8月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书评略。 《赫尔》(繁体字版),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1月版。 《事实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博士文库)2000年10月版。《哲学动态》2000年12期摘录“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是一个过程”之一部分。《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书评(张明仓:“问题”与主义之间——读孙伟平的《事实与价值》)。《理论前沿》2001年第12期书评(熊在高:“求解休谟问题的全新思索——《事实与价值评介》”。《哲学动态》2001年第8期书评(杨学功:“解决休谟问题的新尝试——《事实与价值》评介”)。2001年10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简要介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书评(孙美堂:“探索解决休谟问题的实践方式——读孙伟平的《事实与价值》”)。国际哲学学院《哲学文献》 (BIBLIOGRPHIE? DE? LA? PHILOSOPHIE? 48/1-2/2001? 274p., Paperback)介绍。《2001年哲学年鉴》新书介绍。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杨泽波:《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休谟伦理难题——兼评孙伟平博士的新著〈事实与价值〉》)。黄凯锋《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年4月版)P37-79详细介绍和评论。杨建军《法律事实、规范与价值》(载《法律方法》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一文引用17次。 《伦理学之后——现代西方元伦理学思想》,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哲学动态》2004年第9期介绍。贾英健:“元研究:伦理学探索的新路径——读《伦理学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1月2日。贾英健:“对元伦理学的反思与批判——孙伟平《伦理学之后》述评”(《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12月17日)。崔唯航:04-05年《中国哲学年鉴》之新书介绍。毕芙蓉:“元伦理学研究:作为学科范式的革命——《伦理学之后:现代西方元伦理学思想》简介”(《中国学术》2006年书评)。 《道德读本》(第二作者,与李德顺、李萍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本书获1997年中央宣传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获1997年吉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2000年获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追加奖。 《网络伦理》(与严耕、陆俊合著),北京出版社1998年5月版。 《家园——文化建设论纲》(第二作者,与李德顺、孙美堂合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001年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逻辑应试指导与模拟试题》,(与陈波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002年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逻辑应试指导与模拟试题》,(与陈波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2003年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逻辑应试指导与模拟试题》,(与陈波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主体性与哲学基本问题》(与李为善等合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7月版。 《2004年MBA联考综合能力考试疑难解析与全真模拟试题——逻辑分册》,(与陈波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哲学基础》(与吴元梁等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200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哲学基础》最终成果。) 《道德价值新论》(与李德顺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教育逻辑》(参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本书获江西省1992年优秀著作一等奖。 《哲学与现实》(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 《现代逻辑词典》(参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版。 《市场经济与社会心态》(参编),气象出版社1996年1月版。 《寻觅哲学之路》(参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参编、笔名孙伟民),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年8月版。 《孩子上网错了吗?》(副主编,承担九章中的四章和结语),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修订版),撰写若干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 副主编:《实践价值丛书》(已经出版8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2005年、2006年版。光明日报评论。 《价值哲学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与李德顺等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即出。 主持项目“走向信息社会的社会伦理问题研究”(博士启动课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资助(1997)。已完成。 “美国的人权观研究”,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研究项目(2001)。已完成。 “价值问题研究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B类)。已完成,鉴定结论为“优秀”。 “小康社会的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度交办课题。已完成。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方法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4年度一般项目,04BZX014。已完成,鉴定结论为“优秀”。《价值哲学方法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方法论研究〉成果简介》,载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全球化与东亚价值观”,韩国高等教育财团2004-2005年度国际学术交流支援项目。已完成。 “信息时代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7年度一般项目,07BZX005。(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度重点课题。2006年6月—2009年6月。)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现状与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2007年—2009年。 参与承担项目李为善主持,“主体性与哲学基本问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997-1999)。(已完成) 朱红文主持,“高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研究”,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995年)(青年课题)。已完成。 严耕主持,“向信息社会过渡的社会伦理问题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九五重点课题)。(已完成) 李德顺主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999)。(99BZX005)。已完成。 李德顺主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1997—2002年)。本人承担部分已完成。 吴元梁主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B类)。(2001—2004年)。已完成。 吴元梁主持,“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哲学基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已完成。 李景源主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A类)。 李德顺主持,“哲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重点教材工程。本人承担部分已完成。 主要获奖情况《道德读本》(第二作者,与李德顺、李萍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本书1997年获中央宣传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获1997年吉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2000年获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追加奖。 《教育逻辑》(参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获江西省1992年度优秀著作一等奖。 《论逻辑思维的功能与局限性》,7000字,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获全国思维科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994年)。 《科学的价值新论》,7000字,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获北京市高教哲学研究会1995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的变革》,5500字,载《学术论坛》1996年第2期。获北京市高教哲学研究会1994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休谟问题及其意义》,8000字,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8期。获北京市高教哲学研究会1997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文化趋同”的神话和现实》(作者李德顺、孙伟平,编辑陈宏),载《深圳特区报》2000年9月10日,获全国报纸理论宣传研究会2000年度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 《猫与耗子的新游戏──网络犯罪及其治理》,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版。2001年8月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 《家园——文化建设论纲》(第二作者,与李德顺、孙美堂合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2001年11月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2年获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追加奖。 《文化建设中的三种导向》(与李德顺、孙美堂合作),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200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事实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博士文库)2000年10月版。2006年11月获第四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 《伦理学之后——现代西方元伦理学思想》,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7年4月获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