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孙耿镇
释义

孙耿镇位于济阳县西南部,镇机关驻地距济阳县政府所在地22公里,南与天桥区的靳家乡交界,西与齐河的表白寺镇、临邑县的临南镇接壤,北与太平镇相连,东与济阳镇相邻。

中文名称:孙耿镇

行政区类别: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

所属地区:中国山东

下辖地区:张保屯、表白寺等45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孙耿镇

电话区号:0531

邮政区码:251402

地理位置:济阳县西南端,东北距县城20公理

面积:103平方公里

人口:总人口为3.2万人(2000)

气候条件:北温带大陆性气候

名人故里:艾元徵(1624~1676)

概况

沿革

宋代初,一度曾为临邑县城,后置为镇,历史上即为济阳县西南部重镇。1 930年孙耿划为第三区。1944年1月,划归新置的齐临县(后改属齐河县) 。1946年1月,改称孙耿区。1950年5月,又划入济阳县。1953年1月改为第四区。1955年12月复称为第三区。1957年撤区建孙耿乡。1958年9月,建孙耿人民公社。1984年4月,由公社改为孙耿镇至今。

自然状况

该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东西最大距离1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3公里,面积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54公顷。主要河流有牧马河、齐济河、邢家渡总干渠,境内流长18公里,流域面积为1.44平方公里。气候具有典型的北暖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大豆、棉花、花生等。

2000年, 全镇辖45个行政村,总人口为3.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3‰。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白族、土家族,人口总数为5098人。全镇姓氏有张、王、艾、刘、赵等92个,其中张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73.9万元,2000年为2075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之比为42.75∶31.85∶25.40。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73万元。该镇以招商引资和小城镇建设而著名,自90年代以来,先后引进了济南三株药业有限公司、中意合资济南赛诺富隆化工有限公司、济南庄稼神绿色肥料有限公司、中外合资福建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旺旺集团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由此带动了商业、饮食和服务等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全镇经济步入了健康、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强镇由来

90年代前,孙耿镇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镇,粮食总产在全县名列前茅,农民增产不增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90年代后,全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冲破了“以粮为纲”思想束缚,彻底改变了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农业上以发展高科技无公害绿色蔬菜、水果为主导产业,先后发展形成了以大棚黄瓜、西红柿、无核葡萄、洋香瓜等为主导产品的农业格局,大棚黄瓜、洋香瓜、西红柿、无核葡萄很快成为全镇的特色产品, 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仅此农民年人均增收960元。孙耿镇蔬菜专业批发市场、郑家芸豆市场的相继建成,招引了国内二十多个省市的客商,孙耿果菜畅销全国。随着农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该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越的地理条件,良好的投资环境,可行的优惠政策,充裕的农村劳动力等吸引了众多大中型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前来经商、办企业、搞开发。在经济发展高潮期,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完成18.5亿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1.5亿元,工业总产值17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8亿元, 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乡镇中居第一位。近年来,孙耿镇先后20多次被中共济阳县委、县政府评为经济工作先进乡镇、市场建设先进乡镇、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乡镇、科技兴农先进乡镇、村镇建设先进乡镇;被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党委、科技兴市先进集体、“八五”技术进步工作先进单位、科普先进乡镇、文明乡镇示范点、“三个一”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等;被山东省政府和国家确定为“山东省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同时还被济南市政府划定为济南市新农业开发区济北区。2000年,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省级中心镇。

地理位置

济阳县孙耿镇地处济南北部,济阳县西南端,东北距县城20公理,南距济南黄河公路大桥10公理,南与天桥区的靳家乡交界,西与齐河县的表白寺镇、临邑县的临南镇接壤,北与太平镇相邻,东与济阳镇相邻,总面积103平方公里。

地貌形态

孙耿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势西南稍高,东部偏低,平均海拔21m左右,地震烈度为6度区。地貌类型为沿黄河缓平坡地,土壤成土母质,为黄河冲积物。以壤质潮土和壤质盐化潮质为主。土壤、水、气、热条件较协调,可耕性好,有力于种植业和林业生产的发展,主要河流有牧马河、齐济河、邢渡总干,境内流长18公理。地下水储量丰富,适于饮用。邢家渡引黄总干渠贯穿全境,并有一干二干两条较大地排水渠道,用于引黄灌溉。

交通条件

国道104线从镇中心纵穿而过,南连山东省交通枢纽-----京福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京沪铁路及及济南三环高速公路,东达济南国际机场,交通十分便利。

气象

孙耿镇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与东北风,年平均气温13.6度,相对温度71%,年降水量729.4毫米,蒸发量1664.8毫米,平均风速1.8/s,日照时数2284.7时。

人口状况

孙耿镇驻地的人口来源于镇直、驻地六个村(南街、西街、北街、义和、西小张、李家屯)和流动人口(包括企业、在校学生)三部分,共计9000人。全镇总人口为驻地及各村人口之和,总数为4.86万人。

文化教育

驻地现有两处中学,在校生2500人。全镇共有小学5处,共计57个教学班,在校生2548人。分别为孙耿中心小学、大路中心小学、高家中心小学、后张中心小学、爱老中心小学。全镇在校教职工367名,中学学历达率90%,小学95%以上。另外,镇驻地拥有中心幼儿园,占地1000平方米。拥有大中小班,180名幼儿,教职工9名。现全镇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特色农产品

蔬菜,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芸豆,西红柿,肉牛,生猪,速生杨,香瓜,葡萄,太阳杏,樱桃。

主导产业

孙耿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培植畜牧、大棚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形成了“三大基地、两个小区”,(即郑家万亩芸豆生产基地、高家万亩西红柿生产基地、勺子李万亩林果生产基地;丁家肉牛养殖小区、东盐生猪养殖小区)。全镇种植养殖业迅速发展,冬暖式大棚数达5700个,经济林果及速生杨26000多亩,生猪存栏32860头,肉牛存栏21186头,仅畜牧业收入就占到了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0%。

历史文化

孙耿镇历史文化悠久。最早有“孙耿”记载是在唐贞观十六年(642年)。传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在孙耿驻扎。宋初一度为临邑县城,后置为镇。1930年划为三区。1944年1月划归齐临县(后改属齐河县)。1946年1月,改称孙耿区。1950年5月,划入济阳县。1953年1月改为第四区,1955 年改称第三区。1957 年撤区建孙耿乡。1958年9月,建孙耿公社。1984年4月,改为孙耿镇至今。2001年4月,孙耿镇与辛集回族乡合并,仍称孙耿镇。

孙耿镇素有“尚书之乡”的美誉,为清康熙年间刑部尚书艾元徵故里。艾元徵,艾老村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学士、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一生著述很多,主要有《易经会通》《书经会通》《左传详解》《离骚合参正解》等。

大事记

1941年夏,冀鲁边区二地委派共产党员郑春太抵三区一带开展工作,以丁家、杨家作为立足点,发展党组织,建立地方政权,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十七团一营营长赖金池率部于郝庙村歼灭日军1个班。于家村民兵连班长王宝玉杀敌一个。

10月, 伪县长李翰章、伪县大队副白玉亭会同伪省警备队300余人,抵孙耿一带“清乡” 抢粮。八路军十七团一部于艾老庄一举将敌人击溃,俘敌100余人,余部逃入孙耿伪据点。

1942年2月15日(春节) 凌晨,二军分区政委曾旭清指挥二军分区部队和齐河县大队,在前、后张村一带奇袭一贯反共害民的赵芙亭部,击毙50余人,俘虏80余人。该部张凤来率一连起义,赵芙亭率余部逃窜。

5月25日, 赵芙亭部在位于齐河县与济阳县交界处的大岱庄,被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十七团和齐河县大队重创, 赵芙亭等60余人被击毙,240多人被俘。赵仁斋率残部公开降日,在孙耿安下据点。

1943年2月, 中共齐济工委在西郎村建立了抗日高级小学,拉游击上课。该小学为抗日战争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是年春,驻张保屯、表白寺据点的伪军,伙同周姑寺、孙耿据点的伪军,对香火高、王兴家、盐场等村进行“清乡”。冀鲁边军区二分区副司令员赖金池率二分区一地区队在盐场西首设伏,毙伤伪军20余名,余部逃入孙耿伪据点。

1944年10月5日, 渤海军区二分区独立营一部与济阳、齐临县大队、回民支队在盐店、 于家村遭数千名日伪军包围,经激烈拼杀突出包围,有33名战士壮烈牺牲,20人负伤。

是年秋,渤海区党委在孙耿建立济南工作委员会(亦称“济南办事处”),彭瑞林任书记。

1946年冬, 国民党107团一部与还乡团勾结,袭击孙耿区,企图围剿济南办事处等。孙耿联防队同敌人展开激烈巷战,敌人丢下十几具尸体,仓皇败逃。

1947年1月, 驻鹊山的还乡团,先后袭击了李家屯、逯家、孙家等村。李家屯贫农组长李兹信,逯家村妇女主任魏殿氏,孙家村妇女主任王金英等被杀害。仅李家屯一村就被烧毁房屋20多间,掠走牲畜25头,粮食1000余公斤。

7月, 赵仁斋残部伙同鹊山还乡团70余人,偷袭老赵村的联防队,队长艾传祯、指导员谢荣义率部突围,副队长纪洪文壮烈牺牲。村农会主任赵成田、村长赵成章,土改积极分子赵久花等被还乡团杀害。

1948年1月,驻鹊山国民党军一部窜入香火高村,4名群众被打伤,30余名群众被掳走, 一孕妇被敌人用刺刀破腹, 挑出婴儿, 惨不忍睹。还掠走大车15辆、粮食6750余公斤。

1952年8月,孙耿木业社、条编社等手工业合作社相继成立。

是月,孙耿农技站建立。

1963年10月,孙耿公社27个村的297名儿童患白喉病,死亡6人。县委、县人委派出22人的医疗队,进行抢救治疗。

1966年9月,济德公路建成。孙耿境内南起张庙,北至刘海,总长10公里。

是年,牧马河挖掘成功。

1972年6月,遭受风雹灾害。

1974年7月,在罗屯村邢家渡总干渠和济孙公路交汇处建成全县第一座桁架拱桥。

1977年4月, 孙耿农电管理小组被评为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高永良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

1981年7月3日9时,孙耿公社遭受龙卷风袭击,数人受伤,损坏房屋1000余间。

1984年8月,孙耿镇遭受龙卷风和雷雨的袭击。

1985年7月4日8时10分, 孙耿镇遭受雹灾,降雹时有10级大风,长达15分钟。受灾面积1000余公顷。

1988年9月7日16时6分~30分,孙耿镇遭受特大雹灾和飓风袭击。8日~10日,山东省民政厅、农业厅、林业厅、物资局的领导先后来察看灾情,慰问群众,帮助救灾。

1992年10月,孙耿镇蔬菜批发市场建成。

1993年7月, 中意合资济南赛诺富隆化工有限公司在孙耿镇兴建,1994年11月建成投产。

12月,由济南市科委、济阳县科委、孙耿镇政府联合创办的全县首家股份制科研中心--济南蔬菜新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1994年5月18日, 孙耿镇举办了首届济南市农民蔬菜节,济南市副市长王丕俊、省农业厅副厅长王长荣等出席。

11月,济南三株药业有限公司在孙耿镇征地11公顷兴建,投资1.2亿元。1995年1月建成投产,当年实现产值20亿元,向当地纳税8069万元。

12月17日,电视专题片《村长--孙耿镇南街村艾明岩》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1995年4月,孙耿镇获齐鲁杯新型乡镇称号。

5月,孙耿镇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

7月27日,孙耿镇党委被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授予“廉洁勤政模范集体”称号。

1996年10月,孙耿镇被评为“济南市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1997年4月,孙耿镇供销社在南街集贸市场东侧建立“商贸一条街”。

7月, 为救助孙耿镇医院职工张芬,在镇妇联、团委的号召下,全镇脱产干部、教职工共捐款7800元。

8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济南市委书记孙淑义到三株药业有限公司考察。

是月,济南农高区“蔬菜科技示范园”在孙耿镇境内开发区破土动工。

是月,孙耿镇地税所被中共山东省委、省地税局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

11月,济南市精神文明现场会在孙耿镇召开,市委宣传部长牛洪恩对孙耿镇“十面红旗”创建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是月,济南庄稼神绿色肥料有限公司的双效中微肥王被列入国家高科技项目。

1998年4月,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考察孙耿镇农业科技示范园。

1999年5月, 高家村农民王公义首创番茄“改头换技”法,被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评为“学科技、用科技先进个人”。

2000年3月23日,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孙淑义等视察孙耿鲁青园艺场。

7月2日,国家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司长胡存智一行到孙耿镇就土地利用工作进行调研。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9年, 全镇粮食平均亩产67.3公斤,总产493.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65.8万元。1978年全镇粮食亩产134公斤,总产86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435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群众实行科学种田,学习先进的耕作方法,深翻土地,兴修水利,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90年代后,全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孙耿镇处于济南近郊的优势,发展高科技、无公害蔬菜、果品,大力发展大棚黄瓜、西红柿、菜椒、芹菜、韭菜等种植。1992年春到1993年春,全镇发展冬暖式大棚3700多个,发展韭菜等露地菜2200多公顷,达到了“户均一个棚,人均一亩菜”的规模。1995年,孙耿蔬菜通过了有关部门的无公害认证,孙耿以黄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远销东北三省、河北和北京、天津等省市。2000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2976公顷,蔬菜总产达到15.3万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自1994年以后,连续举办了四届孙耿镇农民蔬菜节,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

2000年,全镇粮食亩产381公斤,总产1904.7万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14837万元。

第二产业 工业:建国前,境内工业极为落后,只有少数人从事白铁加工、红炉锻打、小型农具修制、榨油、酿酒、土布生产等个体手工业。1949年至1950年,孙耿的工业仍以个体手工业为主。随着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刺激了个体手工业的发展。1950年,全镇各类手工作坊发展到60多处,完成产值2.75万元。与此同时,手工业合作组织开始萌芽。1955年,孙耿手工业合作社成立。1958年下半年,孙耿公社农具修造厂建立,主要生产小型农具。有些村办起了条编、木工等小规模加工业。

1978年, 镇办工业总产值118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30万元。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全镇工业企业获得较快发展。1987年,镇办企业有修理、纺织、榨油、面粉、饮食等12个厂家,从业人员321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65万元,利润31万元。村户办企业有纺织、木工、白铁、运输等几十个类别,共275家,完成产值603万元,利润75万元。1992年以后,中意合资济南赛诺富隆化工有限公司、济南三株药业有限公司、济南庄稼神绿色肥料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相继落户孙耿工业园区。2000年,工业园区企业达到20多家。是年,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225人,实现产值21418万元。

建筑业:自20世纪60年代起,镇内开始出现农民自动结合组成的“包工队”,承接房屋修建。 1974年,孙耿建筑队成立,为乡镇5级集体建筑队,有60人组成。后改称建筑公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获得大发展,需改善居住条件和修建房屋的越来越多,部分村庄的能工巧匠组成建筑队,承包集体和个体的房屋建筑。施工能力较强的建筑队还打入了济南、德州等地。农村建筑队多属季节性建筑队,人员不固定。1990年,农村建筑队有8个,从业人员110人。1999年,镇建筑公司和镇砖瓦厂被济南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兼并。 2000年,建筑公司的产值达到450万元,利税40万元;农村建筑队38个,年产值95万元,利税8万元。

第三产业 建国前,孙耿即有大集,商业、饮食业、服务业、钱庄、药铺、杂货铺等80多家。1955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商业者加入到公私合营商业单位, 1956年6月改造完成。1978年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迅速发展。 1987年, 有国营网点1处,集体网点22处,个体网点发展到136处,农村小商贩265 0余户。 90年代后,个体私营经济更加繁荣,国营集体商业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个人承包。镇政府自1992年,先后出台了10余项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民经商,发展私营经济。先后办起了孙耿蔬菜批发市场、济南建材批发市场。到2000年,全镇个体工商户1263家,私营企业30多家,个体运输户93家(其中客运户4家) ,多次被中共济阳县委、县政府评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特色产业 孙耿镇最有特色的产业是无公害绿色大棚黄瓜、西红柿、无核葡萄、洋香瓜等的种植;济南赛诺富隆化工有限公司的化工产品远销欧美,成为济南市最大出口创汇企业之一。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孙耿境内有私塾多家,入学者多为富家子弟。1910年,济阳县最早的乡村小学--高官屯初级学堂在高官屯村建立。1918年,在孙耿东街三义庙建立济阳县景贤区模庄初级小学。建国后,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至1966年, 村村都建有小学。1969年,全镇建起联办中学6处,其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但因各方面条件很差,教育质量很低。1985年,镇政府将原大路、后张、盐场几处联中合并为孙耿镇中学,后不断扩大投资,1996年达到了部颁二类标准,拥有教学楼2座, 高标准实验室2座,学生宿舍可容纳1000人左右。到2000年,全镇有中学2处(含济阳三中) ,中心小学5处,村小学30处,在校生4850人,入学率、巩固率达98.6%。 自80年代始,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503名,其中,本科106名,专科172名,中专225名。

孙耿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孙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减租减息、雇工增资、除奸反霸斗争,并积极支援、配合八路军同日伪军进行了大小几十次战斗,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反扑和“清剿”。解放战争时期,孙耿人民一面踊跃支援前线,一面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斗争。全镇有83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孙耿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如秧歌、地方戏剧、书法、绘画、龙灯、高跷、旱船等,代代相传。建国后,群众文化活动更加繁荣。1958年,镇文化站、 影剧院建立。 1960年, 镇广播站、文化馆建成。1978年,电影放映队成立。1985年,镇内建成4个各类文书档案室、科技档案室。

建国前,境内医务人员少,医疗条件差,求医治病主要靠民间的中药铺和西医诊所。 全镇有中药铺3处,其经营方式有开铺行医、聘雇医生和邀定医生等几种。1952年,孙耿区卫生所建立,有卫生技术人员3人。1957年,有3处卫生所,卫生技术人员增至9人。 1961年,公社卫生院建立,设立内科、外科,卫生技术人员11人。1964年后,各村都培训了保健员(后改称赤脚医生),成立了卫生室。1970年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合作医疗的村有23个,占全镇村数的51%。此后,境内全部实行合作医疗,到1978年停止实行。1971年,孙耿卫生院改为县人民医院分院,设有内、外、中医、妇女、化验等科室。1988年,县人民医院孙耿分院改为孙耿镇医院,全院有卫生技术人员37人,病床68张,辖4处卫生所,年门诊病人6000余人次,住院700余人。全镇有村卫生室45个,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1人。2000年,有镇卫生院1处,村级卫生室45处,病床70张。

境内学校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竞赛定期举行。镇直机关、企业和一些村也都设有体育场、文化活动室,丰富了人们的文体娱乐生活。济阳三中、镇中学、镇教育组每年都参加全县中小学春、秋季运动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人民生活 建国前,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逐渐提高。1949年,全镇人均粮食229公斤;1954年,人均粮食349公斤。70年代,农村以吃地瓜干为主,辅以少量玉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78年人均粮食379公斤,纯收入95元。1990年人均粮食391.5公斤, 纯收入385元。2000年,人均粮食1280公斤,纯收入2724元。消费方面,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生活没有太大提高,衣食以棉布粗粮为主;居所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农民走亲访友,赶集上店,多靠步行或用畜力车。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口粮绝大部分为白面细米,副食品在食物构成中占了相当的比例,鸡鸭鱼肉经常在饭桌上出现;衣着方面一改过去的以粗布棉布为主、式样单一陈旧的局面,化纤、毛料、毛呢等各种面料进入寻常百姓家,款式新颖,颜色多样,美观大方;住房方面,以钢筋、水泥预制件结构的锁皮屋与前出厦平台房取代了过去的土木结构的房屋, 170余户盖起了楼房,全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用具方面,自行车、缝纫机、手表、高档家具、摩托车等基本普及。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各种汽车已成为代步工具。2000年,全镇人均存款余额2000元。全镇村村通电话, 有电话3576部,电视机8021台,各种机动车7872辆,其中个人拥有784 0辆。1991年镇敬老院建成后,有22位孤寡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镇村建设 建国前,境内各村房舍简陋,布局零乱。建国初期发展不快。至60年代,多数房屋以土木结构为主。70年代后期,条件好的农户始建砖木结构平房。80年代后,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少数农户盖起了楼房。1984年,全镇有11个村进行了村庄规划, 统一设计、施工。90年代后,镇村建设加快。镇驻地新辟街道3条,全部铺设柏油路面。 1991年,划出1.02平方公里土地搞小城镇开发。1992年,沿104国道初步建成了黄河北岸第一个工业开发小区。2000年,有38个村进行了统一规划。镇驻地共投资9.6亿元;完成了灯亮工程,安装路灯130盏,开通了开发区至孙耿大集的富强大街,铺设沥青路面87500平方米。孙耿镇被国家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被山东省授予“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1年夏,孙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杓子李村党支部成立,王怀亭任书记。 之后,蒯家村党支部成立。1943年3月,中共冀鲁边区二专区地方委员会为打破敌人“囚笼”战术的封锁,首先在境内建立基点村,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武装。是年冬,中共三区区委会成立。1949年底,共有党员107人,支部8个。1976年底, 中共党员总数达到734人。1990年底,中共党员总数达到1006人。1994年、1995年, 孙耿镇党委连续被中共济南市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 2000年,全镇党员发展到123 1人。

基层政权建设 1944年1月,孙耿(三区) 区公所建立。建国后仍称区公所。1957年2月,区建置撤销,建立孙耿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孙耿人民公社成立。1961年称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孙耿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1981年1月,撤销公社革命委员会,恢复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4月,建立孙耿镇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45年,孙耿妇女救国联合会建立,建国后称妇女联合会。是年,孙耿农民抗日救国会成立。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孙耿委员会成立,1957年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孙耿区委员会。 1964年, 孙耿贫下中农协会成立。1990年,孙耿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成立。1992年,孙耿镇计划生育协会成立。

现任镇党委书记:郭锐

现任镇长:杨德超

人物简介

艾元徵(1624~1676) 字允洽,号长人,济阳县孙耿西街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学士、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曾出京勘验田亩,确定田赋征收数额;请求朝廷广圣孝,重国本,整饬官场风纪,屯田养民,缓征赋税;狱无分大小,必求其合于情理和律法。著述很多,主要有《易经会通》等。康熙十五年(1676年)病逝,康熙帝特派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前往拜祭。

赵芙亭 (1901~1942) 老赵村人。 生于富豪之家,毕业于上海体育专门学校。1928~1929年任国民党济阳县地方负责人,1938年被刘景良任命为保安第七旅旅长,长期盘踞孙耿、二太平一带。鉴于赵有抗日活动,八路军劝其共同抗日,他却反而袭击八路军, 逮捕抗日政府工作人员。1942年2月,八路军攻克赵盘踞的后张村,赵遂逃至齐河。 是年5月25日,冀鲁边军区十七团齐河县大队在齐河县大岱村围歼赵部,赵被击毙。

李路明(1917~1976) 原名李尚法,李家屯村人。1935年9月参加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干事、股长、教导员、后勤生产管理局政委、兵工总厂政委、建设兵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福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福建师范大学筹备领导小组组长、临时党委书记等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参加过大小战斗上百次。解放后,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因积劳成疾,于1976年1月病逝。

李乐泉(1923~1993) 曾用名李廷忠、刘在华,杓子李村人。1943年6月参加革命,是年入党。历任视察团训练班学员、区农救会员、宣传委员、中共济南工作委员会机关指导员、华东三野八兵团四团四连政治指导员、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山东分公司主任、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宣传处长、山东省邮电管理局科研所党委书记(厅局级)等职。

李绣斋(1929~2000) 曾用名李兹文,李家屯村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对日本侵略军的反扫荡和各种抗日活动,在县境内组织了反恶霸、减租减息和雇工增资等斗争。建国后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历任教务处长、组织部长、政治部主任、党委副书记等职。曾立过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一次。

李兆汉(1935~2001)李家屯村人,1961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在清华大学有“铁笔”的美誉(笔名照寒)。曾任国家教委直属机关党委委员、《中国教育报》社社长兼党委书记、中国教育报刊社正司级调研员、编审。2001年3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6岁。

唐国新 原名唐振盛, 又名唐贯华,1925年6月出生,霍家村人。1942年参加革命,是年入党。先后任地下党组长、组织干事、政工股长、大连坦克学校二中队党支部书记、东北工业部机械职业学校教育科长、书记。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毕业后曾在西藏自治区外交处任签证科长、书记,后任暨南大学、中山大学资料室主任、广东省对外经贸委律师、广东省对外经济咨询服务中心副总经理、海南地区出口商品签证组长等职。1988年6月离休。

张吉玉 1925年8月生,高槐村人。1944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济阳县垛石桥区农救会员、县委宣传部干事、人武部总务股长等职。1947年,随中原野战军南下大别山。1949年,随军南下,先后任绍兴地区公安处保卫科长、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总务科长、浙江省劳改场场长、政治委员、党委书记等职,后调浙江省委、浙江省农科院,任副院长、党委委员。1995年12月离休。。

赵宪村 193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屯子村人。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党支部书记、 教授, 还任中华消化学会委员、 中国超声诊断情报中心委员等职。1955年5月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 历任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等职,是山东医科大学附院消化内科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国内知名的消化内科专家。先后担任《中华消化杂志》等10多种杂志的副主编、编委,主编或参编了《胃肠病治疗学》等多部专著,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多次获省及以上科技进步奖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丁文方 1932年生,回族,中共党员,丁家村人。济南联合大学校长、教授、作家。社会兼职有:省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省民族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少数民族作家会员等。长期在高校讲授逻辑学、写作基本知识、伦理学、历史文选等课程。著有《中国摄影家辞典》、《山东历史人物辞典》、《齐鲁乡情概观》等十几部专著,《论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等数十篇论文,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左宝贵》、《风萧上的刀痕》等,另有中短篇小说、散文和杂文数十篇,相声《学点逻辑》和百多首诗歌。其早期散文《我爱无事忙》曾得到文坛大师冰心的称赞。1961年获“山东省高校行政管理先进人物”奖章;1991年获“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称号。

李滋林 1936年3月生, 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李家屯村人。退休前任省林业科技推广站站长、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工作期间,主持组织和参加了林业新技术、新成果开发,建立示范园等66项,技术增益1.3亿元,辐射带动效益4.3亿多元;编辑《林业科技推广》 科普读物30多期,介绍新技术、新成果200多种。主编了《山东树木奇观》等多部专著,参编的《阔叶树营养繁殖新技术》为国内首部介绍中国阔叶树营养繁殖新技术的专著,技术新、实用性强。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授予“全国林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

郭庆录 1941年12月生,中共党员,老赵村人。中国四海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大校军衔。1959年12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给养员、司务长、副指导员、指导员、教导员、副政委、政委、副师职助理员等职。1986年荣立三等功一次,是年被选为中共工程兵部党代会代表。

张乃贵 1943年11月生,中共党员,高官屯村人。江西省军区后勤部部长。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军需助理、战勤参谋、军需处副处长、处长、后勤部副部长,后勤部常委、书记,省军区党委常委等职。被推选为江西省第七届人大代表、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多次立功受奖,曾被评为江西省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江西省军区优秀共产党员。在全军、大军区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其中《探讨未来战争动员保障问题》一文,被编入《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大全》军事卷中。

丁义军 1951年11月生,回族,丁家村人。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兼任山东省政治干部管理学院副教授、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1969年参军入伍,1982年转业到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1998年到枣庄工作。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1987年记大功一次,1989年记三等功一次。发表论文100余篇,担任《黑潮恶浪--山东地区大要案审判纪实》《拐卖人口犯罪的调查与研究》副主编,是《法院管理学》第一编主要撰稿人和统稿人,参与编写了《中国摄影家辞典》和《山东历史人物辞典》。

卞允斗 1954年6月,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卞家村人。1974年10月参加工作,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片长、副镇长、镇长、镇党委书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常务副县长等职。 1997年12月始,任长清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县长等职。2000年9月任济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2001年1月,任济南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周坤三 1963年3月生,中共党员,曲堤镇西魏村人。1981年7月参加工作。1991年1月至1998年4月,先后任孙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现任济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在孙耿期间,组织实施了孙耿镇工业经济小区的规划与建设,确立了以蔬菜种植为主要产业的农业结构调整,在农村创立“十面红旗文明户”活动等。多次被评为县、 市先进工作者、“十佳公仆”、优秀党委书记。1996年7月,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称号。

郭锐 1968年8月生, 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曲堤镇郭家村人。1984年12月参加工作, 历任办事员、所长、科长、党委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2001年1月任济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1999、2000两年被评为济阳县“十佳公仆”。2001年7月分别被中共济南市委、中共山东省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孙耿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0308

男 15166

女 15142

家庭户户数 8040

家庭户总人口(总) 29897

家庭户男 14937

家庭户女 14960

0-14岁(总) 6234

0-14岁男 3211

0-14岁女 3023

15-64岁(总) 21306

15-64岁男 10812

15-64岁女 10494

65岁及以上(总) 2768

65岁及以上男 1143

65岁及以上女 162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0068

孙耿镇下辖村

大路村 西艾村 卞家村 高屯村

冯家村 东屯村 老杜家村 小杜家村

丁家村 于家村 好庙村 杨家村

王兴村 张庙村 李屯村 西盐村

东盐村 董家村 高家村 义和村

西街村 太家村 小赵村 西小张村

老赵村 唐家村 南街村 北街村

霍家村 蒯家村 邓家村 屯子村

寨子村 高槐村 薛家村 艾老村

杓子李村 黄家村 刘海村 前张村

大颜村 范家村 后张村 小颜村

牧马村 辛集村 店子村 朱家村

西范村 洪官屯村 棉西张村 西郎村

堤口村 张沟村 庞家村 逯家村

官庄村 孙家村 魏家村 东郎村

油坊村 西肖村 郑家村 代屯村

王家村 新庄村 西李村 花家村

时家村 东张村 孙虎村

所属学校

济阳县孙耿镇中学

济阳县孙耿镇中心小学

济阳县孙耿镇中心小学

济阳县孙耿镇后张学区小学

济阳县孙耿镇大路学区小学

济阳县孙耿镇孙家小学

济阳县孙耿镇新庄

济阳县孙耿镇艾老学区小学

济阳县孙耿镇西范小学

济阳县孙耿镇辛集中学

济阳县孙耿镇辛集中心小学

济阳县孙耿镇高家学区小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