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遂安县 |
释义 | 简介1949年5月29日,从山东南下的干部抵遂,由组织内定县委委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遂安县委员会,管辖六个区委,住址为狮山城,隶属中共建德地方委员会。同年6月1日,成立县人民政府。1950年4月,根据省委通知,遂安县划归金华地方委员会领导。1955年2月25日又归属中共建德地委。1956年6月6日至11日,遂安县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遂安县委。1958年11月1日,撤销遂安县建制,将原遂安县与淳安县合并,定名淳安县。遂安县建制起止共历时九年零六个月。 按明知县吴撝谦《县治图赞》曰:遂安据两浙上游,依万山为险。狮峦并踞,婺峰孤耸于云端;龙渡交流,凤林横绕于水尾。义山排翠,列县治之屏风;碧嶂双青,作东门之锁钥。泮凝活水,影卓笔而倒词源;阁架文台,峙中流而作砥柱。倚山筑堵,屹若金城,阻涧为池,宛乎汤沼。暨于乡落,绕有名区,灵岩瀑布何殊白岳珠帘,马首干云无异蜀阿剑阁,岩崖之上并贯三泉,瀛麓之傍塘开半亩,龙耳山高峰削壁,狮子涧怪石踞蹲,七峰罗列并九华而齐名,米井沸腾亚一泉而并美,层岚叠巘,插汉排云,碧涧缘文,澄星浴月,地限僻邑,路出通衢,为两浙之咽喉,系三安之要害。 历史沿革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分歙县武强乡置新定县,故治在今浙江淳安县汾口镇木连村,属新都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遂安县,属新安郡(治今浙江淳安西)。隋开皇九年(589),废新安郡,遂安县并入新安县,属婺州(治金华县,今金华市婺城区)。 仁寿三年(603),遂安县复置,属睦州(治新安县,今浙江淳安)。 唐武德四年(621),遂安县治迁狮城((今浙江淳安县汾口镇仙居、童家坞一带)。 北宋宣和三年(1121),属严州(治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 南宋咸淳元年 (1265)属建德府(治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元属建德路(治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明、清属严州府(治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 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省直辖。民国3年设道,属金华道。民国16年废道,又改省直辖。民国24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5月改省直辖,民国37年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4日,遂安县解放,属建德专区。1950年改属金华专区,1955年复属建德专区。1958年10月,并入淳安县。 遂安县志序遂安县志序 国粹之有裨于政教者不一书,而民治关系于县志尤巨。顾自通海以还,外侮频仍,民生憔悴,地方邑乘未遑修辑,因果相寻,民族道德大有江河日下之势。国府兼顾及此,引为深忧。纂修续辑,提倡不遗余力,诚以县志者,一方之山川、风土、文化、武备、民情、物产、交通、赋税、名流、胜迹所统计。吾国幅员辽阔,风俗互异,文野攸殊。际此建设伊始,经纬万端,非凭各方之实录,鉴往酌今,因势利导,则利病之源,兴革之宜,行政之叙,无从探讨其底蕴而规订其完章。然则政府之所措施,欲其悉洽舆情,令出惟行,一蹴而几于康泰,殆亦戞戞乎难矣。且寰宇诸邦兼弱攻昧,古今之所同慨,一国之关防,允宜惟周惟密。吾华地理之学未甚精博,凡山海之形势,关塞之兴废,全赖各邑志乘详加参考,免致遗误于戎机。萧何入关收秦图籍,其前例也。然尝取各邑志,纵观浏览,类皆楚梼晋乘,无关政要,即有增修亦不过略为润色,而于陵谷之变迁,地味之分解,户口之盈虚,风俗之醇漓,初无准确之纪载,堪为实地之究研,此皆莫大之缺点也。倘能以时代之眼光,采用最新方式以改整之。分门别类,采访纯取其真实,条分缕析,引证一秉于科学,人物兼及于农工,鼓吹实利,德业并重于乡镇,崇尚平民,庶几国粹之效能大着,裨益于训政者益宏,岂不休哉!遂居浙之右疆,山重水复,与皖接壤。唐宋以来,贤哲踵兴,郡望所在。今者文风犹昨,民性朴纯。溪涧沼泽之息,矿产农林之利,苟有合法之指示,而施以相当之人工,日新月异,进步未可限量。有志以来,亦已数百余年,间世以修,代有俊彦。客岁,邑中名宿深悟一邑文献不可久湮,乃赞罗前任修志之议,共襄盛举,群策群力,卒成巨篇,于荒歉之年,诚难能而可贵者也。行将不胫而走,流传久远。俾后之览者,揆时度势,可以明齐鲁之变,体国经野,可以探郅治之方。忝长是邦者,不亦与有荣施欤! 中华民国十九年八月,周树美序于遂城五狮山麓。 疆域东西一百二十三里六十步(按光绪府志无六十步)。南北一百二十四里一百四十八步(按光绪府志无一百四十八步)。东至淳安县界四十三里,以界桥为界(按府志作桐桥),自界至淳安县二十里。西至安徽休宁县界九十里(按光绪府志作八十里),以白磜岭为界(按光绪府志作积雪岭),自界至休宁县一百三十里(按光绪府志作一百四十三里)。南至衢界七十九里,以黄连岭为界,自界至衢县九十八里。北至淳安县界四十五里,以杨岭为界,自界至淳安县七十三里。东南至淳安县界三十七里,以侯岭为界(按光绪府志为沧父滩),自界二十里入新安江,又泝江至淳安县二十里。西南至开化县界七十里,以界牌为界,自界至开化县六十里(按光绪府志以马金岭为界,自界至开化县五十里)。东北至淳安县界四十里,以云蒙山安硎岭为界,自界至淳安县四十三里。西北至淳安县界四十二里,以佛子岭为界,自界至淳安县六十五里。自县治至建德,陆路一百八十里,水路二百二十里。自县至省城五百里,至旧京四千八百八十里(旧志),至新都一千四百三十九里(据黄世亨铁路一览表纂)。 形 胜遂安当严陵上游,东望临安,西通姑蔑,南连宝婺,北接新都。其县治则婺峰环其前,五狮拥其后,襟带武强、龙渡诸溪,肘臂六星、文昌诸阁。虽不通大驿,实浙东胜壤也。 乡 落环遂之壤而统于县。县治之外皆谓之乡,乡有六。近郭者为隅,隅有四。远郭者为都,都有十八。明初为里六十四,后约为五十九。万历二十年,审编均图,稍增为六十里。清因之。康熙十年,编审均田,约为五十六里。二十年,增为五十七里。里有递,递有甲,皆以一辖十。 移风乡 附郭,管里二,曰招贤,曰宣仁。原辖四隅六图,十八都三图。(按光绪府志自四隅至二都,又十八都,为移风乡。) 温恭乡 在县东,旧管里二,曰永和,曰泰凤。原辖一都二图,三都一图,二都二图。(按光绪府志自一都至三都为温恭乡) 万年乡 在县东南,旧管里四,曰贾义,曰班条,曰慈顺,曰永泰。原辖三都二图,四都上二图,四都下一图。(按光绪府志自三都至四都下为万年乡) 凤林乡 在县东南,旧管里五,曰崧溪,曰儒洪,曰金竹,曰礼乐,曰丰村。原辖五都二图,六都二图,七都四图,八都二图,九都三图。(按光绪府志自四都上至九都为凤林乡) 龙津乡 在县西南,旧管里五,曰永昌,曰明霞,曰清化,曰古城,曰奉先。原辖十都三图,(旧并去二图,雍正五年复立三图)十一都四图,十二都四图,十三都四图,十四都一图(按光绪府志自十都至十四都为龙津乡)。 新安乡 在县西,旧管里四,曰唐化,曰麤留,曰芹化,曰山口。原辖十五都三图,十六都四图,十七都四图(按光绪府志自十五都至十七都为新安乡)。 雍正六年,编行顺庄,改图甲为乡庄。一都曰太平乡,二都曰丰乐乡,三都曰迎瑞乡,四都曰瑞云乡,五都曰保和乡,六都曰奉贤乡,七都曰庆丰乡,八都曰集成乡,九都曰崇文乡,十都曰振武乡,十一都曰大安乡,十二都曰积善乡,十三都曰抒诚乡,十四都曰向化乡,十五都曰振鹭乡,十六都曰秉义乡,十七都曰长寿乡,十八都曰崇恩乡。隅内一六图为里仁坊,三图为务本坊,四五图为尚德坊,二图为安福坊。编庄九百九庄,名繁难以悉载。城北纯孝庄,为孝子姚凤翔编立。(以上旧志) 都图 康熙初,十八都编为六十图。一都在县东,为图二。二都在县东,为图二。三都在县南,为图三,又分溪南、溪北。四都在县东,为图三。五都在县东南,为图二。六都在县南,为图二。七都在县南,为图四。八都在县南,为图二。九都在县西南,为图三。十都在县西,为图三。十一都在县西北,为图四。十二都在县西,为图四。十三都在县西,为图四。十四都在县西,为图一。十五都在县西北,为图三。十六都在县北,为图四,又外四图。十七都在县北,为图四。十八都在县东北,为图三。城曰四隅,为图六。今因之。(新采访) 市镇 东亭镇在县东二十里,安阳镇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汾口镇在县西四十里,郭村镇在县北三十五里。(新采访) 区域 宣统二年,施行城镇乡自治制,划县为十二区,曰城区,辖城及附城。曰东亭区,辖一二都。曰安阳区,辖四五都。曰杨村区,辖九都。曰太墅区,辖七八都。曰横沿区,辖十都。曰汾口区,辖十二都。曰中州区,辖十三都。曰霞社区,辖十七都。曰郭村区,辖十六都。曰夏洲区,辖十一都。曰鲁村区,辖十五都。民国四年,编查户口,改区为六,曰城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西北区。十七年,施行村里制,区仍其旧,编村一百七十七。 各区都图所属村落表城 区 四隅一六图 东门余家 东门外严家 东门外翁家 四隅二图 赵后张家 溪塝沈家 田里沈家?下任家 乐里 四隅三图 北门姚家 北门外姜家 角琳詹家 大西门外徐家 大西门詹家 儒学前 烈桥头 新塘坞 四隅四图 上任家 南门黄家 四隅五图 殿边 碓家 方家 城区 三都一图 洙水吴家 茅田 末头 灌沿 大坞里 下章家 降后 南塘 阴阳方家 杨家车里 横路 卢家 三都二图 (溪南) 笔架岭脚 峰边 洋店 苏墩 冯家墩 深川 织岭上 罗里 泽山 言青庙 胡家洲 岭后 大茂川 潭边倪家 下潭边 大菱塘 李家 三都二图 (溪北) 堨下方家 枝林屏 赵姜家 西山底 塘沿 富江村 西坂 后店 大塘姜家 斗角 松度王家 松度姜家 洪家源 李家 庙坂 堨下余家 十七都三图 路口洪家 路口张家 汪口头 豹石郑家 方家 甘坞 灵岩前 谢家 小庵坑 十七都四图 龙源 丫源阳边 丫源阴边 首岭后 大洪坑 新屋里 陈家 霞坑 儒岭上 竹园 软石塘 双溪口 石塘坑 石塘 红塘坞 章公山 社坞坑 李家 毛家源 唐坑口 茶园山 孙家坞 朱大坞 燕岭上 刘家坂 十八都一图 章家 义源坦里 宋家 鳌山 孙家 唐家 淡岭上 长岭脚 新坞里 田坞 石塔底姜家 姚家 毕家 史家 十八都二图 上东湖 上长淮 鲍祈 毛家 叶家 下滩 罗源孔 青石下 上汪 杨梅坞 胡家 岭底 岭上 底洲徐家 姜家 新塘坞 大坑 内外杨家 刘家 下东湖 下长淮 徐家 三门桥 齐家 程家坞 廿五坂 塘边 李家 上任 十八都三图 老县城狮城概述关于狮城的位置,据明万历壬子《遂安县志》记载:“婺峰环其前,五狮拥其后,襟带武强、龙渡诸溪,肘臂六星、文昌诸阁,虽不通大驿,实严胜壤也。”狮城原先无城墙,明正德八年(1513年),知县容九霄倡议依狮山筑城,周长四里又六步,并建有五座城楼。县署位于城西北,背靠五狮山。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城垣,周长778丈,高2.4丈,城门仍五,曰东门、南门、小西门、大西门、北门。当年先后有42500余名民工从事修城,耗银5357两。此后城墙屡有坠损,至清光绪九年(1883年),知县唐济修复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又重修城垣,并于四周添设8座碉楼。在北门城内后山上有一口古钟,重3000斤,是元代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遂安洞神宫道土黄智远募金铸成,击之声闻10里。抗日战争期间,敌机常来邑境轰炸,此钟曾作空袭警报之用。 狮城内建有东街、南街、西街、北街、直街、横街等街道。东街、北街与直街交会处为县署门前广场,最为热闹。城内先后有典当(民国十七年停业)、盐栈(承销官盐)、南货、京广洋货、烟酒糖、成衣、药材、图书、照相、染坊、灯笼、雨伞、面馆、理发、镶牙、水果、熟食等各色商号店铺。民国二年(1913年),遂安国货商场在狮城开业。民国十五年(1926年)创设普明电灯厂,可供650只15瓦电灯的用电。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民黄华生开办裕华制皂厂。另又有人办起了火柴厂。解放以后,增设碾米加工厂,扩建遂安电厂。此时,狮城工商企业共有85家,其中工业方面,有电力一家、食品一家、纺织一家、其他三家;手工业方面,有特产加工十五家、其他十四家,饮食服务及其他二十家。其余多为小商贩。 狮镇交通,水陆皆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淳(安)遂(安)开(化)公路动工兴建,当年路基筑就。次年九月通车。汽车站设在狮城北门外,东至淳安县境30公里,西至开化县界31公里。内河航运,主要是遂安港,舟楫往来,经淳安港口水埠中转,上溯徽州,下达杭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县人王思洪集资,在狮城城南武强溪建成有十一个桥墩之长桥,取名“钟义桥”。后来在狮城南门外又增设一木桥,桥面宽阔,行走方便。这两座桥是往来南乡必经之路。 狮城内外古迹较多。北门有西庙,南门有城隍庙,直街西首有三圣庙,小西门烈桥头有康王庙,大西门内儒学前有孔庙和东岳庙,规模都比较大。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冶工刘允元铸大鼎一座,高丈余,就立于康王庙前。东门外有天主教堂一座、东庙一座。离城二里许的史家村旁山丘上有七层宝塔一座。南门外武强溪沿的“金公堤”,是民国十年(1921年)知县金乃光倡建。 狮城在历史上就设有书院、养济院和育婴堂等文化设施。清末以后,相继创办了贞文小学、台鼎小学、师范讲习所、卫生院、县立通俗教育馆(后改民众教育馆)、狮山公园、公共体育场(在儒学前),后又增设简易师范和初级中学。解放初增设了电影放映队和群众文化馆。 根据1956年调查,狮城共有城镇居民1347户、537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92人。此时新安江水电站已在施工中,建德专署经济开发工作委员会曾规划把狮城镇迁往汾口区杨旗坦重建,并列入《403工程初步设计书》。1958年冬,淳安、遂安两县合并,在排岭重建淳安县治。1959年4月新安江水库蓄水,不久狮城被淹没,这座从公元621年建立,一直是遂安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古城从此消失,历时一千三百三十九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