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随缘不变
释义

辞典注释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随缘”

(术语)外界之事物来,与自体以感触,谓之缘。应其缘而自体动作,谓之随缘。如水应风之缘而起波。真如之于诸法,佛陀之于教化,皆然。最胜王经五曰:“随缘所在觉群迷。”又随其机缘。不加勉强也。齐书陆法和传曰:文宣赐法和奴婢二百人,法和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随着各种的因缘。

《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是佛教根本理论之一。“理即佛者,不思议理性也。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教观纲宗》)理性不异不变名“如”,循业发现(随缘)为“来”(色法与心法)。“如来藏”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绝待统一体。“随缘”之义,谓“如来藏”中一切清净法,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众生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诸佛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楞严经》卷三、卷四)。后以“随缘”表示随其机缘,不加勉强。《北齐书·陆法和传》:“文宣赐法和奴婢二百人,法和尽免之。曰:各随缘去。”又表示听任环境安排,如言“随缘度日”。(禹振声)

《英汉-汉英-英英佛学辞典》中华佛典宝库

(1) To accord with conditions; to act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2) To be transformed by the conditions of the situation--to be conditioned. (yatha^-pratyata) [显扬论, T 1602.31.508b]

(3) The production of things based on external influences.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随缘不变”

(术语)有随缘动作之不变之意,真如者,其体虽为不变,然触缘则生起万有,故曰随缘不变。(参见:随缘真如)。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虽随千差万别的机缘,但本体不变。二种真如之一(不变真如与随缘真如)。

《禅宗语录辞典》中华佛典宝库

解夏上堂云。妙净明心本无延促。金刚正眼岂有开遮。丝毫不移古今独露。理随事变事逐理融。随所作心应所知量。便有春夏秋冬生住异灭。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用无功用成一切事。且随缘不变一句作么生道。秋风吹八极。木落露千山。下座“随缘不变”《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随缘真如”

(术语)如法相三论于权大乘,立真如凝然不作所法,谓万物之本体,真实如常,不变不动,此不变不动之真如为所依,而因缘之事相安立也。然则真如为体,万物为相,体与相,虽所依毕竟不离,然彼此本来各别,如合木与石也。如华严天台,为实大乘,于真如立二相,一为不变真如。二为随缘真如。不变真如之边,虽如彼权大乘所言,然谓真如不止于不变之一边,更有随缘之用,应外来之缘而现森罗万象,犹如不变之水,依外缘之风,而起千波万波也。其所起之波,犹不失水之性,森罗万象之事相,犹无变不变之真如性者,故万法即真如,真如即万法也。盖真如有随缘之德,故真如即万法也。而真如又具不变之性,故万法即真如也。起信论曰:“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同义记中本曰:“一如来藏心含于二义:一约体绝相义,即真如门也。(中略)二随缘起灭义,即生灭门也。”金錍论曰:“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缘真如之波”

(术语)不变真如比水,随缘真如较波。此波有二,根本无明为缘,搅乱平等一味之性海,而作善恶之业,感苦乐之果,升沉六道者,凡夫自身随缘真如之波也。又吹于大悲之风,现种种之境,化种种之身,布种种之教者,佛菩萨为他随缘真如之波也。

净空法师法语

什么叫随缘

1 佛在经典上,教给我们要随缘;随缘,你就自在。什么叫随缘?随顺经典上的道理、教训,依教奉行,这叫随缘。

2 要是随顺自己的意思、自己的习气、自己的想法、看法,那是攀缘。攀缘造业,不管是善业,或是恶业,你都要遭果报;随缘是净业,这里面没有三途六道的果报。

3 普贤菩萨教我们“随喜功德”,那是随缘,随缘是功德;攀缘,纵然是一些善行、善事,是福德,不是功德。

4 要怎样学佛才如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出世间法再也不把它放在心上,那就如法。世出世间法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是什么态度?随缘。佛教给我们要随缘,我们听从佛的教诲,一切随缘,这个多自在!

什么叫攀缘

攀缘是你有意愿,有目的,或者是为名,或者是为利,你想去做一桩什么事情,这是攀缘,就是你要去找。佛法,佛教我们随缘,随缘跟攀缘不一样,随缘是别人来找你。人家找到我们,我们看到人家有苦难需要帮忙,不能不去帮助,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这是随缘。如果随缘当中我们有目的,有名利夹杂在里面,也变成攀缘,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攀缘心不清净,随缘心是清净的。为别人做事,事情做好了,他有福报;事情没有做好,我们已经尽心尽力,功德圆满。所以,绝不妨碍自己的清净心,这是随缘;与自己清净心有妨碍,这是攀缘。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一切随缘但不执著,普通人随缘即变,而得道者随缘不变!

佛法当中常说的两句话,“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又加了两句,加这两句是说明四种不同的境界。“不变随缘”是佛境界,真如随缘是菩萨心,这个菩萨不是别的菩萨,是倒驾慈航的观世音菩萨,也就是他早就成了佛,现在以菩萨身分出现在世间,他是不变随缘。

第二种是“随缘不变”,这是真的是菩萨,不是倒驾慈航;菩萨在学佛,在随缘当中学不变,我们今天要在这个上努力,随缘当中去学不变。怎么个学法?譬如你看东西你要会看,你听你要会听。会看、会听的人怎么样?他看到不变,在变化里头看到不变;听,在变化音声里面听到不变;那你才是真的在学佛,会看、会听,这是菩萨。

第三种是“不变也不随缘”,那是什么人呢?阿罗汉,堕偏真涅盘,他不变不随缘,他也不度化众生,灰身灭智;这是第三种,佛不赞成,佛常常喝斥他们。

第四种是“随缘随着变”,那就是我们凡夫了,你既不会看、你也不会听,你的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全用错了。菩萨是会看会听,六根用得很恰当,他在尘缘当中见性;尘缘是缘,随缘见性,这是真本事哦,所以他开智慧。而我们的心是随缘随着变,心被外头境界时时打转,随缘随变的心就容易生烦恼。随缘不变的心就容易生智慧,禅宗六祖惠能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而我们如果要见到五祖的话一定想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为什么常生烦恼呢?那就是我们的心随缘随变;菩萨为什么不生烦恼而生智慧呢?随缘不变。看到境界里头不变,变中有不变,自己也不变,自己的根身在变,刹那刹那在变,根中之性决不变。

摘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讲记》

随缘随分,不强求

1 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有欲望。欲望是没有止尽的,欲望愈多,你的生活就愈苦,所谓是“欲海难填,回头是岸”。

2 佛叫我们断一切欲望,为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是好东西,一点都沾不得,沾了就是生死轮回,就搞这一套。

3 学佛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缘随分,不强求,不攀缘,得过且过就够了,换句话说,把我们天天心里面攀缘五欲六尘的念头,换成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就行了。

4 世间人有欲望,我们也有欲望,我们的欲望跟世间人不同——我们希望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见阿弥陀佛。我们有这个欲望,我们要努力去追求。怎样去追求?忆佛念佛,不间断、不夹杂。

随缘而不攀缘,这个多快乐

1 学佛的初步,是教你要看得开,要放得下!无论善事恶事都不要计较——恶事恶缘要放下,善事善缘也不可以攀,攀着还是错了。

2 所以佛教给我们,“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随缘是什么?在一切境缘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一切随缘,随缘就自在,随缘就不起烦恼。

3 攀缘就烦恼,攀缘是什么?我一定要这样,我一定要那样。你这个一定,就是分别,就是执着,就是造业。

4 佛法第一个大目标,是要求一心不乱,要求心不颠倒,换句话说,就是修定、修慧。如果常常攀缘,你怎么能得到定?你那个心怎么会清净?不可能!所以,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而不攀缘,身心清净,没有负担,没有牵挂,这个多快乐!

自在随缘,什么都好

1 学佛的人没有烦恼,学佛的人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学佛的人,自在随缘,什么都好!学佛的人处处退让,愈退,路子愈宽,退到后面,金色光明的大道,成佛之道。

2 真正学佛的人,心决定是清净平等。心清净平等,般若智慧就会现前,无论你是生活、工作,你都会得到圆满。圆满是身心安乐,自在随缘,那是真圆满。

3 在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的是修什么?清净心。心清净,你有智慧随缘,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你就超凡入圣。

4 我们的心清净,世出世法真正做到一尘不染,生活当中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纵然是大灾大难降临,也能从容不迫、见佛往生。

能把“缘”这个字解开,你就会很自在

1 我们做事,就是弘法利生,这个不是普通的慈善事业,修的是大福报,也要随缘,不能攀缘;稍有一点攀缘,我们心不清净,清净心失掉了,这个不得了!心不清净,纵然弘法利生,也是世间有漏的善法,也是有漏的福报,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2 有许多人听说佛门修福,得福最快,而且最大,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大家都到佛门捐钱。捐了之后,自己也没有发财,也没有升官,这个钱财白白地丢到水里去了,那是什么?用不善的心去修善事,所以他的果报很小,微不足道。

3 心量大,修善决不求果报,果报来得特别快,也特别大,其实这里头有大道理,我们一般凡夫愚痴,参不透。你深入经藏之后,你就会渐渐明白。明白之后,你信心就坚定,依照佛的教诲去做,愈做愈自在,愈做愈幸福,愈做愈美满。现前的生活,无论是富裕、或者是贫贱,你都会过得非常自在、非常幸福! 

4 你对生活的需求,会愈来愈少。物质生活需求少,你没有负担,没有累赘;有多余的,随缘随分帮助别人,你会非常自在。有多余的东西,不必天天拿到外头去问谁要,那也是攀缘,那很累人。佛法告诉我们,总在一个缘字,你能把“缘”这个字解开了,悟入了,你就会很自在。

随缘随变,这就苦了

1 佛门常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就得自在。我们凡夫不行,凡夫是随缘随变,这个东西很麻烦! 

2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佛法上这两句,我在早年讲经的时候,我把这两句说成四句,来看四种不同的境界。

3 佛究竟果地不变随缘,他能够随十法界众生的缘,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是佛;随缘不变是菩萨,菩萨在随缘当中学不变;不变不随缘是阿罗汉,小乘,他自己证得偏真涅盘,他怕麻烦,他不度众生。

4 我们六道凡夫,心不清净,随缘随变——顺境里面欢喜,逆境里面痛苦,这个心自己做不了主,被外境所转,这就苦了!

什么是随缘

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对佛法生起信心是非常非常艰难!学佛的人很多,真信的人不多。真信就真有成就,怀疑就不会有成就。没有成就,会造成负面影响,那你就是罪业,你在造罪业。你是佛门大护法,人家看到你真正修行人,到最后你走得不好,让人家看到什么?「这佛教是迷信,这假的,不是真的,你看他学佛一生,最后这个样子」,你就晓得你有多重的罪过,你破坏佛教形象,你让多少人看到你这个样子退了心,这个因果你要不要背?没办法,背不起还是要背。你要是把方方面面都看到了,然后你会知道学佛不是容易事,《还源观》上讲的四净德,你才会真正重视它,「随缘妙用」。什么是随缘?我们今天很具体的给诸位说出来,我们能够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那叫随缘,把《感应篇》落实是随缘,把「十善业」做好是随缘,这随缘。妙用是什么?妙用就是心里面痕迹都不着,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那叫妙用。

大乘经教里面给我们讲的妙用是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做不到,决定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的境界只要做到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那就叫妙用,为什么?你肯定往生,你能给世间人做个最好的榜样,帮助世间人能够增长学佛的信心、增长念佛的信心、增长往生的信心,你这个功德多大!这是真正的清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带给你清凉自在,宿世、今生的业障统统消除。要相信释迦佛告诉我们,真诚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头一个,我们相信佛不打妄语。那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我们的业障为什么消不掉?说明什么?无始劫到今天业障太重,一念消八十亿劫,念念都消不了,念了几十年都消不了,这业障多重!业障重,生不生畏惧之心?畏惧的心生起来,畏惧心是什么?堕三途。

文摘恭录—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一一一卷)2010/2/18 档名:12-17-2111

还是随缘好

不起心、不动念,生什么智慧?根本智,《般若经》上说的「般若无知」,那是根本智,他不起心不动念,那是根本智。起作用是有人来请教他,向他请教,他给别人讲解,那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所以他在十法界应化,跟这些凡夫面对面的时候他是无所不知,不跟这些凡夫面对面的时候他是无知。无知跟无所不知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深。无知是什么?无知是隐,无所不知是显,隐显不同。众生面对面那是缘,没有缘的时候他隐而不显;遇到缘的时候,他就从隐显露出来,显露出来无所不知。为什么?一切法没有一法是离开自性的,所以见性之人他就契入这个境界。学佛的终极目标没有别的,就是教你明心见性。诸佛如来没有丝毫嫉妒心,没有丝毫障碍你的心,都是希望你赶快回归自性。我们大家所证得的完全相同,在古佛的证分上没有一丝毫增加,在初证入境界的人,它也没有一分缺少,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这得随顺忍。我们虽然没有证得,我们今天从佛菩萨圣教里面听明白、听懂了,那就应当学佛菩萨,在一切境界当中我们能够随顺。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为什么要恒顺、为什么要随喜?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这个随顺是自然的,佛家的术语讲「法尔如是」,法本来就是这样的。自在随缘,自在从随缘当中看到,随缘从自在当中看到;换句话说,不能随缘的,他怎么也不自在,他烦恼缠缚他,真正自在的人一定随缘。从这些地方可以能观察他悟入境界浅深差别,能看到他修证的功夫。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十集)2010/5/15 档名:02-039-0040

宣化上人的宗旨

冻死不攀缘

饿死不化缘

穷死不求缘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抱定我们三大宗旨

舍命为佛事

造命为本事

正命为僧事

即事明理

明理即事

推行祖师一脉心传

修行人不可攀缘

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五日 开示于万佛圣城

我的宗旨:「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抱定我们三大宗旨。舍命为佛事,造命为本事,正命为僧事;即事明理,明理即事,推行祖师一脉心传。」这是我们的本份,盼共勉之。

修行人,不要有攀缘心,要有不贪不染的清净心。我常对你们讲,凡是出家修行,一心求道,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贪。就是一棵芥草,也不能随便送给人,也不能随便向人索取,所谓:

「一芥不以与人,一芥不以取诸人。」

对于「缘」,要分得清清楚楚。要清净这个「缘」,不要污染这个「缘」。清净缘,是没有贪心;染污缘,是有贪心。出家人可以受供养,但不可贪供养;不贪图供养,才是真正佛的弟子。

你本来应该接受供养,可是你不受,这才是有志气。诸位不是为衣食而出家,穿好衣服,吃好来西,而不好好修行,那有何用?凡是身外之物,应看成平常,不要看得那样重,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今改为「君子谋道不谋衣」,对于好食物不要贪求,能吃饱就算了,对于好衣服不要贪求,能遮寒就算了。古人说: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出家人,要知道在道业没有成就之前,不可欠债。若是欠债,会把你绕住,不得解脱。尤其是这些不清净的缘,害你拔不出腿来,得不到自在。可是一般出家人,欢喜受人供养,接受人的果仪。被不清净的缘缚住,就不容易超出三界。染污缘的绳子,把你捆绕得紧紧,无法解脱。所以,不要贪恋这种不真实的来西,免得麻烦。

出家人分为七等--

(一)头等出家人:一身轻飘飘,什么也没有,一尘不染,万缘皆空。

(二)二等出家人:手持布袋;袋中有什么,外人不会知道。

(三)三等出家人:肩挑担子;因为放不下,把所有的家当,走到那里,挑到 那里,虽然是重担(约有 一百磅 ),也甘愿挑之。在美国这个国家,没有担子,而用背袋,是大同小异的意思。

(四)四等出家人:将东西放在汽车上。

(五)五等出家人:将东西放在火车上。

(六)六等出家人:将东西放在轮船上。

(七)七等出家人:将东西放在飞机上。

这是出家人所犯的通病。我希望你们跟着我出家,早成佛道。不能成佛,也要作菩萨。总之,要利益他人,不要利益自己。不可将常住的东西随便送人情,你认为有功德,其实是盗僧伽物。与人结好,私自赠送,这种行为,是破坏道场的规矩。有这种行为,赶快纠正过来,不可再犯,没有这种行为,谨之!慎之!

抱定三大宗旨

我在东北时,只穿三层布,当时我冷吗?冷!那为什么要这样坚持下去?因为我要「冻死不攀缘」!

一九八六年七月三日 开示

各位善知识,明天是七月四日美国国庆节,将有实习方丈上位。这位新方丈是很厉害的,还没上位前,就先要杀几个人来祭法。杀谁呢?杀贼!从前做过贼,或者将来要做贼的,都要一律斩首示众。新方丈上位要立法,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立法?因为我是法奴,所以 Everything's OK,no problem. 但是新方丈比较专制,因此要杀贼,杀的贼愈多愈好,所谓「斩尽佛教之贼,只留大德高僧。」阿罗汉也译成「杀贼」,所谓「除暴可以安良。」

各位居士注意!不要认为对新方丈奉承,就是好护法。其实,那是绊脚石,障碍法务发展,做方丈的也不可以随便赞叹人,或者毁谤人,也不要被赞叹或毁谤所摇动。你想人赞叹你,就一定有人毁谤你,这是自然的道理。

从前我是马马虎虎,有人骂我,算了;有人赞我,也把它忘了,你现在既然做实习方丈,就要保持莫赞莫毁的宗旨。你不想人赞叹你,你先不要赞叹人;你不想人毁谤你,你先不要毁谤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切记,不要种下不干净的因。

在家居士见到新方丈,就供养他一些特别好吃的食物,这是败坏佛法的行为。若非败坏佛法,就不会锦上添花。方丈不会饿死,就是饿死了也是应该的,谁叫他没修行?并且,若能为佛法而饿死,那真是佛教里的功臣及光荣,所以本会一贯的宗旨是:

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抱定我们三大宗旨。

舍命为佛事,造命为本事,正命为僧事。即事明理,明理即事。推行祖师一脉心传。

谁若单独供养你,就是向你攀缘,打你的主意,知道吗?尤其你是青年人,对这点要认识得特别清楚。我老了,所谓「老而无能」,但青年人不要让肮脏东西围绕自己,应该「冻死迎风站,饿死挺肚行。」做疾风中之劲烛,烈火里的精金,什么也不怕! 

「冻死不攀缘」:这是我一生的写照,我在东北时,冬天、夏天都穿三层布。底下是一层,上面一层是补了丁的,一块一块地捱着补上去。当时我冷吗?冷!那为什么要这样坚持下去?因为我要「冻死不攀缘」嘛!

「饿死不化缘」:我住在香港芙蓉山观音洞时,有两个星期都没有粮食,我就在洞里打坐,等着饿死。当时山下有一位居士名叫劳宽圣,绰号「本地法师」。韦陀菩萨一连三次给他托梦说:「在观音洞里有一位安慈法师,你应该去供养他。」于是这位居士,第二天就背了三十多斤米,又带了七十余元,来到洞里供养我。在这事情发生之前三、四个月,他的腿被狗咬了,中西医生医治数月也治不好,束手无策,韦陀菩萨好管闲事,就对他说:「你去供养观音洞的法师,腿就会好了。」于是他就相信了,然后就送来米和钱。当时我在洞里准备等死,我从来没有对人说:「你可怜可怜我,我已经很多天没东西吃了!」这是「饿死不化缘」。

「穷死不求缘」:我初到广东南华寺亲近虚老的时候,身上不名一文,连寄信的钱都没有。但我从未向居士化缘。所以我这三大宗旨,都是有来历的,不是凭空而说的。现在新方丈上位,大家不要与他单独联络感情,让他对你有特别好感。你若有心供养,可以供养大众,不要单独供养某人。否则,这简直是在害人!破坏佛教的和合。出家人应该抱定这三大宗旨,不要气馁,应做人天师表,与十方魔军斗一斗。有人问:「你教徒弟不是用慈悲喜舍吗?为什么要教他们斗?这不是瞋心不改陧 H 如何能作人天师表呢?」就因为要做人天师表,所以才要教化魔军!

不攀缘、不求缘

我是两手空空,一贫如洗,不知经过多少艰难困苦才创办万佛城,但我从没有向人告过艰难、求人援助,也没有向人化缘。

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 开示

各位善知识,不知不觉万佛圣城已过十周年了。在这十年之中,经过的困苦艰难,重重无尽,可是我没有向各方去攀缘、求缘,也没有不择手段地和社会拉拢关系,或结交官属、逢迎权贵,曾经有人想介绍我和加州州长和美国总统见面,我都谢绝了。不知各位还记得吗?一九七九年圣城开幕典礼时,从马来西亚来了数百余人,加上从香港、台湾、旧金山、洛杉矶各地来赴会的善信,共计有数千人。那一天,我对大家讲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我还记得很清楚。我说:「我这一生最看不起有钱人,为什么?因为你有多少钱,就有多少罪业跟着。」

这一下子马来西亚有一百多人,要来斗争我说:「我们都是有钱人,我们都来拥护你,你还骂我们,这是不对的!」他们想要和我讲道理,又不敢公开来,就先去请教他们的团长兼顾问达摩难陀法师。

达摩难陀法师听了之后,就呵斥他们:「你们都活到七、八十岁了,对事情也不分好歹。我当时坐在宣化法师旁边,他讲的话,每一句都是正法。你们如果要斗争他,我就不和你们在一起,或是你们走,或是我走!」这些人见他们的顾问如此反应,才没来斗争我。达摩难陀法师那次法会,是来接受法界大学所赠 荣誉 博士学位。

凡是来到万佛圣城的人,应该拿出一分力量,负起一些责任。我是两手空空,一贫如洗,不知经过多少艰难困苦才创办万佛城,但我从没有向人告过艰难、求人援助,也没有向人化缘,现在我已经退位,新方丈上位,以后他怎样做,我就不管了,因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各位居士到了万佛城,不要在万佛圣城找便宜或利益,贪心比出家人还大,终日念贪心咒、争心咒,说万佛城对你们不慈悲。你们跑到万佛城来贪、来争,这是找错对象了。凡是皈依我的人应该想一想:「万佛城给你多少?你们对万佛城贡献了多少?不要到了万佛城,就指责万佛城对不起你们,你们究竟对万佛城有多少贡献?这样想清楚了,看看自己是不是心安理得?

网络文摘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有道是,善缘恶缘无缘不聚,逆缘顺缘有缘不散。正所谓有缘则聚,无缘则散啊! 缘来缘去,不必强求。 缘分不是天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缘分是根据自己的行为随时都会改变的,如何改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缘就会转善缘,无缘就会变有缘;无恶不作,诸善不行,善缘也会变恶缘,顺缘也会变逆缘,是善是恶皆自作!

你我相识皆有缘,面带笑容结人缘,布施是喜种善缘,你对我错相惜缘。恶我逆我消孽缘。生老病死了尘缘,果报好坏皆因缘,慈悲喜舍修佛缘。

人生短暂,眨眼即过,生活在有情世界里我们要惜缘、随缘,不能虚度光阴,我们要顺缘,不要攀缘。今天能够读到这篇文章的人,也都是有缘人!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有二解,一是佛教语。谓佛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缘,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二是顺应机缘,任其自然。

随缘是一种解脱、无著与智慧的表现。领众中最需要的,正是这种能善观因缘而随机诱导的智慧。

它看起来不著痕迹,也没有任何勉强;胸有成竹,可是却不死执既定的计划;有所努力与坚持,可是又丝毫没有患得患失的不安!

事成了,只是淡淡的欣慰,而没有过激的兴奋与成事后的傲慢;事不成,也只有坦然的接受,而没有难堪的懊恼追悔。总之,在谋事之时,虽然尽力而行,却能随顺因缘而不勉强;在事情过后,会检讨得失,又不会为成败而喜、忧。这些多少是随缘的相貌。

只是随缘常常被人误解为随便、不努力或麻木不仁。在这些人的观念里,所谓的“随缘”不过是无能、逃避或懈怠的藉口罢了,岂是真正随缘的智慧?

所谓随缘,是积极地运用智慧与经验,以检别因缘、选择主法。虽然不执著一定的模式,但却尽量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安排一组最理想的因缘组合,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斗。虽然没有成败、得失的执著,但在事情完全定案之前,仍然会努力地沟通与修正,直到无著力点为止。而不是毫无努力,将就从事,使整个事情的安排、发展与完成,显得粗制滥造、缺乏用心,随随便便地任由因缘发展。

随缘是一种积极的面对,虽然不强求,但那是在运用智慧与经验的分析判断之后,了知一切人、事、物、境内在因缘的不可抗逆性(人机、时机、处机、法机等等,一时无力扭转),从而避免了无谓的抗衡与勉强。他既已了解事件内在的因缘性,当然也就不再做不必要的扭转,这是放下,而不是无能或懈怠。由于已经大略明白了事件有因缘组合,同时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于事情可能的发展结果,多少也能事先了然于心。于是对于成败、得失也就不再执著,这是坦然的面对,而不是逃避或麻木不仁。

理想是如此,可是在实际的领众过程中,随缘的心态与做法到底要如何拿捏,确实非常不容易!除了足够的经验累积与冷静的观察分析以为事用外,实修的道德感召,以及无我奉献的菩提心默化,更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条件。

昔日有人问一位隐士, “什么是缘分?” 隐士想了一会说:“缘是命,命是缘。” 此人听的糊裹糊涂,不明其中的意思,然后就去问一位高僧。高僧说: “缘是前生的修炼。” 这个人不明自己的前生如何,就去问佛祖,佛祖不语,用手指指天边的云。

这人看去,云起云落,随风东西, 自由漂泊,于是他当下顿悟: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如风,风不定。云聚是缘,云散也是缘。

生命如云,生活也如云:感情如云,名利也如云。万千变化,云起时汹涌澎湃,云落时落寞舒缓。感情的事如云聚云散。名利的事如云散云聚,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风。

世上有很多事可以求,唯有缘分难求。茫茫人海,浮华世界,多少人能真正寻觅到自己最完美的归宿?又有多少人在擦肩而过中错失了最好的机缘?或者又有多少人有正确的选择却站在了错误的时间和地点。

有时缘去缘留,只在人的一念之间。

人无法更改自己的血缘,骨子里的东西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即使后天的影响可以让人有无穷的变化空间,最终影响人作出影响自己一生的重大决定时,人的先天感觉会左右他的进退取舍,这或许方是命运的本来意义。

特别类如感情之事,为情所困在所难免,去留聚散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毕竟这更是两人的彼此命运性格的交互感应,落花可有意。流水却无情,缘分更如风一样无形无状,无可把握。

天下性情中人,世间痴男怨女,为得佳缘,苦尽岁月,又在得失踌躇感叹,匆匆一生而过。问世间情为何物?问天下何为有缘? 其实缘即如风,来也是缘,去也是缘:已得是缘,未得亦是缘。不管你曾经有多美好的梦想,放弃是懒惰,强求也不是最好的手段。

相遇是缘,错过也是缘;认识是缘,陌生也是缘:朋友是缘,敌人也是缘;恩爱是缘,别离也是缘。

眷属是缘,夫妻也是缘;亲戚是缘,邻居也是缘;打骂是缘,和睦相处也是缘。

信佛是缘,念佛也是缘:在家是缘,出家也是缘:成佛是缘,成魔也是缘。

国泰民安是缘,天灾人祸也是缘;世界和平是缘,战争暴力也是缘;社会和谐是缘,秩序混乱也是缘。

人生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

一个人的天空很蓝,蓝得有点忧郁,一个人的时候很自由,自由得有点孤单,一个人的时候很轻松,轻松得有点无聊,想念朋友的时候很幸福,幸福得有点难过。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暮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也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想想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的就是好的一天,不管亲情友情爱情,能永远珍惜就是好心情;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更要珍惜,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想要得到一定要努力。累了把心靠岸,错了不要后悔,苦了才懂得满足,痛了才了解生活,伤了才明白坚强,总有起风的清晨,总有暖阳的午后,总有绚丽的黄昏,总有流星的夜晚。

我喜欢生命里只有单纯的渴望,只有一种安定和缓慢的成长,喜欢岁月被漂洗过的颜色,喜欢那没有唱出来的歌,更喜欢和所有认识我的人做一生一世的朋友,一辈子有多长我不知道,缘份有多少没人可以估计,这条路有多崎岖许也并不重要,就算陪你走不到天涯海角也没所谓,我会珍惜和你做朋友的每分和每秒。

我喜欢生命里只有单纯的渴望,喜欢那种细水长流的情感,喜欢跟认识的人做朋友的感觉,朋友不在多,在于那种彼此间的真诚,所以,我珍惜每一个可以让我称作朋友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因为那是可以让我漂泊的心驻足的地方。

生命本来就是一场漂泊的慢旅,遇见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我们有幸相识相聚是一种机遇,有幸成为朋友更是一种缘份,让我们大家继续并肩作战,好好珍惜这份缘份,这份友谊!! 

越多事情你越想得到它,反而往往会远离你,正所谓凡事不要太过强求。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和忧愁。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其实,随缘是一种进取,是智者的行为,愚者的借口。何为随?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何为缘?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相遇、相随、相乐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缘,无可能即无缘。缘,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你、我、他都在缘的网络之中。常言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万里之外,异国他乡,陌生人对你哪怕是相视一笑,这便是缘。也有的虽心仪已久,却相会无期。缘,有聚有散,有始有终。有人悲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缘是一种存在,是一个过程。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若如此,人生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人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这就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

“随缘”,常常被一些人理解为不需要有所作为,听天由命,由此也成为逃避问题和困难的理由。殊不知,随缘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支人生的顿悟。随缘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缘”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成立,若能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

生活中,常有人会有这样的感慨和迷惑:“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我?”“为什么有的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会是这样?”若从随缘的角度看,不喜欢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欢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缘分就是缘分,不需要任何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是有事必有缘,如喜缘,福缘,人缘,财缘,机缘,善缘,恶缘等。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随缘是一种平和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的禅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放得下宠辱,那便是安详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便识得有事随缘皆有禅味。在这繁忙的名利场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闲,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日久功深,你便会识得自己放下诸缘后的本来面目:活泼泼的,清静无染的菩提觉性。人们获得缘不是靠奋斗和创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领悟去判断。

佛家多讲随缘,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莫攀缘”等说法。“随缘”不是随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随顺当前环境因缘,从善如流;“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冥顽不化,而是要择善固守。随缘不变,则是不模糊立场,不丧失原则。就在世间上做人,要通情达理、圆融做事,这样才能够达到事理相融。

随缘不变,则是不违背真理。庄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运行,既不能改变,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顺天安命,鼓盆而歌”;陆贾《新语》云:“不违天时,不夺物性。”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则下恪守不变,在小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随缘,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成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读懂随缘的人,总能在风云变幻、艰难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总能在逆境中,找寻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随缘,是对现实正确、清醒的认识,是对人生彻悟之后的精神自由,是“聚散离合本是缘”的达观,“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拥有一份随缘之心,你就会发现,天空中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生活的道路上无论是坎坷还是畅达,心中总是会拥有一份平静和恬淡。 小舟/辑

什么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随缘是一个被人用得太多的词,也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一般认为佛门多讲随缘,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随缘,莫攀缘”等说法。这一类说法、做法差不多于国人为理所当然。长期喜闻乐行“随缘”,是国人多下流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断语并非武断,佛门有“方便出下流”的妙语,而随缘的人太多正是出自方便的考虑。

佛门讲一切事物皆依因缘和合而起。内因或多或少,外缘则复杂多端。所谓随缘是疏忽自我的内因,放弃自我的心愿,依外在形势随波逐流。照实说来,完全的随缘是做不到的。因为外缘不是一缘,而是众多的缘,你随此缘而拒绝彼缘就有自我抉择在起作用。只是许多人放弃抗争、力行的难缘,而随顺用心少出力少伤害少的好缘。 “水往低处流”,“桃子找软的捏”,如此的随缘,长此以往就是欺软怕硬、贪生怕死、得过且过、苟且因循。君不见,国人之随大流,可以说是下流。在极权暴政时期,万马齐喑;在朝政腐败之时,全民随缘腐败,少有廉洁耿介之人;在物欲横流之国,多海上逐臭之夫;在虎狼当道之日,少有勇猛抗争之士。可以说,所谓随缘,正好是放弃自由、自主、自力的奴性使然,正好是专制集权国家奴役制度狠毒凶残使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是权势阶级、强人的“随愿”,随缘的是不得不低头或低头成自然的弱者, “随缘”一词,不过是弱者的一张遮羞布,用以逃避自我责任。弱者的权利得不到政权的保护,弱者的权利意识没有苏醒,也就只有随缘了,任人宰制了。

佛门虽有随缘一说,但更有随愿转缘一说。菩萨道的行者以慈悲大愿转缘而不被缘所转,其方便善巧的“随缘”是以随愿作主导的。

佛门中对自我有一个普遍的误解,《维摩诘所说经》说:“去病不去法。”“我执”是一种病态,但完全去掉自我非常困难,所谓的“忘我” 、“无我”并不能阻止自我的乔装改扮,暗渡陈仓。

《华严经》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万法随心愿而生,随愿行而转。诸佛净土无一不是大心伟愿所成就的,无一不是勇猛精进、不改本愿所创化建立的。

外缘是无常的,只有以不变的愿力立身处世才能自主、自立、自强、自由、自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者若丢掉或变掉那不该变的愿力,就成了被外在事物奴役的奴隶,佛说为大可怜悯者。

弱者随缘而无自主,为外缘所摆布和宰制。

强横者随心所欲,受自我的欲望驱使,跌倒在不随顺强横者愿望的违缘之中。

智者明白万法缘起性空,因性空而能随愿转缘,从而创建自我的奇妙王国。智者也明白虽缘起性空,而因果不昧不坏,所以能随愿而不任性,顺应万物之道而不为万物宰制,就着万物的运化律则而成就己愿。智者是自主、自由的,智者也是顺应万法本具的道。随缘而不为缘所转,随愿而不违万物之道,这才是智者的本怀。而真正的大觉者,已证悟万物性空,随心而现,自可于万法中得大自在。但在有碍的世间化现的大觉者,也不废万法的因果,不坏万法的律则。所以,随缘不如随愿,随愿还需随道。“随心所欲不逾道”,这才是明智的想法、做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