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萧照山腰楼观图
释义

《宋萧照山腰楼观图》:此图是由宋代的萧照绘制的一幅水墨山水画。

基本资料

【名称】宋萧照《山腰楼观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作者】萧照

【规格】绢本,水墨,179.3x112.7公分。

【原属】故宫博物院旧藏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简介

相传萧照是李唐的弟子,若将《山腰楼观图》与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并列比较,不难看出后者对石块描写的方式,为《山腰楼观》所承袭。值得注意的是,宋室南渡后,萧照并未采用原本较为流行的中轴式构图,而将做为主体的巨山,移到了画幅的一侧。如此,由河岸延伸而成的纵深空间,便可一览无遗。这样的空间安排,正好形成一虚一实的相互呼应,成为构图上的有趣对话。这件作品体现了自然世界的鬼斧神工之美。

异于李唐之以笔法繁简、墨色强烈对比来形容“实里有虚”,萧氏则以留白和绘烟岚气雾之迷蒙景象来传达“虚中有实”,其间并变化山势-由正转侧、由全至半的方式来丰富画面的多样性。所绘内容则从描写山之实体逐渐转移至水际,使之象征虚的天、水、云、雾在画面上的重要性渐予提升。是故,虚实相差、回环互用之法,当始自李唐而至萧照则完全建立,并影响了南宋以后的画家。

尽管画史尝载萧照“比李唐笔法,潇洒超逸。”(《画继补遗》)、“笔法原出李唐,而沈著过之。”(《清河书画舫》)实际上,以《山腰楼观》来看,仍不出李之范畴。然而,萧照以建立在李唐的笔墨基础上,别辟蹊径转向章法变化的追求,也象征着北宋时期独立画风的衰微,而开展南宋以后结构主义的兴起。

艺术赏析

设色画长山复岭,路径萦回,林木蒙密,山顶屋宇在隐显之间,下方沙滩渔艇,石壁飞泉,布置得宜,各具臻妙。前景巨树三株,多欹曲之势,双钩夹叶树填染青绿色,山石之斧劈皴法以重笔浓墨勾画,通幅之笔墨设色与李唐之《万壑松风》、《江山小景》有逼似之处。名款“萧照”二字楷书于幅中央之树石间,则与《西湖志余》所载相同。另旧亦谓其颇知书,并“以姓名作石鼓文书”。幅内除清宫鉴藏印外,亦有收传印二,一为明内府“司印”半印,一“慧辩知贤印章”则不知为何人所钤,待考。

江边,一座大山耸然而立,石块的质地如此坚硬,营造出几千几万吨的重量感,因为如此的稳固,彷佛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就静立于此,看尽了人间的世代交替。这一天,二位相交的好友来到山腰处,此处正好有突出的平台,顺著江河的流向望去,视线从近处的对岸、远山一直引向苍茫的天际。

此图无论从山石林木之笔法造型,尤以运用秃笔重墨及小青绿设色技巧来看,在在皆显示出萧氏亦步亦趋地追随李唐,并细谨地诠证李氏技法。也或因在笔墨表现上无法超越前人,萧则在章法上寻求突破,改变北宋主峰鼎立中央位置的固定法式,尝试描绘山峰的侧面。幅中劲峭雄峙的主峰已然旁移,占满全幅右半,山势蜿蜒直上,楼观、瀑泉、山径、树石之布列皆集于右半边,此为画家所表现之“实”处,而山巅由右往左方横向延展则愈远渐虚澹,以烘染代替勾皴,演为远山,另隔岸河坌及烟雾中隐现的丛树和水等,则为画中之“虚”。

作者简介

萧照(活动于1130-1160年),濩泽(今山西阳城)人。生平际遇特殊,颇富传奇色彩。据《续画史会要》载1126年(靖康)中流入太行山为盗,一日掠至李唐,检其行囊,不过粉奁画笔而已。照因雅闻唐名,即随其南渡,唐则尽以所能授之。绍兴中补迪功郎,画院待诏。画山水、人物、舟车、屋宇等,风格酷似李唐,几于乱真,系李之嫡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