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释义

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叫做Rudolfsheim的小镇的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并在维也纳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二,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

阿德勒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当然,他的父亲拒绝这样做,但这事也刺激了好强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的知识,并受到良好的医学训练。

1895 年,阿德勒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

1896年的4月到9月,他应征服役,在奥地利军队的一所医院工作。1897年到1898年,他又回到母校深造。

在这期间,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Raissa Timofeivna Epstein)结婚。他们生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其中亚历山德拉(Alexandra)和库尔特(Kurt)后来成为阿德勒学派的心理学家。

1899至1900年他与S·弗洛伊德在同一个城市里行医,他会见了这位心理分析学的奠基人。阿德勒在医学界捍卫了弗洛伊德的思想。不久,他又和威廉·斯特克尔(Wilhelm Stekel, 1868~1940)一起从事《心理分析汇编(Zentralblatt für Psychoanalyse)》的编辑工作。1908年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Salzbourg)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心理分析会议期间,阿德勒发表了关于“好斗的冲动”的报告。

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创立个体心理学

1911 年因突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两人关系破裂,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同年,他宣布《心理分析汇编(Zentralblatt für Psychoanalyse)》复刊(1911年8月,Vol,1, No 10 - 11)。

从1912年开始,阿德勒着手宣传他的学说,取名为个性心理学。他创建了自己的科学协会,1912年在维也纳学院内组织心理教育学咨询。

1914 年他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1920 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系统中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在 1922 年至 1930 年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1924年在维也纳教育学院教课,1926 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32 年他到长岛医学院任美国医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讲座。1934 年定居纽约。1937 年赴苏格兰亚伯丁(Aberdeen)做讲演旅行时病逝。

学术研究

基本理论

阿德勒承认一种运动的无意识的原则,但他却又缩小性欲和俄狄浦斯情绪综合感对于个性的形成以及在神经官能症的发生中的作用。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和完美的愿望。他再研究“器官劣势”的著作(《Studien über die Minderwertigkeit von Organen》1907)中阐明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很糟就体验到软弱感和需要安全。

如果说婴儿在同他母亲的共生中自然地得到了延续生命所需要的保护——这一情况酝酿着人类相互关联的连系——而儿童就应该很快地单纯依赖自身的力量。儿童也总是渴望获得更大的能力:对力量的向往,增加自己的本领并超过别人。于是个人处于一种经常努力的状态,这既是为了补偿天生的劣势(甚至他的残疾),又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平衡。

根据增长能力的目的,从个人的能力、所受教育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出发,形成了个人的性格,也导致了个人的行动。不过也会碰到困难,首先是来自集体观念和自我肯定倾向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困难。有些困难表现出是不可克服的。人们日益感到不足,就日渐产生一种卑劣情绪和一种过度的心理紧张,而这时能引起躯体紊乱的。因为疾病不仅把人从他的责任感里解脱出来,使他避免因失败而引起的对自恋的创伤,而且还允许人延缓作出重要的决定,比如挑选一个职业或一位配偶。

阿德勒认为,神经官能症患者通过与心理治疗者的对话能够学会同他内心的道德标准相一致。心理治疗者则努力将他的病人引导到对个人生活作风以及他自己的道德标准体系采取批判的立场。

一切生存的问题都不外乎爱情、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问题。个人的幸福不能靠损害他人获得,而只能依靠他人或与他人共同取得。要从社会形成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并重新回到人类的充分一致,条件就是改变人类的生活安排。依靠自由意志,这种改变就有可能。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或“个人心理学”。

所谓“个人”,阿德勒强调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奋力驱使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个人的整合和统一。这种理论与弗氏人格理论的区别如下:

阿德勒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强调意识的作用 强调无意识的作用

未来的目标是动机的重要源泉 未来的目标无关紧要

以社会动机为本源 以生物动机为本源

对人类未来持雷管的态度 对人类未来持悲观的态度

利用梦解决问题 利用梦分析无意识的内容

在决定自己的人格上,人是自由的 人格决定于遗传和环境因素

轻视性的重要性 夸大性的重要性

鼓励把生活格式置于社会利益之上 发掘受压抑的早年记忆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关键术语

feeling of inferiority(自卑感) ,compensation(补偿作用),superiority(优越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自卑情结), striving for superiority(追求优越),aggression drive(侵犯驱力),masculine protest(男性反抗)。

创造自我

即创造性自我。创造性自我是一种个人主观体系,它解释个人的种种经验使之有意义。它追求经验,甚至创造经验以帮助个人完成他独特的生活作风。创造性自我使人格有一贯性、稳定性和个性。它是人类生活中活的因素。

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是一个人在每一行动中所表现出来、极其独特并因人而异的各种动机、特性与价值的团集物。它决定一个人要学什么、怎样行动、怎样思维,有哪些经验要渗入他的人格之中。和生活风格无关的经验被抹煞,被抵制,被压抑。每个人有他自己的生活风格;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风格是一样的。生活风格是由创造性自我发展、建立起来的。早在儿童时期四五岁时就形成了。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然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阿德勒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就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儿童自己还意识不到。原型的内容包括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等。至于儿童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则要取决与他的生活条件和家庭即社会环境。如果儿童体验到某种自卑感,那么他对这种自卑感的补偿就是他的生活风格。如果他把某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把某种现象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那么他的生活风格就会在这种追求中得到发展。因此,尽管人们生存的具体环境各异,便形成了每个人各自不同的生活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

其次,理解个体的生活风格,就是理解独特的自我。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分析人的生活风格,理解独特的个体,以便更好的把握个体的未来,为儿童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他概括了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潜意识梦境。

最后,在阿德勒看来,认识和理解了某个人的生活风格,就意味着了个体的本质,实现了理解人性的目的。

假想目的

即假想目的论。与弗洛伊德不同,阿德勒相信,人的行动是受他对未来的各种愿望,而不是受过去经验的激发。这些未来的愿望可能纯粹是假想的-即不可能实现的各种理想,然而这些假想的愿望却对一个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周。激发他去完成愈益重大的事业。正常人遇必要时能够摆脱这些假想的影响而面对现实,而神经症患者却做不到这一点。

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首要的目的就是归属。孩子对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清醒的意识。有时候,他们对于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错误的,并且其行为方式所达到的效果往往与其目标背道而驰。比如,他们想要得到归属感,但他们为达到这一目标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为就会惹人讨厌。这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他们的行为越是惹人烦或生气,他们就会越急迫地追求归属感,因此也就越发令人讨厌。

假想的目的,即便不是假想的,能对人的行为起到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为的方式。

追求优越

追求优越是为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虽然试图完全达到自己愿望的方式因人而异。阿德勒观察到患神经症的人只顾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常人则以对社会有益为自己奋斗目标。

显然,自卑产生的追求是推动个人获取成就的主要推动力。一个人正是感到自卑,才会千方百计地区寻求补偿,否则他就会得心理疾病,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阿德勒相信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给人提出目标定向,这种目标就是追求优越。因此,羡慕别人,胜过或超过别人,征服别人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优越。后来阿德勒把追求个人优越改为追求一种优越而完美的社会。

不过,追求优越的结果却有两重性。它既可以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也会由于追求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结”,使人变得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

自卑情结

人们常说的“自卑情结”是阿德勒最出名的概念之一。自卑感起因于一个人感觉生活中任何方面都不完善、有缺陷。自卑感使人努力克服缺陷。阿德勒把这种努力叫做补偿。

1907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一文,指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从1910年开始他对自卑感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必须依赖成人。和成人相比,儿童感到了自己的孱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他认为如果儿童顺应或很少反抗,这种自卑感就带有女性品质或使他称为生活的弱者,反之,儿童若奋起反抗,这种自卑感便带有男性的品质。“任何形式的不受禁令约束的攻击,敏捷,能力,全力以及勇敢,自由,侵犯和残暴的特制都是男性所具有的品质。”

社会兴趣

即所谓的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即是人希望对社会作出贡献以便使之更加完善的一种天赋的特性。个人试图在社会中完善单凭自己无法完善的东西。阿德勒说,社会兴趣是对个人的种种缺陷的最后补偿。社会兴趣使得一个人将个人私利服从于公共福利。

阿德勒提“Gemeinschaftsgefuhl”的概念,这是阿德勒创造的德文单词。英文中没有恰当的对应单词,阿德勒最后选择了“社会利益”这个词(或“社会责任感”)。它是指一个人真心关心同伴,并且真诚地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经典著作

论神经症性格:1914,1974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

理解人类本性:1918,1957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1971

生活的科学:1927,1969,中译本为傅任敢译,1936

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中译本名为《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1960

神经症问题:1932,1964

学术评价

1、 确立了心理学的社会文化方向

2、 丰富了人格的创造性内涵

3、 发展了整体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4、 推动了心理学的社会应用和教育

5、 基本观点的非理性倾向,理论基调仍然是潜意识。

6、 理论术语的不确定性,缺乏明确的操作性定义。

7、 某些思想观点的非科学性。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他的理论科学性不强,也缺乏系统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7: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