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马远松下闲吟图 |
释义 | 【名称】宋马远松下闲吟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民间收藏 【文物现状】上海博物馆藏 【简介】 绢本,淡设色,纵 24.5厘米,横24.5厘米。 图中绘一高士倚栏而坐,凝神远眺,神情悠然;远处正有一只仙鹤迎面飞来;松崖旁有一书童侍立于石几前,石几之上纸砚铺陈;近处松崖、竹石掩映成趣,整幅画面气象清旷,意境悠远。 马家世代以绘画为业,先祖号称“佛像马家”。其曾祖父、祖父、父亲、伯父、兄弟都先后在画院任职。马远为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他继承家学而超越先辈,传承并发扬了李唐的山水画风。此图绘制在团扇形的特殊形制之中,虽是边角构图,却无局促之感。对这种边角构图的院体山水画成因,后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画家把边角之景与残山剩水联系在一起,反映出南宋偏安一隅,只剩下半壁江山,抒发了作者对山河沦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同时,又以画讽刺当时的朝廷;另一种认为,取边角之景与画家生活的地域环境有关,南宋山水画多以钱塘风貌为对象,杭州四面环山,画家在观察景物时,身处低谷,取景多仰视,故产生边角式的构图。从北宋的全景山水到南宋简洁明快、田园牧歌式的边角之景,正是艺术家不断寻求创新精神和艺术家的审美观念由宏观把握进入到对微观体悟的具体体现。 由李唐到马远、夏圭,这种风格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最初是不为时人所接受的。李唐面对时人的冷落,不免发出落寞的慨叹:“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受李唐画风影响的马远、夏圭善于画边角之景,故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在马远的这幅画中,山石的画法师法李唐的斧劈皴,用笔劲挺,但较李唐的笔势显得凝练而温和。画家以简劲的笔法勾出山石轮廓,大刀阔斧地劈出纹路,淡墨稍事晕染,以突出山石的立体感和石体的坚硬。马远擅长画树,枝干挺硬,多在枝梢处见精神,所以有“拖枝马远”之誉。图中所绘松树形态多姿,树干弯曲有势,最前面的一棵树呈“s”形,以鳞皴皴出树皮的肌理,富有律动感和生命力,也体现了松树坚贞不屈的性格。枝干偃仰揖让,向背有情。松针呈圆形,重墨勾出轮廓后,又以淡墨复勾,团团簇簇,疏密有致,层次丰富。右侧的竹子以“个字法”、“分字法”写出,用笔劲健,疏疏落落。人物衣纹用笔简练,神完气足。从这幅画中,可以明显看出马远的画风已与李唐拉开了距离,形成了自己的风貌。画面左下角题有“臣马远”款。 马远的作品,无不给人以身临其境、如入干岩万壑的感受。这是画家受宋代注重生活、师法自然基础之上抒发胸臆的美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如北宋郭熙提出“饱游饫看”,使对象“历历罗列于胸前”,以求“景外意”、“意外妙”;范宽则提出“与其师古人,未若师造化”,长居终南山和太华山,危坐终日,纵目四顾,观云烟变幻而为“山川传神”等等。正是由于马远心师造化,得烟云供养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才创作出《松下闲吟图》这样用笔凝练、笔简意足、境界清幽、富有诗意的佳作。马远的山水画开创了一代新风,为南宋山水画树立了一座高大的丰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