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芬迪
释义

宋芬迪,纺纱机械专家。从事纺纱机械设计与开发近50年,完成多项重大课题并得到推广,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在环锭细纱机牵伸机构和新型纺纱机械的研究开发方面尤多建树。

人物简介

宋芬迪,1934年11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父亲是绸庄店员。连年的战火使其经常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宋芬迪从少年时代起就萌发了将来一定要掌握一技之长以立足社会的念头。1949年从上海南洋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预科班,1952年9月升人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系。1956年8月毕业后,分配在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设计科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献身纺机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历程。

宋芬迪在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工作20多年,历任技术员、工程师等职。1961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四罗拉式超大牵伸A563 型细纱机,完成了上海一棉北纺车间3-4万锭细纱机的改造,接着相继完成了A511型、A512型和A513型细纱机牵伸系统的设计,并主持设计了YJ型弹簧加压摇架、多回路小直径磁性加压结构。他还根据我国化纤纺织迅猛发展的需要,主持设计了TF18-115型摇架,得到大量推广,对提高纺纱质量起到重大作用。1975年主持设计成功A513S型超大牵伸细纱机,完成对上海一棉南纺车间3-4万锭细纱机的改造,该项目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1976年主持设计A513M型中长纤维细纱机,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纺织部中长纤维设备成果奖。

1975年起从事转杯纺纱机的研究与开发,完成了AN9型转杯纺纱机短通道纺纱器壳体和转杯、分梳辊、假捻盘等关键部件的改进,使该机顺利完成中间性试验,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他还主持设计了SQ1型转杯纺纱机,获纺织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并曾达到近万锭的工业化实验规模。

1980年宋芬迪调到上海市纺织机械研究所后,继续从事新型纺纱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由他主持设计的PZ型转杯纺纱机排杂纺纱器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参与科研攻关的SQ1型转杯纺纱成套生产线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设计的SQ1A型带排杂的转杯纺纱机成为生产厂家的主导产品之一。1985年主持设计CL-1型摩擦纺纱机,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91年作为攻关项目主持设计师,完成了国家“七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CR2型高速、大卷装、带排杂、有较高机电一体化程度的转杯纺纱机,顺利通过国家鉴定,由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投产制造。其中为CR2 型转杯纺纱机设计的有加大排杂腔的转杯纺纱器,获国家专利。1996年任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产品设计大会战技术顾问,分工负责新型梳棉机的攻关设计。2002年起任上海市纺织机械研究所技术顾问,重点指导喷气纺纱机的研究与开发。

宋芬迪于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1989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

个人简历

1934年11月 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

1952-1956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系学习。

1956-1979年 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任技术员、工程师。

1980-1994年 上海市纺织机械研究所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1995-1997年 太平洋机电集团科研开发中心技术顾问。

1997-1998年 上海远强纺织机械厂技术顾问。

1998-1999年 上海凯达机械厂技术顾问。

2000-2001年 浙江民丰实业公司技术顾问。

2002年— 上海市纺织机械研究所技术顾问。

生平介绍

宋芬迪,1934年11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父亲是绸庄店员。连年的战火使其经常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宋芬迪从少年时代起就萌发了将来一定要掌握一技之长以立足社会的念头。1949年从上海南洋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预科班,1952年9月升人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系。1956年8月毕业后,分配在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设计科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献身纺机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历程。

宋芬迪在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工作20多年,历任技术员、工程师等职。1961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四罗拉式超大牵伸A563 型细纱机,完成了上海一棉北纺车间3-4万锭细纱机的改造,接着相继完成了A511型、A512型和A513型细纱机牵伸系统的设计,并主持设计了YJ型弹簧加压摇架、多回路小直径磁性加压结构。他还根据我国化纤纺织迅猛发展的需要,主持设计了TF18-115型摇架,得到大量推广,对提高纺纱质量起到重大作用。1975年主持设计成功A513S型超大牵伸细纱机,完成对上海一棉南纺车间3-4万锭细纱机的改造,该项目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1976年主持设计A513M型中长纤维细纱机,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纺织部中长纤维设备成果奖。

1975年起从事转杯纺纱机的研究与开发,完成了AN9型转杯纺纱机短通道纺纱器壳体和转杯、分梳辊、假捻盘等关键部件的改进,使该机顺利完成中间性试验,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他还主持设计了SQ1型转杯纺纱机,获纺织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并曾达到近万锭的工业化实验规模。1980年宋芬迪调到上海市纺织机械研究所后,继续从事新型纺纱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由他主持设计的PZ型转杯纺纱机排杂纺纱器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参与科研攻关的SQ1型转杯纺纱成套生产线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设计的SQ1A型带排杂的转杯纺纱机成为生产厂家的主导产品之一。1985年主持设计CL-1型摩擦纺纱机,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91年作为攻关项目主持设计师,完成了国家“七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CR2型高速、大卷装、带排杂、有较高机电一体化程度的转杯纺纱机,顺利通过国家鉴定,由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投产制造。其中为CR2 型转杯纺纱机设计的有加大排杂腔的转杯纺纱器,获国家专利。1996年任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产品设计大会战技术顾问,分工负责新型梳棉机的攻关设计。2002年起任上海市纺织机械研究所技术顾问,重点指导喷气纺纱机的研究与开发。宋芬迪于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1989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

主要贡献

牵伸机构是环锭细纱机的“心脏”。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生产的环锭细纱机,如1293型细纱机,还是采用重锤加压的传统牵伸方式,牵伸倍数仅为20倍左右。1958年夏天,宋芬迪接受了上海第一棉纺厂北纺车间200倍超大牵伸细纱机即A563 型细纱机的主持设计任务。该机把棉条直接纺成纱的技术,可以减去粗纱工序,节省设备投资和人员、场地等。超大牵伸细纱机当时世界上只有日本制造,但日本OMS公司采用五罗拉棉条喂给和皮圈架式扭簧加压的牵伸加压技术,落后于当时世界最新的弹簧摇架加压方式。宋芬迪提出采用四罗拉弹簧摇架加压、双皮圈牵伸的设计方案,对原有细纱机除机架、锭子外,需要全面改变设计。宋芬迪的设计方案经专家论证后获得批准。

设计工作开始后,宋芬迪根据手头仅有的一页从美国杂志上获得的简图,首次引入摆动式上肖,设计出我国第一台弹簧加压摇架;他还大胆创新,提出在超大牵伸细纱机上一改以前惯用的滑动轴承等传统纺织器材,首次配套运用弹簧加压摇架、滚动轴承、上罗拉和罗拉轴承等机件,提高了整体设计水平。弹簧加压摇架是牵伸机构中的关键,直接关系成纱质量。当时纺机行业生产的弹簧短期内就压力衰退。宋芬迪通过学习有关提高弹簧承载能力的知识以及下车间了解弹簧制造的全过程,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所用钢材及加工工艺满足不了设计要求。在上海市经委的帮助下,由上海机修总厂冶炼提供专门钢材。宋芬迪从冶炼开始一直到轧出符合冲制要求的钢材,全程跟踪,进行技术交底,终于突破了技术难关。1961年,A563型超大牵伸细纱机研制成功,并完成了上棉一厂北纺车间3-4万锭细纱机的改造任务。虽然环锭细纱机至今已经发展了一代又一代,但是,宋芬迪研制的运用弹簧加压摇架、滚动轴承、上罗拉、罗拉轴承和摆动式上肖等机件的牵伸机构一直沿用到现在。

所获荣誉

1975年下半年,上海纺织局为了加快转杯纺纱机的研制进程,组织了转杯纺纱机攻关小组,指名宋芬迪参加攻关。从此,他与新型纺结下不解之缘。从AN9型转杯纺纱机到SQ1型转杯纺纱机,后发展为SQ1A型转杯纺纱机,直到主持设计国家“七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CR2型转杯纺纱机。可以说,我国转杯纺纱机的每一次进步,都倾注着宋芬迪的精力和心血。

由于转杯纺的原理与传统的环锭纺原理完全不同,到了攻关小组,宋芬迪孜孜不倦地学习有关转杯纺纱技术的书籍和资料,很快掌握了转杯纺纱的关键,如纺纱器的转杯、分梳辊、输棉通道、假捻盘以及筒子架结构、机械传动等。他根据当时AN9型转杯纺纱机上存在的机械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完成了短通道纺纱器壳体和转杯、分梳辊、假捻盘等关键部件的改进设计,还亲自下车间跟踪零部件生产质量,确保设计图纸要求的实施。改进后的AN9型转杯纺纱机的成纱质量明显提高,很快打开了转杯纱的销路。其中10英支粘棉供应针织薄绒衫用纱声誉很好。1979年,AN9型转杯纺纱机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上海纺织局决定在上棉二十二厂建立7200头转杯纺纱实验工场,全部采用国产设备,指派宋芬迪为国产设备SQ1型转杯纺纱机的主持设计。根据当时调查获得的资料,他在AN9型转杯纺纱机的基础上,完成了对纺纱器短通道纺纱壳体等零件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成纱强力和断头自停的灵敏度;他还首次使用铝合金压铸的筒子架和顶部敞开式输送带,保证加压的稳定和动作的可靠,减轻了劳动强度。该机成纱条干、棉结杂质、断裂功均优于同支环锭纱,而且织物耐磨性好,色泽鲜艳,能适应高速生产,达到国际上70年代初期的水平。所生产转杯纱销路也很好,上海相关厂家用转杯纱生产的牛仔布、灯芯绒和印花绒布大量行销国内外,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上棉二十二厂7200头转杯纺纱机的设备投资在投产后两年零一个月就全部收回。1980年,该产品获纺织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人物评价

宋芬迪从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中断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追求。他自觉地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进行知识更新和积累,即使年届七十,仍常常去参观新技术展览会,千方百计搜集各种技术资料,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知识,指导新产品开发。他常说,技术发展是世界性的,先进生产力没有地域限制,只有时间先后。今天我们取得的成绩,明天就已成为历史。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不被淘汰。因此,从事纺机研究与开发近五十年,他始终关注着世界纺机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学习,不断开拓创新,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他勤于思索,勇于探索。无论遇到什么难题,从不打退堂鼓。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前人没有从事过的,因此,只学习现成经验是不够的,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才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近五十年的产品研究与开发经历中,他承担的大都是创新项目,遇到的难题可想而知;但他那种迎难而上,为攻克难题呕心沥血,直至问题解决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敬业精神,始终如一。他平易近人,不耻下问,经常深入生产,深入车间,虚心向有实践经验的人请教,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说,技术工作是集体项目,个人作用只有通过团队才能发挥出来。因此,即使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也丝毫不能自满。正是有了这种谦和的态度,他才能真诚地对待同事,与同行合作共事,共同完成一个又一个大型科研试制项目。他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除在科研攻关项目中直接指导青年科技人员,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经验外,他还积极配合高校搞好人才造就工作,先后为20多位硕士生、博士生指导和评阅论文。宋芬迪是一位把自己的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中国纺织业的科技工作者。他以自己的突出贡献赢得了荣誉,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

主要论著

1.宋芬迪.弹簧加压摇架的设计探讨.上海:上海机械工程学会年会,1964

2.宋芬迪,唐文辉等.棉纺手册(细纱章).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78

3.宋芬迪,唐文辉等.棉纺手册(细纱章).第2版.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7

4.宋芬迪,唐文辉等.棉纺手册(细纱章).第3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5.宋芬迪.气流纺纱机设计制造问题的探讨.北京: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一次全国新型纺纱学术讨论会,1979

6.宋芬迪.气流排杂纺纱器的杂质收集问题.北京: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二次全国新型纺纱学术讨论会,1981

7.宋芬迪.纺织机械设计原理(牵伸章).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1

8.宋芬迪,顾鼎光.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牵伸罗拉节).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4

9.宋芬迪.气流纺与环锭纺的能耗对比研究(译文).国外纺织技术,1985(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