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婴戏图 |
释义 | 宋代是婴戏题材绘画的成熟和繁荣时期,从内容取材上大致可分为写实生活类作品和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两大类。有限的婴戏图作品充分体现宋人精湛的技艺和“尚真”的审美追求,也为后世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尤其是儿童的真实状貌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宋代婴戏题材绘画中有许多与节庆活动相关的作品,诸如与春节有关的《百子嬉春图》、《九九阳春图》等;与端午节有关的《端阳婴戏图》、《重午婴戏图》等。此类作品中大多包含一定的象征寓意,或盼多子多孙、多福多寿,或表达去灾辟邪。 宋代写实生活类婴戏图(一)节令游戏在古代,人们的休闲活动常常与春、夏、秋、冬的时令季节变化紧密相关,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宋代苏汉臣的《婴戏图》轴中描绘了两个男孩扑蝶的情景:时当盛夏,婴儿皆身着薄纱衣裤,其中一个男孩正轻步向前,张开双手去捕捉飞舞于野花间的蝴蝶;另一个孩子伏坐在地上,手执纨扇注视着他的伙伴。两个婴孩一静一动,在扑蝶的情节中相映成趣。画家多用遒劲而简洁的线描勾画出富于质感的纱衣,从中透出丰满的躯体,笔墨不多,但表现得精彩之极。人物的神情动态也刻画得精妙入微。补景仅画一棵野花,恰到好处地显现出环境氛围,使人物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秋季是收获的时节,这时孩童的游戏内容也最为丰富。如《秋庭婴戏图》、《秋庭戏婴图》、《婴孩斗蜇图》、《婴孩斗蟋蟀图》等都记录了关于秋天的游戏。苏汉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秋庭婴戏图轴》,图中描绘了姐弟二人在庭院漆凳上玩弄枣磨的游戏。形象健美俊俏的男婴用手拨弄枣磨,姐姐在一旁悉心照护,唯恐弟弟把枣磨弄翻,环境占据画面相当的部位,庭院布景简洁,山石耸秀,芙蓉盛开,野菊竞艳,不仅点明了美丽清秋的时令特征,也充分衬托出孩子的优美形象,体现着姐弟俩的亲密无间。与此相近的《冬景婴戏图轴》则描绘了冬季庭院里玩逗小猫的游戏,人物造型、神态以及设色与背景的处理都恰到好处,其构图与细节刻画与《秋庭婴戏图轴》很相似,有学者猜测此幅作品可能是苏汉臣所作“春、夏、秋、冬”系列之一。在宋代所有婴戏图中惟有这两幅作品出现了女婴形象,作者很有可能是在表达儿女双全的美好愿望。 (二)生活场景宋代的婴戏题材绘画中有一部分也侧重于日常生活的描绘,这些作品多体现一种平淡、祥和、亲切的感觉,没有矫饰和夸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浴婴图轴》表现儿童洗浴的场景,画面正中置浴盆,有保姆为一婴儿洗浴,盆旁有婴儿似在等待。另一侧有保姆为刚刚出浴的婴儿擦身穿衣。还有一贵妇端坐于浴儿之侧,身前有一幼儿依偎,表现了母子的亲密之情。另外明摹宋代《浴婴图轴》也表现了同样的主题。《婴儿狸奴图》以盛夏的庭院为背景,描绘了一婴儿休息的场景。婴孩身着红纱躺在铺开的花席上,身旁散落着玩腻了的玩具,席上的一只白猫和地上的一只花猫在互相嬉戏玩逗,图中婴儿以静态置身于花丛中,仿佛若有所思,留给观者以无限的遐想。以上几幅作品均饱含一种浓厚的“情”在里面,生活味道十足。 另外有《小庭婴戏图》与《秋庭婴戏图》这两幅作品生动表现出婴孩争吵的场面。《小庭婴戏图》描绘了庭院中两个男孩在争吵的真实情景,穿绿衣服的男孩一胳膊高举,一手抓住一男孩衣领,仿佛在质问对方。另外居中的孩子注视争吵的双方,最左方穿黑衣服的男孩则作躲闪状,人物动态神情各异。画面虽然描绘的是孩童之间的矛盾冲突,却仍透露着一种祥和的气息。《秋庭婴戏图》描绘的也是儿童游戏中争吵的情景,两个孩子正在争夺一杆红缨枪,他俩双手用力紧握枪杆,互不相让,一个身体后倾,一个臀部重心向下,双眼瞪圆,似用尽了浑身的力气。地上扔了一把折断的长枪,这个细节预见了孩子们发生争吵的结果。这两幅作品表现的同为孩童争吵的场景,但画面传递出的却是欢乐融洽的气氛,透射了孩子天真、活泼、顽皮的特性。 (三)模仿戏曲宋代婴戏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表现孩童模仿戏剧的场景,多为皮影戏或傀儡戏,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儿童喜好模仿的特性。《婴孩弄影戏图》表现的就是婴孩玩皮影戏的场面。在假山之旁,三个孩子坐于地上表演皮影戏,一男孩面前置有简单的框架,形成皮影表现的“亮子”(影窗),他在后面操作表演,框架前另一男孩击鼓伴奏,还有一个在兴致勃勃地观看表演。三个孩童形象俊美,神色生动,十分招人喜爱。皮影戏演出在宋代相当普及,影人系用素纸或羊皮雕镞而成,有丰富的剧目,元宵节时开封的街头巷口都有影戏棚演出,平时村子里也有艺人献艺。 傀儡戏的模仿也多在婴戏画家的笔下出现,傀儡戏是民间戏曲中一种特殊的表演类型,多有艺人操作木偶伴随宗教仪式进行表演。《傀儡婴戏图》描绘了四个婴孩在模仿傀儡戏的场景,一婴孩在幕后操纵着傀儡木偶,前面两儿童正高兴地充当观众,旁边另一婴孩在敲打乐器,煞有其事,婴孩形象甚是可爱。傀儡戏本来是丧葬活动中的驱邪表演,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在祭祀仪式中制偶做戏的习惯,通过傀儡戏的象征性表演,达到仪式所要实现的人的某种愿望。傀儡戏在中国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就已有了土傀儡和木傀儡。据戏剧理论家常任侠先生说,古代跳鬼驱魔,黄金四目的方向其实是引柩守墓的勇士,他因其形状傀儡,跳跃做戏故称“傀儡戏”。“大傩”方向驱鬼,便是傀儡戏的开始。北宋时期傀儡戏有了广泛的发展,种类较多,有“杖头傀儡”和“悬丝傀儡”,还有独特的“水傀儡”。《傀儡婴戏图》、《骷髅幻戏图》属于悬丝傀儡,《蕉石婴戏图》中描绘的则是杖头傀儡戏的表演。另外模仿戏曲的作品还有《荷亭婴戏图》,《百子图》按情节来看也应属于这一类。 宋代具有象征意义的婴戏图(一)吉祥寓意像“百子千孙、子孙和合”等词汇蕴涵了社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心理和共同愿望。《百子嬉春图》就是直接寄寓多子多孙观念的佳作。作品中描绘了新春佳节之时,孩童舞狮、奏乐、演影戏、放风筝等活动。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庆活动,是一年的开始。汉代《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人们举行一系列的庆典活动来祭祀、祈福。在《百子嬉春图》中多个场景体现了吉祥寓意,图中放风筝情节在古代有释放晦气邪气之意,婴孩玩弄麒麟寓意“麒麟送子”。图中另外还有琴棋书画等艺事活动,体现出一种对后代的愿望,各种各样的活动烘托出一种充满生机的百子百孙景象。“百子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定的含义。由于百含多或者无穷的意思,因此把祝福恭贺的良好愿望发挥到一种极致的状态。“百子”自然也就寓意子孙生生不息,体现生命繁衍的美好愿望。苏汉臣所做《百子图轴》亦是这种寓意的典型作品,图中虽然描绘的是一群孩童在夏日里的广场上扮演杂剧的游戏,但明显带有祈福意味。 《子孙和合图》描绘三名孩童在宫廷花园中戏水,五爪龙纹蓝彩瓷缸种植的粉红荷花正在盛开。主题取童“子”、“荷”花的谐音而成“子孙和合”之寓意,白胖活泼的戏婴饱含着追求福多子多孙的吉祥寓意。此类作品还有《九九阳春图》,其中阳是“祥”的谐音,取吉祥之意。《扑枣图》中抢枣而食有“早生贵子”之寓。 (二)驱鬼辟邪以傩戏为题材的《五瑞图》描写了五个儿童带着傩面具分别扮演不同的神,手拿道具舞,一派热闹喜庆的场面。傩戏在古代是元宵节举行的巫术活动,“傩”是上古先民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的祭祀活动,起源于湖南西部的古黔之地。《说文解字》对“傩”的释义为:见鬼惊词,即鬼发出的惊呼声。《辞海》解释为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重五等等,为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驱除瘟疫的日子。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流传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苏焯的《端阳婴戏图轴》描绘了三个顽皮的孩子戏耍的场景,其中一个调皮的孩童一手拿两个石榴,一手拎着一只用线绳系着的蟾蜍,正把蟾蜍往小伙伴头上放,小伙伴害怕得连忙用手捂住头,另一个孩子见状冲上去,准备夺下蟾蜍解救伙伴,画面被定格在这一瞬间,孩童的顽皮和可爱跃然纸上。蟾蜍是五毒之一,孩童以线绳系蟾蜍,有戏蟾、驱蟾之意。另外古代有石榴开百子之说,石榴果实多子被赞誉为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自古被视为吉祥之物,是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的象征,此图把蟾蜍和石榴放在同一孩童手中即有驱邪祈福的双重用意。此外,苏汉臣的《重午婴戏图》也是表现端午节驱害辟邪的作品。在宋代婴戏图写实生活类和具有象征意义的两大类别作品中,写实生活类作品多是以满足贵族的喜好和生活场景的记录为目的。胡懿勋《中国古代人物画女性与儿童图像谱系研究》中指出“这种(婴戏图)创作是依照宫廷的习惯、礼制或贵族的实际需求而来,……单纯地为了贵族的喜好或者记录贵族子弟的生活景象,作为生活的图像纪录”。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婴戏图则吸收了诸多民间绘画的因素,采用隐喻、假借、象征等手法来寄托民众信仰,寄托人们祈求平安、多子、多福等美好愿望,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两大类题材分别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出发点,使婴戏图更具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文化承载力,构成了宋代特殊历史境遇下的婴戏题材绘画的时代风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