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璟 |
释义 | 宋璟(公元663年~737年),字广平,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其祖于北魏、北齐皆为名宦。璟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中文名:宋璟 别名:字广平 国籍:大唐 出生地: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 出生日期:公元663年 逝世日期:公元737年 职业:宰相 主要成就: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之一 代表作品:《梅花赋》 学历:进士 归葬地:河北省邢台沙河市 封爵:广平郡开国公 后代评价(著名政治重臣 宋璟品行高尚,爱民恤物 一代历史学家、文学家) 部份诗文(蒲津迎驾 送苏尚书赴益州 奉和御制璟与张说源乾曜同日上官命 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奉和圣制答张说扈从南出雀鼠谷 梅花赋) 武后时期唐代著名政治家宋璟,生于公元六六三年,唐高宗调露年间进士及第,年仅十七岁。武后执政,宋璟因为率性刚正而被重用,逐步由凤阁余人(即中书舍人)升迁至御史中丞;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因为私自向相士询问运程,违反了宫规,宋璟奏请追究,但是武则天则特旨赦免,并命令张昌宗及张易之两兄弟到他的住所谢罪,宋璟却拒而不见。宋璟因此与他们结怨,二张屡次欲借故中伤他,但却不成功。 中宗、睿宗时期李唐复兴后,在中宗时,宋璟担任黄门侍郎。当时宋璟得罪了当权的武三思,因此受到排挤,被外调为贝州刺史。其后因为韦后叛乱,中宗被杀,睿宗子李隆基平叛, 睿宗继位。宋璟重新被起用,睿宗将他由洛州长史调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执掌朝政,这是他首度为相。在这期间,他一改朝廷用人惟亲的恶习,提出了用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并且不顾当时拥有极大权势的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及阻饶,罢去昏庸的官员达数千人,并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洛阳,以防太平公主谋反,但因此得罪了太平公主,被其中伤,因此反而被罢相,贬为楚州刺史。 玄宗开元时期其后太子李隆基讨平太平公主的叛乱,即位为唐玄宗,宋璟被调为广州都督。这时宋璟仍专注改善民生,并没有因为外调而灰心,他教晓百姓以砖瓦盖屋取代简陋的茅屋及草屋,以减少火灾出现的可能。开元716年,他被调返京师,任刑部尚书,后来姚崇因事退隐,他获姚崇推荐,再度为相。这时,宋璟再度提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他为防针奸佞小人私下在皇帝耳边进谗言,提出百官奏事,必定要有谏官、史官在旁的规定。而玄宗亦十分器重宋璟,并以师礼待之;进则迎,出则送,因此宋璟提出的具建设性的提议,通常均被采纳。亦因如此,当时朝廷一改以往用人惟亲的恶习,并减少了奸佞小人诬谄好人的情况,使开元初期的政局十分清明。宋璟前后为相四年,他不畏权贵,力革前弊,奉公守法,不徇私情。相传,他叔父宋元超当了“选人”(侯选官)后,要求吏部予以优先照顾,宋璟得知后,不但不予优先录用,并手示吏部“不能私害公。”又据史书记载,唐代规定,每年地方各道派人定期向皇帝、宰相汇报工作。使者进京,往往多带珍贵宝货,四出送礼,拜结权贵,许多官吏收礼受贿,使者也多有因此得以晋升。宋璟对此则异常不满,并面奏玄宗同意,勒令所有礼品一概退回,以绝侥求之路,削杀收礼受贿之风。720年,他因为压制犯法官员的申诉,并严禁黑钱的流通,得罪了不少权贵,因此被降为开府仪同三司,再度罢相。729年,再度拜为尚书右丞相。733年,以年老为由退休,“仍令全给禄奉”,隐居洛阳。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一月十九日去世于东都明教里私第,享年74岁。玄宗追封他为太尉,谥文贞公。 唐玄宗后期,由于政治上安于现状,在吏治方面也慢慢受到后庭和宗族、姻戚的影响,加之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为辅,由姚、宋苦心建立起来的政治纲纪,很快被他们破坏殆尽。相传,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狼狈逃到咸阳,一位长者向玄宗说:“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平安。自倾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维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这是对玄宗的批评,也是对宋璟的赞扬和怀念。 人物年表生于唐龙朔三年(663),十七岁中进士,授义昌(今汝城)令后又升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 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张易之诬构宰相魏元忠,他赂贿凤阁舍人张说作诬证。张说将至御前作证。同为凤阁舍人的宋璟对张说:“一个人一生最重的是名誉气节,不可只图个人苟生,陷诬好人。即使因此被谪官流放,他的美德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倘有不测之祸,我准备叩请天子赦免,要死与你一起去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张说为宋璟的话所感动,廷辩时如实上奏,使魏元忠免受陷害。 神龙二年(706)京兆人韦月将上书中宗,告发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武三思闻知后,暗使手下诬陷韦月将大逆不道。中宗听信谗言,特令处斩韦月将。宋璟以为案情不实,请求查实验证。中宗大怒,他说:“朕已决定斩首,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宋璟说:“人家告韦后与三思有私情,陛下不加过问就问斩,臣恐天下会议论,请查实后用刑。”中宗愈加发怒。宋璟面无惧色,说:“请陛下先将臣斩首,不然不能奉诏。”中宗无奈,才免韦月将极刑,发配岭南。不久,中宗下诏宋璟为检校并州长史,没有成行,又任为检校贝州刺史,宋璟被挤出了朝廷。 睿宗景云元年(710)宋璟自洛州长史入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掌铨选。宋璟取舍平允,为时所称。当时,太平公主擅权,将谋害太子,宋璟与姚崇奏请令公主出居东都洛阳,又被贬为楚州刺史。 开元初,为广州都督,教百姓烧瓦代竹茅盖房,以避火灾。 开元四年(716)召入为刑部尚书,不久代姚崇为相。宋璟居相位,以择人为务,随才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他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为玄宗所敬惮,虽不合意,也勉强采纳。宋璟与姚崇并称贤相,号“姚、宋”。史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 开元五年(717),宋璟随同玄宗巡幸东都,路过崤谷(今河南陕县),山高路窄,难以行走。玄宗十分恼怒,要罢免河南尹李朝隐和负责旅途事务的知顿使王怡。宋璟进谏说:“陛下方事巡幸福,今以此罪二臣,臣恐将来民受其弊”。玄宗认为很有道理,就免去二人死罪。 开元八年(720),以压制犯法官僚的申诉,又严禁恶钱流通,颇招人怨,遂被授开府仪同三司,罢相。 开元十年,京兆人权梁山聚众暴动,被镇压后,其众多遭逮捕,玄宗以宋璟兼京兆留守复审,他只治罪为首数人,余皆释放。 开元十二年(724),玄宗东巡泰山,宋璟留守京师。玄宗将出发,对宋璟说:“卿是国家元老,为朕股肱耳目。今将巡洛阳,分别有一段时日,请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朕。”宋璟一一直言相告。玄宗将宋璟“所进之言,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身”。 开元十七年,拜尚书右丞相。 开元二十年(732)宋璟年已七十三岁,年老体弱,请求辞职,退求洛阳东都私宅。 开元二十五年(737)一代名相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五岁,赠太尉,谥曰文贞。 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即宋璟去世33年之后,颜真卿应宋璟后裔之托,撰文并书写了碑文。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墓碑镌刻完成,立于宋璟墓地。 该碑高4.08米,宽1.6米,厚0.47米,碑的正面、阴面和左侧刻有颜真卿书写的盈寸楷体,洋洋三千余言,叙述了宋璟这位中唐政治家的政治经历和他一生的伟绩。碑的左侧镌刻的是此碑建立6年后(大历十三年,即公元778年),又由颜真卿补记的宋璟的生平事迹。碑的右侧镌刻的是明朝人方思道记述宋璟碑倒伏后重新树立起来的经过。宋璟碑文,字体端庄,气势开张,用蚕头磔尾的隶法于捺笔首尾,结体字大充格,磅礴大气。颜真卿书写宋璟碑文时,时年65岁,书法艺术炉火纯青,成为他的成熟的传世名作之一。 后代评价著名政治重臣宋璟同姚崇一样,是我国唐代历史上著名政治重臣。唐朝三百年间,素有“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之说。史书上一向姚宋并提,并有“崇善应变以成务,璟善守文以持正”的赞词。宋璟为相期间,广州吏民怀其惠政,请为宋璟立颂碑,璟坚决拒绝,并对玄宗说:臣之治不足纪。广州吏民由于臣当国为宰相,“故为溢辞,徒成谄谀者”,纠正阿谀之风,“请自臣始”,建议玄宗下禁止。 宋璟品行高尚,爱民恤物朝野赞誉景为“有脚阳春”(风王仁裕《天宝遗事》)。意言景如一缕春风,趟到哪里哪里似春风煦物,倍感温暖。景都化岭(今广州)南人安成乐业;限制皇亲婚丧奢办;不为自己争名谋利;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均体现了景爱民恤物的高尚品德。开元初铲除时弊,推行改革。废黜京城千名斜封官(用钱买的官),截汰居功傲的“铁骑军”,查禁回收流行市场的伪币,采取量才录官的用人制度。使大唐从混乱衰败中走向繁荣,出现了中兴的局面。此外,宋璟还工于翰墨,著作颇丰,其中《梅花赋》为发迹传世名作。 一代历史学家、文学家一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评论唐代宰相道:“姚(崇)宋(璟)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伇宽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一) 轶事典故金筷表直《开元天宝遗事》云: “宋璟为宰相,朝野人心归美焉,时春御宴,帝以所用金箸令内臣赐璟。”当年黄金餐具器皿为皇宫所垄断,北魏时,曾规定上自王公下至百姓,不许私养厂“金银工巧之人”,私造金器者是犯法的。所以当宋璟听说皇上赐他金箸,这位宰相十分惶恐,愣在恫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当宋璟知道是表彰他如同筷箸一样耿直刚正时,这才受宠若惊地接过金箸。但是这位“守法持正”的老臣,并不敢以金箸进餐,仅仅是把金箸供在相府而已。 阳春有脚唐中宗时,宋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不久,他直言触怒了中宗,被贬为刺史。到地方后,他廉洁奉公,尽力为百姓做好事,使当地民风变得淳朴起来,家家户户都安居乐业。 他在广州任都督时,当时广东人都用茅竹建房子,经常发生大火。宋璟教他们用砖瓦盖房,减少了火灾,造福了百姓。后来他当了宰相。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照顾。被宋璟得知后,特地关照吏部不能给他官做。 当时唐玄宗很喜欢一个叫王毛仲的宦官,朝廷上下,巴结他的人很多。王毛仲的乾女儿要出嫁,唐玄宗问他还缺什么。王毛仲说有一位客人请不来。唐玄宗说:那一定是宋璟了。在宋璟的治理下,唐朝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当时人们称赞宋璟像长了脚的春天,走到哪里,就把光明和温暖带到哪里。 (出自《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 定名“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重五节、午日节、五月节、天长节、天中节、地腊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等等。端与初同义,晋代成书的《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五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时,因为他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名相宋璟建议要避讳,就把“端五”改为“端午”,从这以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 铁石心肠唐宋璟为相。正直有大节,但却写出了风流妩媚的《梅花赋》。皮日休《桃花赋 》序说宋璟“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能吐婉媚辞 。”越鼎另一首《蝶恋花》说:“漫道广平(宋璟封广平郡公 )心似铁,词赋风流 ,不尽愁千结 。”事实上“铁肠石心 ”的人何尝不可以有“词赋风流”的另一面,尤其是抒发他们的少年情怀。 部份诗文蒲津迎驾回銮下蒲坂,飞旆指秦京。 洛上黄云送,关中紫气迎。 霞朝看马色,月晓听鸡鸣。 防拒连山险,长桥压水平。 省方知化洽,察俗觉时清。 天下长无事,空馀襟带名。 送苏尚书赴益州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 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奉和御制璟与张说源乾曜同日上官命丞相邦之重,非贤谅不居。老臣慵且惫,何德以当诸。 厚秩先为忝,崇班复此除。太常陈礼乐,中掖降簪裾。 圣酒山河润,仙文象纬舒。冒恩怀宠锡,陈力省空虚。 郭隗惭无骏,冯谖愧有鱼。不知周勃者,荣幸定何如。 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侍饮终酺会,承恩续胜游。戴天惟庆幸,选地即殊尤。 北向祗双阙,南临赏一丘。曲江新溜暖,上苑杂花稠。 亹亹韶弦屡,戋戋贲帛周。醉归填畛陌,荣耀接轩裘。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帝道薄存兵,王师尚有征。是关司马法,爰命总戎行。 画阃崇威信,分麾盛宠荣。聚观方结辙,出祖遂倾城。 圣酒江河润,天词象纬明。德风边草偃,胜气朔云平。 宰国推良器,为军挹壮声。至和常得体,不战即亡精。 以智泉宁竭,其徐海自清。迟还庙堂坐,赠别故人情。 奉和圣制答张说扈从南出雀鼠谷秦地雄西夏,并州近北胡。禹行山启路,舜在邑为都。 忽视寒暄隔,深思险易殊。四时宗伯叙,六义宰臣铺。 征作宫常应,星环日每纡。盛哉逢道合,良以致亨衢。 梅花赋垂拱三年,余春秋二十有五。战艺再北,随从父之东川授馆舍。时病连月,顾瞻危垣,有梅花一本,敷葩于榛莽中。喟然叹曰:“呜呼斯梅!托非其所出群之姿,何以别乎?若其贞心不改,是则足取也已!”感而乘兴,遂作赋曰: 高斋寥阒,岁晏山深,景翳翳以斜度,风悄悄而乱吟。坐穷檐而后无朋,进一觞以孤斟。步前除以彳亍,荷藜杖于墙阴。蔚有寒梅,谁其封植?未绿叶而先葩,发青枝于宿枿,擢秀敷荣,冰玉一色。胡杂遝乎众草,又芜没于丛棘,匪王孙之见知,羌洁白其何极?! 若夫琼英缀雪,绛萼著霜,俨如傅粉,是谓何郎;清馨潜袭,疏蕊暗臭,又如窃香,是谓韩寿;冻雨晚湿,宿露朝滋,又如英皇泣于九嶷;爱日烘晴,明蟾照夜,又如神人来自姑射;烟晦晨昏,阴霾昼闭,又如通德掩袖拥髻;狂飙卷沙,飘素摧柔,又如绿珠轻身坠楼。半开半合,非默非言,温伯雪子,目击道存;或俯或仰,匪笑匪怒,东郭顺子,正容物悟。或憔悴若灵均,或歆傲若曼倩,妩媚若文君,或轻盈若飞燕,口吻雌黄,拟议殆遍。 彼其艺兰兮九畹,采蕙兮五柞,缉之以芙蓉,赠之以芍药,玩小山之丛桂,掇芳洲之杜若,是皆出于地产之奇,名著于风人之托。然而艳于春者,望秋先零;盛于夏者,未冬已萎。或朝开而速谢,或夕秀而遄衰。曷若兹卉,岁寒特妍,冰凝霜冱,擅美专权?相彼百花,孰敢争先!莺语方蛰,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全其天。 至若托迹隐深,寓形幽绝,耻邻市廛,甘遯岩穴。江仆射之孤灯,向寂不怨栖迟;陶彭泽之三径,投闲曾无悁结。贵不移于本性,方有俪于君子之节。聊染翰以寄怀,用垂示于来哲。 从父见而勗之曰:“万木僵仆,梅英载吐;玉立冰洁,不易厥素;子善体物,永保贞固”! 宋璟碑宋璟碑,原在宋氏墓地,今在邢台市沙河县东户乡中学校园内。因碑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撰,故亦称颜鲁公碑,现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体高289.5公分,宽149公分,侧42.5公分。半圆形碑首,浮雕缠尾四龙,矫健雄浑。方形碑额,正中篆书阴文“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二十个大字。原有仰首贔屃碑座,上刻褡裢花纹,庄严稳重,今已逸失。碑四面皆刻,楷体盈寸,洋洋三千余言,尽述宋璟“历仕三朝,刚直不阿”的荣耀事迹。碑文题后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是碑初立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九月,系宋璟之孙宋俨为“追念祖父德业”所建。 宋璟墓碑,因其碑下长眠之人,是后人景仰的唐朝一代名相,墓上所立之碑的碑文,是我国杰出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写,因而使得宋璟墓碑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宋璟墓碑,汇道德文章、翰墨艺术于一体,这是宋璟墓碑得以传世并名闻中外的重要原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当他看到颜真卿撰写的已有些残缺的宋璟墓碑时这样称赞道:“如忠臣烈士,首先君子庄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虽其残不忍弃也。”南宋学者刘子翚作《临池歌》,称宋璟碑“断碑云落翠苔村,直气英风犹可睹”。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所著的《金石录》,推崇宋璟碑为上上品。明人方思道曾将宋璟碑比之于“多宝塔”碑,言其有“四胜”:“彼演释因,此照儒躅,一也,彼代岑书,此为自撰,二也;彼尚为郎,早年之书,此已为公,晚年之作,三也;彼在名郡,拓之众者,屡经翻刻,已失其真,此在陋邦,未经屡拓,点画如初,四也”。明代金石学家都穆在《金薤琳琅》里,则誉宋璟碑“人、文、字,真足三绝”。清朝王昶编撰的以著录历代石刻为主的《金石萃编》等书,也将宋璟碑收入并列为上品。现被列入中国一百通名碑。 宋景生南和县葬沙河传说,宋璟告老辞官以后,一直退居在东都洛阳。当时,有人问他:“百年之后,哪里是丞相的安身宝地?”宋璟虽说一生为官,官至极品,可他不愿意人们为他修陵造墓,铺张浪费。他随手取过文房四宝,挥笔写下十三个大字:龙击鼓,鹏打扇,扁担开花铁环断。接着说:“这就是我的葬身之地!” 这下,可把人们给难住啦!那时候,东都洛阳的才子也不少,可谁也解不透那时啥地方,在哪儿。 宋璟死了以后,儿孙们也说不准那是啥地方,只好停了一年灵。到了第二年,还是没法儿下葬呀!有人就出了个主意,说:“当今数护国公程咬金岁数大,问问程咬金吧!” 程咬金是唐朝的开国元老,少说也有一百多岁!人们找程咬金一说,程咬金嘿嘿笑了,说:“你们连这个都解不开?那十三个字,是说了四样事儿。啥地方出了那四样事儿,啥地方就是葬身之地。” “啥地方会出那四样事儿呢?”人们还是闹不清。 程咬金说:“干脆!咱们送宋老丞相回老家去!” 人们一想,有道理,不去千里送灵,铁连环咋磨断呢?于是,用铁链环拴好棺材,用扁担抬着灵柩,开始北上送灵。 程咬金压着灵柩,从东都洛阳出发,一路上吹吹打打,一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邢州(今邢台)——四样事儿也没有出现。程咬金只说宋璟是邢州人,又命人沿着邢州的城墙,绕了三圈儿——四样事儿也没有出现。当程咬金知道宋璟是邢州南和县人后,这才出了邢州,朝东走,路过南和城,来到了宋璟的老家——宋台村。在宋台村,围着村转了九九八十一遭儿——四样事儿,还是没有出现。程咬金心里好暴躁,说:“贤弟呀贤弟,你出在北国,莫非想安身江南吗?好!为兄再陪你走一遭儿!”他们这才离开宋台村,往南走,进了沙河县。 这天,他们抬着灵柩,走到了沙河县的留容村村北,突然飞来一只老雕。当老雕飞到灵柩上空的时候,嘴里刁的一条长虫(蛇),不知道为啥脱落下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到吹鼓手的大鼓上面,大鼓“咚”地一声响了;老雕失落了长虫,就恋恋不舍地扇动着翅膀,一直在灵柩上空盘旋;也就在这时候,有个赶集的老头,在集上给闺女买了几朵花,怕弄坏了,就把花插在扁担上的窟窿眼里,扛着扁担走到了灵柩跟前。程咬金一看,乐得哈哈大笑。长虫敲鼓,老雕扇翅,扁担开花,不就是“龙(蛇)击鼓,雕打扇,扁担开花”吗?四样事儿出现了三样,这第四样——铁环也该断了!性急的程咬金“呼”地抡起板斧,说声:“贤弟,你就在此地安身吧!只听“咔嚓”一声,一斧子就把铁环砍断了。这时,突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只刮得满天土沙飞扬,眨眼之间,就把宋璟的棺材埋住了。从此,宋璟就埋在了沙河县。 梅花亭梅花亭为后人纪念宋璟而建,邢台市古代共有三处梅花亭,一处在宋璟故里南和县,一处在宋璟埋冢的沙河县,一处在顺德府城内,其中沙河县的梅花亭由于清乾隆皇帝曾经驻跸并题诗而最为闻名。 沙河梅花亭位于邢台市南七公里处的沙河市十里铺村,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由沙河县令方豪筹资所建。是年,知县方豪重树断碑之后,对宋璟墓地进行修整。因宋璟曾作《梅花赋》,人说梅花冰姿铁干,颇类宋公人品,故在宋公祠堂左建梅花亭,右建长松亭。梅花亭临近大道,历代时有修缮。如清康熙年间县令孔令基曾重修。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为迎接乾隆南巡,县令孙凤立对梅花亭大加修整,在亭旁建回廊曲槛,造桥引水,叠石栽竹,使该处成了一座“廊接亭堂尽,池榭曲径幽”的小巧玲珑、优美别致的梅花公园。当年秋,乾隆两次驻此,亲自书写宋璟的《梅花赋》全文,并画梅一本,题诗两首,命人勒石建碑堂存之。宋公祠堂内有宋璟画像。民国时期,此地曾被辟为梅花公园。新中国成立后,梅花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该亭大体完好。全亭为木质结构,四角攒尖顶,平面呈正方形,边长7.6米,高约6米。亭基四边用青石条垒砌。全亭有16根木柱,外柱12根为方形,内柱4根为圆形,柱下有石。整个建筑显得庄重大方。亭后碑堂内乾隆等人的诗画刻石目前仍完好无损。 武侯垂拱三年,宋璟二十五岁,游东川时,在沙河县作《梅花赋》,在序中赞梅,实以此自喻。其赋曰:“垂拱年……”。 《梅花赋》全篇共计五百六十字,以花喻人,词丽言切,备受历代文人所称道。晚唐文学家皮日休评“梅花赋”时说,写得“清便富丽”,也赞他为人“刚态毅状,疑其铁石心肠”。 公元一七五零年,高宗乾隆皇帝带皇后和一批文武大臣巡幸河南返京时,路过顺德府沙河县十里铺,听说顺德府是唐名相宋璟故乡,于是便“停驾驻跸”于此。乾隆一生是个好大喜功,又善于舞文弄墨的封建皇帝,因读《梅花赋》羡慕前贤,故在十里铺挥毫行书《梅花赋》。随之,又写了“东川诗”一首,并画古梅一枝,以赞颂宋璟是位忠心为国的前贤。后人将赋、诗、画刊刻于石,镶嵌在梅花亭北侧的梅花堂内墙壁上,称之为“乾隆御书石刻”。 御笔《梅花赋》石刻镶嵌在梅花堂内中间墙壁上,长二点九米,宽零点八八米。《梅花赋》是宋璟一生杰作,诗以赞梅抒情,“赋梅盖以自况”。乾隆行书石刻,字体结构严谨、运笔柔润、宛转流畅、潇洒华丽,具有一定书法艺术价值。赋书互映,珠联璧合,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御笔《东川诗》石刻镶嵌在东间墙壁上,长零点六九米,宽零点六一米,为五言诗一首。御笔梅花石刻嵌在西间墙上,该石长零点七三米,宽零点六四米,上有梅花一枝,枝干苍劲,花朵怒放,栩栩如生。右侧题诗及跋一首。 梅花亭自明代初创,到清乾隆十五年扩建成为一风景优胜的公园,迄今历经沧桑数百年。因保护不善,现仅存一座残破的梅花亭和简陋的三间梅花堂,御笔石刻三方镶嵌于内,保存完好。当地政府为保护历史文物,委派宋璟后裔,加以保护,以供参观。 《东川诗》 清·乾隆 东川成赋已,此处得亭留。 梓里余风远,梅花古调幽。 谁与凭点缀,乍可适歌游。 绕砌寒英绽,平地活水流。 才华唐岂乏,忠亮世稀俦。 俪句寻廊读,端知气味投。 御笔梅花 清高宗·乾隆 重吟赋句忆前贤,便是无花地亦仙。 滕有亭名传故里,因教画意补东川。 宛然疏影临清水,行矣明朝隐断烟。 俯仰漫须陈迹惜,风华尔许在诗篇。 “梅花品格最胜,冰姿玉骨铁干右心回,非凡卉之匹。唐臣宋璟赋此,盖以自况也。予时巡中土,驻跸于此,遥企名贤,缅怀往迹,感兴成吟,并手写古梅一本,摹勒廊壁,以志清标,庶使千载,下睹此树,犹景其人焉”。--乾隆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