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川文理学院
释义

四川文理学院位于四川省东部重镇达州市,是一所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创建于1906年的龙山书院,1976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时称达县师范学院,是当时四川省较早的几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之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纳入国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行列,定名为达县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四川文理学院,是目前川东地区惟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

中文名:四川文理学院

外文名: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校训:博大文理,厚德笃行

创办时间:1976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四川省教育厅

学校属性:普通本科学校

现任校长:孟兆怀

所属地区:四川达州

主要院系:中文系、外语系、管理系等

现任书记:李万斌

学院简介

四川文理学院位于四川省东部重镇达州市通川区,是一所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创建于1906年的龙山书院,1976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时称达县师范学院,是当时四川省较早的几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之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纳入国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行列,定名为达县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四川文理学院,是目前川东地区惟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

学院占地面积近800亩,分南坝和莲湖两个校区,南坝校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莲湖校区位于风光旖旎的莲花湖风景区。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1000人,成教函授学生3000多人(校本部就读597人),在职教职工7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499人,正高职称37人,副高职称126人,外籍教师4人。现有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8000多座,馆藏图书96.5余万册,电子图书600GB,中外文期刊1300多种。现设有中文系、社会科学系、外语系、数学与财经系、物理与工程技术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音乐系、美术系、计算机科学系、体育系、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初等教育系、管理系、文化与传媒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等15个系(部),设有26个本科专业、32个专科专业和40多个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学院主要面向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江西、湖南、湖北、新疆、青海、黑龙江、山东、河南、广西、河北、山西、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安徽、甘肃等20多个省市招生,是一所融文、理、工、教、管、法等学科于一体的多科型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学院领导

李万斌,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组织、宣传、统战、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工作。

孟兆怀,党委副书记、院长。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财务、办公室(含外事)、学报、高教研究和校友联谊会等方面工作。

李佳国,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分管纪委、监察审计、学生、共青团、离退休、体委、关工委等方面工作。

张志远,副院长。分管安全保卫、综合治理、规划建设、后勤、图书情报等方面工作,协助分管学生工作。

办学特色

建校以来,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质量兴校、科研强校、人才立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狠抓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建设,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课程和专业设置日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不断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自我院组队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先后有53个队159人次获奖,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艺术节和电子设计大赛,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体育系组队参加“健力宝”亚运会啦啦队全国选拔赛,在西南片区进入前3名,顺利晋级南北对抗赛。学院先后被评为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高校文明校园”,2008年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称号。

2003年学院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表彰为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同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2004年、2008年荣获“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四川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先进集体”;2006年被授予“十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2009年度荣获四川省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

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建有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特色植物开发研究实验室”和巴渠文化研究所、川陕苏区历史文化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外语语言及应用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等10个院内研究所。主办有省级公开刊物《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四川文理学院报》,在全国高校及学术界拥有大量读者,不少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收目。2006年以来,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50多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4项,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教职工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得市厅级以上社科奖5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

建校以来,学院共为社会培养了30000多名合格大学生,学院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富有敬业创新精神,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他们中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所在行业骨干,不少人已经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一些人已成为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院、所的教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著名作家、诗人、企业家等,学院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办学声誉。

当前,学院正抓住区域经济大发展和达州市建设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的机遇,按照“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高举改革旗帜,不断探索本科办学的新路子,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托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事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学院办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科院校。

教学实力

学院馆藏图书70余万册,拥有价值370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学院有教职工57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470余人,教授33人,客座教授32人,副教授118人,外籍教师4人。已获硕士、博士学位162人。学院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8000多人。设有中文、社会科学、外语、数学与财经、物理与工程技术、化学与化学工程、音乐、美术、计算机科学、体育、教育科学与技术、初等教育、管理13个系和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办有15个本科专业、41个师范与非师范专科专业,专业涵盖文、理、工、经、管等学科。学院主要面向四川、重庆、江西、陕西、湖南、河南、云南、贵州、湖北、山东、广西、海南、青海、新疆、福建等省市招生。

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主办有省级公开刊物《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四川文理学院报》,在全国高校及学术界拥有大量读者,不少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SCI、EI等全文转载和收目。学校获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7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8项,教职工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主持或参与编写专著15部,获得市厅级以上社科奖3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7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

在谋求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购置了价值300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拥有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47间,馆藏图书6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多种。学院在新区修建了400米塑胶标准运动场和运动场馆,学生宿舍全部实行了公寓化管理,每套寝室配备了独立的学习室和洗手间,安装了校园宽带网,部分寝室安装了空调和闭路电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院正抓住西部大开发、高等教育大发展和达州市建设西部能源、化工基地的机遇,按照“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高举改革旗帜,不断研究和探索本科办学的新路子,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托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十一五”期间把学院办成具有影响力的合格本科院校。

机构设置

党群部门

纪委党委办公室组织部统战部党校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保卫部

武装部团委工会老协

行政部门

院办公室监察审计处国际交流合作处网络管理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学生工作部(处)计划财务处教务处继续教育学院科技处

国有资产管理处学报编辑部人事处招生就业处高教研究所

图书馆后勤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离退休工作处武装保卫(部)处

规划建设处

科研机构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所外语语言及应用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应用化学研究所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

书法艺术研究所川陕苏区历史文化研究所巴渠文化研究所研究

历史沿革

1976年10月,达县地委决定在本地创办一所地方性大学。同年12月,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建立达县师范学院,学制两年,设中文、数理、外语、艺体四个科;1977年春招收首届学生。

1978年12月,教育部报请国务院批准,正式将学校纳入全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行列,定名为达县师范专科学校,隶属四川省高教局,设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体育8个系,学制三年,面向全国招生。

1987年增设政史系。

1993年开始举办成人高等教育,9月招收第一批成人高等专科教育学生。

1993年10月,学校更名为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初,学校开始酝酿筹备新校区建设。

2001年增设初等教育系、计算机科学系;同年9月与四川师范学院联合招收首届本科生。

2002年成立体育系、教育系和现代教育技术系;同年7月合并教育系和现代教育技术系为教育科学与技术系。

2002年4月,学校全面启动新校区建设和专升本工作。

2004年9月,新校区投入使用,首批入住中文、外语、数学等系师生。

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省政府决定,学校升格为多科性省属本科院校,更名为四川文理学院;同年9月,学院开始独立招收本科专业学生。

2006年设立管理系。

2007年8月,学院进行系科调整,将社科系与管理系专业重组,成立社会科学系和管理系;将初等教育系与化学系分离,独立设置化学系和初等教育系;将数学系、物电系、化学系更名为数学与财经系、物理与工程技术系、化学与化工系。

2009年夏天,学院新设传媒系,现有专兼职教师22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余人。

2012年,学院增加两个本科专业

当前,学院正抓住西部大开发、高等教育大发展和达州市建设西部能源、化工基地的机遇,按照“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高举改革旗帜,不断研究和探索本科办学的新路子,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托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学院办成具有影响力的合格本科院校。

相关信息

四川文理学院揭牌,川东地区有了首家全日制本科院校。2006年12月15日,揭牌仪式暨建校30周年庆典大会隆重举行。省委书记杜青林,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发来贺信。今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有30年办学历史的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今天的四川文理学院,开拓创新,蓬勃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已发展成为川东地区唯一的全日制本科院校。

杜青林、张中伟在贺信中向学院升本揭牌暨建校3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亲切问候。贺信说,四川文理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精心育才、潜心科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省委、省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四川文理学院,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杜青林、张中伟希望四川文理学院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训,以升本和建校30周年为新的起点,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奋勇争先,努力把学院建成高水平的本科院校,为推进我省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和谐四川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副省长柯尊平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何志尧等出席庆典大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5: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