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释义

【概况】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始建于一九三七年,省属农业科研单位,隶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有固定资产825万元,幅员面积1225亩,耕地面积350亩,办公用房2996平方米,实验室5195平方米。全所有在职职工220人,其中具有副研以上人员36人,助研32人,初级研究人员4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科研骨干6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5人,省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主要从事水稻高粱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水稻生理生态、水稻增产保产技术及农作物产后加工研究。是南方稻区及四川省水稻区域试验基地、农业部高粱原原种基地、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主持单位。所常年承担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及攻关项目40多项,与国内外多个单位建立了多层次科研合作关系。

【科学研究概况】

▲常规水稻育种历史

建成水稻专业所以来,我所在水稻矮化育种、双季稻、中稻-再生稻栽培研究方面成绩裴然,先后育成的早、中、晚稻品种35余个,80年前后在省内覆盖面达40%,并辐射到南方稻区。六十年代育成的主要矮杆中籼有泸岳213号、泸成17、泸胜2号;矮杆早籼有泸南早1号、泸南早2号、1103和晚粳泸晚4号、泸晚8号、泸晚23等省内外推广良种。七十年代育成著名水稻良种有中籼泸双1011、泸科3号、2134、泸朝1号等和早籼泸红早1号等。其中著名的中籼泸双1011、泸成17和泸科3号在四川、陕西、湖南、贵州等省大面积推广,最高年种植达2000万亩以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和省科技进步奖。八十年代育成的早稻良种泸红早1号,表现高产、抗病、耐寒,在南方稻区累计推广1亿多亩,最高年面积达950万亩,现已成为南方稻区早稻区试对照种,获四川省科技进步1等奖。九十年代初育成的泸早872,是继育成泸红早1号之后的又一个早稻良种,“八、五”期间在南方稻区推广5000余万亩,获四川省科技进步2等奖。泸红早1号和泸早872现仍是南方稻区早稻主栽品种。

▲杂交水稻育种进展

我所从1973年起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经过28年特别是近10年的潜心研究,杂交水稻育种取得长足进展。在育种新材料选育上,在国内首次选育出粳质籼核K型不育系K17A、K18A和香型不育系K香90A、泸香91A,光敏不系1103S和泸光2S、泸光3S,恢复系泸恢17、R3028、R40、泸恢615、泸恢602等。不育系的异交习性、可恢性和抗性均较生产上用的主要不育系有显著改进,繁殖制种产量可达250-300公斤,其中:K17A2000年度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稻雄性不育K型新质源的创制、研究与利用”于2000年获通过四川省科技厅主持的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1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杂交水稻恢复系泸恢17”2002年度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200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奖;1103S、泸光2S、泸光3S、泸恢615、泸恢602已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103S和泸光2S经“863”联合鉴定,其综合性状和育性居参试材料之首。目前K17A在省内外已组配出杂交水稻新组合近30个,累计示范推广种植4000万亩以上。在新组合选育上,已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K优5号、Ⅱ优多57 、II优7号、K优8725等30余个杂交稻组合通过全国或省级审定,位居参加攻关单位之首。新组合、新品种在省内外年推广面积达1500万亩以上。

“十五”我所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研究提出了两个主攻目标,一是超高产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二是优质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目前已有较为扎实的基础。

▲高粱育种

我省是全国名优白酒的主要产地,名酒厂每年提供的利税达20亿元,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为认真贯彻科学技术研究必需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酿酒高梁育种研究。继“七五”育成糯高梁品种“青壳洋高梁”之后,“八五”杂交高梁育种取得较大进展,先后育成杂交高梁新品种泸杂四号和泸糯一号,年种植复覆面积占全省高梁种植面积的70%,并辐射湖南、贵州、云南等省,累计推广面积800万亩,获农业部和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四项,在全国同行中有较大影响,“八五”以来一直是国家攻关项目“酿酒高梁新品种选育”专题的主持单位。新育成的泸杂5号于1997年通过审定,青壳4号、5号进入多点试验;育成高粱抗逆性强、配合力高的不育系45A、18A,恢复系0721、恢1等新材料。为推动四川及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农业部在我所建设了“高梁原原种基地”。

▲增产、保产技术研究

围绕四川水稻生产和杂交水稻育种开展的水稻主要病虫害监测、预报和新品种抗性鉴定等研究,不但探明了主要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与生态条件和寄主的关系,而且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指挥生产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我所该领域研究在省内外同行中有一定知名度,现已成为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和区域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的法定单位。近几年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四川耕作制度研究提高复种指数,省力高产高效、增加粮食产量的配套技术和发挥杂交水稻新组合产量潜力的栽培技术,研究揭示了再生稻休眠芽萌发的生理基础和生态条件,提出了再生稻的适宜区和发展区,以及蓄留再生稻的组合和高产技术。参加研究形成的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体系,经生产实践证明,具有早发、早熟、高产、稳产、省力、高效等优,深受农民的欢迎,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农产品产后加工研究

农产品加工研究也迈出子可喜的步子。继研究成功的优质曲药“泸研1号”之后,又研究成功了高糖化力优质菌C-24和LZ24,可大辐度提高酒质和出酒率。同时对曲药的制造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生产优质曲的技术规程。

▲蔬菜、玉米研究

为适应市场,增强科技竞争实力,从1995年起开展了蔬菜、甜糯玉米研究,短短5年,育成泸玉糯一号,泸玉糯二号甜糯玉米,区试鲜果比对照增产15-20%,2001年5月31日通过四川省种子质量监督站田间纯度鉴定。育成的泸丰1、2、3号苦瓜和泸优1、2、3、4号萝卜于2002年4月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取得的成绩】

建国以来,本所共获科研成果奖129项,在省内外的累计使用面积约达5亿亩,平均每年为800万亩。科研成果发挥的社会经济效益累计100亿多元。扣除科研、推广、新增生产的投资以及折合科研应占的份额后,本所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约为30亿元。

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上累计发表科技论文450余篇,其中属国家级核心期刊的有70篇,参加编撰出版有关水稻专著9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2: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