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川轻化工学院 |
释义 | 四川轻化工学院,现为四川理工学院邓关校区的前身,其前身是华东化工学院(现为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分院,始建于1965年。1979年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1983年更名为现校名,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结合的多层次、多学科省属本科院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四川轻化工学院与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和自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轻化工学院位于四川省自贡市,校园占地1405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是四川省命名的园林式高等院校。 学院简介四川轻化工学院,其前身是华东化工学院(现为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分院,始建于1965年。1979年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1983年更名为现校名,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结合的多层次、多学科省属本科院校,是川东,川南唯一一所以工为主,以轻工,化工为特色的,理、工、管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本科高等院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四川轻化工学院与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和自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理工学院,现为四川理工学院邓关校区。 四川轻化工学院位于四川省自贡市,校园占地1405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是四川省命名的园林式高等院校。 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近五年,学院共投入800多万元用于建设校园网,投入4000多万元购置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为培养研究生创造了条件。为了提高办学层次和整体水平,2000年该院在自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征地1000亩用于学院的发展和研究生教育,建设产、学、研基地。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仪器总值5280万元,图书资料50余万册,电子图书30余万册。建有校园网,图书情报检索系统,电子阅览室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等。 办学思想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不断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学院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以轻工,化工为主,理、工、管协调发展;立足川南,面向四川,服务西部。 师资力量学院建院就以本科为起点,是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2年开始授予学士学位,已授学士学位21届,授予学士学位8946人。1994年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院现有11个教学系部,12个研究所,29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2002年在校生约11000人,其中本科生9027人。 全院有教职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564人,其中教授52人,副教授157人,博士18人硕士135人,留学回国人员38人。4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具有硕、博士学位。 近5年,获省部级以上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1875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2篇,出版专著23部;承担各类研究课题4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重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6项,近3年到位科研经费2773万元。 经过37年的建设和发展,该院已为国家培养了19000余名本科毕业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学院文化黄岭精神,以“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为内涵,是我们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不竭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黄岭精神形成、弘扬和丰富发展的历程,既是学院锐意改革、发展壮大的发展史,也是一代又一代理工人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的艰苦奋斗史。 传承黄岭精神,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艰苦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965年春天,第一批开拓者远离亲人,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偏僻荒凉的黄岭,开始了代号为“652”工程的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的建设,开始了四川轻化工学院艰难的办学历程。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拓荒的黄岭人胸怀祖国,一心为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勤奋求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把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黄岭开发建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环境优美的高等学府。 40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四川轻工人,传承升华着黄岭精神。无论是黄坡岭上的辛勤耕耘者,还是营盘山下的人生引路人,或是一对山旁的艰辛创业者,都是在黄岭精神激励下,坚持个人发展服从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坚持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办学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办学模式,教书育人,哺育桃李,形成了用黄岭精神培养学生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格品质,形成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和学生就业链,培养学生艰苦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和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设置截止2003年,学院有11个教学系部,12个研究所,29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四川轻化工学院现有机电工程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材料与化学工程系、生物工程系、管理工程系、经济法律系、基础课教学研究部、外语部、体育部、计算中心等教学系部及成人教育学院。有信息与控制、化工设备计、腐蚀与工程、机械工程、食品发酵、痕量分析等研究所,40余个实验室。开办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金属材料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物工程、轻化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法学等本科专业及相应的专科专业。 学生素质近年来,四川轻化工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自1994年以来,学院每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各类竞赛中,取得国家级和省级优异成绩。为表彰品学兼优的学生,学院设有多项奖学金与贷学金。近年来,学院选拔了一批在校优秀本科生到日本等国学习深造。学院发扬“勤奋、求实”的优良校风,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建设人才,广泛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好评。 近5年,该院外语四、六级累计通过率达65%,计算机二级通过率达90%以上。近年来,学院学生获得数学建模、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等国家级、省级奖70多项。 技术研究学院围绕学科建设,以培植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目标,大力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学校学校筹资3千多万元用于科学建设和学科结构调整,培植了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特别是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化工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理论,腐蚀电化学,发酵工程,企业管理等学科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极大的促进了轻工、化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培养和吸引了一批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科研能力大大增强。 近5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近3年科研经费是过去10年的3倍。经省部级以上鉴定或获奖项目30余项,转让和被企业采纳技术成果60余项,使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 改革措施该学院在近几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学院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市场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开发型人才为重点,对学科结构和专业方向进行了调整和拓展,本科教育办出了一定优势和特色。有13门课程被列入省级重点课程,2000年该院被省政府列为四川省“一号工程”建设基地和四川省“电子信息类”、“化工类”、“机械类”、“生物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1年建成了“人工智能”省级重点实验室。 (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改革发展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我院先后实施了“稳定人才的砥柱工程”、“引进人才的发展工程”、“培养人才的建设工程”、“激励人才的促进工程”等措施,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分配报酬向教学、科研第一线倾斜,并自筹资金1千余万元用于引进人才和改善教师生活条件,近5年来新增教授31人,副教授83人,博士11人,硕士76人。 (三)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从1989年开始,我院先后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的等重点高校进行联合培养、指导硕士研究生,有17名教师先后被重点高校聘为硕士导师。由我院导师培养和指导已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31名,在读研究生16名。 (四)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该院积极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计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督体系,加强家学改革力度,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五)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办学基础。近五年,学院共投入800多万元用于建设校园网,投入4000多万元购置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为培养研究生创造了条件。为了提高办学层次和整体水平,2000年该院在自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征地1000亩用于学院的发展和研究生教育,建设产、学、研基地。 (六)优化结构,以改革促发展。近5年,学院对人事,分配和后勤社会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学院的顺利发展。 对外交流四川轻化工学院对外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并与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加拿大诺瓦斯克蒂亚大学、日本山梨大学、乌兹别克塔什干纺织轻工学院等建立了校标关系。 对外招生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的精神,我院今年按国家计划招收普通并轨本、专科生外,还招收新高职计划本、专科,对口职教师资本科、高职专科、高职专科,继续招收预科学生。 学院对报考我院第一志愿且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专项奖励。 未来规划学院虽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办学艰难,但全院师生员工顾全大局,奉献进取,使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在学院党政的领导下,全院教职工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把该院办成一所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水平较高的,有特色的高等院校而努力奋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