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丝绫堆绣 |
释义 | 丝绫堆绣是在织物的基础上,采用浮雕,编织,刺绣,缝缀,堆贴,抽丝等多种工艺制作的装饰画。绫就是斜纹绸。丝绫堆绣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荆楚一带就有了这种工艺的雏形。到了唐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叫“贴绢”和“堆绫”。贴绢是以单层丝织物剪成图案平贴,堆绫则是用丝绫和其他丝织物剪贴堆叠拼成多层次的图案。 关于丝绫堆绣的书籍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精彩布饰跟我学》,作者是蒋崇愚,1955年出生,北京三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从事抽纱及丝绫堆绣艺术设计20余年,从事服饰手工艺教学近10余年。 作品堆绫画《鸢尾花》系列曾获北京市首届工业设计大赛金奖;《圣经》装饰吕系列曾获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一等奖;北京工艺美术青年设计大奖赛一、二、三等奖的连续获得者;铅笔淡彩画《百合花》获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展优秀奖;堆线画《日出》获中央国家机关摄影书画大赛一等奖。 关于丝绫堆绣情况介绍唐代有诗这样描述丝绫堆绣:"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形容拼贴装饰衣裙的漂亮。唐朝的堆绫和贴娟手工制品在民间很盛行,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代丝织物中就有用贴绢做成的佛幡,所用材料十分的讲究,大多采用软缎织锦堆贴,构图繁缛,形象生动,配色华丽,做工精细,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寓意吉祥,体现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堆绫工艺最盛行、 技艺最成熟的时期是清代,至今故宫还收藏着用堆绫拼贴工艺作装饰纹样的袍、褂以及椅垫、荷包等物品。至今在北京雍和宫收藏着用数千块花色不同,大小不一的锦缎堆贴而成的藏传佛教堆绣唐卡的代表作,乾隆的母亲崇庆太后供奉的《绿度母补绣像》。 丝绫堆绣工艺在原材料的运用上也充满创意,独具匠心。它选用的材料主要有丝绸,花绫,绢,棉布和凤尾纱。凤尾纱是由纯棉色纱织成,因其色彩缤纷,系列成套,纱色由浅入深,韵味无穷,像传说中的凤凰的羽毛一样美丽。丝绫堆绣选用凤尾纱为主要材料,制作出材料美,形式美,色彩美的装饰艺术品。 丝绫堆绣工艺制作简单,容易学习掌握。堆贴出的画精典高雅。 堆绫因其技术精炼,发展多元化的手法自成一派,成为独特的装饰性极强的欣赏工艺品。 丝绫堆绣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虹桥)工艺品1996年国务院总理李鹏将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北京市抽纱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级大师崔洁创作的丝绫堆绣座屏《清明上河图》的一段《虹桥》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时隔六年的今天,这件国宝级礼品丝绫堆绣《清明上河图》重现北京城。不同的这件丝绫堆绣《清明上河图》是由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级崔洁大师的徒弟北京市抽纱研究所的设计师贾大双、赵伟等十几位工艺技师共同复制完成的,如今这件作品已被中国电子进出口北京公司订购收藏。 国家级礼品《清明上河图》分为11段的丝绫堆绣座屏。座屏每件长2.54米,高1.84米,取材于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创作于1996年,由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北京市抽纱研究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洁先生领衔制作和监制,运用高档的丝绢 及高超地堆绫技艺创作而成,其创作形式前无古人的,经专家鉴定是一件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工艺价值、文物价值的国家级珍品。 绿度母规格:1.68*1.25米 详情介绍:2001年北京抽纱研究所承担了北京雍和宫复制藏传佛教珍品《绿度母》的任务。国家一级文物藏传佛教珍品《绿度母》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绝品,由于历经两百多年的岁月沧桑退色陈旧,需要重新复制。由此,我们北京抽纱研究所运用自己首创的丝绫堆绣立体工艺巧夺天工地把抽纱行业中“堆、绣、钩、编、盘、粘、絮”等多种工艺技术融合,再现了这件国家瑰宝的神韵。整幅画卷全部选用真丝锦缎,进行仿旧染色。研究所研究出染色新技术,成功染色68种,用于丝绸《绿度母》工艺的制作。共选用了4912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真丝锦缎,125片钩针品,56段编绳,22米盘线以及手工刺绣。既保持了原作“神似 形似”的风格,又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抽纱工艺创新后的精华和巨大的创造力,同时也为文物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历时八个月精心制作,国家一级文物藏传佛教珍品《绿度母》复制完成,与原作几可媲美。这次复制工作的完成充分展现了中国抽纱技艺的精美与绝妙,使丝绫堆绣工艺制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使丝绫堆绣产品的发展有了新开端。 《鸢尾花》 《圣经》 《日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