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道夫 |
释义 | 按年代排列三个人物,中世纪的德意志国王阿道夫,现代的卢森堡大公阿道夫和德国元首希特勒。还有同名书籍和电影。 德意志国王阿道夫拿骚家族的阿道夫(1292-1298),曾任德意志国王和拿骚伯爵。他是拿骚伯爵沃拉姆二世之子。1292年德意志选侯选举毫无势力和影响力的拿骚伯爵为德意志国王取代势力大增的哈布斯堡家族。阿道夫在位期间由于提出对邻近的图林根的领土要求,遭到德意志诸侯的反对,其王位被德意志贵族废黜,阿道夫试图夺回王位,但在美因茨附近的战斗中被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杀死。 卢森堡公爵阿道夫阿道夫大公(Grand Duke Adolphe of Luxembourg),全名阿道夫·威廉·卡尔·弗雷德里希·拿骚-魏尔堡Adolph Wilhelm August Karl Friedrich of Nassau-Weilburg (1817年7月24日—1905年11月17日),最后一位拿骚公爵,第四任卢堡大公。1839年父亲威死后继拿骚爵位。他曾在维也纳受教育。他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忠实盟友,在普奥战争中支持奥地利反对普鲁士。1866年奥地利战败,1890年拿骚被普鲁士吞并。1867年9月9日阿道夫正式放弃拿骚公爵爵位作为补偿,他得到850万塔勒尔和若干城堡。1889年任荷兰国王威廉三世在卢森堡的摄政。根据1783年拿骚继承协议,阿道夫成为卢森堡自治公国的第一位统治者。 1844年1月31日,阿道夫和俄罗斯女大公伊莎白·米伊洛夫娜结为妇,who died less than a year afterwards。 1851年4月23日,他第二次结婚,妻子是Adelheid-Marie of Anhalt-Dessau,他们有五个孩子,但只有两个成为卢森堡王子和公主。 他的大儿子纪姆 (1852年–1912年), 在他1905年去世后继承卢森堡大公位。他的女儿希达·洛特·威娜(1864年 - 1952年), 嫁于巴登大公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I)。 德国元首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下午18时30分—1945年4月30日下午3时30分),生于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布劳瑙(Braunau am Inn,林茨,莱茵河上的Braunau),卒于柏林。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的总裁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同时,他也是一个出色的演讲家、残酷的政治家和过于冒险的军事家,以及野心家、阴谋家。 1929年10月末从华尔街开始的经济恐慌迅速蔓延,导致了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德国的经济是靠美国发展起来的,所以受害最大。企业倒闭,产销萧条,失业人数直线上升,最高时达600万。这可给希特勒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他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不久,经济危机就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危机。由于经济萧条,国家税收下降,相反失业救济的支出却迅速增加。1930年3月,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届政府终因入阁各党在如何平衡国库亏空问题上意见分歧而垮台。 从1930—1933年期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由所谓的“总统内阁”来治理,经济危机更使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政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为国家社会主义展开更强大的宣传,对各阶层人民不断做出符合其愿望的慷慨许诺。一方面又通过纳粹党的宣传机器,宣称该党不是一个阶级政党,而是“大众党”,并重点向中下层的中产阶级发动讨好攻势,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这种宣传不能不打动处在绝望之中的德国人民,他们相信希特勒的诺言能够兑现,因而纷纷聚集在纳粹的旗帜下。危机前,纳粹党只有10.8万人,到了1932年,人数超过了100万。从1930年开始,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不断获得胜利,1932年4月10日举行总统第二轮选举,希特勒竟然获得了36.8%的选票。1932年7月31日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获得了37.3%的选票,获得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中最大的党派。1932年8月13日,总统兴登堡召见希特勒并试图说服他与佛朗茨·冯·巴本共同组成联合政府,但希特勒予以拒绝,声言作为最大政党的领袖,要得到“包括一切方面的整个国家权力”,但兴登堡也发表声明加以拒绝。就在这时,巴本和施莱歇尔为了一己私利,互相拆台,宁让第三者上台,也不让对方执政,通过政治上的交易,把希特勒推出来,搞了一个以“保守派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总统、国防军和钢盔团”为一方,以希特勒的纳粹集团为另一方的联盟,组成所谓“民族团结”的联合政府。对希特勒的得势,被推翻的霍亨索伦王室的支持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曾致函兴登堡,敦促其授权希特勒组阁,威廉二世还给纳粹党提供了200万马克的援助。就这样,希特勒终于在1933年1月30日通过“后门”交易登上了总理的宝座。从这时起,魏玛共和国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国由此诞生。 建立独裁体制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并不满足于这种联盟。他执意借助已经掌握的权力,实现建立独裁的目标。因而在他上台第三天即2月1日就发布第1号文告,声称兴登堡总统宣布解散国会,定于3月5日举行新的选举。希特勒认为,他将在选举中稳操胜券,这样就能排斥联合政府中的其他政党,确立一党统治的体制。2月4日又颁布《保护德国人民法》,以便广泛限制反对党,特别是限制德共和社民党在竞选中的宣传活动。2月6日,解散普鲁士邦议会,使普鲁士代理内政部长、纳粹党的戈林得以接管了警察局,为纳粹党在普鲁士夺权创造了条件。随后由冲锋队、党卫队和钢盔团成员组成的所谓“辅助警察”又先后接管了各地的警察部门,并在各大区建立了集中营,关押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社民党人和其他的反法西斯战士。另一方面,希勒特又暗中拉拢国防军头目和大资本家,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赢得选举的胜利。 为了彻底打击反对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反对纳粹最坚定的共产党,纳粹党徒又一手炮制了震惊国内外的2月27日的国会大厦纵火案,并将之嫁祸于德国共产党人,在国内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共浪潮,致使德共的机构被全部摧毁,几千名德共干部被捕,并被迫转入地下,在这一事件中,被捕人员还有社民党人和其他著名人士。希特勒还在该事件后颁布被人们称之为“国会纵火法”的《保护人民和国家法》,授权政府接管各邦权力。他在冲锋队和党卫队的参与下,对各邦特别是那些不在纳粹党掌握之中的邦进行自上而下的夺权。从此,各邦的主权被纳入“一体化”,德国这一法制国家趋于瓦解,纳粹党的一党统治的基础得以基本建立了。他通过“长刀之夜”事件,镇压冲锋队,大肆镇压打击及削弱党内反对派,巩固自身势力。 3月5日国会大选后,纳粹党获得了43.8%的选票,民族人民党获得8%的选票,这两个执政党虽获得了51.8%的选票,但没有获得2/3的多数,这样他们就无法保证通过有些对他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立法。于是3月23日希特勒软硬兼施,终于获得了他所要求的授权法。有了它,希特勒在4年任期中就拥有立法权,就可以把国会和议员们撇在一边,不许他们问津。授权法是希特勒在权力道路上迈出的所谓“合法”的最后一步,同时也是建立他“元首国家”的基础,希特勒有了这个授权法以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他通过撤销邦一级的行政区,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政治组织,摧毁纳粹运动内部的反对派,控制经济和文化这四个方面的步骤,使各个领域进一步实行了“一体化”。就这样,希特勒在上台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基本上结束了从上到下的夺权活动,并建立了纳粹党一党专政的法西斯极权统治。恰在这对,年迈的兴登堡于1934年8月1日病逝。这可是给希特勒提供了最后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极好机会。希特勒立即颁布一项法律,把总统和总理这两个职务合二而一,叫军队以及法官和官员向他个人宣誓效忠。作为元首和总理,如今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了。 走向战争之路希特勒在政治上整肃内部时,又把全部经济都纳入受国家控制、适应政治需要、实行强制生产的轨道,以更有利于扩军备战。接着希特勒就开始将其计划付诸实施。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达了一个重整军备的秘密手令,到1935年春,则公开宣布了此计划:将国防军由10万扩充到30万。这是公开违反凡尔赛和约,它立即引起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法、英、意都提出了抗议,并达成共同防御的协定,但一切只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从未去实施,相反在其背后倒掩盖着勾心斗角和畏首畏尾,特别是英国还中途变卦,与德国签订了一项海军协定。这也是英国“绥靖”政策的开端。 这一连串的事情使希特勒确信:这里出现的又是一帮和他昔日国内政敌一样不中用的家伙,只要他坚决、突然地把既成事实摆在这些家伙面前,他们势必束手无策,听之任之。于是,希特勒于1936年3月7日悍然宣布废除洛伽诺公约,不顾凡尔赛和约的规定竟派出3万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并沿德国西部边界建立起防御工事。此时,法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只要稍有动作,希特勒就会乖乖地缩回,但他们又只是满足于提出抗议,并未采取任何切实的对抗措施,这就使希特勒更加胆大妄为,加快了向外扩张的步伐。 1936年11月,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9月意大利又加入此协定。这样,德、意、日三国就正式结成法西斯集团,三国轴心正式形成。这声明德、意、日三国并在一辆战车上。 希特勒最终摆脱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和外交上的孤立处境,于是,他于1937年11月5日召集国防部长、国防军三军总司令和外交部长等头目,向他们宣布最迟在1943至1945年之间解决德国的空间问题,要占领与德国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间和原料基地。而征服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是他的第一个目标。 这时的德国军事力量已有了相当的规模,经济形势也进一步好转。所以希特勒自觉有了资本,就开始把他的计划付诸实施了。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软硬兼施,在奥地利的亲德分子和纳粹分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英法两国对希特勒的这一行动又只是听之任之。法国毫无表示,英国只是由驻德大使提出抗议了事,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进行谴责,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制止德国侵略的措施,但遭西方国家拒绝。 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希特勒就策划向捷克斯洛伐克开刀。他瞄准英法等国不愿为捷克斯洛伐克承担战争风险的心理,利用纳粹党培植的苏台德德意志党人充当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马前卒,通过1938年9月30日凌晨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署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一枪未发地又把苏台德地区占为德国所有。1939年3月,希特勒又撕毁了慕尼黑协定,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对希特勒的这一行径,英法除了提出口头抗议,并没有采取任何重大措施。 希特勒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得手之后,紧接着又把手伸向波兰,要波兰归还但泽市,提供享有治外法权的通往东普鲁士的陆地走廊。波兰坚决拒绝了希特勒的无理要求。 到了这时,深深感受到希特勒欺骗和愚弄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才放弃绥靖政策,转而强烈谴责希特勒的侵略行径并宣布全力支持并保证波兰的独立。法国在此情况下也作了相应的表态和加强战备的措施。 希特勒面对波兰的不屈服态度和英法保证波兰独立的声明,以及他们正在同苏联谈判并有可能结成同盟的情况,不免有些害怕,因此,他也秘密派代表同苏联进行谈判。 苏联鉴于英法同自己的谈判缺乏诚意,背地里还向德国大献殷勤,继续推行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同时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终于在1939年8月23日同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则由此去掉了担心出现一场两线作战的心病并还能经常不断地从苏联那里得到粮食和原料的供应。 希特勒自觉已无后顾之忧,于是在1939年9月1日,终以“闪电战”实施了他几个月前就打算实施的进攻波兰的计划。1939年,8月31日夜晚,德军身穿波军制服,靠近了波兰边境的格莱维茨的一个小镇。成功占领了该小镇后,德军故意捣毁了这个小镇的电台,并向空中鸣枪。随后,正在接听该电台节目的德国民众听到一个操着波兰口音的嗓音宣布:“波兰人民!波兰和德国之间的战争就要打响了,团结起来,打倒德国鬼子,打到所有反对我们进行战争的德国人!” 讲话之人是被纳粹强迫穿上波兰军服的囚犯。随后他被纳粹党卫军杀害。这是由盖世太保头目海德里亲自导演的“波兰入侵”德国的阴谋。 第三帝国国徽第二天上午10点,希特勒向德国宣布德国遭到了波兰的入侵,德国被迫予以还击。而事实上在希特勒宣布前,德国已经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随后,英法两国被迫对德国宣战,二战爆发。 英法两国虽于9月3日对德宣战,但在希特勒征服波兰的四个星期中一直按兵不动。法国军队只是在马其诺防线后面构筑工事据守。士兵们将德国西线的战争称之为“静坐战”或“滑稽的战争”。波兰在德国军队的猛烈攻击下终于在9月28日沦陷。 占领波兰之后、希特勒又向英法大力施放和平烟幕,可暗中他却悄悄地加紧把它的部队从东线调集至西线,把主要的目标对准了法国。1940年4月,希特勒开始把他在前一年10月10日发布的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密令付诸实施。但他首先却去攻占了丹麦、挪威以保证德国有海上的战略基地和瑞典铁矿沙的供应。接着,于5月10日至5月28日,命令德国军队攻占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5月13日,德军大举入侵法国。6月22日,法国被迫在一战结束时德国向其签署投降书的贡比涅车站向德国签署了投降书。法国被占领后,希特勒的对手就只剩下在敦刻尔克大溃退中遭到严重削弱的英国了。希特勒首先对英国实行诱和,条件是德国承认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但因为遭到以丘吉尔为首的强硬派的抵制,所以没有成功,于是他立即下令实施在英国登陆的“海狮作战计划”,这是无奈的选择。 本来在希特勒的原计划里,并没有打算与英国进行较量,本来希特勒以为法国投降之后,英国也会很快屈服。但希特勒想依靠空中优势制胜英国的计划,由于帝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忽视英国实力,造成战略决策失误,失去最佳时机,因而一再推迟“海狮作战计划”。戈林自以为是,擅自改变作战计划,将空中打击重点由军事目标转移至重要城市,给英国以喘息之机,加上英国从1935年开始在全国布置雷达网,并配备灵活性优越的“飓风式”和“喷火式”战斗机,使德国空中优势不复存在,“海狮作战计划”在英国的顽强抗击下彻底破产了。之后,希特勒不得不在9月27日无限期推迟“海狮作战计划”。这是希特勒在欧洲大战以来首次没有能达到入侵目的的一次大战役。 最后岁月希特勒早在西线作战、进攻英国时,即1940年夏就开始制定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指令德军“必须准备在对英战争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俄”。这时,希特勒看到苏联也在加紧备战工作,为避免陷入两线作战,他决定先解决苏俄这个他称霸欧洲的最大障碍。希特勒认为,英国已被逐出欧洲大陆,短期内不可能成为德国东进的后顾之忧,而且“俄国一旦被打败,英国的最后希望就破灭了”。 在进攻苏联之前,希特勒己占领了欧洲的14个国家,并且把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变为自己的附属国。 希特勒认为他通过无限度地搜刮欧洲广大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力量己足够强大,而且1940年,德国的军事生产比上年度增长了1/3,他自以为一切己准备就绪,于是撕毁两国互不侵犯条约,下令于1941年6月22日在1000多公里长的苏联边境上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对希特勒来说,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场战争,是一场思想领域中反对布尔什维主义的十字军似的进军,是一场反对“斯拉夫劣等人”的种族战争,是一场赢得“生存空间”的占领战争。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也低估了西方民主国家反法西斯斗争的坚定性,终于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绝境。 在战争初期的短暂得势之后,希特勒开始走下坡路了。首先惨败在莫斯科城下和斯大林格勒城下,其闪电战的计划遂宣告破产。事实证明,他不可能在辽阔无垠的苏联领土上打赢一场消耗战。随着12月7日德国盟国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11日,希特勒也向美国宣战。就这样,一场欧洲大战遂变成了世界大战。 随着1942年11月—1943年2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惨败而开始节节败退,苏联则开始转入战略大反击。在西线,希特勒同英国媾和的希望己不存在,其军队在北非战场屡遭打击,伤亡惨重,最后不得不投降。1943年7月,盟军在意大利南端的西西里岛登陆,促使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垮台,建立的新政府则向德军宣战,希特勒只能孤军作战。1944年6月6日凌晨,美、英、加拿大三国远征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而苏军到1944年7月己把德军赶出苏联国境,并攻入波兰境内,至此希特勒军队完全陷入东线和西线的夹击之中。尽管如此,希特勒还是宣布“将不惜任何代价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1944年底,盟军己攻入德国境内。希特勒的败局已定,这时他已从公共场合消失,人们再也见不到他的演讲。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逃过“狼穴”炸弹暗杀后,又回到柏林,住进总理府下面的地下避弹室中,并在戈培尔等几个亲信和情妇埃娃·布劳恩的陪伴下,在充斥着绝望和幻想的阴森可怖的气氛中指挥战争,躲在地下室中的他经常。四肢颤抖、目光呆滞、面色惨白,说起话来有气无力。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希特勒还抱着战争很快即将发生一个转折的希望。然而现实是无情的,盟军推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希特勒摆脱困境的幻想完全破灭,于是在1945年3月19日下令毁灭一切“德国国内军事、交通、通讯、工业和供应设施以及敌人为继续作战以某种方式立即或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利用的东西”。当被要求执行命令的施佩尔提出异议时,希特勒仍高喊:“如果战争打输了,人民也就完了。……因为人民已被证明是软弱的,而未来只会属于更加强大的东方人。这场战争结束之后,剩下来的反正只是劣等人,因为优秀分子已经阵亡了。”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希特勒得知此消息后,联想到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中的绝处逢生,顿然又生出战争会出现转折的希望,而且这种充满希望的气氛一直持续至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那天。4月22日,柏林已被苏联红军包围了3/4,这时希特勒才大梦初醒。他悲鸣道:“战争打败了……我将留在柏林,只要时刻一到,我就用手枪结束我的生命。”“但同时他也痛骂国人:“武装部队抛弃了我,我的将军们全是草包,我的命令没有得到执行,一切全都完了……德国没能完成我给整个民族提出的任务。”4月27日,整个柏林完全被苏军包围起来。4月28日,希特勒的战时盟友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被游击队抓获枪决。同一天,希特勒又获悉,他的副手希姆莱企图同西方列强进行谈判;至此,希特勒完全泄了气,感到自己的末日已经来临。他开始口授他的政治遗嘱,但他仍然要痛骂犹太人,要求后继者“必须竭尽全力恪守种族法律,无情地抵抗世界各民族的毒害者国际犹太集团。” 1945年4月28日午夜前不久,希特勒和他的情妇埃娃·布劳恩正式结为夫妇,接受洗礼。4月29日,苏联坦克向火车站附近的动物园推进。4月30日,苏军经过激战,终于攻占了国会大厦。此时希特勒的总理府已在炮火的射程之内。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回到地下室的避弹房间,开枪自杀。埃娃·布劳恩则与此同时吞下了毒药。两人的尸体被侍从用军毯包上,抬至总理府的花园里,浇上汽油,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骨灰被埋进一个炮弹坑。 以下是希特勒女秘书回忆录中关于这段的描述: “我(特劳德尔 女秘书)想知道元首到底是怎么死的,京斯策也愿意谈这个话题。‘我们再度向元首敬礼,然后,他就带着埃娃走入房间,关上门。戈培尔、博尔曼、阿克斯曼、赫韦尔、肯普卡和我站在走廊上等待。大概十分钟吧,对我们而言,简直漫长的不可忍耐,直到枪声划破死寂。几秒种后,戈培尔推开门,我们走进去。元首是向自己的嘴开枪的,同时咬碎了那个毒药玻璃囊。他的头骨都粉碎了,死状极其可怕。埃娃没有用到她的小手枪,她只是服了毒。我们用一张毯子裹住元首的头部,戈培尔、阿克曼和肯普卡把尸体经楼梯抬到花园里。他那么瘦,尸体却重的出乎我的意料。在花园里,我们并排摆下两具尸体,离掩体入口就几步之遥。我们不能再走远一点了,应因为枪火仍然很密集,所以我们就近挖了一个弹坑。然后,肯普卡和我往尸体上浇汽油,我点燃一块碎布扔过去。两具尸体当即被火焰吞没了…’” 人物轶事希特勒鲜为人知一面 在以往的历史新闻影片中,德国纳粹头子阿道夫-希特勒都是以一个狂暴、表面上有强大号召力的形象以及经常对着自己的官兵怒目而视的、大声吼叫着下达命令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但是法国一家档案馆公布的希特勒几张彩色照片则向人们揭示了希特勒鲜为人知的一面。 据英国媒体12月31日报道,这些照片中有几张是在德国巴伐利亚贝希特斯加登阿尔卑斯山,被希特勒誉为“鹰巢”的山顶牧人小屋中拍摄的。在希特勒1945年于德国柏林地下掩体内自杀后62年,这些鲜活的历史照片向人们展示了希特勒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希特勒喜欢孩子 在其中公布的一张彩色片上显示,一群身穿化装舞会时所穿服装的孩子们包围着希特勒。尽管当时希特勒才50岁,但是从照片上可以看出,他那时身躯显得很瘦小、并且腰有些弯;还有他那撮标志性的小胡子已经变得有些灰白。 据了解,这张照片是1939年4月20日,希特勒为了庆祝自己50岁生日,邀请纳粹高官的孩子们来到他位于德国巴伐利亚贝希特斯加登阿尔卑斯山,希特勒的随身摄影师拍摄的。 据报道,这位纳粹头子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因此他非常喜欢花时间和其他纳粹高官的孩子们在一起,希特勒还经常给对些孩子们讲,他们在有着1000年文明史的德意志帝国上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六个孩子以及他的建筑师阿尔伯特-斯珀尔(Albert Speer)的孩子都是希特勒所代理的家庭。 希特勒和孩子据了解,这些照片是由Rue des档案馆图片机构公布的,该机构1936年创立于法国首都巴黎,4年之后的1940年5月13日,德军大举入侵法国。同年6月22日,法国被迫在一战结束时德国向其签署投降书的贡比涅车站向德国签署了投降书。 对于占领法国首都巴黎,希特勒一直感到困惑不解。当1940年希特勒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摆姿势照相时,他曾对部队宣布“被允许来到巴黎一直是他人生中的梦想”。随后跟随希特勒的摄影师将拍摄的照片保存在Rue des档案馆。 尽管最初希特勒不喜被拍照,但是后来这位德国纳粹头子逐渐意识到形象所起的巨大力量。随后他任命纳粹党成员、专用摄影师海因里希·霍夫曼为自己照了无数的伟大肖像分发到德国以及其它被德国占领的各个角落。 关注国民的健康 希特勒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在他对自己的病情重视之前,他已经开始关注自己国民的健康。例如:他对于自己的士兵抽烟极为反感,他下令全国禁烟,甚至还派科学家研究尼古丁的害处。他还建立了癌症的报告制度。要知道在当时,癌症尚未被其他国家所重视,这一制度在当时来讲是十分先进的。他还让人民吃小麦等健康食物。对于含砷的农药是禁止使用的。但希特勒死后,这些研究当做异端思想所被禁止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新被重视起来。希特勒的革新观念还体现在饮食科学上,他主张食品要少糖、低脂,少吃肉类和罐头。他又通过立法规定,大德意志帝国的主食也即面包,在制作时必须加大全麦面粉的比例,增加人们对纤维素的摄取量,总之就是反对吃得过精过细。另外这位思想超前的人物还倡导了一场防范核辐射污染的运动。 对地球生态的关心 在1942年,他还在关心鲸类动物的生存问题,想采取适当措施挽救。他的所做所为也同样救了世界,如果我们不知道战争是一种必须消除的思想觉醒意识,腐败思想的自私行为、野蛮的行为迟早会征服文明,惰落与奢侈会让每个聪明人迷失自我。 阿道夫·希特勒名言1 如果一种文明没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发扬和保护,那么这种文明是脆弱的,迟早会被野蛮所征服。 2 如果文明没有对野蛮进行排斥、打压,那么这种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 3 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4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我知道明天全世界的人都会因为我战败而责备我, 但那又有什么呢? 5 如果某个民族不在强大到保卫它自己的生存领土及自然环境,它就应当不算做人的群体! 6 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热爱比尊重更难变易;仇恨比厌恶更加持久。 7 我们已经设定了一个目标,并将为之努力奋斗,直到死亡! 8 你们必须跟着我庄严的宣誓:我们需要的是和平,我们需要的是献身于我们的事业。 9 我来到世界不是为了使人们更强,而是去利用他们的短处。 10 我们的斗争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敌人踏着我们的尸体过去,要么我们踏着敌人的尸体过去。 11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 12 世界上变革的最强推动力不是统治群众的科学认识,而是赋予群众以力量的狂热,有时甚至是驱赶民众向前的歇斯底里。 13 国家的安全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上,历史总是在军刀上前进,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要生存、要尊严,就需要有强大的军备。 14人类的整个生命离不开三个论点:斗争产生一切,美德寓于流血之中,领袖是首要的、决定性的。 15社会事业的不易完成,它的症结所在,不在施行小惠,而在恢复民众的权利。一个人的责任并不在于默然的去工作,而是在公然的铲除罪恶,力谋补救。 16 我们也许会毁灭,但当我们毁灭时将会把整个世界捆在一起,一同跳入火坑。 希特勒与中日关系的两面性早年来自中国家庭的帮助----希特勒在自传中描述童年在维也纳的生活时,曾经提到过,在自己贫困潦倒时受到过一家旅居奥地利的中国家庭的无私帮助,这个“张姓”(按原文的德语发音“CHEUNG”谐译,在英语中也可译为“程”)家庭曾无偿的一次提供给他500奥地利帝国先令作为他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还常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留宿。当知道希特勒有很好的绘画天分时,这个善良的中国家庭还主动帮他联系了闻名的维也纳大学,希望能资助他进入大学学习。“他们的帮助是无私的,是让人无法忘怀的……”希特勒曾在谈起自己往事的时候感叹道。后来希特勒掌权后合并了奥地利,但那时无论他用什么方法都再也没有找到过这家善良的恩人们。 喜欢中国茶叶---1943年希特勒在波兰疗养时曾收到一个商人进献的极品中国茶叶,从此对中国茶情有独钟,虽然在公共场合为了保持“日耳曼优秀传统”而饮用咖啡,但私底下大家都知道茶叶才是元首的最爱。因此也一度引起了一股中国风的盛行。英国的特情机构MI6也曾策划用搀入剧毒的极品中国茶叶对希特勒进行暗杀的行动,但最终被盖世太保察觉并破坏。 希特勒不准报道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进入南京,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中国平民遇难。但是留在南京的国际人士见证并记录了日本军队的血腥行为,并勇敢地向世人揭露。德国人拉贝就是其中一位,而他在南京大屠杀前后,一直努力为制止日军屠杀奔走呼吁。他多次写信给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寄希望于希特勒能阻止日本,但是希特勒无动于衷,事后还下令禁止德国讨论南京大屠杀的事情。 在希特勒的干预下,南京大屠杀这一话题在纳粹德国销声匿迹。曾有人问过希特勒为什么要替日本人遮丑,希特勒回答道:“因为他们(指日本人)会和英美作对,所以我喜欢他们。” 传记《希特勒》原名:A Biography Of Hitler 作者:[美]约翰·托兰 译者:郭伟德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时间:2009年1月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托兰的代表作,出版后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受到专家和读者的广泛赞誉,它不仅完整勾勒出希特勒的生平全貌,还将那段耸人听闻的历史做了深入透彻的描述,由此获得了“普利策奖”。 同名电影剧情简介 忧郁敏感的部长之子阿道夫(Stanislas Merhar 饰)在一次贵族宴会上邂逅美艳性感的贵妇人艾拉诺尔(Isabelle Adjani 伊莎贝拉·阿佳妮 饰)。艾拉诺尔是某伯爵的情妇,膝下育有两个孩子,而且年龄比阿道夫长整整十岁。虽则如此,却依然无法熄灭阿道夫心中的熊熊爱火。 经过一番试探和表白,这两个内心孤寂空虚的人儿不顾万千阻隔与艰险,毅然走到一起。但在现实面前,这份爱情能够持续多久? 本片根据本杰明·贡斯当(Benjamin Constant)同名小说改编,并荣获2003年卡布尔浪漫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Isabelle Adjani)。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