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丝烟 |
释义 | 丝烟smoking tobacco,将烟叶切成不同粗细的烟丝、颗粒或碎片的烟制品。用于烟斗、烟袋或手工自卷燃吸。国际上分斗烟丝及自卷烟丝,中国分旱烟丝、水烟丝(习惯称水烟)、斗烟丝和莫合烟。 旱烟丝在烟草传入中国以后就有制作。据方以智(1611~1671)的《物理小识》记载:“万历末有携至漳泉者,马氏造之曰淡肉果,渐传至九边,皆衔长管火点而吞吐之。以火酒炒之曰金丝烟。”按秦武域的《闻见瓣香录》(成书约在1775~1795年)记载,有建烟、衡烟、蒲烟、兰花烟、油丝烟、青烟。吸烟用烟具称烟筒,又名烟袋。装烟用物称合包。书中对当时旱烟种类、社会风尚、吸烟用具都记载得很清楚。 旱烟丝制作是以晒烟叶为原料,先按颜色选分,去梗后的叶片加水和植物油拌匀,烟梗碾成细粉同时拌入,用夹板及麻绳压捆成墩,用木刨子推刨成极细的烟丝。加水及油时,另加红土拌入叶片者其色红;拌入姜黄粉者其色黄;拌入榆叶粉者其色青。选叶金黄而刨丝极细者称皮丝烟。现制旱烟多用切丝机直接切丝。手工制丝需经木榨压成烟块,再切成条饼刨丝。旱烟有生切、熟切之分。上述制作为熟切;生切是在烟叶采收时经堆黄后切丝,然后晒干。 水烟按黄宰钧《金壶七墨》(1873)所载:“乾隆中兰州别产烟种,范铜为管,贮水而吸之,谓之水烟。”水烟原料为黄花烟。因烟叶采收调制不同分为绿烟和黄烟两种,因之制品有青烟丝和黄烟丝之分。青烟丝配方中绿烟叶79%,胡麻油5.5%,绿石末子15.5%(内含有槐米、紫花、冰碱、白矾);黄烟丝配方中黄烟叶60%,胡麻油15.5%,白盐20%,姜黄3%,还有1.5%的当归、石红、冰碱、香药等。制作时先将烟叶去梗,再加配料,进行打捆、刨丝,然后压成块形,风干装箱。水烟每块重50g,规格为78×70×9mm,以两块为一包,衬以蜡纸。绿烟丝分甲、乙、丙三个等级;黄烟丝分甲、乙两个等级。生产水烟主要有甘肃省兰州及榆中两个水烟厂。1989年甘肃兰州水烟产量为750吨。 由于水烟袋能起过滤烟气作用,出现后在中国广为流行。 斗烟丝用烤烟及晾、晒烟为原料配制。叶片中加入很多香料(其香味浓淡随各厂牌号而不同),然后切成较宽而松散的烟丝;或切成丝但连成片状,不松散,用时再以手指搓开;或压紧烟叶,纵横切成粒状。干燥后,分50g、100g及250g用袋或盒包装。 细切自卷烟 其宽度为0.3~0.5mm,国际上又称自卷烟丝,供消费者自己手卷,也可在烟斗内燃吸。中国手卷烟多为旱烟,卷成喇叭形。杂拌烟是烟叶的小碎片经过干燥再加香料,袋装出售,又称香杂拌。板烟是用去梗后叶片经加料加香,压紧成大块,再切成适当大小的饼块,然后包装出售,由消费者自己用小刀切成任意小块,揉散后放进烟斗中燃吸。 莫合烟以黄花烟烟秸(株茎)为主要原料。制作时将烟秸压碎,去皮去髓,然后切成小粒片,经筛选成均匀粒片,将其炒至微黄色。分浓味和淡味两种,浓味的掺入25%左右的烟叶细片,淡味的只掺10%。炒后粒片拌入煮好的甘草姜黄液体,贮存1小时后即可包装。用纸卷或烟斗燃吸。莫合烟的产区和消费市场主要是新疆。新疆年产量约2000t,以霍城和吉木萨尔制造厂最大。 制作工艺制作条丝烟的工场,古时(当地称过去为“古时”)叫“烟棚”也叫烟厂。烟棚有两种:一种是大型烟棚,专人专职收购晒烟,请众多师傅制作名牌烟,销往国内外,在大江南北重要市镇还设专销商号;一种是小型烟棚,由小业主操办,全家都参与制作,既办烟厂也种烟,有时还收购部分晒烟,请一些师傅帮忙制烟。业主是老板同时又是技术水平相当高的技师,制作的烟包主要出售给大型烟棚,部分供应本地所需。也有些小烟棚赚了钱扩大经营,收购的晒烟多,请烟师傅制作出来的烟包亲自装笼押运到国内各大城镇去销售。 选烟叶由有丰富经验的长者,把烟叶按上、中、下三等分开。一般是中腹烟(包括二代烟中腹烟叶)、顶叶为上等;下中腹烟叶、二代烟及次品顶叶为中等;脚叶、二代烟顶叶、三代烟叶为下等。烟叶的等级是制作高品质条丝烟的基础原料,等级不同,制作出来的成品优劣差别很大。 撕烟叶把整张烟叶撕成小片(俗称“皮子”),去掉骨子(烟的叶脉)。 打烟叶由工艺水平高的师傅操作,把撕好的“皮子”铺放在烟坪上,让阳光暴晒并不断用脚翻动。待所有的皮子都晒得酥脆了,打业师傅便从外到里、一环一环地,双手各执一木棍,扭着腰身,象跳秧歌舞一样,一边用脚翻动“皮子”,一边双手举棍挥打,直至把“皮子”打成碎屑,再用不同规格的网筛把细小的骨子和残留的灰尘筛去。 制烟板把打好了的烟叶碎屑收放在室内干净处让它回润。接着便按比例喷洒花生油(一般6斤烟配一斤油)并撒上姜黄粉(每百斤烟配8两姜黄粉),加适量温水,拌匀,至紧握能成团,抛起即散开为度。之后把烟屑装进特制的木筐架(俗称“烟斗”)压实成“烟砖”,把“烟砖”安放在绞烟马凳,上加压板,压板上压以大小“龙骨”,扣上苎麻绳索,转动绞轮,用力挤压“烟砖”,压结实后取出切成长宽适度的“烟板”,再把“烟板”叠放整齐(一次以7—8块为宜),用绳索捆紧,竖放在烟马凳中间,用长木凳夹起,夹板内“烟板”上压以扁形“龙骨”,缠上苎麻绳索,再转动绞轮,挤掉烟油,压得结结实实的。停留一段时间,将“烟板”卸下,这道工序即告完成。 刨烟丝刨烟丝,也是一项技艺要求很高的活儿。一般年轻小伙需学徒三年,才能成师。首先,把“烟板”放在特制的刨烟架上夹紧,由刨烟师傅用铁制刨刀,由上而下均匀着力地刨削,刨成了细如毛发的烟丝,同时要求不断丝。刨好的烟丝分列两行,整齐地排在长方形的木盘内,每到一包的数量,即套取在预先铺好在烟桌上的包烟纸中,进行包装。 包烟每包烟包有两重纸,才能包得方方正正。烟包长方形,包好后盖上牌号印记,稍为凉晒后便可装笼待运,进行销售。 专用工具北方人称水烟工具为水烟袋。重庆人称“水烟杆”。也有重庆人因为吃水烟会发出咕咕响声,十分好听,便取名为“响水烟杆”。是丝烟的专用工具,使用、制作都比较讲究。水烟杆首先进入重庆上层社会及有钱人家,为有身份的达官贵人及名媛淑女钟爱。民国时逐入百姓家。五十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消失。 最初水烟杆用锡做成,因温度较高夏天嫌烫手而改用铜(白铜、黄铜)、钴、竹做成。农村人以竹为主。城市中上等人家也有用白银做水烟杆的。各种材质作的杆皆大同小异,式样与清陆耀《烟谱》中记载的水烟袋一样:“水烟管以锡于盛水,另为管插盂中,旁出一管如鹤头,使烟气从水中过,犹闽人先含凉水意”。吸烟人都认为烟气从水中经过,过滤了尘埃、细菌、毒气,很卫生。有钱人家在水中加甘草、薄荷,有点甜味,又清热解毒,增加了口感。水声咕咕响,又增添了情趣。 清末民初,重庆各地商铺中,尤其是绸布店,药店都备有水烟杆,让进店的顾客免费品尝,招徕生意。 水烟杆由水壶、烟丝筒、烟管、烟锅、烟夹与毛刷、纸媒子组成,用精致的铜链连接。吸时先在烟锅中装上丝烟,口吹纸媒头点燃它,然后吸一口气,壶中水发出咕咕响声,完毕吹去烟灰。多次使用后用毛刷清洗干净以备使用。 清道光年间重庆垫江人吃水烟最盛行,有男女老少都吃水烟一说。垫江苏竹水烟杆做工精细,上面常刻有花纹。1949年以前,苏竹烟杆1至2个银元便可以买一杆,城市稍贵一些。 1921至1931年是水烟杆制作的鼎盛时期。这时期,除了用白铜精制水烟杆外,还在外包装上注重美化。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需要,防寒:用绒线、绸缎织成冬用套子;防汗:用细竹编成夏用套子。套子上面用色线绣织出“长命富贵”、“福禄寿喜”的字样和图案。有的还刻上龙凤等吉祥物以示喜庆。重庆涪陵、万州、黔江地区农村的水烟杆上,有的还系上丝带、绒带、蝴蝶结,串上玉坠等手工艺品作装饰。 水烟杆在1958年后就少见了,农村七十年代后也少见有人使用。 永定条丝烟永定县种植烟草,源远流长,久负盛名,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烟区之一和著名的优质烟叶产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烟草业的兴盛与客家土楼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永定县种烟始于明代万历年间。据旧县志记载,清代中叶,全县晒烟年总产高达450余万公斤。清乾隆年间,“永以膏天种烟者多,近奉文严禁,即种于旱地高原,亦损肥田十之五六”。清道光年间,“春夏烟草阡连各乡”,年种植面积为2-2.5万亩,产烟150-180万公斤,价值400余万银元。 烟草传入永定不久,永定的烟农很快就掌握了晒烟种植技术和“细切如丝”的加工技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先进的栽培、制作技术,使“永定晒烟独著于天下,本省各处及各省虽有晒烟,制成丝色味皆不能及”,因而永定条丝烟素有“烟魁”之称,成为明、清两代朝廷的贡品。其销路日广,始销福建、广东,及至清乾隆年间,“天下皆用之矣”。清宣统三年(1910)和民国三年(1914),永定的条丝烟和晒烟叶,分别在南洋劝业会和美国旧金山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万国博览会上获优奖。 民国十五年(1926)以前,永定的条丝烟作坊遍布各乡村,“各乡工厂林立”。长江以南各大中城市以及东南亚各国都有永定人开设的条丝烟庄、商行,条丝烟年出口数以万箱。 永定烟草业的发展,带来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清道光版《永定县志》载:“国朝充后,永本地种烟愈多,制造亦精洁,盖永地山多田少,种烟之利数倍于稻,为此土产货于他省财用焉,是亦天厚其产以人也。”民国版《永定县志》又载:“永发多种烟,制造条丝,以获厚利者尤众。”自明代中叶起,永定外出经营条丝烟致富的人渐多。从明代晚期至清末,为该县烟草业的鼎盛时期,自此长江以南几乎所有大中城市、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都有永定人开设的烟行,大批烟商大发其财,普通烟农也有了大兴土木、建造高楼大厦的经济基础。 永定县是举世闻名的客家土楼之乡。众多规模庞大土楼的产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烟草叶的发展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数以千计见多识广的商贾富户,出于防卫、聚族而居、光宗耀祖等多方面的需要,都希望建造规模宏大而又富丽堂皇的土楼。因此,明代中叶以后,永定的土楼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比如洪山乡上迳村的“大夫第”、抚市镇坝心的“福善楼”、高陂镇上洋村的“遗经楼”、古竹乡大德村的“棣辉楼”。再如抚市社前村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府第式方楼“永隆昌楼”,就是上海市“永隆昌”商行从当年经营条丝烟所得40余万两银元盈利中,用18万元巨资建造的。永定现存数以万计令人惊叹的土楼,大部分就是明清时期所建造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