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丝弦道 |
释义 | 丝弦道是清末民国时期发源于河南省平舆县、流传在汝南、新蔡、正阳、上蔡、确山、驻马店、信阳及安徽、山东、湖北、江西、河北等地区的一个地方性的稀有曲种。 基本信息所属地区: 河南 · 驻马店 · 平舆县 文化遗产名称:丝弦道 遗产编号:Ⅵ-5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驻马店市平舆县 遗产级别: 省 历史渊源丝弦道发源于平舆,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曲种以丝弦伴奏,坐唱为主,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鼓子曲互有借鉴和渗透。 曲目介绍该曲种以丝弦伴奏,坐唱为主,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鼓子曲互有借鉴和渗透。丝弦道的演唱曲段有150多篇。以思想性艺术性而论分为四类: (一)揭露阶级矛盾,抨击社会黑暗。 (二)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婚姻自由。 (三)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奉劝世人戒恶从善。 (四)描写风俗人情,反映文人的逸兴雅致。唱腔音乐形式,近于鼓子曲,为联曲体,演唱者围桌而坐,各执乐器,并奏八角鼓、手板,有时单唱众和,有时众唱单接。其曲目、板式,与当地民歌、小调,方言俚语有着密切关系,洪、汝河水系的民歌、小调是丝弦道曲牌的重要乐汇来源。音乐由唱腔、伴奏、击乐三部分组成,抒情细腻。 音乐组成丝线道音乐由唱腔、伴奏、击乐三部分组成;其曲目、板式,与平舆当地民歌、小调、方言俚语有着密切关系,唱起来如拉家常,朗朗上口。 艺术特点丝弦道由于其演出形式轻便灵活、演出场所大小皆易,演出时间可长可短,深受群众青睐。曲调古朴优雅柔美悠扬,类似昆虫之行腔,具有低沉、柔缓哀婉、抒情的特征,但也不乏朗爽明快的曲牌。丝弦道作品深刻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豫南人民的现实生活,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劝善劝赌劝吸毒,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具有鲜明的群众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