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斯蒂文·索德伯格 |
释义 | 斯蒂文·索德伯格1963年1月14日出生于乔治亚州,在路易斯安那州长大。他父亲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曾为格雷格-莫托拉的影片《日行者》(The Daytrippers)(1996年)和加里-罗斯的影片《Pleasantville》担任过制片人;为戴维-西戈尔和斯科特-麦吉的影片《缝合》(Suture)(1994年)做过执行制片,1998年,他还与人合作编写了惊险影片《守夜人》(Nightwatch)的剧本。 中文名:斯蒂文·索德伯格 外文名:Steven Soderbergh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乔治亚州 出生日期:1963年1月14日 职业:导演,制片,编剧 星座:摩羯座 身高:183cm 从业经历读高中时,他加盟大学电影班,开始用一些二手设备制作16毫米短片,高中毕业后,他来到好莱坞,成为一个自由编辑。索德伯格在好莱坞的时间是短暂的,很快他重返家乡,继续他的短片制作和剧本创作,他的一部关于摇滚乐的记录片,为他赢得了一个机会去执导一部标准长度的音乐片,而这部影片一举荣获了1986年度格莱美奖的提名。 初次成功后,26岁的索德伯格开始拍摄一部有关性、谎言和录像带为主题的影片,该片获得了巨大了成功,在1989年加纳电影节上,他成为电影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这部探索社会性心理的影片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使此片的导演成为世界影坛的金童子之一。 1993年到1995年他又陆续拍摄了两部影片,但结果都很糟。1998年,索德伯格拍摄了《盲点》(Out of Sight),这是他继1989年成功后,又一部受到极好评价的影片,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这部影片是根据埃尔莫尔-伦纳德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它忠实地保留了小说的原创精神,生动地展现了乔治-克鲁尼和珍妮弗-洛佩兹之间的情感变化。接下来,他拍摄了《英国佬》(The Limey),影片讲述一个曾经是骗子的人(特伦斯-斯坦普饰)为不明不白死去的女儿复仇的故事。2000年他因导演《艾琳-布劳克维奇》(Erin Brockovich)再次受到广泛喝彩,该片由朱莉娅-罗伯茨主演,主题是揭露一桩环境丑闻,影片受到了观众和评论界近乎狂热的追捧。 在2001年的奥斯卡提名中,年轻导演斯蒂文-索德伯格的两部影片《艾琳-布劳克维奇》和《毒品网络》都获得了最佳影片提名;而他本人则获得了两项最佳导演提名,创下了奥斯卡历史的纪录。 代表作《性、谎言、录像带》(1989) 《盲点》(Out of Sight,1998) 《菩提树下》(The Limey,1999) 《艾琳-布劳克维奇》(又译《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2000) 《毒品网络》(Traffic) 《十一罗汉》(Ocean's Eleven,2001) 《十二罗汉》(Ocean's Twelve ,2004) 《十三罗汉》(Ocean's Thirteen ,2007) 小道消息导演索德伯格很有趣,他会用《十一罗汉》来赚取商业利润,而后去找那些个人偏爱的经典作品进行翻拍,而且要拍成个人喜爱的样子。《索拉里星》是原封不动的塔可夫斯基经典作品《潜行者》,而这部借用更为经典外壳的《德国好人》,则完全是模式化的世人皆知的黄金影片《卡萨布兰卡》。 索德伯格从《性谎言录像带》的一鸣惊人到如今这样的作品喜好,多少让人觉得奇怪。起初,以为这种没风格的风格是他个人情趣所在和技术积累的过程。但是,《德国好人》中如假包换的重现四十年代好莱坞旧片风采的事情,仿佛只能验证索德伯格是一个过渡迷恋过往而坚决止步不前的出名导演。电影公司能够掏出这样的资金供他使用,猜想其个人魅力肯定绝好。这样说,并不是对索德伯格本人有意见。只是想证明,他是一个比较独特比较稀有的人物。其实,对于个人来说以如此模式进行艺术创作实在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种感受有些类似于喜欢电影却一辈子无缘电影工作的人,很羡慕那些从事电影工作的人们的心理。一个人,如果有机会可以制造自己的爱好,的确没有遗憾。 可是,对于索德伯格这些源于经典复制的作品来说,究竟是自我宣泄还是向经典致敬,是个问题。很多的知名不知名的导演都在向经典致敬,将其中的桥段、风格等等有所运用。但没有一部作品是如此全力仿效的。观者以为,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技术角度,致敬经典是很讨好的一种办法。但终其目的,无非是一种掺杂怀旧、崇拜心理的再学习过程。目的还是前进,眼光还是着眼于未来的。而索德伯格有些不对,仿佛他完全凭借个人喜好来复制自己迷恋的风格和理念。短视的看,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吸引力;而向远看,则有一种自大,而且是后退的味道。 《德国好人》简直就是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技术的现代重现。黑白画面、镜头角度、背景音乐,以及那些坐在汽车里面的背投运动街景,一切都仿效得一丝不苟。在不知情的人看来,完全以为是在电视上看老片。(赶巧,观者看到的是国内六区版,国配音轨的粗糙技术也让人回到当初音像资料馆看录像带的时代。)这些准确的复活带给人一种久违重逢又见面的观影快感,索德伯格的确展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单从技术角度看《德国好人》,索德伯格的复制成功几乎都可以将他归属于好莱坞四五十年代之人。 其实,《德国好人》的剧情是很出众的。因为如此,所以观者更为奇怪索德伯格的特殊品位。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德国好人》展示的是乱世之中的纯正人性。不仅情节曲折跌宕,而且内意深远。作为一部电影作品,既有历史大背景的神秘,也有情爱恩怨的纠缠,还有悬疑重重的惊险和成熟作品必备的深度,以及纯粹的黑色味道。而这样的故事,却被索德伯格作为重现《卡萨布兰卡》式高尚爱情的手段。从实际状况看来,《德国好人》的故事要比《卡萨布兰卡》的直观情爱深度了很多。个人觉得,索德伯格对于原著资源有些荒废和糟蹋。 《德国好人》中的乔治·克鲁尼和凯特·布兰切特是不是有可能抗衡亨佛莱鲍嘉和英格丽褒曼的黄金形象?答案当然是差之遥遥。如果没有《卡萨布兰卡》中的银幕经典形象,克鲁尼和布兰切特的表现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后者。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索德伯格的复制情怀。他应该清楚,通过自己的引导,大众势必会将这部作品同经典比较个底朝天。克鲁尼是嫡系部队,不怕。而演技、形象俱佳的凯特·布兰切特,明摆着吃暗亏。因此说,索德伯格发达的复制功能多少都存在着一些自恋的危险。而反观影片的黑色味道,却是如假包换对黑色电影的表面重复。黑色味道是很容易产生个人风格的一种表现手法,根据个人理解可以五花八门,可以加大影片内涵的深度。对于这种机会,索德伯格却只进行了停留在表面功夫的戏剧化处理。只是顺应情节而生的黑色情境,而不是对角色进行深度发掘。这使影片人物只停留在外在形式,根本就没有涉及到人物内心的特性。这样的结果使《德国好人》停留在风格的表面,由着形式主义结束了深刻内容极其所包含的内在深度。其实,这就是索德伯格式的复制电影的致命弱点。 自《罗汉》系列以后,索德伯格开始迷恋上经典复制。这和他从前的成功作品不大一样。由此可见,索德伯格式的复制的确无法成功,也不是一条多么好的未来之路。很难相信,如《战略高手》、《决不妥协》而获得盛赞的他会不会依然按照自己的偏好又一次进行模仿。上帝啊,但愿不会! 最喜欢的15部科幻片斯蒂芬.索德伯格到法国宣传《飞向太空2002》,应邀列出了自己最喜欢的15部科幻片,并一一点评。 《飞向太空》Solaris 1972年◆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塔科夫斯基电影,那录像带画质很差,看了之后我就决定把塔科夫斯基电影全找来看。我认为,《飞向太空》是他 唯一一部杰作。” 《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 1968年◆ “这是电影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不但是一部伟大的科幻片,一部伟大的电影,更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我最爱的库布里克电影 。” “第一次看这电影的时候,我8岁,老妈要出门又找不到看小孩的,就把我扔进电影院里,等散场了来接我。我什么也没看懂,只是被那些 影像深深震撼。后来我13岁时有机会又看了一次,于是深深爱上了这部电影。在拍《飞向太空2002》之前,我找了一套70毫米胶片,又看了一 次。” 《异形》Alien 1979年◆ “我是在首映日看的,我坐在第3排,看电影的时候我简直吓坏了。雷德利.斯科特的天才手笔在于,他把胸腔爆炸的段落放在第30到40分 钟之间,这让观众提心吊胆地期待:既然它一开始就干了这个,然后还会发生什么?” ◆ 《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1982年◆ “《飞向太空2002》跟《银翼杀手》偷了一招,就是‘地球上永远在下雨’ 。我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可以让观众分清那些场景发生在太空舱,那些发生在地球室内。” “我自认不能比《银翼杀手》更好地展示未来。《银翼杀手》的伟大,在于它展示的不是未来世界的外貌,而是它的发展方向:通讯技术 越发达,人就越孤独。” 《千钧一发》Gattaca 1997年◆ “让我震撼的电影,我喜欢安德鲁.尼科尔的未来世界观。他的电影是我非常喜 欢但很少见的类型:拍摄十年十五年后的‘未来’。” “尼科尔的场景设计太厉害,我自问比不过他,只好藏拙,在《飞向未来2002》中,你看不到未来城市的大全景之类的,最多是人物的全 身镜头。” 《楚门的世界》The Trueman Show 1998年◆ “把安德鲁.尼科尔的这个剧本改编成喜剧,是非常睿智的决定。彼 得.威尔的导演也很好,非常的细腻——所以他拍电影没有我快。” 《THX1138》 1970年◆ “乔治.卢卡斯把观众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然后让他们一点一点地学习这个文化。很厉害的电影,当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现在我 再看‘THX’时,常常会想,那个了不起的乔治.卢卡斯跑哪儿去了。” 《华氏451度》Farenheit 451 1966年◆ (特吕福作品:未来世界,独裁者取消言论出版自由,烧毁全部书籍。负责烧书的中年工人认识了一个能背诵很多书的女孩。) “我看过好几遍,奥斯卡.威尔纳是我和乔治(克鲁尼)都非常喜欢的演员。我从没跟他说过要他模仿威尔纳,不过他很有默契地从威尔纳 身上学了不少东西。” Outland 1981年◆ (彼得.海姆斯作品) “我看过三遍,非常喜欢它的视觉效果,但不喜欢它的结尾部分,只是堆砌动作场面,跟人物性格无关。” 《深渊》The Abyss 1989年◆ “我看过好几次,另外,工作之余,我跟詹姆斯.卡梅隆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这部电影。他说这电影对他来说是 个教训。他在剧本上下的功夫得不够,如果现在再拍,女主角复活的太早。” 《帝国反击战》The Empire Strikes Back 1980 年◆ “整个星球大战系列中,最黑暗、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集。黑武士告诉天行者卢克他们其实是父子那一幕,真 了不起。可惜,现在的前传,只是数码特技堆砌的奇观,再也没有那种独特的戏味儿了。可能是因为乔治.卢卡斯已经失去了激情。” 《关键报告》Minority Report 2001年◆ “五十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斯皮尔伯格和他的制作队伍拍出了一个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版本。我非常喜欢 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他关于未来的幻想有些并不是建立在“现在”之上的,因此是绝好的电影素材。 《超时空接触》Contact 1997年◆ “跟《飞向太空》一样,这部电影也认为,存在着‘纯思想状态’的生命。” 《人猿星球》The Planet Of The Apes 1967年 ◆ “这是我平生看过的第一部电影,我五岁的时候,我爸带我去汽车电影院看的。” 《星际警航记》Star Trek 1979年◆ “第一集电影版《星际警航记》非常出色,‘企业号’的模型和场景设计、太空战斗的特效,剧情尤其有创意: 来自过去的和平信号竟然威胁到现在银河系的平衡。” “我是《星际警航记》剧集的拥趸,他们的经营方式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成本有限,他们把焦点放在创意和人物上,而不是依赖特效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