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说口 |
释义 | 1 词语解释说口的拼音为shuō kǒu,其注音为ㄕㄨㄛ ㄎㄡˇ。其意义是夸口;吹牛;某些曲艺节目演员上场后的一段说白或韵白。曲艺说口是二人转形成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唱、扮、说、舞“四功”中的“说”,指的就是“说口”,甚至认为,“唱丑唱丑,必得说口,不说口不算唱丑。” ◎ 词语·说口【拼音】:shuō kǒu 【注音】:ㄕㄨㄛ ㄎㄡˇ ◎ [词语解释]释义:(1).夸口;吹牛。 【出处】: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小娘子将简帖儿去了,不是小生说口,则是一道会亲的符籙。”《水浒传》第六二回:“非是 卢某 说口,金帛钱财,家中颇有。” 【示例】: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待我说口没落脚,那鬼的叫声突然到我脚边上来叫了!” 释义:(2).借口。 【出处】:刘绍棠 《布谷鸟歌唱的季节》:“入社前,他把那五亩地种了麦子,为的是有个说口,把地留下一年,比比收成,看看风色。” 释义:(3).某些曲艺节目演员上场后的一段说白或韵白。 【出处】:侯宝林 《我和相声》:“过去变戏法,练把式的,唱莲花落和二人转的,里面都有说的部分(说口),相声也从中吸收了很多。比如《大保镖》当初是一个练把式的说口,我们把它拿过来,加工成为一段相声。” 2 曲艺唱上装的不“说口”,只给下装“勾口”或“捧口”。建国以后,伴随着二人转艺术的新发展,“说口”已经突破了下装说,上装捧或勾的局限,在好多演出当中,旦角也有“说口”。“说口”的种类和名称,一些艺人和研究者的说法还略有分歧,尤其是对于重要名词术语更欠规范化。一般来说,大致可以分人成口、零口、专口、脏口和新口。对于二人转的“说口”,建国以后,陆续地发表了不少史料和专著。如:王铁夫在《二人转研究》中,有关于“说口”的论述;王肯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一集中,有关于“丑”、“口”和“相”的论述;王兆一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二集在李青山谈艺部分中,有关于“二人转的说口”的论述;王桔记录整理的《松辽艺话》中,有刘士德关于“套子口”、“零口”、“定口”的论述;黑龙江省文化局、中国曲协黑龙江分会编印的《北曲史料》(二)为蔡兴林、苏凤林编著的《二人转的“说口”》专集;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和吉林省戏曲学校都编印过关于二人转“说口”的讲义与教材;吉林省艺术研究所顾玉增编内部出版的《二人转传统说口汇编》。(于永江);《关于写二人转的“小帽”和“说口”》(于永江);《要逗得有意义,要逗得有风趣》(于永江);《谈二人转“说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白万程);《论“说口若悬河”》。(王兆一);《说口与相声》(耿瑛);《二人转说口杂谈》(李微);《二人转“说口”艺术的新发展》(白万程)等。 说口示例: 节选自全国艺术科学规划“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二人转艺术》第一章第一节) “口”是二人转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上装的“勾口”、“捧口”,但主要是指下装的“说口”。根据其功用、内容和形式,一般有套口、零口、专口、杂口等区别。 例如:套口 套口也叫“套子口”、“成口”、“故事口”。这类口,有的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笑话,有的是艺人自编;有的以故事好笑取胜,,有的以出诗答对巧妙取胜,有的以谐音、谐意成趣,有的以学唱为主……这些口与演唱的正文无关联,主要是调节舞台气氛,让上装演员稍事休息,让观众提提神,换换口味。 如以讲故事为主的《扛劳金》: 下装:我南里尥,北里跑,挣不着钱,日子过不了。我老婆子劝我把活找,没办法,我就给财主家扛活了。财主叫“半当腰”。 上装:咋叫“半当腰”呢? 下装:你给他家扛活,干到半路辞活,就不给钱,你算白干。过了正月十五,我就去跟他讲妥了。 上装:干啥活呀? 下装:赶车。 上装:怎么讲的? 下装:一个月一吊八,十个月,十八吊。干活的时间,日头一出就套车,日头一落就卸车。从正月十六,我一气干到四月十八。东家说:“老板子,把车套上,我老伴儿领姑娘、媳妇,要去逛庙会去。”我套上车,拉着她们就出屯了。到了庙会,我把车停在道旁,把马也喂上了,坐在车上就等着。赶庙会是卖什么的都有哇,这个姑娘买点这个,那个媳妇买点那个,东瞅瞅,西逛逛,磨磨蹭蹭,大半天就过去了。眼看着天不早了,她们回来就都上车了。我赶起车就往回走。赶到离屯子不远了,有条河,车奔道口就下河了。车到河当腰,停下饮了一会儿马,等马喝完,一赶,车还误住了。我赶了半天,也没赶出来。这功夫,日头也“忽悠”一下子落啦。我把马卸巴卸巴,骑上就回家了。到家刚拴上马,东家就问:“你把马骑回来了,车呢?”我说:“车在河里呢!”东家说:“我老伴儿和姑娘、媳妇呢?”我说:“都在河里的车上坐着呢!”“你怎么没把她们拉回来呢?”我说:“咱们讲的明白,落日头就卸车。”老东家一听急眼了:“老板子,你也太死性了,虽说是那么讲的,那你也不应该把她们撂在河里就卸车呀。这万一要是赶上河涨水,还不都得喂王八呀!” 以“出诗答对”为主的口,又有打油诗、文字游戏、对联等分别。 如《仨花子俩大钱》(打油诗): 这天,一个红脸的花子,一个黑脸的花子,一个黄脸的花子,在街上拣到了俩大钱。三个花子俩大钱,分不开呀!三言五语,就打起来了。正打得不可开交,打西边来了个山西官,问明花子打架原因,说:“这么的吧,你们仨谁最穷,俩大钱就全归谁。”红脸的花子一听,忙喊:“长官呀,我可要穷死了! 我家住半间屋, 麻杆儿当灯烛, 睡觉枕着扫帚睡, 盖块破抹布。” 山西官一听,“嗯,是挺穷。”刚要张嘴判,黑脸花子又喊上了:“长官哪,我比他还穷啊! 我家住没有屋, 月亮当灯烛, 睡觉枕着胳膊睡, 盖着大胯骨。” 山西官一听,“啊,这个更穷!”可还没等他开口,黄脸的花子在一边抽抽搭搭的哭上了:“长官哪,你可得给我做主啊! 我家住半空悬, 挨饿七八年, 挨了七八年饿, 就等这俩秃大钱。” 山西官一听,“嗬,这个更穷掉底了!这俩秃大钱……”眼珠子一转,嘴一撇,也来了四句: “老爷怒冲冠, 吩咐衙役与三班, 三个花子打出去, 俩大钱归本官!” 还有《老丈人听吉利诗》、《三快》等,也都属于这一类。 文字游戏类的,如《增和什桥》,说的是一个和尚,一个赶马车兜风的地主,一个赶考的秀才,三个人住在招商店。店堂上挂了一块匾,上写“曾禾十乔”四个大字。开店的妇人端上饭菜,三人嫌不好,都不吃。并且每人用匾上的一个字作了一首“诗”,夸耀自己富贵,贬店家寒酸。店婆做好了饭菜没人吃,赔了本钱就够窝火的了,再一看三个客人还摇头晃脑,作诗装相,更来气了,也用匾上的最后一个字,学三人的语气,作了一首“诗”,痛骂三个客人。 和尚用第一个字“曾”: 有土也念增,没土也念曾, 去了增边土,添人念个僧。 僧僧者,人人爱, 腰中扎个黄丝带, 怀揣经卷两大块, 今晚住在招商店, 我懒得吃这豆腐拌菠菜。 秀才用第二个字“禾”: 有口也念和,没口也念禾, 去了和边口,添斗念个科。 科科者,人人爱, 腰中扎个蓝丝带, 怀揣文章两大块, 今晚住在招商店, 我懒得吃这豆腐拌菠菜。 地主用第三个字“十”: 有人也念什,没人也念十, 去了什边人,添勾念个于。 于(吁)于者,人人爱, 腰中扎个青丝带, 怀揣元宝两大块, 今晚住在招商店, 我懒得吃这豆腐拌菠菜。 开店的妇人用最后一个字“乔”: 有木也年桥,没木也念乔, 去了桥边木,添女念个娇。 娇娇者,人人爱, 腰中扎个围裙带, 怀揣妈妈两大块, 这边奶和尚, 这边奶秀才, 一解围裙带, 啪啦啦,掉出个地主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