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顺治皇后 |
释义 | 1 顺治帝废后博尔济吉特氏◎ 人物生平顺治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生母的娘家侄女,乃多尔衮为顺治所选定。顺治八年(1651)二月,皇后之父蒙古科而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亲自送女儿上京,等待举行大婚典礼。但顺治对婚事很不情愿,一直借故拖延。拖到了秋季,亲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四处活动,请求诸亲王替他禀明太后。八月,皇太后下旨,令皇帝册立皇后并举行大婚仪式。这次大清入关建朝后第一次举行的册后典礼搞得分外隆重。那天,有皇帝派出的满、汉大学士尚书各二员,引导龙旌凤辇,在宫娥内监侍卫执事等数百人的簇拥下,来到行馆迎接皇后入宫。到了乾清宫,顺治登上玉座,皇后在宫女的搀扶下,着黄色锦服,披五彩绣帔,金凤盘绕,珠翠盈头,满身珠光宝气,徐徐步行上殿。由礼部尚书捧读玉册,鸿胪寺正卿赞礼,引导皇后跪伏听命。读完玉册,鸿胪寺正卿引导皇后起身,文华殿大学士捧上皇后宝瓕,武英殿大学士捧上皇后瓕绶,由坤宁宫总监跪接,转授给宫眷佩在皇后身上。皇后再向皇帝跪伏谢恩。之后,皇帝退朝,皇后坐上龙椅,接受群臣贺拜。然后,皇后再入宫,在礼乐伴奏声中与皇帝行礼。大婚典礼至此结束。顺治因厌恶多尔衮与太后的暧昧关系,所以也对皇后心存芥蒂,始终冷落皇后,尽管皇后聪明美丽。尤其顺治喜欢简朴,而皇后好铺张奢华,性又善妒,更不得顺治欢心。所以,仅过了两年,皇后便被降为静妃,改住别宫。这以后,前皇后的堂妹、蒙古科而沁贝勒绰尔济的女儿为继后,称孝惠皇后,即小博尔济吉特氏。但依然不为顺治所中意。 ◎ 相关史料《清史稿·列传一·后妃》中有如下记载: 世祖废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女,孝庄文皇后侄也。后丽而慧,睿亲王多尔衮摄政,为世祖聘焉。顺治八年八月,册为皇后。上好简朴,后则嗜奢侈,又妒,积与上忤。 十年八月,上命大学士冯铨等上前代废后故事,铨等疏谏,上严拒,谕以“无能,故当废”,责诸臣沽名。即日奏皇太后,降后为静妃,改居侧宫,下礼部,礼部尚书胡世安、侍郎吕崇烈、高珩疏请慎重详审,礼部员外郎孔允樾及御史宗敦一、潘朝选、陈棐、张璟、杜果、聂玠、张嘉、李敬、刘秉政、陈自德、祖永杰、高尔位、白尚登、祖建明各具疏力争。允樾言尤切,略言:“皇后正位三年,未闻失德,特以‘无能’二字定废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君后犹父母,父欲出母,即心知母过,犹涕泣以谏;况不知母过何事,安忍缄口而不为母请命?”上命诸王、贝勒、大臣集议,议仍以皇后位中宫,而别立东西两宫。上不许,令再议,并责允樾覆奏,允樾疏引罪,诸王大臣再议,请从上指,於是后竟废。 相关影视: 《少年天子顺治篇》 郝蕾 饰演 静妃 《孝庄秘史》 吴晓丹 饰演 静妃 《一代皇后大玉儿》刘秀美 饰演 静妃 2 顺治帝孝惠章皇后◎ 人物简介孝惠章皇后是顺治的第二位妻子。她小顺治三岁,在顺治17岁时,先被聘为妃,后册封为皇后。此时,顺治是刚刚废掉了博尔济特吉氏。对于这样新皇后,顺治依旧没有产生爱恋的感情,尽管顺治的已到了情窦大开的年龄,也许正是如此,顺治才对自己心中的理想伴侣做了更完整的描画。历史上对这位皇后的脾气禀性并没有过多介绍,从顺治帝找不出废后的借口来分析,孝惠章皇后应该是个安静的女孩,但毫无个性可言,也就是说没有生活的趣味,更确切地讲,她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少女。而这时,顺治的生活中突然有了董鄂氏,于是满腔地热情就转移了方向,本来就对她冷淡的顺治,就再也没有一丝好感了,幸而孝惠章皇后从不管他与董鄂妃的关系,更没有争风吃醋,而是安静地呆在自己的后宫,了度这青春如花的年华。不久,董鄂妃染疾身亡。顺治郁郁寡欢,第二年便卧床不起,很快即随董鄂妃而去,死时才二十四岁。大、小博尔济吉特氏便双双守寡,可怜她们从未得到丈夫的关心,更在如花年纪丧夫守寡,从此独对清灯,无限凄凉。其中孝惠皇后一直活到康熙五十六年才死,享年七十七岁。 ◎ 生平经历孝惠章皇后于后金崇德六年(1641)十月三日生,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二月丙戌崩,年七十七。 博尔济吉特氏,名不详,本条目中的荣惠一名无从考证。出身科尔沁部左翼扎萨克(意为执政官)达尔汉巴图鲁亲王满珠习礼家族。祖满珠习礼,忠亲王宰桑子,与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并为孝庄文皇后兄;父绰尔济,本为科尔沁镇国公,康熙元年,疑因女为太后故晋封贝勒,康熙九年十二月薨;手足于正史可考者二人,兄鄂缉尔,袭封科尔沁贝勒,妹博尔济吉特氏,同侍清世祖,康熙十二年,尊封皇考淑惠妃,五十二年十月薨。 顺治十年八月,世祖废元后博尔济吉特氏为静妃,废后,科尔沁左翼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女。十一年五月,选满珠习礼孙入宫,封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后与世祖感情不睦,十三年八月,内大臣鄂硕女董鄂氏入宫,册为贤妃;十二月,晋董鄂贤妃为皇贵妃,有言董鄂妃原为和硕襄亲王福晋,为世祖所夺,襄亲王含恨而死。此时,世祖欲再度废后改立董鄂氏,帝后关系又更加恶劣。十五年正月,因太后不豫,世祖责后礼节疏阙,停用中宫笺表,下诸王大臣议论废后事宜;三月,因太后旨,事未成。十七年八月,董鄂妃病故,追尊孝献皇后;十八年,世祖崩。 皇三子玄烨登基,是为康熙帝,尊后为母后皇太后,上尊号曰仁宪皇太后,居慈仁宫,后有抚康熙第五子胤祺于宫。康熙二年,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崩;二十六年,孝庄皇后崩。至孝庄崩前,康熙帝虽晨昏定省,但与嫡母仅保持官方关系,至孝庄崩,帝后母子恸甚,孝惠后哀哭不能起,康熙帝亦割辫哀痛以表孝思,此后,母子二人遂有更进一步接触。二十八年,修建宁寿新宫,落成,康熙帝率诸王大臣请太后入居。三十五年,康熙北巡,逢太后寿,奉书称祝,太后亦遣送衣裘,康熙帝虽因河未冰不能服,仍上书表示待天寒必欢喜服之,又遣送水果干并土产至宫中,令总管太监顾问行请太后尝鲜(事见懋勤殿收康熙帝家书)。三十八年,帝南巡,奉太后同行。而后,太后六十寿、七十寿,康熙帝均亲制词赋并大礼以祝,然太后均以尚俭故,停宴饮。 康熙五十二年,太后亲妹淑惠太妃亡故;时太后老迈,发苍齿摇,心中不乐,对康熙语曰“牙齿动摇,其已脱落者,则痛止,其未脱落者,痛难忍”,康熙则对曰“太后圣寿已逾七旬,孙及曾孙殆及百余,且太后之孙,皆已须发将白而牙齿将落矣,何况祖母享如此高年。我朝先辈,常言老人牙齿脱落,于子孙有益,此正太后慈闱福泽绵长之嘉兆也”,太后闻言欢喜倍常,笑曰“皇帝此语,凡我老妪辈,皆当闻之而生欢喜也!”(事见《康熙帝家训格言》) 五十六年十二月,太后病重,康熙帝亦因废太子事心力交瘁,头眩足肿不能行,仍以帕裹足至宁寿宫亲奉汤药,太后昏迷之际,康熙帝跪于床下,捧太后手呼曰“母后,臣在此”,太后闻言,张目而视,不能语,执帝手视之;丙戌,太后崩,康熙号恸欲绝,坚行割辫之礼(割辫原仅用于帝丧)以尽哀思,不亚于孝庄之亡;时有臣子迎上意,以孝康后升祔以久不宜迁动,而欲以孝惠后、孝康后神主并尊祔于庙,大学士王掞曰“陛下圣孝格天,曩时太皇太后祔庙,不以跻孝端上,今肯以孝康跻孝惠上乎?”,后康熙果斥之,令改正,以嫡母神主加于生母之上。 孝惠后崩后,雍正及乾隆年间累加谥,曰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孝惠后葬于世祖孝陵之东,曰孝东陵,世祖、孝康后、孝献后(董鄂妃)同葬于孝陵,然康熙帝仅上章字于嫡母、生母,并称章皇后,同祔大庙,孝献后则仅能于孝陵祭祀,在康熙年间不知是否因顾虑孝惠后的缘故,于孝献后生辰祭日亦未派遣使节祭陵,孝惠后亡故后,此后诸帝亦未曾见遣使独祭孝献后。 ◎ 崇高地位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月初三日,是孝惠40岁诞辰。此日,康熙皇帝破例“不理政事”。上午,皇室内部即已举行活动,太皇太后孝庄、皇太后孝惠、康熙帝、皇太子胤礽等祖孙四代欢聚一堂,庆贺孝惠40岁整寿。下午,康熙帝先到祖母宫中问安,并率7岁的皇太子胤礽赴皇额娘宫问安。过去,每逢太皇太皇孝庄的生日,康熙帝也照常理政,这不仅表明,康熙帝与嫡母之间加深感情,同时,使举朝文武对此事留下深刻印象,也通过康熙帝的这一行动,也为皇室第四代树立笃行孝义的榜样。 康熙四十六(1707年),康熙帝第7子,28岁的胤祐恩患病住在南苑调养,其他皇子必须经过奏请,得到皇父批准才能探视。一次,康熙帝在皇子们奏报七阿哥病情的手折上上朱批:“七阿哥的事,断勿奏闻皇太后,只是说已经稍愈,就可以了。”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一月初,康熙帝谕告大学士、内务府总管等:“朕因皇太后所居宁寿旧宫,历年已久,特建新宫,比旧更加弘敞辉煌,今已告成,应即恭奉皇太后移居。可传谕钦天监,敬谨选择吉辰,礼部详考典礼以闻。”十二月初四日下午,“仪仗全设”,康熙帝率王公,内大臣、侍卫等行礼,皇太后移居宁寿新宫。皇太后搬迁时,康熙帝亲自接驾,礼仪如此隆重,也说明了孝惠在康熙帝心目中的位置了。 废立太子事件对康熙帝的身心打击非小,甚至,他一度陷入痛若之中,不能自拔。他在无数次的苦思苦想中,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同皇太子胤礽的父子关系,联想到自己与皇太后的母子关系,相互比较,感慨万千。 康熙帝将自己心情告诉了皇太后,孝惠当时非常同情和理解康熙帝的苦衷,并有意顺着康熙帝的想法而说,这使当时陷入困境的康熙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也为他内心已经萌发的复立胤礽找到了依据。后来,康熙帝向全体皇子、大臣们解释复立胤礽想法时,曾谈了与皇太后的谈话。实际上,孝惠的表态,不仅使康熙帝内心平衡,而且促使他做出复立胤礽的决定。 皇太子胤礽复立后第二年,恰逢孝惠七旬大寿。据《清圣祖实录》,康熙四十九年正月十六日,宁寿宫内举办了盛大宴会,因年贡来京的外藩、贝勒、贝子、额驸、公、台吉和全体皇子、大臣、侍卫以及福晋、夫人、命妇等齐集。康熙帝和音乐的节拍,在皇太后宝座前跳起满族的蟒式舞,并频频向她祝寿。康熙帝为嫡母跳舞祝寿一举措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帝王史上实属罕见。 当年三月初十,康熙帝请皇太后在畅园雅玩斋进膳,并赏梅花。母子相伴,品茗闲谈,情意融融。康熙帝诗兴大发,吟诗一首:“当年梅雪伴,今岁暮春迟。银杏舒新叶,木兰盖绿枝。花当亭畔发,香逐雨中移。别殿陈鲜蜜,尚方献瑞芝。老来舞膝下,珠草到仙墀。敬上乔松祝,欣瞻王母仪。捧觞称寿句,进酒问安词。地润铺红萼,波澄敛玉池。高峰多爽气,绮树得丰姿。漏转催辰半,表行近画奇。承欢同家日,孝思莫违时。会庆思经义,千秋古训垂。” 胤礽复立为皇太子后,毫无悔改之意,仍旧恣意妄为,结党营私,康熙帝将他在康熙五十一年九月第二次废黜。康熙将此事事先告诉了孝惠,有意表现了对她的信任和敬重。 孝庄在世时,因热河避暑山庄尚未修建,所以,康熙帝没能让祖母孝庄来此佳地避暑,留下终生遗憾。康熙帝没能为祖母做的事,终于在嫡母身上实现。直到孝惠逝世前的八年,每逢入夏康熙帝都要奉皇太后去热河避暑。每次,康熙帝与嫡母一同离京,走到半路时,他率部分皇子、大臣先行,为嫡母到来做好一切准备。当孝惠到来之时,他率诸皇子、大臣出门跪接请安。 ◎ 史料记载——《清史稿·后妃传》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绰尔济女。顺治十一年五月,聘为妃,六月,册为后。贵妃董鄂氏方幸,后又不当上恉。十五年正月,皇太后不豫,上责后礼节疏阙,命停应进中宫笺表,下诸王、贝勒、大臣议行。三月,以皇太后旨,如旧制封进。 圣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居慈仁宫。上奉太皇太后谒孝陵,幸盛京,谒福陵、昭陵,出古北口避暑,幸五台山,皆奉太后侍行。康熙二十二年,上奉太皇太后出塞,太后未侍行,中途射得鹿,断尾渍以盐,并亲选榛实,进太后。二十六年,太皇太后不豫,太后朝夕奉侍。及太皇太后崩,太后悲痛。诸妃主入临,太后恸甚,几仆地。上命诸王大臣奏请太后节哀回宫,再请乃允。岁除,诸王大臣请太后谕上回宫,上不可。二十七年正月,行虞祭,上命诸王大臣请太后勿往行礼,太后亦不可。二十八年,建宁寿新宫,奉太后居焉。 三十五年十月,上北巡,太后万寿,上奉书称祝。驻丽苏,太后遣送衣裘,上奉书言:“时方燠,河未冰,帐房不须置火,俟严寒,即欢忭而服之。”三十六年二月,上亲征噶尔丹,驻他喇布拉克。太后以上生日,使赐金银茶壶,上奉书拜受。噶尔丹既定,?臣请上加太后徽号寿康显宁,太后以上不受尊号,亦坚谕不受。三十七年七月,奉太后幸盛京谒陵,道喀喇沁。途中以太后父母葬发库山,距跸路二百里,谕内大臣索额图择洁地,太后遥设祭。十月,次奇尔赛毕喇,值太后万寿,上诣行宫行礼,敕封太后所驻山曰寿山。 三十八年,上奉太后南巡。三十九年十月,太后六十万寿,上制万寿无疆赋,并奉佛像,珊瑚,自鸣钟,洋镜,东珠,珊瑚、金珀、御风石,念珠,皮裘,羽缎,哆罗呢,沈、檀、芸、降诸香,犀玉、玛瑙、赩、漆诸器,宋、元、明名画,金银、币帛;又令膳房数米万粒,号“万国玉粒饭”,及肴馔、果品以献。四十九年,太后七十万寿,亦如之。 五十六年十二月,太后不豫。是岁,上春秋六十有四,方有疾,头眩足肿,闻太后疾舆诣视,跪?下,捧太后手曰:“母后,臣在此!”太后张目,畏明,?甚,以帕?足,乘障以手,视上,执上手,已不能语。上力疾,于苍震门内支幄以居。丙戌,太后崩,年七十七。上号恸尽礼。五十七年三月,葬孝陵之东,曰孝东陵。初上太后徽号,国有庆,必加上。至云南平,定曰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及崩,上谥,大学士等初议误不系世祖谥,上令至太庙、奉先殿瞻礼高皇后、文皇后神位,大学士等引罪;又以所拟谥未多留徽号字,命更议。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3 顺治帝孝献端敬皇后◎ 孝献皇后简介孝献皇后(1639 -1660年),董鄂氏,又译栋鄂氏,世称董鄂妃,清顺治帝福临宠妃,内大臣鄂硕之女,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之姊。有学者认为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是董鄂妃的前夫,并且由于顺治与其抢夺董鄂氏而死,这个传说不见于正史。 董鄂氏18岁入宫。世祖对其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破格颁诏大赦,其父亦进为三等伯。次年,董鄂氏生皇四子,仅三月夭折,未命名,封荣亲王。 董鄂氏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卒。世祖哀痛至极,亲制行状悼念。追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合葬清东陵的孝陵。 ◎ 引董鄂氏的身后事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玉殒香消,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氏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薨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爱子爱妃的接连死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清制中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量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本来就体弱多病的顺治皇帝经过失子、失妻几次变故,身心遭到了极大的伤害,董鄂妃死后仅半年,顺治帝就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当时正直元旦,无论宫中与民间都张灯结彩准备欢度新年,就在这时皇帝病重的消息从宫中传出,朝廷传谕全国“毋抄豆、毋点灯、毋泼水”,并颁布大赦令,可是并无收效。在钦定皇三子即位、口述遗诏后,顺治皇帝于正月初七日半夜崩于养心殿,时年二十四岁。顺治皇帝死后,尸体被火化,于康熙二年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合葬入清东陵中的孝陵。 ◎ 御制董鄂后行状顺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崩。呜呼!内治虚贤,赞襄失助,永言淑德,摧痛天穷。惟后制性纯备,足垂范后世。顾壶议邃密,非朕为表著,曷由知之?是用汇其平生懿行,次为之状 后董鄂氏,满洲人也。父,内大臣鄂硕,以积勋封至伯,殁赠侯爵,谥刚毅。后幼聪颖过人,及长娴女工,修谨自饬,进止有序,有母仪之度,姻党称之。年十八,以德选入掖廷,婉静循礼,声誉日闻,为圣皇太后所嘉誉。于顺治十八(三)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为贤妃。九月,复进轶册为皇贵妃。 后性孝敬,知大体,其于上下,能谦抑惠爱,不以贵自矜。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皇太后良安之,自非后在侧,不乐也。朕时因事幸南苑及适他所,皇太后或少违豫,以后在,定省承欢如朕躬。朕用少释虑治外务,即皇太后亦曰:“后事我讵异帝耶?”故凡出入必谐。朕前奉皇太后幸汤泉,后以疾弗从,皇太后则曰:”若独不能强住一起,以慰我心乎?”因再四勉之。盖其不忍去后如此。 其事朕如父,事今后亦如母,晨夕侯兴居,视饮食,服饰曲体罔不悉。即朕返跸宴,后必迎问寒暑。或意少乱,则曰:“陛下归且晚,体得无倦耶?”趣令具餐,躬进之。居恒设食,未尝不敬奉勉食,至饫乃已。或命共餐,即又曰:“陛下原念妾,甚幸!然孰若与诸大臣,使得奉上色笑,以沾宠惠乎?”朕故频与诸大臣共食。朕值庆典,举数殇,后必频教诫侍者:“若善侍上,寝室无过燠。”已复中夜憾憾起,曰:“渠宁足恃耶?”更趋朕寝所伺候,心始安,然后退。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 诸曹章有但循往例待报者,朕寓目已置之。后辄曰:“此讵非几务,陛下遽置之耶?”朕曰:“无庸,故事耳。”后复谏曰:“此虽奉行成法,顾安之无时变,需更张,或且有他故宜洞瞩者?陛下奈何忽之?祖宗贻业良重,即身虽劳,恐未可已也。“即朕令后同阅,即复起谢曰:“妾闻‘妇无外事’,岂敢以女子干国政?惟陛下裁察!”固辞不可。 一日,朕览延谳疏,至应决者,握笔犹豫未忍下。后起问曰:“是疏所云,致轸陛下可心乃尔?”朕谕之曰:“此秋决,疏中十余人,俟朕报可,即置法矣。”后闻之泣下曰:“诸辟皆愚无知,岂经陛下一一亲谳者?妾度陛下心,即亲谳,犹以不得情是惧,矧但所司审虑,岂竟无冤耶?陛下宜敬慎,求可矜宥者全活之,以称好生之仁耳。”自是,于刑曹爰书,朕一经详览竟,后必勉朕再阅。曰:“民命至重,死不可复生,陛下幸留意参稽之。不然,彼将奚赖耶?”且每曰:“与其失入,毋宁失出。”以宽大谏朕如朕心,故重辟获全大狱未减者甚众。或有更令覆谳者,亦多出后规劝之力。 嗟夫!朕日御万机,藉后内助,故得安意综理,今复何恃耶?宁有协朕意如后者耶?诸大臣有偶于罪戾者,朕或不乐,后询其故,谏曰:“斯事良非妾所敢预,然以妾愚,谓诸大臣即有过,皆为国事,非其身谋。陛下曷霁威详察,以服其心。否则,诸大臣弗服,即何以服天下之心乎?”呜呼!乃心在邦国系臣民,如后岂可多得哉! 后尝因朕免视朝,请曰:“妾未谙朝仪若何。”朕谕以只南面受群臣拜舞耳,非听政也。后进曰:“陛下以非听政,故罢视朝。然群臣舍是日,容更获觐见天颜耶?愿陛下毋以倦勤罢。”于是,因后语,频视朝。后每当朕日讲后,必询所讲,且曰:“幸为妾言之。”朕与言章词大义,后辄喜;间有遗忘不能悉,后辄谏曰:“妾闻圣贤之道,备于载籍,陛下服膺默识之,始有裨政治,否则讲习奚益焉?”朕有时搜狩亲骑设,后必谏曰:“陛下藉祖宗鸿业,讲武事,安不忘战,甚善。然邦足安足恃?以万镑仰庇之身,轻于驰骋,妾深为陛下危之。”盖后之深识远虑,所关者切。故值朕骑或偶蹶辄愀然于色也。 后自入宫掖数年,行已谦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后,即至朕保姆往来,晋接以礼,亦无敢慢。其御诸嫔嫱,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于朕所悦,后尤抚恤如子。虽饮食之微有甘脆者,必使均尝之,意乃适。宫闱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诟谇。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值朕或谴责女侍宫监之获罪者,必为拜请曰:“此曹愚蠢,安知上意?陛下幸毋怒。是琐琐者,亦有微长。昔不于某事曾效力乎?且冥行干戾,赃获之常也。”更委典引喻,俟朕意解乃止。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赐赍,必推施群下,无所惜。封皇贵妃有年,乃绝无储蓄。崩游后,诸含殓具,皆皇太后所预治者。视他宫侍亦无少差别,均被赐予。故今宫中人哀痛甚笃,至欲殉葬者数人。 初,后父病故,闻讣哀怛,朕慰之,紊泪对曰:“妾岂敢过悲,遗陛下忧?所以痛者,恨未答鞠育恩耳!今已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达大道,有女获侍至尊,荣宠已极;恐心无所惧,所行或不韪,以是每用忧念。今幸以始终,荷陛下恩恤至备,妾何复恸哉!”因遂辍哀。反复有兄之丧,时后属疾,未使闻。后谓朕曰:“妾兄其死矣。囊月必遣妾嫂来问,今久不至,可知也。”朕以后疾,故仍不语以实,慰安之。后曰:“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义,以恃妾母家,恣要挟,容有之,审尔讵止辱妾名,恐举国谓陛下以一微贱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忧惧,寝食未敢宁,今幸无他故殁,足矣,妾安用悲为?”先是,后于丁酉冬生荣亲。初,后于朕偶有未称旨者,朕或加谯让,始由申己意,以明无过;及读史至周姜后脱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贤后身本无愆,商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辩,殊违恪顺之道。嗣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后之恭谨迁善如此。后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所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天资聪慧,遂精书法。 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奥义。由是崇敬之宝。专心禅学。参究“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语,每见朕,即举之:朕笑而不答。后以久抱疾,参究未能纯一,后又举前语,朕一语答之,遂有省。自婴疾后,但凭几倚遢,未曾偃卧。及疾渐危,犹究前说,不废提持。故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化,颜貌安整,俨如平时。呜呼!足见后信佛法究心禅教之诚也。 先是后初病时,恒曰:“皇太后眷吾极笃,脱不幸病终不瘳,皇太后必深哀戚,吾何以当之?”故遇皇太后使来问安否,后必对曰:“今日少安。”一日,朕偶值之,问说:“若今疾已笃,何以云安也?”后曰:“恶可以妾兵遗皇太后忧。我死,乃可闻之耳。”洎疾甚弥留,朕即令皇后诸妃嫔眷属环视之。后曰:“吾体殊委顿,殆将不起。顾此中澄定,亦无所苦。独念以卑微之身,荷皇太后暨陛下高厚恩,不及酬万分之一。挈没后,陛下圣明,必爱念祖宗大业,且皇太后在上,或不至过恸,然亦宜节哀自爱。惟皇太后慈衷肫切,必深伤悼,奈何?思及此,妾即死,心亦弗安耳。”既,复谓朕曰:“妾亡,意诸王等且必皆致赙。妾一身所用几何?陛下诚念妾,与其虚蘼无用,孰若施诸贫乏为善也。”复嘱左右曰:“我逝后,束体者慎毋以华美。皇上崇俭约,如用诸珍丽物,违上意,亦非我素也。曷若以我所遗者为奉佛诵经需,殊有利耳。”故今敛具,朕重逆后意,概以俭素,更以负二万余金施诸贫乏,皆从后意也。 凡人之美,多初终易辙。后病阅三岁,虽容瘁身癯,仍时勉慰无伤,诸事尤备,礼无少懈,后先一也。事今后克尽谦敬,以母称之,今后亦视后如娣。十四年冬,往南苑,皇太后圣体违和,后朝夕侍奉,废寝食。朕为皇太后祷于天帝坛,旋宫者再,今后曾无一语奉询,亦未遣使问候。是以朕以后有违孝道,谕令群臣议之,然未令后知也。后后闻之,长跪顿首固请曰:“陛下之责皇后,是也。然妾度皇后斯何时有不憔悴忧念者耶?特以一时未及思,故失询问耳。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陛下幸垂察皇后心,俾妾仍视息世间,千万勿废皇后也!” 前岁,今后寝病濒危,朕躬为扶持供养,今后宫中侍御尚得乘间少休,后则五昼夜目不交睫,且时为诵史书,或常谈以解之。及离侧,出寝门即悲泣曰:“上委我候视,倘疾终不痊,奈何?”凡后事,后皆躬为治备,略无倦容。今年春,永寿宫始有疾,后亦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其所殷殷为解悲忧,预为治备,皆如侍今后者。后所制衣物,今犹在也。悼妃薨时,后哭之曰:“韶年入宫,胡不于上久效力,遂遽夭丧耶?”悲哀甚切,逾于伦等。其爱念他妃嫔,举此类也。故今后与诸妃嫔皆哀痛曰:“与其存无用之躯,孰若存此贤淑,克承上意者耶!吾辈何不先后逝耶?今虽存,于上奚益耶?”追思夙好,感怀旧泽,皆绝荤诵经,以为非此不足为报云。后尝育承泽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于宫中,朝夕鞠抚,慈爱不啻所生。兹三公主,擗踊哀毁,人不忍闻见。宫中庶务,曩皆后经理,尽心检核,罔不当。虽位晋后名,实后职也。第以今后在,故不及正位耳。 自后崩后,内政丛集,待命于朕,用事愈念后,悲哀不能自止。因叹朕伉俪之缘,殊为不偶。前废后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乃处心弗端且嫉甚,见容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虽朕举动,靡不猜防。朕故别居,不与接见。且朕素慕简朴,废后则癖嗜奢侈,凡诸服御,莫不以珠玉绮秀缀饰,无益暴殄,少不知惜。尝膳时,有一器非金者,辄怫然不悦。废后之性若是,朕含忍久之,郁慊成疾。皇太后见朕容渐瘁,良悉所曲,谕朕裁酌。故朕承慈命废之。及废,宫中人无念之者,则废后所行久不称众意可知矣。今后秉心淳朴,顾又不乏长才。洎得后才德兼备,足毗内政,谐朕志,且奉侍皇太后恪尽妇道。皇太后爱其贤,若获瑰宝,朕怀亦得舒,夙疾良已。 故后崩,皇太后哀痛曰:“吾子之佳偶,即吾女也。吾冀以若二人永谐误我老,兹后长往矣,孰能如后事吾耶?孰有能顺吾意者耶?即有语,孰与语耶?孰于筹耶?”欲慰勉朕,即又曰:“吾哀已释矣,帝其毋过伤。”然至今,泪实未尝少矣。见今后与诸妃嫔哭后之恸,谕曰:“若勿深哀,曷少自慰。”乃一时未有应者,皇太后泫然泪下。朕曰:“若皆无心者乎?胡竟无一语耶?”盖迨惜后之淑德,为诸人所难及,故每曰:“诸妃嫔可勿来,重伤我心!”于此益见念后之至也。抑朕反复思后,所关之事,更有不忍言及又不能自止者。皇太后雅性修洁,虽寻常起居细节,亦必肃然不肯苟且。如朕为皇太后亲子,凡孝养之事,于理更有何忌?但以朕乃男子,势当有引嫌不能及亲者,故惟持后敬奉,能体皇太后。即皇太后千秋万岁后,诸大事俱后经治是依赖。今一朝崩逝,后脱遇此,朕可一一预及之乎?将心付之不堪委任之人。念至于此,朕五中摧痛,益不能不伤痛无已矣。 后持躬谨恪,郁翼赞内治,殚竭心力,无微不饬,于诸务孜孜焉。罔弗周祥。且虑父兄之有不幸,故忧劳成疾。上则皇太后慈怀轸恻,今后悲悼逾常;下则六宫号慕,天下臣民莫不感痛。惟朕一人,抚今追昔,虽不言哀,哀自至矣。 呜呼!是皆后实行,一辞无所曾饰,非后以崩逝故,过于轸惜为虚语。后微素着,笔不胜书。朕于伤悼中不能尽忆,特撮其大略状之。俾懿德昭垂,朕怀亦用少展云尔! ◎ 相关史料《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有如下记载: 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上皇太后徽号,鄂硕本以军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进三等伯。十七年八月,薨,上辍朝五日。追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上亲制行状,略曰:“后儿静循礼,事皇太后,奉养甚至,左右趋走,皇太后安之。事朕,晨夕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朕返跸晏,必迎问寒暑,意少乱,则曰:‘陛下归晚,体得毋倦耶?’趣具餐,躬进之,命共餐,则辞。朕值庆典,举数觞,必诫侍者,室无过燠,中夜罝罝起视。朕省封事,夜分,未尝不侍侧。诸曹循例章报,朕辄置之,后曰:‘此虽奉行成法,安知无当更张,或有他故?奈何忽之!’令同阅,起谢:‘不敢干政。’览廷谳疏,握笔未忍下,后问是疏安所云,朕谕之,则泣曰:‘诸辟皆愚无知,岂尽无冤?宜求可矜宥者全活之!’大臣偶得罪,朕或不乐,后辄请霁威详察。朕偶免朝,则谏毋倦勤。日讲后,与言章句大义,辄喜。偶遗忘,则谏:‘当服膺默识。’蒐狩,亲骑射,则谏:‘毋以万邦仰庇之身,轻于驰骤。’偶有未称旨,朕或加谯让,始犹自明无过;及闻姜后脱簪事,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后至节俭,不用金玉。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即精。朕喻以禅学,参究若有所省。后初病,皇太后使问安否,必对曰:‘安。’疾甚,朕及今后、诸妃、嫔环视之,后曰:‘吾殆将不起,此中澄定,亦无所苦,独不及酬皇太后暨陛下恩万一。妾殁,陛下宜自爱!惟皇太后必伤悼,奈何?’既又令以诸王赙施贫乏,复属左右毋以珍丽物敛。殁后,皇太后哀之甚。”行状数千言,又命大学士金之俊别作传。是岁,命秋谳停决,从后志也。 时鄂硕已前卒,后世父罗硕,授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及上崩,遗诏以后丧祭逾礼为罪己之一。康熙二年,合葬孝陵,主不祔庙,岁时配食飨殿。子一,生三月而殇,未命名。 《世祖实录》有如下记载: 顺治十三年六月,奉皇太后谕:举行册立嫔妃典礼。得旨:先册立东西二宫。 同月,皇太后谕:孔有德女(四贞,育养宫中,年尚幼小)宜立为东宫皇妃。 七月,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死,礼部择吉于八月十九日册妃。上以襄亲王逝世,不忍举行,命八月以后择吉。 八月二十二日,立董鄂氏为贤妃。同日遣官祭襄亲王。 九月二十八日,拟立董鄂氏为皇贵妃。先于二十五日遣官祭襄亲王。 十二月,正式册立董鄂氏为皇贵妃皇太后与太后、皇太子与太子皆无别,皇贵妃与贵妃则是两种名分,皇贵妃次于皇后而高于贵妃,颁诏大赦。 博穆博果尔为世祖第十一弟,死时年十六。清初皇族常领兵出征,西洋人就称为“满籍军人”,所以,陈垣、商鸿逵推测董鄂氏的本夫当为襄亲王。“择吉”所以推后,绝非因襄亲王之死而“不忍举行”。依《清史稿》的“年十八,入侍”观之,她的年龄还长于襄亲王二岁。商氏说:综观官书所记宫闱情状看,太后并不喜悦董鄂氏,第二后孝惠皇后更因董鄂氏得宠而“不当上旨”。董鄂氏可能是入宫后指配别一皇子,即入宫后又出宫而后入宫侍世祖。这和杨贵妃之受宠于玄宗有些类似。所以,董妃的儿子皇四子如不夭折,那末,圣祖 顺治第四子《荣亲王圹志盖》拓片。(皇三子,佟佳氏所生)未必能继位,宫闱间可能又有纠纷。 《天童寺志》载世祖赐木陈忞御书唐诗一幅,后志庚子(顺治十七年)冬日书,诗云: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此为岑参春梦诗。陈垣《汤若望与木陈忞》云:“唐诗多矣,何独书此以赐僧人,盖是时董妃已卒,多情天子,念念不忘美人枕上,不觉送于老和尚发之。”说得颇有风趣。 世祖对董鄂氏所以如此深情,或许因为得之不由正途,也即“来处不易”,玄宗之特宠杨贵妃也是一例,都由手段上的不正常而酿成特殊深厚的恋情。《长恨歌》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好像杨玉环原是待字深闺的少女而入选,这究是诗人为尊者讳的忠厚之笔,还是故弄狡狯?董鄂之入宫,就官文书看,也是以闺女而迳入后官。要之,孝庄、顺治母子的情欲生活,都留下一重疑案。 ◎ 身世之争董鄂氏的身世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正史说,第二种是秦淮名妓董小宛说,第三种是襄亲王福晋说。 秦淮名妓董小宛说 《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氏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简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早闻“秦淮八艳”(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时,果然生获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图霸占,无奈小宛誓死不从。洪无计可施,最后不得已,于顺治二年(1645)将小宛献入皇宫,遂成为顺治帝宠妃。也有说小宛是豫亲王多铎俘获,送入宫中的。 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为妾。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战乱中,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为什么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为她们俩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二人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编写野史时,为了使情节离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故意中伤,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将董小宛说成是董鄂妃了。其实,董鄂妃的“董”是满语译音,“董鄂”也有译为“栋鄂”、“东古”、“冬古”、“东果”的。 襄亲王福晋说 现在也有许多著述和影视剧,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 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庄文皇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博尔济吉特氏立为皇后。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经常到后宫入侍,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 《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这位皇子是皇几子,生母是谁?汤若望没有明说。福临共有8个皇子,除玄烨外,在7个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虑。这样只剩下皇长子钮钮和皇四子。钮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顺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虽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顺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过贵妃,因此,钮钮和巴氏不可能是汤若望所说的皇子和那位贵妃。现在只剩下皇四子。该子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贵妃董鄂氏,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死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来,汤若望所说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贵妃董鄂氏。但这里有两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 传说也罢,猜想也好,最后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氏姿容绝代,才华出众,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至死不渝。 4 顺治帝孝康章皇后◎ 史书记载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少保、固山额真佟图赖女。后初入宫,为世祖妃。顺治十一年春,妃诣太后宫问安,将出,衣裾有光若龙绕,太后问之,知有妊,谓近侍曰:“朕妊皇帝实有斯祥,今妃亦有是,生子必膺大福。”三月戊申,圣祖生。圣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康熙二年二月庚戌,崩,年二十四。初上徽号曰慈和皇太后。及崩,葬孝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文育圣章皇后。后家佟氏,本汉军,上命改佟佳氏,入满洲。后族抬旗自此始。子一,圣祖。(《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 引 引生平简介清世祖顺治皇帝妃,佟佳氏,都统佟图赖之女。本姓佟,后改姓佟佳。顺治初年入宫,为庶妃。1661年,清世祖福临驾崩,孝庄文皇后册立佟佳氏所生玄烨为皇帝,即康熙皇帝。佟佳氏被尊为慈和皇太后。4个月后,体弱多病的皇太后驾崩于北京皇宫。 清孝陵对佟佳氏的生平,我们所知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一生是个悲剧。佟佳氏进宫时,正是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爱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佟佳氏备受冷落。后来虽然生下了三阿哥玄烨,但仍然不能挽回丈夫的心。按照宫廷的规矩,皇子不能由生母抚养,因此佟佳氏可谓既得不到爱,又无从把爱付出。顺治死后的五个月是佟佳氏与儿子感情发展的高潮期,然而短短四个月后,身心备受折磨得佟佳氏就因为重病撒手人寰,时年仅24岁。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佟佳氏与世祖福临合葬清孝陵,雍正、乾隆朝累加谥,谥号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 ◎ 美丽的传说关于佟佳氏,在东北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有一天,顺治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关外辽西方向松岭山脉的龙脉影壁山附近有一小镇,小镇内有一棵梧桐树发出霞光万道,仔细看时,原来有个绝世佳人站在梧桐树下,他正要起身相迎,那美人却一闪而去,随即消失在一户人家里。第二天清晨,皇上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青天鉴的主事(清朝的官名),青天鉴主事见皇上诉说此事,随即回答道:“陛下,微臣昨晚观天相,也观看到辽西方向星相不一般,在星光笼罩下,有一座酷似卧龙的山峦,那里一定是娘娘所在之地,这是国运亨昌啊!圣上何不早日请入宫中,以结圣缘呢!”顺治帝听罢龙颜大悦,即刻传下圣旨,命青天鉴前去访寻。 再说在关外辽西龙脉影壁山脚下的连山镇乌金朝哈拉屯,驻守着一位定南大将军,名叫佟图赖,祖籍在佟佳。曾是当年皇太极手下大将,他膝下有两子一女,女儿年方一十三岁,长的天生丽质、亭亭玉立,是附近有名的绝世佳人。寻妃的官兵长途跋涉、舟车劳顿,来到关外辽西影壁山脚下的连山镇,按照皇上梦中所指的地点来找,找到门前栽有梧桐树住户的佟府,寻到定南大将军佟图赖,传下圣旨,佟公便把女儿引见到青天鉴近前,青天鉴一看,真是国色天香,就把她带回京城的宫中,顺治帝一看其容貌出众、气质非凡,龙颜大悦,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佟氏女被册封为妃,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佟妃15岁时生下爱新觉罗·玄烨,就是后来清圣祖康熙。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事实不可能是这样的,因为在清代,皇帝选妃子是有严格的程序的。清朝的皇帝选妃,第一步是选秀女,每3年由户部主持选阅驻防八旗和外任旗员之女。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日后,皇帝不喜欢还可以撤换。 可见,皇帝选妃是非常严肃的,绝不可能凭皇帝的一个梦就把一个女子纳为妃子的。事实上,佟佳氏幼年入宫,成为顺治皇帝的妃子,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后妃,名不见经传。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下皇三子玄烨。由于当时顺治皇帝正在和董鄂妃热恋,皇帝宠爱的是董鄂妃而不是佟佳氏,所以只有17岁的她一直被冷落,直到顺治皇帝去世,情况也没有改观。按照皇宫的规矩,后妃生下皇子就被奶妈抱走抚养,作为亲生母亲根本见不到自己的亲生骨肉。即便是偶尔见到孩子,也只能是母子匆匆相见,像作贼一样,还来不急多抱一会自己的孩子,就被奶妈抱走了。 被丈夫冷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每晚只能独守空闱、以泪洗面了,也许正是这种经历,使得她身体孱弱。直到玄烨即位,她的地位才青云直上,与孝惠章皇后并称两宫皇太后。然而,还没有等到自己的孩子报答养育之恩,她就于康熙二年(1663年)撒手人寰,年仅24岁。距她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被正式尊称慈和皇太后只有短短4个月的时间。相对而言,从玄烨即位到她病故,正是她和儿子接触最多的时期,在她患病期间,玄烨日夜在身边服侍,亲自为她尝药,甚至忘记了自己吃饭和睡觉。据康熙皇帝后来回忆,他本来对母后并没有过深的印象,也难怪,幼年的他和母后没有过多的接触。偶尔见到母后,只能从她黯然的眼神中看到无限的忧伤。只有在他继承大统之后,他们母子才可以毫无障碍地想见,此时,她们母子的感情正处在上升的阶段。然而,命运确对佟佳氏是如此不公,也许这正是大多数顺治朝后宫中嫔妃不幸遭遇的缩影。 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佟佳氏与世祖福临合葬清孝陵,谥号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 ◎ 显赫的家族满族有佟、关、马、索、齐、富、那、郎“八大姓”之说,而佟佳氏之佟姓位列八大姓之首。俗言清代官员佟氏占“佟半朝”。经考证,包括皇后、妃嫔在内,佟佳氏在清廷任职者108人,任职府、知县者577人,说“佟半朝”,确实名不虚传。 满族的佟佳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是满族大姓旺族。佟佳氏先祖本属于满族的前身女真族人,世居辽东佟佳江一带。佟氏的始祖名叫达尔汉,从事贸易开始寓居开原,后来迁移至明朝的抚顺关,遂定居于此。佟图赖13岁那一年。也就是后金天命三年(1618)三月,太祖努尔哈赤挥师攻下抚顺,佟图赖的父亲佟养正带领全家老小主动归附。在佟佳氏家族中,佟图赖的族叔佟养性在后金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家财万贯且学富五车,归顺后金后得到努尔哈赤极高礼遇,不仅委以重任,而且娶后金宗室爱新觉罗家族的女儿为妻,在后金国中他被尊称为“石乌礼额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