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顺义十中
释义

顺义十中是2004年9月才正式开学的一所完全中学,2010年4月正式更名为北京四中顺义分校。2004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中国EPD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顺义十中、杨镇一中等五所学校获得中国EPD教育实验学校资格。

简介

顺义十中是2004年9月才正式开学的一所完全中学,2010年4月正式更名为北京四中顺义分校。当时面对高标准的校园建筑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我们的确欣喜过,也兴奋过!但紧接着的是压力与思索:面对这么好的办学硬件,我们十中人拿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水平来与之匹配?如何才能保证十中高起点、高效益、并可持续地向前发展?正当我们苦苦寻觅之际,遇到了EPD教育这样一个好课题,EPD教育的思想正好与我们的十中发展思想高度吻合:即通过环境教育、健康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校园,让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我区教科室的大力协助下,学校于2004年10月正式成为EPD教育成员校。

从此我们通过校报、校园网加强了对EPD教育理念的宣传,成立了顺义十中EPD教育中心组,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立了“协同推进EPD教育 建立和谐校园”的课题,并把此课题作为未来五年统领该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思想写进了《顺义十中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为了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方法,确立了课题实施的内容和途径:

围绕一个课题:“协同推进EPD教育,建立和谐校园”

确定三个主题:“关爱环境、关爱健康、关爱明天”

通过三种途径:“进课堂、进活动、进校园”

达到一个目标:“让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关爱环境 进行环境教育

我们对环境教育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自然环境方面,而是确定了自然环境、空间环境、人际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操作层面,立足该校实际,扎扎实实改善师生的生存环境,让环境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1、把环境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

(1)好的生活才是好的教育。建校伊始,该校把禁烟活动作为环境教育的第一课,禁烟从领导班子做起,从老师做起,并由政教处牵头对全体学生进行:“珍爱健康远离烟草”主题教育活动,召开了吸烟学生和家长座谈会,现在的十中是名副其实的“无烟校”。

(2)开展一系列“环境建设”活动:宿舍环境建设、餐厅环境建设、教室环境建设、办公室环境建设,让环境意识渗透到师生在校生活的所有空间。该校住宿学生多,宿舍和餐厅是住宿生课余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同学们相互影响重要场所,该校制定了《文明宿舍评价标准》,定期评选文明宿舍,每学期末还评选出全校的标杆宿舍进行表彰,我们的校报开辟了“我爱我家”专栏,刊登学生们进行宿舍文明建设的好文章,让宿舍成为学生温馨的家,2005年9月我们进行了《规范管理,建立和谐宿舍环境》专题教育活动;此外,我们对师生进行文明用餐礼仪教育,净化餐厅环境;进行教室环境评比,优化学习环境;进行文明办公室评比,创造研究环境;抓好以上这些空间环境建设,会实实在在地改变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空间。

(3)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优化人际环境。

我们结合顺义区“我与奥运同行,人人都是环境”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内大兴文明礼仪之风,倡导文明礼仪行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先后召开了“我与2008”、“学会尊重”“懂得感恩”、、、、、、等主题班会活动,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成长着、受益着、并实践着:该校李湛 同学把文明礼仪的好风尚带回家庭,带到社会,受到社会的好评,本学期,他被评为该校的文明礼仪标兵。“文明 理解 尊重”成为该校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校长接待日”、“有奖合理化建议”、“老师,请听我说”有奖征文、教师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建立起了干群和谐、师生和谐、师师和谐、生生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该校有地理、生物、化学、劳技等九门学科始终将课本内有关环保进行有机、有度、有量的渗透好,寻找教材中的结合点。如:地理学科在中国地理全册中,找到结合点90多处,地理教师结合教材很自然地将环境内容渗透到各个知识点上。学校每学期安排相关学科进行环境教育公开课、示范课,提高环境渗透效果已成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地理教师卢冬红坚持环境教育,她经常上环境教育公开课,她的教案被收入《教师角色指南》一书。

3、在综合实践课中落实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不仅在课内有机渗透,而且要发挥课外活动这个主阵地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外学到课内学不到的一些实践本领与基本技能知识。我们建立了课外环保小组,如:气象酸雨测报小组;水质监测小组和环保专题调查小组等等。环保专题调查小组在朱秀荣老师的带领下:通过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如:以潮白河半日游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对潮白河顺义城区河段的调查,学生对看到的情景,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回到学校学生们迫切地翻开课本、上网找寻、请教老师……随后,学生撰写了环保小论文,并将一份保护潮白河的建议书递交给了顺义区政府,在这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加强。

二、关爱健康 进行健康教育

身心和谐即健康。通过禁烟活动和坚持早操锻炼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我们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把学生引到心理健康的道路上来,艺术教育是最容易让学生去掉逆反、嫉妒、自卑、自闭、、、、、、这些坏毛病的途径,能有效地把人的思想引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为此,该校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1、通过选修课渗透

在高一选修课中我们开设了:文学欣赏课、音乐鉴赏课、绘画与美、书法与美,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活动渗透

学生不仅要会在认知中欣赏美,更应在活动中体验和展现美,为此,该校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活动:

组织初一学生到神笛陶艺村亲手进行陶艺制作,进行主题为“青春飞扬”的大型卡拉OK比赛。

三、关爱明天 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终身学习正在变为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所谓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是使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有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永远是主动有为的人。当前的课程改革,正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懂得怎样学,从而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这对广大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这种教与学的转变,正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头等课题。该校从 环境教育和健康教育的不同角度渗透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但我们把教改作为培养学生和老师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1、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要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我们主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来实现:十中的课堂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改革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

数学组的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吴崇兵老师的论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尝试》一文发表在顺义区《普教通讯》; 雷卫芳老师的论文《在一节习题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体会》、《如何设计高质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市二等奖。

生物组的情境探究学习,全斌老师运用情境探究培养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情境—探究,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代表顺义区参加北京市教学成果展示,情景探究在生物组积极推广,2004年10月29日,全老师为全区做了《植物的矿质营养》探究研究课。

地理组采用活动探究学习,朱秀荣老师带领学生积极活动,把课堂延伸到校外,2003年1月,她的探究式学习录像课《气候资源》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收录,并制成光盘向全国发行。

政治组的诱思探究学习,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把深奥的哲学问题变得简明而通透。2003年10月,李君美老师的诱思探究课例:《事物发展的原因》获北京市思想政治课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并在北京教育网展播。

理化组的实验探究学习,他们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操作实验,享受知识的产生过程,享受学习的幸福。如:张立新老师撰写的《一节实验探究课的教学设计及体会》在2004年5月顺义教育学会第二界学术年会中获三等奖。

老师们的课堂教改实验,有效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们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的,请看他们的表现:(课件展示)

家长的感触很深:(课件展示)

2、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要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帮助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不断前行,没有教师的未来就没有学校发展的未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教师专业成长助力:

(1)培育职业理想,塑造职业精神

教育需要理想、需要热情,需要老师的创造性劳动。激发老师的职业理想,靠教育名家和大家的事迹虽然有典型性,但对我们的老师而言,太高太远难以企及,所以个充分利用我们的校本教育资源,用优秀教师给其他教师开讲座,给其他教师一些确实可行的启发与引领:本学期我们在坚持请专家到校讲座的同时,让该校的优秀教师开讲座:本学期开学,全斌老师给老师们做了“学习 查经验,追求教学效益”的讲座,老师们深受启发;十月初,李琦副校长做了第二讲“在磨课中实现专业成长”,在老师当中尤其是在青年老师们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学期还要陆续安排其他学科带头人、园丁新星做专业成长系列讲座。

(2)把科研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好途径。

学校大力进行教科室建设,用教科室建设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通过请专家进行教科研专题讲座,鼓励老师们参与课题研究,“十五”期间,该校参与了一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承担了两项市级课题的研究,进行了九项校级重点课题的研究,一大批干部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步向研究型教师靠拢:研究型教师全斌是市级青年专项课题的骨干成员,现在已成为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在2005年教师节区教委表彰活动中,该校有一名优秀校长、三名学科带头人、五名园丁新星、24名骨干教师,一支富有实践能力的研究队伍已经形成,这是我们顺义十中的真正财富,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3)积极运用“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训模式

为了扎扎实实提高该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积极运用“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训模式,我们请来了师训科安贵增老师,为该校教师讲了三位一体的操作方法,老师们在教研中夯实了科研,在科研中规范了教研,在教研和科研中实现了教师的培训和提升。从2003年到2005年,该校教师在区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56篇,在区级以上论文评选中有85人获奖。04年2月,在顺义区教育科研专题征文活动中卢东红老师的论文获得二等奖,李君美、全斌、吴从兵三位老师的论文获得三等奖。2004年5月,顺义区教育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该校又有三位教师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2005年顺义区校本研究专题征文活动中,该校马山和全斌老师获得一等奖,另外有7位教师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4)立足课堂,开展赛课、公开课、展示课活动。

会上课,上好课是一个教师专业能力的突出表现,为了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在市、区组织赛课活动的基础上,该校每学期要举行不同主题的赛课、公开课、展示课活动,如:

2001年11月,探究课题展示课

2002年6月新课程、新理念现场会上的公开课

2003年探究课题阶段展示课

2004年10月青年教师的师徒汇报课

2005年5月的“同说一课”

通过一系列的校内培训和提升,该校教师的授课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在顺义区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中,该校教师获得4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和24个三等奖。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EPD教育赋予我们教育的新的内涵,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的使命,以及新的教育价值追求,我们将不断摸索出好的方法和经验,用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谢谢!

最近动态

顺义十中、杨镇一中等五所学校获得中国EPD教育实验学校资格

2005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中国EPD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18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8个国际组织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相关部委300多名政府官员、专业人士和众多学校管理人员聚集在素有中国科技教育高地之称的海淀区,进行了大会交流。我区顺义十中、杨镇一中、北石槽中学、顺义五中、天竺中心小学、高丽营二小、石园小学、赵各庄学校积极参加了此次论坛。而且,顺义十中、杨镇一中、北石槽中学、天竺中心小学、高丽营第二小学五所EPD成员学校被中国EPD教育项目全国工作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EPD教育实验学校,这五所学校纷纷表示要继续努力,争创中国EPD教育示范学校。顺义区EPD教育工作委员会、杨镇一中、高丽营二小、赵各庄学校的代表分别在论坛上做了专题演讲。

此次国际论坛的主题是“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球共识与本土实践”。在论坛上有志之士认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旨在形成以尊重人类的永续发展、尊重生态环境教育、尊重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并由此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教育注重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公民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由此成为塑造可持续社会发展伦理观念和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据此,现行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及其发展模式必须借助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完善。论坛呼吁,教育体系应顺应终身学习社会发展的趋势,架设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公民个体自主学习之间的桥梁,极大地拓宽教育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广阔天地;非政府组织、私人机构和公民个体也应积极参与支持教育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社会需要开展的有益 努力,并以相应的方式开展活动。

教师感言:

课外阅读——可持续发展的人生奠基

西辛小学 杨雪莲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生态、经济、文化等的和谐整体发展。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动力,成为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该校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人才为己任,努力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尝试开发“课外阅读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人生对话,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为个体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奠基。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背景

“十五”期间,该校以“促进师生双主体的发展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办学理念。人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实质是指个体生命开发的长度之持久、广度之均衡、深度之透彻。教育就是要促进个体生命逐渐形成由“发展指向、发展能力以及承载生命可持续发展的身心素质”组成的自足自享自用的发展体系。

纵观教育现状,存在着重课本知识,轻课外知识(导致知识、信息及眼界的狭窄);重专业能力,轻一般能力(导致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性思维品质的萎缩);重智育发展,轻人文素养的提升(导致人生具有“后发性特点”的理想、意志、激情等一系列情商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严重缺失)。以追求个体发展周期最大化、生命潜质开发最优化为基本内容的人的可持续发展,呼唤教育从应试型向以“立人”为目标的素质型蜕变更新。

针对现状,我们探索促进生命发展的策略——广泛阅读!“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 “阅读具有求知、立德、开智、审美的多重功能。” 它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其种种价值,涉及个人和群体、物质和精神、科学和人文、行业和人生各个方面,发挥着“育人成才、经国济世”的巨大作用。

基于以上思考,该校把课外阅读正式纳入校本课程进行规范和开发,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富有特色的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体系建构

1、课程目标体系:建立起“以丰厚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包括语言积累和信息积累),以良好的思维能力(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批判性的创新思维品质)和信息能力(搜集、处理、运用、创造信息能力)为核心,以崇高的人文精神(理想、信念、意志、情感、道德感和责任感)为终极目标”的个性发展宏观目标体系。

2、课程结构体系:建立“西辛小学‘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校本课程体系”:

即:以诵读中华古典诗文为核心的“奠基性阅读”课程;

以阅读教材相关读物为核心的“辐射式阅读”课程;

以自选专题自主阅读为核心的“个性化阅读”课程;

三类课程同时并行,构成立体交互网式的课外阅读校本课程体系。

3、课程内容体系:

“奠基性阅读”课程——学校依学生特点分低、中、高年级段编印了《古诗词诵读》校本教材。

“辐射式阅读”课程——以各类文科教材内容为“经”,以教材(尤其是重点知识点)相关信息为纬,组成由课内辐射课外的阅读信息网。

“个性化阅读”课程——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及个人兴趣、特长,确定班级阅读专题,师生共同构建阅读专题内容,开展专题阅读研究活动。

4、课程保障体系:

(1)体制保障:为确保校本课程质量,该校按照如下程序实施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研究小组出台《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教师个人确定班级阅读研究专题,并撰写《班级阅读课程开发方案》——学校审批——教师开题、学生选择——投入实施开发——全面评价(学校对教师课程开发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

(2)时间保障:两课时课排入课表——中华古诗文诵读课和辐射阅读交流课;每天第一节语文课前5分钟为“谈天说地、精彩瞬间”时间——班级个性化阅读;校外每周不少于2小时。

三、校本课程实施的典型举措

——生动造境——

1、营造书香浸润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中处处洋溢书香气息。主席台边的“世纪之星”文化雕塑,一只只小雏鹰正从知识殿堂中汲取着甘露,展翅高飞,逆流而上,扬帆远航。

楼道内文化展板诗意盎然。有凸显“三位一体”课外阅读主题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有展现学校读书活动的“与书为友其乐无穷”;还有留予学生“自主经营与展示”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枝红杏出墙来”、“满架蔷薇一院香”等。这些展板自成体系,分别用“书卷飘香”作卷首语,用“一生受益十大名句”做结语。

2、营造灵动睿智的个性心理环境

阅读要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下展开,让学生“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为了促进学生能够读记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创结合,该校号召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精美的读书笔记(分为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论性、艺术创造型)和《书香100点——我的阅读记录簿》——记录着所读每一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类别、心得与感想。读书笔记和阅读记录簿,成了学生情感的港湾,思维的发展场。

3、营造英姿竟展的团体交流环境。

“水常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对其发展的深度、广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每学期举行一项专项展示活动,如“中华古诗文诵读赛”、 “个性阅读才艺展示赛” “班级读书成果展示评优课”等,以促进学生专项能力的发展和班级特色的形成;每年召开一次大型读书节,为学生提供全面展示才华的舞台,孕育进一步发展的激情和力量。

4、营造文化习染的社会参与环境。

当前阅读学对于社会的最大意义所在是“播种读书种子,营造书香社会。”把家长作为开展读书活动的重要资源,把社区作为学生的舞台,也是该校读书活动的重要举措。每年学校请全体家长进课堂听读书课;请家长参加学校大型读书节;请家长提出深化读书活动的建议等,在当地广泛受到关注和好评。假期中,学生组成书香活动小组,自取组名,定期到同学家中和社区内进行读书节目汇演,俨然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心灵启思——

1、诵涵吟咏——用民族灵魂感染人

无论独立个体还是整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是其发展的根基。一部部散发着历史幽香的典籍构成了人类文明史的画卷长廊。学生们广泛诵读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还沟通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再现诗歌的意境:他们吟唱《清明》;创作诗歌剧《送别》;排演《论语》……在诵涵吟咏中,不知不觉地体验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这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精神深处,化作孩子们生命的一部分。

2、沟通体验——用灿烂文化启迪人

该校的课外阅读提出了“三沟通”策略,即“与文本沟通”:能读懂文本,与其作者、作品中人物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与自己沟通”:联系自己,形成精神移植或批判启思;“与社会沟通”:联系现实社会,审视、发展文本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倡导“三沟通”,学生关注把书本读活、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蕴,人文精神得到不断锤炼和敲击。

3、知行合一——用人文精神重塑人

人常说 “大道无痕”。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呼唤知行统一。我们注重以知导行,应时读有益之书。例如发现班级丢失东西时,教师能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抄写《后汉书》中的一段让学生诵读:“智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这样的读书强调学生在情境中真正将书中情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4、促进生成——用崇高感悟提升人

“班级个性化阅读”的开展,学生心有所悟,情有所动。而“语言便是内部生命绽放的花朵”。他们曾为家乡的特产——燕京啤酒创联:“燕京啤酒酒飘香,潮白河水水流长”;他们曾这样思考人生格言: “坏人活得长,活得痛苦;好人活得短,活得幸福。——张春爽”;他们曾被一些伟人感动:如张洪韬同学读了《一夜的工作》后为周总理填了一首词:

《如梦令》

“一夜工作眠难入,

工作紧张休息误,

不知不觉天已晓。

劳苦!劳苦!

为了心中强国路!”

读书活动丰厚了孩子们的人生阅历,拓展了人文视野,积淀成人文气韵。

——评价出新——

发展性评价观认为,评价的过程是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协商对话、共同发展提高的过程。该校以课程评价环节为平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评价指标让学生制定。如学校开展书香壁报评比活动。我们请高年级各班推出一名学生,与学校主管教师组成评价团。大家先共同商议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哪项的分值应有所侧重,怎样计算最后的评价结果等。研讨之后,由学生执笔出台了学校的书香壁报评价方案,公布于校园网上。他们依据自己制定的评价方案,以小主人的姿态每周针对书香壁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评价主体让学生担任。该校实行了中华古诗文考级制度。评价数量标准: 25首为一级,每提升25首提高一个级别;质量标准:按是否做到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分成A、B、C三等。最终成绩评定形式为“等级+层级”式,如三级A等。这一评价实施的基本程序是:接受班内“小主考官”考评——学校主管教师复评。小考官的题目活泼多样、妙趣横生。一年多来,学生感觉获取证书已不是最终目的,而争当主考官或接受主考官的一个个新鲜有趣的考题成了他们最有趣的人生经历。

3、评价内容让学生发挥。该校还实行了“书香百点”评奖制度:每个学生通过认真撰写 “书香100点——我的阅读记录簿”,依据学校的阅读数量与质量要求,可以申报“书香学士”、“书香硕士”、“书香博士”以及“西辛小学文化名人”奖。在鉴定考评中老师们发现,孩子们读的很多书是自己没有读过的,那么如何评价学生?我们采取了“以生为师”让其“讲书”的方法:给我们讲作家作品、讲主要内容、讲重点情节、讲主要思想、讲自己的读后思考、甚至评价艺术特色。从学生那里我们真正体会到 “世界上最大的宝藏是人的大脑”,看到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荣誉专利让学生申报。该校对读有个性的孩子因势利导,设计了书香才子名誉认证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特长,自拟认定荣誉名称,然后带着自己的作品或自创的申报节目来学校认定。这项工作点燃了个性和智慧的种子。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校园小诗人”、“未来剧作家”、“相声大王”、“诗圣”、“三国通”、“对联大师”等十余名小才子脱颖而出。

四、校本课程取得的初步成效:

首先是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经统计,该校对课外阅读感兴趣的同学已达到90%以上。从阅读内容看,已涉及到各个领域。

其次,学生的语言积累量明显增大。如三(五)班85%的学生能背诵成语百余个,张雨飞同学能连续5分钟以上进行200多个成语接龙;一年级张小白同学能背诵中国百家姓全篇。六(二)班一批同学能背下《三字经》全文、《论语》数章。六(三)班全体同学百首古诗词随机抽查诵背如流……至今该校六年级学生阅读积累量达300万字。已有1000余人次取得三级以上中华古诗文考级证书。近百人次获得“书香学士” 、“书香硕士”、“书香博士”荣誉称号。

学生在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创作走向了多元化。他们不仅写读后感,还作诗、填词、写曲,自创对联、创作剧本、撰写探究小论文……如李玲等同学改编了《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根据剧本,他们自选演员,扮演剧中人,第一次把《红楼梦》搬上西辛小学的舞台。我们将这些作品出版结集为校本教材——《春风花草香》。这也正是孩子们健康精神世界的映照。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迅速发展。在顺义区“中华古诗文竞赛中”,该校获得团体第一名。一些学生的作品纷纷在市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生的阅读素质迁移到各学科,各科学生获奖总数都达到25%以上。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缜密的逻辑、深奥的思想、崇高的境界、伟大的灵魂环拥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五、体会与反思:

1、关注“全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整体和谐生成的过程!人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今后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将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的参与,实现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养成品格。

2、实现教师转型

在校本课程的生成过程中,给教师充分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权利,使教师从一个课程的执行者、传递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

3、推进学习化社会进程

美国课程专家派纳说:“课程是一种复杂的会话”。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以及学校、家庭、社区全方位的立体对话。我们的目标是:“做一个文化素养根基扎实的现代人!”用实际行动“营造西辛小学书香校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