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烟袋 |
释义 | 水烟袋水烟袋,又称水烟壶、水烟管。吸水烟是中国传统的吸烟方式。 简介用水烟袋吸烟,烟从水过,烟味醇和。乾隆中叶刊行的陆耀《烟谱》提到含水吸烟的情形:“又先含水在口,故烟性虽烈而不受其毒……又或以锡盂盛水,另有管插盂中,旁出一管如鹤头,使烟气从水中过,犹闽人先含凉水意。” 水烟袋多以白铜制作,亦有用青铜、黄铜或锡制作的。富家用水烟袋较为讲究,在烟嘴部分有以翡翠、玛瑙的,连接部分则用金、银镶嵌。在农家,水烟袋有以竹制者,往往也别具风格。 慈禧太后嗜好众多,有一项是喜嗜水烟,在故宫的博物馆内还藏有她用过的水烟袋遗物。 历史记载据清内务府档案册记载,在慈禧的随葬品中有铜水烟袋、银水烟袋和银潮水烟袋。吸水烟也是一种高雅的嗜好,见过水烟袋的人大都知道,水烟袋造型奇特有趣,多以黄铜和白铜为制作材料,也有锡制和银制的。它主要由烟管、吸管、盛水斗、烟仓、通针、手托等构成。烟管一头为烟碗,其下连一细管,伸入水斗的水中,这一部分往往放在最前面,吸管一般长30厘米左右,也有更长的。位于烟管之后,或并列,或稍有间隔,上端向后弯曲,便于吸烟,下端便插入水斗,但在水斗的水面之上。累管、吸管、水斗一般为一整体。烟仓多为桶形,上均有盖,以防烟丝风干。手托主要起连接作用,水斗部分与烟仓都是插在其中的。一般系整体铸成的,考究的水烟袋,或雕、或镶宝石、或嵌墨银、或烧珐琅等。其纹样有花、鸟、草、虫、鱼,亦有吉祥图案、诗词联句等,加上有趣的造型,遂成吸烟者把玩之物,成了一种名贵的工艺品。那烟具一头进气,一头吸食,两头上翘,中间一处贮水、装烟,吸食时,烟气穿过贮水的地方,既可滤掉一些烟气中的杂质杂气,还能发出"咕噜噜""咕噜噜"的声响,犹如鸟啼凤鸣,听起来倒也十分悦耳。烟具的高雅贵贱之分,既在于质料,也在于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作为太后,慈禧的烟具自然都在上乘之列。近年,随着反映慈禧太后生活影视作品的增多,人们时常看到她边吸着水烟,边操纵着政事的场景。那一阵阵的"咕噜噜"的声响之后,余音袅袅,烟云缭绕,把慈禧笼罩在一片神秘的云雾之中。那一项项残酷的政令,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如云如雾地喷吐而出。 慈禧为何不闻吸鼻烟、旱烟,不去玩赏那剔透玲珑的鼻烟壶,而唯独钟情于水烟呢?大抵有四点:一是,出于太后本人的嗜好,生来喜嗜此物;二是,区别于众多有吸食旱烟的男人,包括明清以来的皇帝和宫廷的大臣们;三是,太后为满族人,满族人像其他吸食烟草的少数民族一样,闻吸鼻烟和水烟的人所占比例,要远多于汉族人,这大概是生活习性和爱好所致。蒙古人习惯闻吸鼻烟,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吸烟点火而引起火灾;四是,吸水烟既高雅,又卫生,既能过瘾,又能增添几分的闲情逸致。 当时宫廷吸烟分为水、旱、潮和鼻烟4种。水烟的原料主要以兰州皮丝、青丝、幼丝(以上皆烟叶切制成丝之名称)燃吸之。 慈禧太后吸烟,必须有人侍候,端茶点烟之事,都有小太监精心去作。据记载:当主子要吸烟的时候,太监须跪在地上,把仙鹤腿水烟袋用手握紧,站在那里捧在手里,随时装烟,吹点火的纸媒儿。还要掌握好点烟的时间。什么时候吸烟大体也有其规律,但也有破例吸食的时候。 组成高86cm、44.5cm、35.4cm、31.2cm 近代 江苏省扬州市 水烟袋是一种烟具,它的构造是根据"隔水吸之"的原理来设计的,多以黄铜和白铜为制作材料,也有银铸的和锡铸的。主要由烟管、吸管、盛水的水斗、烟仓、通针、手把等构成,一般系整体铸成。水烟袋的装饰,或雕刻、或镶宝石、或嵌墨银、或烧珐琅彩等。其纹样有花、鸟、鱼、虫,亦有吉祥纹样。现藏南京博物院。 水烟袋的功效 水烟袋的功效水烟经过清水的过滤能去除大部分有毒物质有杀菌消毒之效且闻起来不熏不呛,是高雅迷人的时尚产品。 吸食技巧: 水烟袋的吸食也需要几分技巧。首先水斗水的添加就有讲究。仓水太多,容易吸入口中;仓水太少,没不到烟管,烟在水面上直接进入吸管,达不到去火除杂的作用。讲究的说法是轻轻含一小口茶水,从吸管徐徐吐入盛水斗,再试着吸气,盛水斗轻松发出"咕噜噜""咕噜噜"的声响即可,装上烟丝之后,因为气流减少,"咕噜噜"的声音就会拉得更加绵长,一种节奏分明、却又悠悠不绝的况味,犹如鸟啼凤鸣,听来颇有几分悦耳。也有力气大的主,一个不小心就将苦涩的仓水吸入口中,就可以使用相对粘稠的米汤来做烟仓水。 烟仓水是不作兴天天更换的,日子一久,就成了酱油一般的粘稠,却可以做得两宗用途。一是农耕之中有蚂蟥叮到手脚之上,这东西两头都有吸盘,血不喝足,轻易不会松口,这时,只需公公的烟仓水一点,立即滚落下来;二是小孩子没来由的腹痛难忍,这烟仓水就是救急的镇痛药材。 吹纸媒儿吸食水烟袋的第二宗本事就是吹纸媒儿。水烟袋的烟碗大的也只有拇指大,秀气的就更小一些,一次只能吸食一窝,而且每次需要重新点火,这就是一个难题。那时会,没有现在方便的打火机,甚至都没有火柴,取火要靠打火石、或者火镰。成功取火颇为艰难,总不能吸一窝烟就打一次火,如是发明了纸煤儿。用的是粗纤维的火纸,手工搓成不紧不松的纸煤儿。准备吸烟了,点燃它,就不紧不慢的燃着一点红红的灰烬,等装好一窝烟,将暗红的火头送到嘴边,撮紧嘴唇,送出一段急速而短促的气流,火头一红,随着气流嘎然而知,一团明火跃上纸煤的端头。这个技巧不容易掌握,纸煤太松,性不成灰烬,一下子就烧完了;纸煤搓的太紧,火种容易熄灭,吹起来也不容易着火。吸食水烟袋还有一宗本事就是吹烟屎。一窝烟丝抽完,只剩下一团暗红的灰炭,称为烟屎。将烟屎从烟碗中吹出来,这就需要一点本事了。老烟民只需将烟管稍稍提起,使烟管的底端离开烟仓水面,再从吸管中轻轻一吹,带着淡淡烟雾的口气经过烟仓水面由下往上从烟管吹出,将烟屎带出烟碗。这个技巧在于力度要合适。力度稍微一大,烟仓水就要喷涌而出;力度稍小,只有火星从烟碗中喷出来,带不动烟屎。没有这个技巧的烟客就只好将整个烟管抽出来,将浸泡在烟仓水中的一端凑近嘴边,再将嘴唇琢成o型,用力一吹,烟屎应声而出。一个不小心就在嘴唇上留下一点烟仓水的赭黄色。实在连这个本事也掌握不了的,就只好动用通针了。通针是一根圆形的铜针,前端渐尖,后端圈成一个手指大小的圆环,吸烟的时候就套在无名指上,用完了就插在烟仓中部的小孔之中。 老年人的爱好擅长抽水烟袋的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公公、老太太,就在村口大槐树底下,斯斯文文的坐下来,一连抽完三窝,引发一阵歇斯底里的咳嗽,直到吐出一口浓痰来,这才仿佛疏通了喉咙,这才开口讲那些永不重复的故事。最想听故事的永远是小孩子,他们也是公公抽水烟袋的虔诚学徒。一见公公们丢开饭碗,或者在农活的间歇回家就着门槛坐下休息,就早早的从墙壁上摘下水烟袋来递上去,同时整个身子也偎进脚湾里去。一边就抢着持那点着的纸媒子,只等装好一窝烟,就将媒子送到嘴边,等公公“噗”的一声吹出明火来,再就到烟窝中金黄的烟丝球上去。抽完一窝,又早早的抢着通针,即使公公将烟丝吹出来了,也要“刷刷”通两下。祖孙配合默契,什么农耕劳作的艰辛统统烟消云散了。 看得眼热的父亲才是抽水烟袋真正的徒弟。父亲们总要等到四十岁以上,才肯放弃用纸卷喇叭筒,学着抽水烟袋。水烟袋劲儿大,抽的是生烟叶。烟叶有现成买来的云丝,更多的是自家种植、自己加工的生烟叶。就在自家的蔬菜园子的某一个角落,公公每年都要种上几颗,而且特别交待做媳妇的妈妈,这个由他自己侍候。原来烟叶的好坏全在日常的管理,种烟的土畦不能太肥,肥了叶厚烟油也重;也不能太贫,长出叶子来太薄味儿淡。日常追施不能用粪肥,只好用干净的人尿,种出来的烟叶才色泽金黄,冲头十足。到中秋以后,将烟叶采收下来再屋内晾到八成干,用石磨压平,将凸出的叶脉撕掉,转成柱状,因麻线扎紧。等到来客了,找出切烟丝专门的小刀来,就着板凳,切成细细的烟丝,这才是农耕正宗的吸法。用不完的烟叶就整个砍下来,倒吊再屋檐下风干。在江南的醴陵,只要看到那家大门上方的屋檐下吊着这样子一串串的金黄的烟叶,这家就一定有一个勤劳慈祥的老公公,也一定有一个爱听故事,爱点水烟袋的孙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