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西桥 |
释义 | 建瓯水西桥简价建瓯水西桥位于建瓯县通济门上游,临江门附近,横跨建溪。为石台墩钢板梁木面桥,是福古瓯路与浦延路的交通枢纽。 祥细介绍建瓯水西桥 古称平政桥。位于建瓯市通济门上游,临江门附近,横跨建溪。最早建有浮桥。宋乾道初,郡守陈俊卿建造石墩、木梁的屋桥,定名平政桥。其后屡修屡毁,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计石墩11个,上盖桥亭360楹(即柱),改名通都桥。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被大水冲毁,乃设浮桥,用舟70艘。清康熙五年(1666年),又在旧址重建,康熙九年(1670年)落成。翌年五月又遭洪水,全桥再次冲塌无存,乃改为水西渡口。民国25年8月,福古瓯公路动工,即由省公路总工程处组织建瓯水西桥桥工处负责修建桥梁,于12月底河水低涸时开工,先在老桥墩基础上(个别是岩基)浇筑一层厚40厘米的混凝土,再建造条石墩台和钢筋混凝土墩台帽,共10孔,每孔跨径自22.08~25.76米不等,上部结构采用钢板梁木面,行车道净宽4.20米,两侧人行道各0.75米,全长238.83米,民国27年底完成。民国28年6月,闽北山洪暴发,水势凶猛,靠东岸的桥墩被冲毁一座,桥面两孔被漂流。冲毁的桥墩及一孔桥面当即按原式修复,另一孔桥面则采用木结构,于民国29年1月恢复通车。但木结构一孔于民国31年6月又被洪水冲毁,当时由省交通局利用漳嵩铁路拆存的旧钢料,设计成钢架木面桥。钢架由福电铁工厂承包拼装,因当时交通极为不便,30吨钢材需人力、汽车、船运等接力运输,进展极为缓慢,一再展延工期,自民国33年2月开工,12月底才修复完成。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将钢板梁予以加固,1971年又将墩台予以加固加高,改建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面。(资料:南平地区志) 建于公元425年前后,清张琦《建宁府志》有《重建通都桥记》,文中记载此桥宋时"累石为址,架木为梁,而覆以屋",名为平政桥,明重建时改称通都桥。据《建瓯县志》记载,水西桥位于县城通济门上游,临江门附近,横跨建溪。古代就建有浮桥。宋乾道初,郡守陈俊卿建造石墩木梁的屋桥,定名平政桥。其后屡毁屡修,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计石墩11座,桥屋360楹,改名通都桥。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五月被大水冲毁,仍设浮桥,用船70艘。清康熙五年(1666),又在旧址重建,康熙九年建成。次年五月又遭洪水,全桥再次被冲毁,改设水西渡维持交通。(建瓯县志) 北京市立水西桥立水西桥,即北京地铁五号线清河斜拉桥,是目前亚洲第一座集斜、弯、坡为一身的跨河斜拉桥,位于立水桥至立水桥北区间,连接地铁五号线的立水桥站和立水桥北站。该桥主跨108m,边跨102m 。曲线半径400m,主塔为钻石形构造,67米高的A字形桥塔高耸在清河北岸,塔身上伸出的28对钢索拉起长长的桥身。与一般笔直的桥梁不同,这座桥的桥身弯出了两道曲线,分别跨过了清河和安立路。 2005年11月7日中国新闻社发布了《亚洲第一座地铁斜拉桥(大桥院设计)主体工程在北京落成》的消息。《长江日报》11月11日以《亚洲第一座地铁斜拉桥诞生》为题发布了王自民、洪芬撰写的这一消息。 南雄市水西桥水西桥位于市郊水西村,古称为万年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为七墩八孔石筑平桥。桥长104米,宽4.3米,高约5米。桥墩均砌分水尖状。桥上置石栏杆,高50厘米。整座桥为红色岩石砌成,东西向。1987年由水西村村民倡募集资维修。 桥横跨凌江,连接水西村与南雄市区。桥西有一株古榕,与古桥相衬成景。尤其是在秋高气爽、皓月凌空时,月色、古桥、流水、巨榕相映,风景如画。2006年,水西桥列为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