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释义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创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治淮委员会土工实验室;1956年经水利部批准,成立“淮河水利科学研究所”,是我国早期兴建的6个综合性水利科研院所之一;1971年更名为“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直属省水利厅;1986年经省政府和水利部批准实行省水利厅和水电部治淮委员会双重领导,更名为“安徽省·水电部治淮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所”;1996年经省编委批准更名为“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创建与发展

1950年淮河流域大水后,安徽掀起大规模的治淮高潮,为了适应治淮骨干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的技术需求,1951年治淮委员会工程部创建了土工实验室,组建钻探队分赴沿淮各工地,开展土工采样与土工实验研究工作。1954年改为治淮委员会土工部试验室,下设土工、材料、化验、农水等试验组以及农水试验站和钻探队,并开始筹建水工试验专业。1956年正式设立水工试验组,扩建了水工模型试验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淮河水利科学研究所,下设土工、材料、化验、农水、水工等研究组。1959年开始筹建梅山高速水流实验室。1960年设置了电子仪器厂和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1963年省水利设计院土壤调查队和黄口土壤改良试验站并入,增设土壤改良专业,在砀山建站开展盐碱土改良试验研究。1969年省水文总站五道沟径流实验站并入,增设水文水资源研究专业。

自1951开始创建至1978年的28年,我院经历了艰苦创业、艰辛发展的道路,隶属关系、机构设置多次变更,但这阶段是安徽水利科技发展、我院建设的起步、创业、奠基的关键时期,安徽水利科技专业设置、学科建设雏形初显,开展了土工试验研究、结构材料试验研究、水力学与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农田水利试验研究和水文水资源试验研究,水利科学试验研究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项试验研究工作的开展,解决了治淮和安徽水利建设诸多重大技术难题,其中《地基和土坝饱和砂液化问题的试验研究》、《火电厂供水工程温差异重流理论的应用研究》2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多层地基渗流及减压沟井》、《薄壳闸门的设计与计算》、《淮北平原土壤》等9项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省科学大会奖励。

改革与创新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我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春天。水科院贯彻落实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务实求真,开拓奋进,抓建设、抓管理、拓思路、求进取、求实效,走上了稳步前进的发展道路。1986年10月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为我院建所35周年题词“发扬成绩,开拓前进,为治淮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科研机构设置与学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治水思路的转变,我院不断加强科研学科建设,强化内涵,扩展外延,积极拓展科研学科与专业技术领域。1997年省编委批准“所改院”后,原有的土工、材料结构、水工、农田水利和水文水资源5个研究室更名为研究所,1987年设立设计室,2000年设立微机与自动化所,2005年农田水利研究所更名为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研究所,2006年水工、设计室、微机与自动化分别更名为水工河工、勘察设计、自动化研究所。2007年建成合肥分院,下设工程检测中心和科技咨询中心。现设有土工、结构材料、水工河工、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勘察设计、自动化等7个研究所。在水文水资源、农田水利、水工水力学及河湖治理、岩土工程、工程结构、工程材料、工程质量检测等学科与专业技术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全院现有职工309人,其中在职职工181人,教授级高工24人,高级工程师80余人,博士6人,硕士30余人,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享受国家及省政府津贴人员18人。

——科研与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科研平台。1982年在北淝河灌溉试验场(始建于1953年)基础上新建新马桥农水综合试验站,198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03年该站列入水利部灌溉试验站网,成为安徽省灌溉试验中心站。五道沟水文水资源综合实验站(始建于1953年)几经扩建,于1989年建成为安徽省淮北平原水文水资源综合实验研究基地,2003年水利部水文局批准该站成为省部共建共管实验站,2009年列入水利部重点水文站网。梅山高速水流实验室(始建于1959年)几经扩建,目前是我国唯一利用水库水源的现场高速水流试验室。1991年建成水工河工试验研究基地。2000年建成江淮分水岭八斗灌溉试验站。1998年依托新马桥农水综合试验站、五道沟水文实验站、梅山高速水流试验室、水工河工试验研究基地及八斗灌溉试验站组建“安徽省水利水资源重点实验室”。 同时加强土工、结构材料实验室建设,设立有建筑材料检测室、环境检测与化学分析室、桩基检测室、结构检测室、节能检测室、岩土检测室等各类试验室5000多m2,主要仪器设备400余台套。

科技服务平台。1985年成立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是省建设厅批准成立的第一家省级检测机构;1987年成立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1988年成立淮河流域水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它们分别是安徽省和淮河流域水利行业最高的法定检测机构;2006年成立安徽省闸坝安全检测中心。2007年设立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安徽省工作站。2008年筹建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检验公共服务平台。

——科研项目与科技成果

完成国家、省(部)、市(厅)级重点科研项目及治淮与安徽重点工程建设工程科研项目300余项。开展水工水力学及模型试验研究,主持完成了淮河中游河床演变研究、淮河干流淮滨~正阳关、正阳关~淮南、淮南~蚌埠、方邱湖~临北的防洪模型试验,临淮岗水库枢纽工程、蚌埠闸枢纽扩建工程等治淮及安徽水利建设骨干工程水工河工模型试验;开展土工试验研究,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开展结构材料试验研究,针对治淮和安徽建设水利工程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开展工程结构与建筑材料试验研究工作;开展农田水利试验研究,连续承担国家和省“七五”~“十五”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水文水资源试验研究,主持完成28项省部级项目,有13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有104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市(厅)级科学技术奖,其中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4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0项);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有70篇论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50余篇论文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出版专著40余部;取得实用新型专利7项;参编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安徽省地方标准5部。取得的试验研究成果为我省水利建设、治淮及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技服务与科技开发

充分发挥平台、技术、人才、成果优势,围绕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以科研支撑技术服务,以技术服务推进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全面推进检测、监理、设计、咨询、评价等科技服务与科技开发工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治淮与全省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与科技支撑。1993年始先后成立大禹工程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科源工程建设招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恒丰智能自动化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建设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资源论证、建设监理与招标代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与司法鉴定、水土保持监测与方案编制、工程咨询、工程设计、自动化技术等各类资质(资格)十余项。

——合作与交流

充分发挥省级和流域科研机构及省水利水资源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作用,积极推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与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水科院、南京水科院、水利部新乡灌溉所等近2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与学术交流,在开放科研平台、共享科技成果、联合申报与合作科研项目、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重点实验室聘请十余位省内外知名专家作为客座研究人员,省水利水资源重点实验室成为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试验研究基地;2004、2006、2009年我院先后组织承办第六届水文试验与水文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灌溉试验工作会议、全省水利科技推广工作会议。

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工作在我院的几代员工,励精图治,献身水利科技,投身治淮及全省水利建设。他们勇攀科技高峰,为安徽省水利事业和治淮建设做出了的巨大贡献,同时也使水科院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跻身于全国水利系统前列,1994年在全国水利科研院所的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五。1999~2004年,水科院在全省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综合评比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目前水科院已发展成为安徽省及淮河流域水利行业专业人才齐全、领域广泛、手段完备的综合性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中心。我院先后被授予全国水利科技先进集体、全国灌溉试验先进单位、全省水利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省水利厅和蚌埠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