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水稻胡麻斑病
释义

水稻胡麻斑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水稻。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以叶片为多。

中文学名:稻平脐蠕孢

拉丁学名:Bipolaris oryzae(Breda deHaan)Shoem.

界:真菌界

门:半知菌亚门

为害症状

种子芽期受害,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湿时,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和枝梗发病受害部暗褐色,造成穗枯。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秕谷。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病重谷粒质脆易碎。气候湿润时,上述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形态特征

Bipolarisoryzae(BredadeHaan)Shoem.称稻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HelminthosporiumoryzaeBredadeHaan。分生孢子梗2~5个束状自气孔伸出,不分枝,稍曲,有隔膜。分生孢子顶生,倒棍棒形或长圆筒形,微弯,褐色,有3~11个隔膜,大小24~122×11~23(μm),有性态Cochliobolusmiyabeanus(Itoetkuribayashi)DrechslerexDastur称宫部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仅在培养基上发现,自然条件下不产生。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潜伏菌丝体能存活3~4年,菌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带病种子播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可借风吹到秧田或本田,萌发菌丝直接穿透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有雾露存在时发病重。酸性土壤,砂质土,缺磷少钾时易发病。旱秧田发病重。菌丝生长温限5~35℃,24~30℃最适,分生孢子形成温限8~33℃,30℃最适。萌发温限2~40℃,24~30℃最适。孢子萌发须有水滴存在,相对湿度大于92%。饱和湿度下25~28℃,4小时就可侵入寄主。

防治方法

(1)深耕灭茬,压低菌源。病稻草要及时处理销毁。

(2)选在无病田留种或种子消毒。

(3)增施腐熟堆肥做基肥,及时追肥,增加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可提高植株抗病力。酸性土注意排水,适当施用石灰。要浅灌勤灌,避免长期水淹造成通气不良。

(4)药剂防治参见稻瘟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13: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