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双屿镇
释义

双屿镇双屿镇位于温州城郊结合部,温州鹿城区,蔬菜生产历史悠久,金丽温高速公路与104国道贯穿其中,交通十分便捷。区域面积为23.7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九个居委会,有常住户6000多户,常住人口2.5万人,暂住人口10万多人,耕地面积5000亩,其中蔬菜面积2700亩

基本概况

双屿镇,是浙江省温州市城市西扩、经济西拓的工业重镇,常住人口1.7万人,外来人口近18万人,现辖新屿、中央涂、营楼桥、旗山4个居委会;牛岭、岩门、潘岙、屿头、正岙、上伊、前陈、嵇师、营楼桥9个村委会。金温铁路、高速公路、330国道穿越该镇,闻名遐迩的“中国鞋都”、温州物流中心、鹿城工业区坐落其间。该镇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发展坚持以技术创新、产品创优为目标。去年,美特斯邦威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共投入资金4177万元,开发技术研究中心和改进技术设备;全年开发新产品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级2项,获专利4项。截至2002年,全镇共有私营企业430家,个体工商户2000多家,其中90%以上是轻工企业,主要生产五金刀具、化工产品、眼镜、皮革、服装等。实现工业产值25.9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绝大部分。全镇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64家,超亿元产值企业1家。

浙江温州市工业重镇双屿镇有两个特点:辖区不大工业摊子大,在9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的辖制内,有大小工业企业3000多家;常住人口不多外来人口多,常驻人口仅1.7万,外来人口却有18万多。这种看似有趣的现象,实际上包含着管理上的诸多矛盾,但即便是在伊拉克战争及非典时期,双屿镇工业经济还是保持了10%的增长势头,依旧“人勤机忙”、有条不紊。许多企业主说:这都归功于镇政府。

社会政策

双屿是一个多省份、多民族同胞聚居的典型“移民城镇”,常住人口1.8万,外来人口却有29.1万。为了让更多优秀的外来务工者能扎根双屿,双屿镇政府切身考虑到“新温州人”异地谋生的辛劳,变企业属地管理为属地服务,于2006元旦推出了“职工创业卡”,只要是非温州户籍,在双屿务工3年以上,与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思想品德优秀的外来优秀员工,经考察核实合格后,即可享受“创业卡”带来的就医、购物、子女入学以及双屿及温州市区部分文化娱乐场所的各项直接优惠。

农业状况

屿镇蔬菜生产历史悠久,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导力量。1999年全区首个蔬菜示范园区在双屿泮岙林建成,首期建设面积213亩,总投资720。主要设施:混凝路1650米,8米钢管大棚183只,只连栋大棚8只,排水三面光渠2600米,建水微电脑控制。软件设施很丰富,到园区种植菜农,必须经过“绿色证书”培训,并持证上岗,坚持市场为导向,优化品种,为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园区效益显著,已充分发挥了示范与辐射作用。

历史名人

叶适,字正则,号水心,出生于瑞安县城,十三岁时,随其父迁居今温州市鹿城区。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以进士第二名(榜眼)及第,历任吏部员外郎、泉州知州、兵部侍郎官等职,后至敷文阁学士、宝文阁学士,转正议大夫。

叶适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永嘉学派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把薛季宣、陈傅良二人事功思想的一些论点发展成为理论体系,并从解决南宋现实政治的高度来提倡事功思想,使永嘉学派成为南宋时期同朱熹的道学、陆久渊的心学鼎立的三大学派之一。叶适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与诗人。其散文,议论英发,自成一家。其诗,宋人吴子良《林下偶谈》说:“水心诗,早已精严,晚尤高远。”一生著述极其宏富,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水心诗钞》等。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号瞿髯,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1918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1920年入南京高等师范暑假学校,曾结识胡适、梅光迪等人。后任西北大学讲师,之江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太炎文学院和浙江大学教授。建国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并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浙江省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浙江省分会副主席、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文学研究》(后改为《文学评论》编委、《词学》主编等。

鞋文化

鞋文化博物馆选址于温州市鹿城区双屿镇卧旗山。该山北邻温州中国鞋都产业园区,南连前洋山,东接江滨路,北靠瓯江,三面环绕。山体高50米,山顶开阔地约1.2公顷,最大落差12米,总建筑面积为1230平方米,是一座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很强的建筑物。

人类最初的鞋中国鞋文化博物馆是秉承传统记录发展,以文兴鞋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温州市实施“中国鞋都”战略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鞋都产业园区最重要的配套工程。中国鞋文化博物馆立足温州、放眼中国、包容世界,广泛吸纳鞋文化的精华,展示了渊源流长、丰富多彩的鞋文化,为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整体品位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右图是一件仿制品,它反映了远古居民兽皮裹脚的原始形态。数十万年以前,人类为了保护脚部不受伤害,已学会了用动、植物的皮或茎裹脚。特别是皮革之类的东西是狩猎以后得来的剩余产品,因为它的质地坚韧耐磨,防寒保暖,所以被用来当作服饰和"鞋袜"穿。这就是人类最初的鞋。

乡镇特产

打蒲鞋

在双屿镇上伊村有一支“七大姐”之称的草编小组,所谓小组是当地7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婆,年龄小的66岁,大者85岁,别看她们岁数大,动作却娴熟轻快,那灵巧快速的编制动作,令年轻姑娘望而兴叹!她们每天聚集一起编制蒲鞋,晚年的日子就在这轻松和谐的手工劳动和唠家常中充实度过。打好的蒲鞋有人定期来收购,每双3.5元,每天最多也就打2双。蒲鞋用于丧事或渔民出海时在船上穿用,以防滑倒。

打铜担

双屿正岙村一位72岁的老人,家里还保留了一副二三十年前的打铜担。打铜担前头是工具箱,分几层抽屉,底层有风箱,携带炭炉和小板凳,后头吊一副脚篮。主要服务项目有:补镬、修理灶具、定做白铁冷作、修配五金机械等。过去农村还有补碗和水缸等服务项目,现在水缸酒缸不用了,破碗被视为不吉利,谁家还补着用呢?可那时候这副打铜担却是他安身立命的全部依靠。

在双屿镇上伊村有一支“七大姐”之称的草编小组,所谓小组是当地7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婆,年龄小的66岁,大者85岁,别看她们岁数大,动作却娴熟轻快,那灵巧快速的编制动作,令年轻姑娘望而兴叹!她们每天聚集一起编制蒲鞋,晚年的日子就在这轻松和谐的手工劳动和唠家常中充实度过。打好的蒲鞋有人定期来收购,每双3.5元,每天最多也就打2双。蒲鞋用于丧事或渔民出海时在船上穿用,以防滑倒。

铜担

双屿正岙村一位72岁的老人,家里还保留了一副二三十年前的打铜担。打铜担前头是工具箱,分几层抽屉,底层有风箱,携带炭炉和小板凳,后头吊一副脚篮。主要服务项目有:补镬、修理灶具、定做白铁冷作、修配五金机械等。过去农村还有补碗和水缸等服务项目,现在水缸酒缸不用了,破碗被视为不吉利,谁家还补着用呢?可那时候这副打铜担却是他安身立命的全部依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