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薴藁增二 |
释义 | 基本资料蒭藁增二为鲸鱼座恒星MIRA的中文名,它距离地球350光年,是一颗红巨星质量与太阳差不多,体积却是太阳的400倍,正以每秒130公里的速度穿越我们的银河系.所以它有一条恒星尾流,尾流长约13光年。 恒星特点薴藁增二是一颗长周期变星,它最亮时为2等,最暗时用肉眼完全看不到。 薴藁增二,也称鲸鱼座o星,HP10826,英文名Mira(译为米拉),是一颗离我们418.69光年的红巨星,位于鲸鱼座,距离地球约418光年。其实蒭藁增二是双星,由Mira A和Mira B组成。是一颗有名的长周期变星,其变光周期不稳定,在310天到355天不等,平均周期332天,星等由2等变化到10等。 由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薴藁增二影像。 薴藁增二-发现薴藁增二 伴星是在1995年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影像中发现的边缘出现的蓝色光线,然后靠三组图片拼出来的,在1997年推导出伴星与主星相距70AU。哈勃的紫外线影像和后来钱卓望远镜的X射线影像显示有一道螺旋的气流离开蒭藁增二A朝向蒭藁增二B而去。伴星围绕米拉的轨道周期约为400年。 蒭藁增二是长周期的" 米拉变星 "的"样本"恒星,他和其他已知道的6,000多颗都是红巨星,这类以表面的振荡造成光度增加与减少的变星,周期范围从80天至超过1,000天。在蒭藁增二个别的情况中,平均光度为可以被注意到的3.5等星。在每一个周期的变化中,当光度增加时可以亮达2.0等,降低时则降至4.9等,光度变化的范围达到15倍,而在历史上的纪录则是这个数值的三倍甚至还要更高。历史上曾记录到的最低光度在8.6到10.1等之间,在星等上差了四等级,整个摆动范围的绝对最大和绝对最小值的差距达到1,700倍。有趣的是,虽然蒭藁增二辐射出的能量多数都在红外线,但在这个波段的光度变化只有两个星等。(2)光度曲线的变化大约是以100天的时间增加,然后以两倍长的时间下降,在BAV([1])可以看见最近的光度曲线。 薴藁增二-历史薴藁增二是天文学家大卫·法比利萨斯在1596年8月3日开始一系列的观测之后被发现的(至少也是第一次被注意到)。在观测水星的时候,他因为需要一颗参考星来做位置的比较,挑选了一颗邻近而先前未曾注意到的3等星。到了8月21日,这颗参考星的光度增加了一个星等,到了10月却暗至看不见。法比利萨斯假设它是一颗红矮星— 有趣的是— 在1609年的2月16日又看见了这颗星。 终于,约翰·霍华德测量出这颗恒星的变光周期大约是11个月;约翰·赫维留也在同时段观测,并因为在天空中没有任何一颗已知的恒星有像他一样的行为,所以在1662年的《Historiola Mirae Stellae》中将之命名为"米拉"(意思是奇妙的星)。然后Ismail Bouillaud认定他的周期是333天,比现在所用的332天只多了一天(这是可以宽恕的,因为薴藁增二的周期是可能随着时间而有少许改变的)。 这是值得深思的,为何在法比利萨斯之前没有人发现薴藁增二。可是,大陵五的历史(在1667年确认是变星,但在传说和追溯古代的文物,他已经被怀疑上千年了),则建议可能也早就知道了。卡尔(Karl Manitius),依巴谷著作《阿拉托斯的评论》的译者,指出在纪元前二世纪的一些文件中就有关于蒭藁增二的线索,但在望远镜发明以前的西方世界其他的著作中-- 托勒密, al-Sufi, 乌鲁伯格,和第谷·布拉赫 --都没有提到,而认为是颗规则的恒星。在中国和韩国的档案中,分别于1596年、1070年和与依巴谷同时代的西元前134年都有记载,但是中国的记载不够精确,只纪录了出现的星官(中国的星座),时间等七项,因而难以确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