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数字地球导论 |
释义 | 基本信息书名:数字地球导论 ISBN:703007905 作者:承继成/林珲/周成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定价:35 页数:253 出版信息出版日期:2000-1-1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数字地球是当今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的高度综合,是地球科学的最新分支。数字地球计划是继信息高速公路后的又一全球性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它将深刻地改变未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字地球的基础知识。全书共二十章。前四章主要介绍数字地球的基础理论:信息社会与数字地球;地球系统的信息模型和系统模型;地球系统的非线性与复杂性特征等问题。第5至第17章重点介绍数字地球的技术系统:国家空间信息和空间数据的基础设施;地球观测系统与全球信息网络;地球空间数据的共享标准与规范化;高分辨率数据获取与海量信息的存取;数据融合与仿真虚拟技术;虚拟地球系统模型等。后三章扼要列举数字地球的应用实例:当今数字地球的发展趋势及前沿技术;数字地球的应用前景与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实例。书后还附有名词解释等附录供参考。 社会影响本书可作为地理、地质、气象、海洋等地学科学领域,农林、水利、交通等产业部门,城市规划、区域管理等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参考。 图书目录序 前言 第一章 信息社会与数字地球 1·1 信息社会的特征 1·2 信息化与信息基础设施 1·3 数字地球的基本框架 1·4 数字地球的研究内容 1·5 数字地球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 地球系统的信息模型 2·1 地球系统的动力模型 2·2 地球系统的信息模型 2·3 地球空间的认知模型与信息图谱 2·4 地球空间场的信息特征 2·5 地球系统的全息信息与记忆信息模型 第三章 地球系统的系统模型 3·1 地球系统模型 3·2 地球系统的自组织、自相似与自相关模型 3·3 地球系统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功能模型 3·4 地球系统的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四章 地球系统的非线性与复杂性特征 4·1 地球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4·2 地球系统的协同、突变与混沌理论 4·3 地球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第五章 数字地球技术系统概述 5·1 数字地球的基本概念 5·2 数字地球产生的背景 5·3 数字地球技术系统的基本框架 第六章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6·1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由来 6·2 互联网(Internet)与万维网(Web) 6·3 下一代互联网(NGI) 6·4 互联网的新进展 6·5 中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China NII) 第七章 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7·1 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 7·2 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标准与规范 第八章 地球观测系统与全球观测信息网络 8·1 地球观测系统(EOS) 8·2 全球观测信息网络(GOIN) 8·3 互联网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与全球制图 第九章 地球空间数据共享标准规范与技术安全 9·1 地理信息标准化的形成 9·2 技术标准 9·3 系统安全标准 9·4 地理空间位置精度标准简介 9·5 空间数据转换标准(SDTS)简介 第十章 数字地球空间数据的Metadata 10·1 Metadata的发展背景 10·2 Metadata的标准现状 10·3 Metadata的理论基础 10·4 Metadata的标准体系结构与研究趋势 10·5 Metadata的实现 第十一章 数字地球核心技术综述 第十二章 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获取与海量数据的存取技术 12·1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概况 12·2 卫星遥感数据的智能化获取技术 12·3 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技术 12·4 卫星遥感数据的智能化存取技术 12·5 多媒体海量数据压缩与复原技术 第十三章 网络数据库与分布式计算技术 13·1 超媒体与分布式空间信息系统技术 13·2 地球信息的分布式计算 第十四章 空间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14·1 空间数据仓库 14·2 空间数据交换中心 14·3 地学空间数据引擎和联机分析技术 14·4 空间数据仓库模型与数据挖掘理论研究 第十五章 多种数据融合与仿真-虚拟技术 15·1 数字地球无级比例尺数据管理技术 15·2 多种数据的融合技术 15·3 数字地球的虚拟与仿真技术 15·4 虚拟技术的地学应用及实例 第十六章 虚拟地球系统模型 16·1 已有基础 16·2 虚拟地球系统的关键理论 16·3 虚拟地球系统模型 16·4 小结 第十七章 开放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网络/互联网 17·1 地理信息系统的互操作 17·2 Open GIS 17·3 地理网络/互联网 第十八章 数字地球的前沿技术 18·1 数字神经系统 18·2 网络生活方式 18·3 数字地球的进化机制研究 18·4 地学智能体技术 18·5 多维信息网络空间简介 18·6 信息空间(Infosphere)——地球信息圈层 第十九章 数字地球的应用前景 19·1 数字地球应用综述 19·2 中国数字地球 19·3 数字中国 第二十章 数字地球应用示范 20·1 数字农业 20·2 数字交通 20·3 数字长江 20·4 数字海洋 20·5 数字城市 20·6 虚拟学校 20·7 数字海南 参考文献 附录 数字地球国内外网站 作者承继成简介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 1956年,在原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攻读学位。 1966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 1961年,在北京大学任教。 1966年,获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学位。 1985年,晋升为教授。 1998年,被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承担过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获奖情况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农业部等科技一等奖五项,均名列第一。 论文论著 《国家信息基础论坛》(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数字地球导论》(科学出版社,2000,2002); 《面向信息社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商务印书馆,2001); 《数字城市纵横》(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数字城市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林珲简介林珲,男,汉族,1954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198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8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美国布法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布法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暨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主任、国家遥感中心香港基地主任、国家遥感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创会会长、香港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虚拟地理环境、空间数据挖掘、多云多雨地区遥感、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城市GIS与城市群GIS等。曾在国内外杂志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合作撰写专著10部。被中科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与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以及中科院遥感与应用研究所、厦门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家实验室、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等聘任为客座教授或讲座教授。2009年被内蒙古师范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作者周成虎简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并兼任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 美国东密执根大学环境信息与分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遥感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特邀监察专员。 周 成虎先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科学 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