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蜀汉
释义

蜀汉(西元221年~263年),又称季汉,三国之一。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崛起。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次年(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四川(蜀地)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蜀汉后期拥有益州、汉中、南蛮等地(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

中文名称:蜀汉

简称:汉

首都:成都

主要城市:成都,汉中

政治体制:君主制

国家领袖:刘备,刘禅

简介

蜀汉(221年—263年),又称季汉,是三国之一,始于汉昭烈帝(先主刘备),终于汉怀帝(后主刘禅),共两帝。东汉末年汉室宗亲刘备延续汉室政权称国号为“汉”,后一度称为“季汉”。不过,由于西晋取代了魏国,为了维护西晋的正统地位,所以《三国志》的作者晋朝官吏陈寿便以曹魏作为三国中的正统王朝,因刘备所建“汉”的国土主要在蜀地,于是将其国称之为“蜀国”或“蜀”,其历史记载于《蜀书》当中,而不再使用“汉”这个正式国名,以致后来将之称为“蜀汉”。

蜀汉虽然偏安蜀川一隅、是三国之中实力最为弱小的一国,但是因其为汉室宗室刘备所建立,意在延续汉朝,加之刘备本人仁义两全,颇得民心,所以,后代史家纷纷将蜀汉视为三国中的正统。如南宋朱熹、元末罗贯中、民国蔡东潘皆以蜀汉为正统。

东汉末年,刘备募兵参加镇压黄巾,数有战功,先后任安喜尉、高唐令、平原县令、平原相。兴平元年(194年),曹操攻打陶谦,欲夺取徐州,陶谦求救于刘备。刘备挺身而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后,在陶谦等人的再三相让下,领徐州牧。后徐州又被吕布夺去,刘备不得已而依附曹操,与曹操共擒吕布于下邳,后曹操表奏汉献帝,封为左将军、豫州牧,然而刘备志不在小,乘机逃脱曹操的控制,斩杀徐州刺史车胄,重新占领徐州。但是,曹操亲自率大军前来攻打,刘备大败,势力集团被打散,关羽被擒,刘备依附袁绍。后刘备又退至新野依附刘表,荆州人才多归附刘备,曹操大将夏侯惇、曹仁等率大军来攻,刘备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军。后又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忠心辅助。后曹操南征荆州,又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又南收荆州四郡。刘备先占据荆州,再吞并刘璋所统辖的益州的大部分地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北攻汉中,在汉中之战斩杀曹操名将夏侯渊,又迫使曹操退军,完全占据了曹操的汉中,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进位汉中王,使蜀汉政权达到了最为鼎盛时期。

然而,汉中占领不久,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关羽孤军北伐,虽然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于樊城,达到军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荆州后方空虚,东吴吕蒙以白衣计乘机夺取荆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后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失荆州”使得刘备元气大伤,蜀汉政权也开始走下坡路。

汉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了魏国,定都洛阳。刘备在曹丕篡汉为魏后,于成都篡位,自称以汉室宗亲的身份重新“建立”汉朝,延续汉朝大统,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意图夺回荆州,但于222年夏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最终撤退到白帝城。刘备于223年四月驾崩于永安(即白帝城),谥号为昭烈帝。太子刘禅继位,由托孤大臣—丞相诸葛亮扶助朝政。诸葛亮立即与东吴修好,恢复了联吴抗曹的政策,双方从此再无互相争战。蜀汉此后的三十多年历史中,内外几乎只有对曹魏作战一个焦点,小有出现魏吴两国政变、叛乱等情况。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多郡的叛乱,并利用怀柔政策降服了南中少数民族部落势力,解决蜀汉的后方问题。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曹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风归顺,形势一片大好,然而马谡在关键的街亭战役中失败,迫使诸葛亮撤军。后来依法处斩对此负有重大责任的参军马谡,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挥泪斩马谡”。之后诸葛亮继续北伐,但多次因补给线太长粮草不济被迫撤军,致使北伐始终无法获得重大成效,不过仍然长期进占了原来曹魏的武都、阴平两个郡。234年,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之后由蒋琬、费祎、董允等接手执掌朝政,蜀汉因而仍保持政治清廉。到蒋琬、费祎、董允死后,刘禅开始自摄国政,但因宠信宦官黄皓和陈祗,令朝政开始变坏,而大将姜维在247年至262年不断的北伐,使得蜀汉政治压力加剧,宫中政事无人处理,力量日渐消耗。内廷逐渐为宦官黄皓把持,使得前方战事不为刘禅所知,最终导致邓艾偷袭成都成功、刘禅举国而降。后来姜维“诈降”,意图借助钟会之力复国,但是计划失败被杀。蜀汉领土范围大致为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

兴衰转折点

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是最后一个发展起来的,这与刘备的寒微出身是分不开的。他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与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但他志存高远、以卓越的品质、谦逊的作风招揽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关羽、张飞、糜竺,孙乾等),虽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最后却坚韧不拔的毅力,终成大事,建立蜀汉,真可谓奇矣!

纵观蜀汉整个历史时期,其盛衰转折点大致如下:

赤壁联吴,以荆为栖

赤壁之战以前,刘备奔劳半生,一无所就,连个栖息之地都没有 。虽然他曾经两次占据徐州,但是,最终都在吕布和曹操的猛烈攻势下失败。他先后依附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居于人下,但终不为人下,足见其志向远大。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趁刘表新亡、荆州不稳之时,举兵南下,进攻刘琮,刘琮束手投降,曹操占据荆北,刘备则不得不南逃。曹军虎豹骑以日行300里的速度在长坂追上并又一次击败了刘备,刘备不得不抛下妻儿,与张飞、赵云、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曹军夺得刘备军马、辎重不计其数。刘备令张飞率二十骑断后,张飞先拆去桥梁,在河边横矛立马说:“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无人敢近,刘备因此才得以逃生,而曹操亦没有继续追击刘备,而是赶往军事重镇江陵。

孙权听闻曹操南下后,派遣鲁肃以为刘表吊丧的名义前往荆州探听刘备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鲁肃在当阳长阪与刘备会面,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刘备听从,转向东行,与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又遇到前来增援的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遂一起退至长江东岸的夏口。 诸葛亮见曹操东下,乃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同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见孙权,以求联盟抗曹。诸葛亮以其非凡的智慧,成功地使孙权接受联盟的请求,共抗曹操。

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派遣周瑜、程普率领水军数万人与刘备合兵一处、共抗曹操,孙权也主动出击攻打合肥,以求牵制曹军。曹操自江陵征讨刘备,到了巴丘,派遣张郃去救援合肥,孙权听说张郃到,于是撤退。曹操到了赤壁,和刘备、周瑜联军交战,结果被打得大败,恰巧瘟疫流行,士卒死去大半,曹操只好引兵退去。

刘备乘胜利之时,攻取南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刘备,刘备于是占据荆州南部四郡。东吴也毫不懈怠,在关羽在江陵以北堵截曹操援军的情况下,周瑜率军围攻军事重镇江陵,围攻一年才攻下来,周瑜也因受伤,最后不治而亡。

借荆州:赤壁之战后,总的来说获利最多的是刘备,东吴虽然攻取了江陵,但也是损失巨大,周瑜也因攻打江陵受了伤,不久就死去。虽然如此,刘备的地盘还是很狭小,刘备两次向东吴提出“借荆州”---荆州的南郡(治所是江陵),南郡虽然只是一个荆州的郡,但是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孙权起初不愿意,后来鲁肃从大局考虑,劝说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孙权终于答应“借荆州”给刘备。这样一来,刘备占据荆州五个郡,实力日益强盛。

至此,刘备总算有了个栖息之地----荆州五郡,刘备这位“没有地盘的英雄”有了创业根本。

西取蜀川,拥有厚基

接下来,刘备必须进入诸葛亮“隆中策”的第二阶段,实现占领益州、汉中,奠定三分鼎立的局势,掌握关中门户,作为北伐中原、争夺天下(或“兴复汉室”)的基础。

刘璋手下的张松等思贤若渴的一些人士,早已看出了刘璋暗弱,不足以安定益州。张松想借向曹操进贡之机引曹操入蜀,但曹操不喜张松的傲慢无礼,张松很是恼火,决定投靠刘备,回到益州,向刘璋说:“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刘璋于是派遣法正与刘备修好,不久又命令法正和孟达带领数千军队帮助刘备镇守荆州。张松又向刘璋说道:“现在益州的有将领恃功自傲,有异心,应当请刘备来益州帮助您,这样才能万无一失!”刘璋又采纳了,主簿黄权、从事广汉王累等人以死相谏,刘璋置之不理。建安十六年,刘备率步卒数万入蜀,帮助刘璋讨伐张鲁,而刘备并没有立即讨伐张鲁,厚树恩德、收买民心。第二年,曹操进攻孙权,孙权请刘备来解救,于是,刘备派遣使者对刘璋说:“曹操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于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又向刘璋请求给一万军队和军资,将要东行,璋只给四千军队,其余皆给半。而张松却以为刘备要放弃益州,急忙作书与刘备和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张松的兄长广汉太守张肃害怕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向刘璋告密,刘璋大怒,斩杀张松。于是刘璋开始怀疑刘备有异心,并且命令各关守将不要放刘备东行。 刘备大怒,召刘璋白水军都督杨怀,责以无礼,并且杀了他。于是派遣黄忠、卓膺勒兵攻打刘璋,占据涪水关。刘璋派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抵御刘备军,都被刘备击败,刘璋军退保绵竹。刘璋又派遣李严总督绵竹诸军,李严率领绵竹军投降刘备。刘备军更加强盛,于是分派诸将平定各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率兵溯流评定白帝、江州、江阳,只有关羽留镇荆州。刘备进军围攻雒城。当时是刘璋儿子刘循守城,围攻了一年。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雒城破。刘备进围成都数十日,刘璋出来投降了。于是,刘备占据蜀川。之后,刘备领益州牧,任贤用能,《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至此,刘备占据蜀川,有了稳固的根据地。

北得汉中,达到极盛

正当刘备攻取蜀川、安定民心之时,孙权认为刘备已经有益州了,于是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回答说:“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孙权大怒,派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引兵五万奔荆州,欲夺回荆南三郡,正当孙刘关系紧张之时,曹操夺取汉中,汉中也是军事要地,曹操据有汉中,直接威胁到蜀川,刘备不得不与孙权讲和,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为东吴的,南郡、零陵、武陵为刘备的。于是,刘备回蜀川以防曹操进攻。曹操派遣夏侯渊、张郃屯汉中,多次犯暴巴郡。刘备令张飞进兵宕渠,与张郃等战于瓦口,大败张郃等,张郃败逃回南郑(汉中郡治所)。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刘备率诸将进兵汉中,派遣将军吴兰、雷铜进军武都,都被曹操军所杀。然后刘备在于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等相拒。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春,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依山缓缓前进,在定军摆开阵势、安营扎寨。夏侯渊率兵来争夺地盘。刘备命黄忠乘士气正盛是攻击夏侯渊,结果大败渊军,斩杀夏侯渊以及曹军所属益州刺史赵颙等人。曹操自长安率军南征。刘备认为:“曹操就算来了,也无能为力,我必定据有汉川(汉中)。”等到曹操来时,刘备“敛众拒险,终不交锋”,一个多月过去了,曹操未能攻破刘备,而且曹军伤亡惨重。这年夏天,曹操不得不率军退去,刘备于是占领汉中。刘备又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曹军将领申耽于上庸,在猛烈的攻势下,申耽投降。

沔阳称制,称王建国

建安二十四年秋天,刘备进位汉中王。《三国志》: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

至此,刘备据有益州全境(包括汉中、南中)、荆州三郡(南郡、零陵、武陵),势力达到极盛时期。

痛失荆州,隆中策夭

然而,刘备集团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式,隆中决策上说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那时的形势并没有“天下有变”,关羽却急于求成,孤军北伐,虽然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樊城,达到军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荆州后方空虚,东吴吕蒙以白衣记乘机偷袭荆州,糜芳、傅士仁投降东吴,荆州后方基地已失,关羽又久攻襄阳不下,也不能打退徐晃援军,军心溃散,关羽只好率军撤退,但是,此时人心离散,士卒逃亡者大半,最后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

关羽失荆州,导致蜀汉国力衰减,失去进取中原的大基地,徒失一方,隆中决策也就此夭亡,以后,蜀汉攻取中原,不得不从陇西进军,结果是数十年北伐,一次也没有成功。

关羽失荆州,是蜀汉衰落的开始。

惨败夷陵,实力大削

关羽失荆州,关羽身亡、刘备集团势力衰弱。当初刘备与孙权早已约定好: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为东吴的,南郡、零陵、武陵为刘备的,孙权背信弃义,趁人之危,夺人土地,是可忍孰不可忍!再者,荆州可是隆中决策中必须占据的地方,如果要坚持隆中决策、兴复汉室,刘备无论如何也要夺回荆州。

汉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了魏国,定都洛阳,接着刘备为了延续汉祚,也于魏黄初二年(221年)4月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改元章武元年。

刚刚称帝的刘备不听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孙权在几次求和都遭到拒绝的情况下,积极做好准备,首先向曹魏称臣求和,同时加强荆州的防御工作。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四万多,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军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正当此时,孙权果断任命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 ,前往退敌。次年(222年),蜀汉将军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陆逊则坚守不出。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也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蜀军远来,士气逐渐低落。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章武二年夏天六月,陆逊大破刘备军于猇亭,蜀汉将军冯习、张南等都力战而亡。刘备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士,对其船舫,从步道退坏鱼复县,改鱼复县为永安(今重庆奉节东) ,吴军不敢深追,刘备得以生还,夷陵之战以刘备的惨败而告终。

对蜀汉来说,夷陵惨败,大损国力,元气大伤,许多将领在此战中阵亡,如张南、冯习、傅彤、沙摩柯等,还有一些奇谋异能之士也在此战中阵亡,如马良等。蜀汉后来的几十年,再也没有恢复元气,。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也就此成为泡影,给日后蜀汉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政治分期

简介

刘备集团自建安十九年(214)攻占益州到炎兴元年(263)蜀汉灭亡,共50年。在这50年中,诸葛亮治国约20年,可以视为蜀汉政治的前期,也是其最辉煌的时期;接着蒋琬、费祎执政约20年,他们并无变革,保持了蜀汉政治前期主要优点,但也留有隐患,这一时期可视为蜀汉政治的中期;蜀汉政权的最后10年,陈祗、黄皓乱政,位高权重如大将军姜维也岌岌可危,朝政混乱,迅速灭亡。这三个时期中尤其是蜀汉的前期和后期之间,政治状况有着明显的差异。将其分别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不同时期政治状况。

蜀汉前期

公元214年刘备占领益州后虽然并未立即建立封建王朝,但政权实际是存在的,同时也马上着手对这一地区进行治理。从占领益州时起,至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去世,共约20年。建兴元年(223)以前,诸葛亮虽说是刘备的助手,但由于刘备经常征战在外,因而在治国方面诸葛亮仍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受托孤遗命辅佐后主,“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治国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吏治良好,既有效控制了益州士族势力的过度膨胀,也得到其支持。

蜀汉中期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234~254),他们治国“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继续保持了社会的安定,注意维护与益州士族的关系。可以说,这一时期蜀汉政治状况与前期大致相同;但是,费祎对奸佞陈秖的提拔和纵容,为日后陈秖、黄皓的弄权乱政,留下了祸根。这是蜀汉的中期。

蜀汉后期

自253年年初费祎遇刺身亡后,蜀汉政治发生了很大改变。陈祗把持朝政,宦官黄皓与之“互相表里”,操弄权柄,位高权重如大将军姜维竟至不敢回朝议事,惟拥军在外以自重;政治的昏暗也引起社会的动荡,益州士族由于自己应有利益得不到封建王朝的保护,对蜀汉政权的存亡也漠不关心。于是263年魏军攻入益州,蜀汉迅速灭亡。这10年,可视为蜀汉的后期。

经济

总述

214年,刘备入蜀后,巴蜀地区财政混乱,刘巴提出铸直百钱,平衡物价,解决问题。当中五铢钱与直百钱并用,钱面有铸字“直百五铢”、背有“好右有为”,为犍为郡所铸,从中知道蜀铸钱不只在一地。

而蜀汉的收入有田租,但暂未有实例;盐铁对蜀汉有不错的利润;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蜀锦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为诸葛亮北伐提供物资;另有其他收入没有记录。另一方面,支出包官俸、军粮、赏赐等,至蜀汉亡时,官府仍有金、银各二千斤。

农业

蜀汉政权控制下的益州地区,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二是作为益州北面门户的汉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区。前两个部分自战国以来已得到较好的开发,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故而很早便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誉。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以后,刘焉、刘璋父子先后领益州牧,统治益州本部;而汉中则在道教首领张鲁的控制之下。那时,中原大乱,益州独安,故而流民不断迁入。史载:“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者数万家”,而关西(关中陇右)民从子午谷奔汉中者亦“数万家”。在刘备规取前,益州是“国富民强,户口百万”,汉中地区也是“民殷国富”。这同惨遭破坏,户口“十才一在”的中原形成显著的反差。由于刘备集团占据益州之后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状况同北方的曹魏集团不一样,因而治理蜀汉,恢复、发展经济的政策便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首先,恢复农业生产不是采取以大规模屯田为主的措施,而是大力扶植和发展州郡农业经济。史载,刘备既定益州以后,曾有人建议,将成都城内屋舍和城外园地桑田分赐将士,赵云反对说:“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刘备接受了这个意见。

这样,让百姓“安居复业”,然后征其赋役,就成为蜀汉发展农业的基本政策,并得以延续下去。小农经济是蜀汉立国的基础。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治理者,深谙足兵足食是“富国安家”之根本,也是匡复汉室的前提条件。因此,他始终重视“务农殖谷”这件大事。史书上关于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闭境劝农,育养民物”,“休士劝农”等记载,比比皆是。他反对“妨害农事”。认为“使民心不乱”,才能安心地从事农业生产。为了保证农业丰收,诸葛亮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灌溉事业。自战国时秦蜀守李冰作都江堰以来,它一直是西蜀农业的命脉。诸葛亮继续维护这里的水利设施。据《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用“征丁千二百人”保护一个水利工程,可谓前无古人,充分表明了他对农业生产的命脉——水利设施的重视。由于有都江堰灌溉,水旱由人,成都平原“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蜀地本来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饶,加上诸葛亮的精心治理,农业产量很高。处于都江堰灌区的绵竹(今德阳)、广汉一带的水田,保持着亩产三十斛以上的记录。

诸葛亮在发展州郡农业的同时,也进行屯田。见于记载的,有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屯田于渭滨。史书云:“(建兴)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司马懿)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蜀末,姜维率兵士屯沓中种麦,说明军屯仍然存在。除军屯外,又设有民屯,且民屯长官由同级行政官员兼领。史载:吕乂(yi,音义)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便是其证。由于益州的经济没有遭受如中原那样严重的破坏,没有广行屯田的必要和可能,故而,其屯田的规模也不如魏、吴大。尽管如此,它对减省军粮转运之烦,减少小农的经济负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诸葛亮征南中后,促进了南中的进一步开发及其与内地的联系。李恢为陜降都督(今云南味县),重视农业生产,所在屯垦,政绩颇著,故南人称味县为“屯下”。他又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建宁二郡从事农业生产。他在任期间征调耕牛、战马、金、银、犀革等,使军国所用充足。史称诸葛亮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就是对他发展农业的肯定。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继续执行诸葛亮的既定国策,重视内部安定,没有轻易出兵攻魏。因此,蜀中农业生产在这一时期能持续稳定发展。直至蜀末,犹谓“男女布野,农谷栖亩”,农业也未受到根本损伤。

工商业

在蜀汉农业发展的同时,工商业方面也很有起色。手工业方面,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刘备刚定益州,立即实行盐铁专卖,把这两个“利入甚多”的部门抓到政府手里。为此,设置盐府(或曰司盐)校尉,下设盐府典曹都尉,掌管盐业。蜀中素来富有井盐、铁矿资源。史载,蜀地“家有盐泉之井”,临邛的井盐,“一斛水得五斗盐”,产量不低。至于临邛的铁冶历史,更可追溯到汉代。蜀汉政权设司金中郎将,负责农具和武器制造。盐铁官营,不仅满足了国家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盐、铁之外,蜀汉的丝织业,特别是织锦业,上经两汉,至汉末三国达到发达时期。刘焉、刘璋父子治蜀期间,蜀锦的产量就相当可观了。否则,刘备据有益州之初,就用现成的蜀锦赏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各千端”(每端六丈)就是不可想象了。到诸葛亮治蜀时,设锦官,专门管理蜀锦生产。晋左思《蜀都赋》形容其繁盛状况是:“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籯金所过”。织锦业的规模和产量提高了。

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军费的一大来源。终蜀之世,锦和其他丝织品的产量一直较高。以至蜀亡之时,库存锦、绮、彩、绢尚“各二十万匹”。锦、绮都是名贵而技术要求极高的丝织品,能生产如此之多,充分显示出蜀国手工业生产的昌盛和发达。据专家考证:“蜀锦之盛,当在蜀汉之世”;“蜀中工业之盛,较之中原各地,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农业生产是手工业生产的基础。蜀汉手工业的繁盛状况,反过来说明了诸葛亮及其继承者治理蜀国,的确卓有成效,农业及整个社会经济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蜀汉的商业可分两类,一类以交聘、互市的形态存在。如诸葛亮曾以川马、蜀锦作为和吴交聘的礼物,而魏国所得之蜀锦,则“市于蜀”。交聘也好,互市也好,由于各国币制及币值不一致,恐怕多是以物易物。这是属于第一类。至于蜀汉之境内贸易,通用货币,则属于另一类。如刘备刚平定益州,在府库被将士抢光之后,为了重新筹集军资,曾接受刘巴的建议,铸造直百大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数月之间,“府库充实”。这是一次特殊交易,但同样显示了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蜀汉货币的流通,交换经济的活跃,长期胜过中原。蜀都成都,商业也相当繁荣。左思《蜀都赋》形容成都的商业时说:“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由于商业发达,店铺林立,各种奇珍异品,均穷极于时,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

总之,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益州地区社会经济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刘备控制益州之初,蜀中经济仍是比较好的。其后,虽然由于连年北伐,经济发展受到一些影响,但由于益州基础和自然条件好,加上诸葛亮及其继承者们的悉心经营,直至亡国,社会经济也不是处于危机之中。

兵制

蜀汉兵制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点。蜀的中央军,《历代兵制》说:“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五军即前、后、左、右、中军。中军与曹魏一样同时又是宿卫部队;前、后、左、右四军略等于曹魏的外军。蜀汉中央军置军师将军一至二人,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五军的组织系统不完全一样,中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都护、领军、典军各一人;前、后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领军、典军各一人;左、右军有护军、监军、都护各一人。据《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前、后、左、右军的统帅分别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只有中军统帅是护军;而据王平、刘敏、姜维等传,前、后、左、右四军又常以护军或监军为各自的统帅。因此,前将军等官号,究竟是护军的另称还是进称,或者是不同时候的职官,还有待进一步考查。

蜀的基层军队,有许多不同的称号。《历代兵制》:“兵有突将、无前、(上宗下贝)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刘璋时,三辅流人数万,收以为兵,号东州兵。”这里所举的尚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蜀有以下称号的基层军队:曲长,汉军本有部和曲的编制,蜀有曲长,则在部分军队尚有曲的编制。屯将,蜀有屯将,则有屯的编制。突将,冲锋队的将领,则蜀军往往有专门的前锋队。无前、无当,二者可能同为一支精勇的队伍。飞军,以羌族的一支——青羌为主,分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队伍。虎骑,精勇的骑兵队伍,此外还有散骑、武骑等骑兵队。白(目毛),由以白羽毛为饰的少数民族组成。(上宗下贝)叟,由(上宗下贝)人(湖南、四川一带的少数民族)组成。此外还有夷兵,由荆州一带少数民族组成。从这些称号可以看出,蜀政权不仅让蜀中汉人当兵,而且大量以外族为兵,组成飞军、青羌、白(目毛)、(上宗下贝)叟、夷兵等外族军队。从东州兵的情况还可看出,蜀汉还把外来流民组建成军队。

文化

蜀汉全盛时期拥有三十多万户(未失荆州时),人口约一百万,为三国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时,有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当中蜀郡拥有户口最多。

因地处著名产茶的西南地区,所以饮茶的风气甚盛,足以代酒,因此饮酒之风不及魏、吴。民间亦有拜祭鬼神,诸葛亮死后,刘禅初期不与立庙,百姓仍在路上祭祀。朝延中,蜀汉后期,刘禅听信黄皓、陈祗巫鬼之说,最后间接令蜀汉被曹魏所灭。

蜀汉帝系

烈祖

蜀汉列祖,即昭烈皇帝刘备,史家又称为刘先主。名刘备(公元161~223年),字玄德。在位时年号为“章武”,章武元年(221年)至章武三年(223年)在位,在位共三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惠陵(今四川省成都市南郊)。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东汉灵帝末年,率徒属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因功累迁至高唐令。不久,为起义军所败,投奔少时好友、中部将公孙瓒,为别部司马。献帝初立,军阀混战,先后依附公孙瓒、徐州牧陶谦,为豫州刺史、徐州刺史,与冀州牧袁绍、南阳太守袁术对抗。建安元年(196),大将军曹操表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次年,与吕布交恶,败归曹操。操表为左将军,厚礼之,出则同舆,坐则同席。五年,与车骑将军董承谋诛曹操,事泄,还小沛,与袁绍联和抗曹。七年,袁绍卒,改投荆州牧刘表,表厚待之。十三年,表卒,其子琮举众降曹,备仓促出逃。于当阳(今湖北当阳)长坂与曹军追兵相及,仅率数十骑逃脱。后采纳军师诸葛亮的建议,连吴抗曹,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境内)大败曹军,乘胜进取荆州以及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自此站稳脚跟,势力逐渐壮大,北与曹操、东与孙吴鼎足而立。十六年,因益州牧刘璋邀请,率兵入川。次年,与璋反目,至十九年,夺取益州全境。二十四年,占领汉中,遂拥有荆益、汉中之地。同年,自立为汉中王。二十五年,称帝,改元章武,史称蜀汉。同年,率兵伐吴。次年,在猇亭(今湖北宜都北)被吴军击败。三年,病逝于永安(今四川奉节县东),时年六十三。谥昭烈皇帝。

仁宗

后主 刘禅

孝怀皇帝,名刘禅(公元207~271年),字公嗣,小字阿斗。刘备子。刘备死后继位。在位41年,国亡投降魏,后病死,终年64岁。葬处不明。

刘禅,被刘备立为太子。刘备于公元223年4月病死,他于同年5月继位,改年号为“建兴”。

刘禅庸碌无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诸葛亮治理国政。几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国,均遭失利。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

而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至此,蜀国的基础已大大动摇。

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这时,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还在剑阁驻守,毫无损伤。后主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光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后主竟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邓艾,并根据邓艾的命令,下令蜀军全部投降。

蜀汉灭亡。

三月,刘禅被押到洛阳,降封为安乐公。魏国还将他的子孙和旧臣50多人封侯,以笼络人心,稳定蜀汉局势。刘禅却认为这是对他的很大恩典,感激不尽。

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君臣,命乐工吹奏蜀国音乐,歌女演唱蜀国歌舞,在座的蜀国旧臣听了,都为亡国而感到悲伤,只有刘禅咧着嘴,傻笑着,观赏得津津有味。几天后,司马昭问刘禅:“你很想念蜀国吧?”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里很快活,我不想念蜀国了。”站在一旁的旧臣郤正听了,觉得这实在有失体统,在刘禅回府后就对他说:“主公方才的答话不妥。如果以后再问你这类话,主公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国,我怎能不想念呢?”

后来,司马昭又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按照郤正的指教,背出了那几句话,并竭力装作凄伤的样子,只是苦于流不出眼泪来,只好闭上眼,装出一副哭腔。司马昭一见,心中有数,突然说:“你的话怎么像郤正说的一样。”刘禅一惊,睁开眼,直视着司马昭,说:“这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马昭和左右都忍不住笑起来。刘禅还东看看,西望望,不明白他们笑些什么。

司马昭见刘禅实在是个愚蠢透顶的角色,留着不会有什么危害,就没有杀他,让他闲居于洛阳,直到公元271年病死。

刘禅史称刘后主,匈奴刘渊称孝怀帝。

有人认为,刘禅在刘备死后,能先后信任、重用诸葛亮,姜维等人,支持伐魏,开拓疆土,使蜀国继续存在了四十余年,并非庸碌无能之君,而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至于他被俘后的傻态,只是他身处险境采取的明哲保身的韬晦之计而已。

世系表

姓名 庙号 谥号 字 生卒及在位时间 年号 陵墓 别称

刘备 烈祖 昭烈皇帝 玄德 161~221~223 章武 惠陵 先主

刘禅 仁宗 ①孝怀皇帝 公嗣 207~223~263~271 建兴 — 后主

②安乐思公 延熙

景耀

炎兴

汉军政发展历史

184年 黄巾起义时期——涿县义勇军部队

刘备参加义勇军,隶属于刘焉集团中。

军事实力:约数百人。活动地点:涿郡、定州安喜县、山东下邳县、高唐县

刘备军内阁成员:刘备、关羽、张飞

指挥官:刘备(23岁)

武官:关羽(约22岁)、张飞(约16岁)

文官:简雍(约23岁)

依附势力:刘焉、

友好势力:公孙瓒

敌对势力:张角

相关人物:刘璋、张宝、张梁

191年 公孙瓒与袁绍对峙时期——平原县警察部队

刘备领平原国相,抵抗袁绍,隶属于公孙瓒集团中。

军事实力:约千百人。活动地点:平原县。

刘备军内阁成员:刘备、关羽、张飞

指挥官:刘备(30岁)

武官:关羽(约29岁)、张飞(约23岁)

文官:简雍(约30岁)

依附势力:公孙瓒

友好势力:田楷、孔融

敌对势力:袁绍、黄巾余党

相关人物:太史慈(25岁)、赵云(约35岁)

194年 曹操、陶谦、吕布混战时期——小沛县正规军军队

刘备抵抗曹操,隶属于田楷势力、后加入陶谦集团中。

军事实力:约千人。活动地点:徐州下邳、小沛。

刘备军内阁成员:刘备、关羽、张飞

司令:刘备(33岁)

将领:关羽(约32岁)、张飞(约26岁)

文官:简雍(约33岁)

依附势力:田楷、陶谦

友好势力:公孙瓒

敌对势力:曹操

相关人物:张邈、陈宫、吕布

195年 曹操、刘备、吕布、袁术混战时期——徐州郡正规军军队

刘备与曹操修好,吸收吕布军,进攻袁术集团。后吕布反叛,刘备表面上向吕布臣服,秘密与曹操结盟剿灭吕布集团。

军事实力:约万人。活动地点:徐州下邳、小沛、汝南。

刘备军内阁成员:刘备、关羽、张飞、糜竺、陈登

司令:刘备(34岁)

将领:关羽(约33岁)、张飞(约27岁)、陈登(约35岁)、糜芳、陈到

文官:简雍(约34岁)、糜竺、孙乾、陈群

依附势力:吕布、曹操

友好势力:曹操

敌对势力:吕布、袁术

相关人物:张辽、陈宫、高顺、糜氏(糜竺、糜芳之妹)、甘氏(约16岁)

199年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徐州郡集团军军队

刘备依附曹操。青梅煮酒之后,刘备加入反曹操联盟后出走,剿灭袁术集团,建立地方武装政府公开反对曹操。

这一时期徐州四陈全部离开刘备集团,陈群和陈登、陈珪等投降曹操,陈宫就义。

军事实力:数万人。活动地点:徐州下邳、小沛。

刘备军内阁成员:刘备、关羽、张飞

总司令:刘备(38岁)

下邳军司令:关羽(约37岁)、

将领:张飞(约31岁)、朱灵、

武官:陈到、糜芳

文官:简雍(约38岁)、糜竺

依附势力:曹操

敌对势力:曹操、袁术

友好势力:刘协(汉献帝)、董承

相关人物:车胄、昌豨、刘岱、王忠、公孙瓒(死亡)、

200年春 官渡之战备战期——无军权

刘备战败后北投袁绍;关羽投降曹操,并临阵刺死颜良。袁绍使刘备领兵助刘辟,不久为曹仁打败。

军事实力:无。活动地点:汝南。

刘备军内阁成员:刘备、张飞、简雍

领袖:刘备(39岁)

武官:张飞(约32岁)、陈到

文官:简雍(约39岁)、糜竺

依附势力:袁绍

敌对势力:曹操

友好势力:刘表

相关人物:刘辟、曹仁

200年夏 官渡之战备战期——汝南县警察部队

刘备回到袁绍处,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复到汝南,联合黄巾余党龚都,斩杀曹操派来平乱的将领蔡阳。这一行动颇具传奇色彩:刘关张再相聚,赵云加入刘备集团。

军事实力:约千百人。活动地点:汝南。

刘备军内阁成员:刘备、关羽、张飞、简雍

司令:刘备(39岁)

将领:关羽(约38岁)张飞(约32岁)、

武官:赵云(约44岁)、陈到、关平(约21岁)

文官:简雍(约39岁)、糜竺

依附势力:袁绍

敌对势力:曹操

友好势力:刘表

相关人物:蔡阳

201年 刘表与曹操对峙时期——新野县正规军军队

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待以上宾之礼。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军讨伐刘表、刘备,被刘备打败。

军事实力:约数千人。活动地点:新野。

刘备军内阁成员: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徐庶、简雍

司令:刘备(40岁)

将领:关羽(约39岁)张飞(约33岁)、

武官:赵云(约45岁)、徐庶(约30岁)、陈到、关平(约22岁)、刘封

文官:简雍(约39岁)、糜竺

依附势力:刘表

敌对势力:曹操

友好势力:刘璋

相关人物:蔡冒、张允、刘琦、刘琮、伊籍、司马徽

207年刘表集团灭亡前期——新野县正规军军队

当时最著名的战略家郭嘉病死,而一位未来的战略家走出茅庐开始了他的人生抱负。著名的隆中对。

军事实力:约万人。活动地点:新野。

刘备军内阁成员: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

司令:刘备(47岁)

将领:关羽(约46岁)张飞(约39岁)、

武官:赵云(约51岁)、陈到、关平(约28岁)、刘封、糜芳

军需总调度官:诸葛亮(26岁)

文官:简雍(约47岁)、糜竺、马良(诸葛亮表弟)、马谡

依附势力:刘表

敌对势力:曹操

友好势力:刘璋、刘琦

相关人物:蔡冒、张允、刘琮

208年赤壁之战时期——孙刘联军

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又南收荆州四郡。刘备从孙权手中借的荆州江陵(南郡),占据荆州五郡。

军事实力:约2万人。活动地点:江夏。

刘备军内阁成员: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

司令:刘备(48岁)

将领:关羽(约47岁)张飞(约40岁)、赵云(约52岁)、黄忠

武官:陈到、关平(约29岁)、刘封、糜芳、魏延

军需总调度官:诸葛亮(27岁)

文官:简雍(约48岁)、糜竺、马良、马谡

敌对势力:曹操

友好势力:孙权、刘璋

相关人物:周瑜、鲁肃、黄盖、张昭

211年刘备与刘璋友好时期——荆州集团军军队

刘璋听从张松建议,派法正邀请刘备入川襄助自己对付张鲁,法正、庞统因劝刘备图取益州。刘备遂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自将数万步卒入蜀,与刘璋会于涪。期间张松、法正、庞统皆 劝刘备袭杀刘璋,刘备以初来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轻举妄动为由拒绝。刘璋上表推荐刘备代理大司马,兼领司隶校尉,配给刘备士兵,督白水军,令他攻击张鲁。刘备北至葭萌,驻军不前,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军事实力:约数万人。活动地点:荆州。

刘备军内阁成员: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庞统

司令:刘备(51岁)

将领:关羽(约50岁)张飞(约43岁)、赵云(约55岁)、黄忠

武官:陈到、关平(约32岁)、刘封、糜芳、魏延、刘琦

军需总调度官:诸葛亮(30岁)

文官:简雍(约51岁)、糜竺、马良、马谡

敌对势力:曹操

友好势力:孙权、刘璋、马超

相关人物:周瑜、鲁肃、张松

214年刘备与刘璋决战时期——荆州集团军军队、益州远征军军队

刘璋派遣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等在涪阻击刘备,都被刘备打败,吴懿投降。刘璋又派李严、费观统帅绵竹诸军阻击刘备,李严率众投降。刘备军力益强,分军平定各县。同时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军入蜀。张任、刘循退守雒城,刘备率军进攻,张任出击,被刘备军斩杀,刘循遂坚守不出,庞统率军攻打雒城时为流矢所中战死城下。雒城被围近一年才被攻克,刘备乃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共围成都。时刘备派建宁督邮李恢说降马超。马超来到成都,刘备命他率军屯城北,一时城中震怖。刘备于是派简雍劝降了刘璋,遂领益州牧,启用蜀中诸多人才。

军事实力:约数万人。活动地点:益州、荆州。

刘备军内阁成员: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庞统

总司令:刘备(54岁)

荆州军区司令:关羽(约53岁)

荆州军需总调度官:诸葛亮(33岁)

益州远征军总指挥:庞统(阵亡)

将领:张飞(约46岁)、赵云(约58岁)、黄忠、马超

武官:陈到、关平(约35岁)、刘封、糜芳、魏延、刘琦(死亡)

文官:简雍(约54岁)、糜竺、马良、马谡

敌对势力:刘璋、曹操

友好势力:孙权

相关人物:严颜、张任、吴懿、法正

219年 蜀汉军政权鼎盛时期——益州、荆州集团军

北攻汉中,在汉中之战斩杀曹操名将夏侯渊,又迫使曹操退军,完全占据了曹操的汉中,同年进位汉中王,使蜀汉政权达到了最为鼎盛时期。

总司令:刘备(59岁)

军需总调度官诸葛亮(38岁)

荆州军区司令:关羽(约58岁)

汉中区司令:张飞(约51岁),副司令:马超(约44岁)

成都军区总司令:刘备(59岁)

将领:赵云(约63岁)、黄忠(约70岁)、魏延

武官:陈到、关平(约40岁)、刘封、糜芳、

文官:简雍(约59岁)、糜竺、马良、马谡

敌对势力:曹操、孙权

相关人物:张鲁、张郃、庞德、夏侯渊

219年 蜀汉军政权走向衰落时期——荆州攻防战

然而,汉中占领不久,关羽孤军北伐,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襄阳,达到军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荆州后方空虚,东吴吕蒙以白衣计乘机夺取荆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后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失荆州”使得刘备元气大伤,蜀汉政权也开始走下坡路。

总司令:刘备(59岁)

军需总调度官诸葛亮(38岁)

荆州军区司令:关羽(阵亡,时年约58岁)

汉中区司令:张飞(约51岁),副司令:马超(约44岁)

成都军区总司令:刘备(59岁)

将领:赵云(约63岁)、黄忠(约70岁)、魏延、陈到、李严、关平(阵亡,时年约40岁)

武官:刘封(自杀)、糜芳(处死)

敌对势力:曹操、孙权

221年夷陵之战时期——国家军队

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以汉室宗亲的身份重新建立汉朝,继续东汉大统,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意图夺回荆州,但于公元222年夏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最终撤退到白帝城。

皇帝:刘备(59岁)

丞相诸葛亮(41岁)

成都军区总司令:诸葛亮(41岁)

将领:张飞(遇刺,54岁)、赵云(约63岁)、黄忠(阵亡)、魏延、陈到、李严、马超(病逝,时年47岁)

敌对势力:曹操、孙权

相关人物:陆逊

224年 蜀汉东吴再结盟时期——国家军队

皇帝:刘禅

丞相:诸葛亮

巴郡军区总司令:李严

成都军区将领:魏延、赵云、关兴、张苞、马岱、马谡、廖化

巴郡军区将领:陈到

相关人物:司马懿

235年 刘禅掌握实权时期——国家军队

星落秋风五丈原。魏延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接着杨仪也死了。按出征归来的军人给出的说法:魏延在诸葛亮死后谋反,被诛杀。刘禅不置可否,草率接受了他们的说法。但很多学者怀疑这是一场由杨仪、马岱、姜维实施的一次暗杀行动。各方势力逐步削弱,刘禅依靠太监的势力,慢慢走向了政治前台。

皇帝:刘禅

丞相:诸葛亮(临阵病逝)、蒋琬、费祎

军队总长:魏延(死亡)、姜维

将领:马岱、廖化、夏侯霸等

263年蜀汉被魏所灭,刘禅投降

刘禅所有的儿子都死于非命,关羽一族尽被庞德之子庞会所杀。诸葛氏父子阵亡、钟会、邓艾被杀。刘禅乐不思蜀,被封为安乐公。蜀汉完结。而见证了蜀汉军政权发展的著名将领廖化病逝在与刘禅一同押往长安的路上,享年约96岁。

皇帝:刘禅

军队总长:姜维(遇刺)、诸葛瞻(阵亡)

将领:诸葛尚(阵亡)、赵广(阵亡)

部分文臣武将

文臣

诸葛亮、庞统、法正、许靖、刘巴、蒋琬、费祎、董允、费诗、马良、廖立、彭羕、杨仪、董和、郭攸之、秦宓、糜竺、诸葛均

武将

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姜维、马谡、王平、孟获、邓芝、刘封、廖化、陈式、关兴、关平、张苞、赵统、赵广、李严、诸葛瞻、张嶷、张翼、向宠、周仓(虚构)、李严、霍峻、马忠、严颜、李恢、李球、马岱、鄂焕、邓芝、陈到、关索、胡班、孟获、诸葛尚、孟达、范疆、张达(后叛逃)

蜀汉官职知识: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

汉代仅太傅、大将军、三公(三司)可以开幕府。三国时期由于开府的官员逐渐增多,故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开府招揽自己的幕府属官。

假节钺(假节):

节(就是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个东西)、钺(类似于斧子一样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信物。“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人,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以杀犯军令之人。

使君:

州郡长官之尊称,比如曹操称呼刘备为“使君”。

品秩:

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依次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级,月俸一百八十斛谷)、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录尚书事:

录为总领之意,录尚书事就是总管全国一切事务,无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权重者任之,比如诸葛亮。

方正(贤良方正):

汉代的选举科目之一,被举方正即意味着可以做官了。有时候方正和贤良并在一起,称为贤良方正。

茂才:

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原为“秀才”,意为才之秀者也。后避刘秀讳,更为“茂才”。

孝廉:

汉代选官科目之一,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为“举孝廉”。

高第:

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行:

官缺未补,暂由其他官员摄行。可以是低级官职摄行高一级官职,可以是同级官职相互摄行,也可以是高级官职摄行低级官职。

假:

假为代理之意。

除:

拜官授职。

迁:

升迁。

谥:

对死者追加谥号以示恩宠。谥号由一个字或两个字组成,是对其一生的概括,比如张飞谥“桓”、诸葛亮谥“忠武”、关羽谥“壮缪”。谥号不一定都是好的,也有贬义的。

追赠:

对死者赠以官爵或称号以示恩宠

将领录

(前50位)

1:姜维,字伯约,督中外军事,大将军,平襄侯。

2:邓芝,字伯苗,领兖州刺史,阳武亭侯,大将军。

3:李严,字正方,骠骑将军,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4:张飞,字翼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桓侯。

5:吴懿,字子远,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雍州刺史,济阳侯。

6:吴班,字元雄,骠骑将军,假节,绵竹侯。

7:马超,字孟起,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威侯。

8:关羽,字云长,前将军,假节钺,荆州牧,壮缪侯。

9: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

10:张翼,字伯恭,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都亭侯。

11:廖化,字元俭,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中乡侯。

12:李丰,严子,镇东大将军,领巴州牧,朱提太守,守白帝。

13:杜琼,字伯瑜,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

14:孟光,字孝裕,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

15:诸葛瞻,字思远,亮子,驸马,骑督尉,行都护卫将军,武乡侯。

16:王平,字子均,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17:王训,平子,左将军,宕渠侯。

18:马岱,平北大将军,陈仓侯。

19:黄忠,字汉升,后将军,刚侯。

20:赵云,字子龙,镇军将军,顺平侯。

21:张嶷,字伯岐,荡寇将军,关内侯。

22:关兴,字安国,关羽子,侍中、中监军,龙镶将军,壮缪侯。

23:张苞,虎翼将军,桓侯。

24:关统,兴子,虎贲中郎将,壮缪侯。

25:赵统,虎贲中郎将,督行领军,顺平侯。

26:王连,字文仪,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27:向宠,朗兄子,中领军,行军将军,威远侯。

28:胡济,镇西大将军。

29:张表,尚书,督庲降、后将军。

30:傅肜,义阳人,前将军,加封统军中朗将。

31:霍峻,字仲邈,梓潼太守、裨将军。

32:张裔,字君嗣,辅汉将军,领留府长史。

33:霍弋,字绍先,峻子,监军、翊军将军,建宁太守。

34:杨戏,字文然,护军、监军,梓潼太守,射声校尉。

35:冯习,字休元,中领军。

36:邓方,字孔山,安远将军、庲降都督。

37:傅佥,肜子,关中都督。

38:刘封,刘备义子,副军中郎将。

39:关平,羽义子,典军中朗将。

40:麋威,竺子,虎贲中郎将。

41:麋照,威子,虎骑监。

42:董和,字幼宰,掌军中郎将。

43:张南,字文进,抚军中朗将。

44:刘循,璋子,奉车中郎将。

45:马秉,骑都尉。

46:李球,羽林右部督。

47:博士仁,字君义,将军。

48:麋芳,字子方,南郡太守。

49:诸葛尚,瞻子,骑督尉。

50:张遵,张苞之子,尚书

扩展阅读:

1

《三国志。蜀汉》

2

《历代帝王年号手册》

开放分类:
人物三国历史蜀汉国家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11次
最近更新:2012-05-22
创建者:leo1234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eular1707 展开

hoxolo123 展开

泣残红 

辰猫暮雪 

99781237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9: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