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舒州
释义

基本情况

1)春秋齐地,亦作徐州,在山东省滕州市,《史记索隐》俆音舒,《正义》“齐之西北界土地名,”齐陈恒执齐简公于舒州,即此,参看徐州条。

2)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前身。西汉置皖县,西晋废。东晋为怀宁县,以潜山(天柱山)命名。西部山区盛产竹、松、杉、油桐、茶叶、漆。东部平原主产稻、小麦、豆类、油菜籽、甘薯等。另产茯苓、天麻、黄芪等药材,特产"舒席"。矿产有金红石、大理石、水晶。工业有机械、电器、化学、建材等。合九铁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天柱山、太平塔、石牛洞、吴塘堰等。

人文历史

春秋时期,舒州系皖国封地,为皖国所辖、皖国都城,安徽省简称皖,即源出于此。东汉献帝初平末年(公元193年),庐江太守陆康为远避战乱,将庐江郡治迁至皖县城。此后,袁、曹、孙三家交替据有此地,皖城成为兵争的重镇。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马光祖筑安庆新城于盛唐湾之宜城并废舒州府以前,舒州为郡、州、府治所驻地隋时由熙州改为同安郡,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天柱山、桐城市以南,铜陵县以西的长江以北地区(大体为安庆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舒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同安郡,至德二载(757年)又改盛唐郡。北宋初年,称为舒州同安郡,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改为舒州德庆军(注:军,宋朝时一种地方行政单位)。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取“同安”、“德庆”首字合称“安庆”,称为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年),又升为安庆府,直归朝廷管辖,府治设在怀宁县(指今安庆潜山县,今之怀宁县,乃南宋端平年间(公元1234一1236年)所移也。)千百年来,舒州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留下了 李白、李翱、李德修、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师中、陆游等历史名人的人文遗迹。今之安徽省潜山县也有别名“舒州”。

历史沿革

熙州——>同安郡——>舒州——>同安郡——>盛唐郡(安史大乱后,唐朝忌讳安禄山的姓氏“安”)——>舒州同安郡——>舒州德庆军——>安庆军——>安庆府(府治今潜山县)——>安庆府(府治今安庆市市辖区)。

行政区划

古舒州领今天安徽省安庆市辖区的怀宁、宿松、太湖、望江、同安五县。

唐武德四年,改隋同安郡为舒州,以古舒国为名,治怀宁,领怀宁、宿松、太湖、望江、同安5个县。其年,割宿松县置严州。五年,又割望江县置高州,又改高州为智州。六年,置舒州总管府,管舒、严、智3个州。七年,废智州,望江县改属严州。八年,废严州,以望江、宿松2个县属舒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舒州仍治怀宁,仍领5个县,全在安徽境内。

怀宁县:汉皖县地。晋改置怀宁县,治今潜山县城梅城镇。至隋末唐初,仍为怀宁县。唐武德五年,分为皖城、安乐、梅城、皖阳4个县。当年,撤销安乐县。七年,撤销皖城、梅城、皖阳3个县,均并入怀宁县,仍治今潜山县城梅城镇。

宿松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唐武德四年,置严州,治宿松,领宿松1个县。七年,增辖望江县,领2个县。八年,废严州,2个县改隶舒州,仍治今宿松县城关镇。

望江县:隋开皇十八年定名。唐武德四年,置高州,旋改智州,治望江县,领望江1个县。六年,废智州,望江县改属舒州,仍治望江县城(今改名雷阳镇)。

太湖县:隋开皇十八年复名。唐武德四年,析置青城、荆阳2个县。七年,撤销青城县,并入荆阳县。八年,撤销荆阳县,并入太湖县,仍治今太湖县老城晋熙镇。

同安县:隋开皇十八年定名。大业九年(613年),迁治今桐城市区东。大业十三年,李子通攻克,城废,仍迁治今枞阳县下枞阳镇。开元间,迁治山城,又名山焦城,位今桐城市区东南。

唐初,在舒州境内废弃的州、县有严、高(智)2个州及皖城、安乐、梅城、皖阳、青城、荆阳、东阳7个县。

区位地理

舒州地处大别山南麓,南靠长江黄金水道,为吴楚走廊鱼米之乡,素称“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境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农业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春雨连绵,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季干冷,多年平均气温16.2℃。

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梅城镇)距天柱山机场和长江水运码头50公里,105国道(北京-珠海)、318国道(上海-新疆聂拉木)和沪蓉高速、合九铁路、东香高速(东营-香港)贯穿全境,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空中运输立体交通网络。距周边的合肥、南京、武汉、南昌四大省会城市均在3小时交通圈内。

人文遗迹和景点

薛家岗遗址

薛家岗古文化遗址,即薛家岗新石器文化遗址,至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位于潜山县城南7.5公里处的河镇乡利华村与水岗村交界处。该处已出土的一千多件古文物可供参观凭吊,对研究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晚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理想场所。

该遗址坐落在潜河边上,高出附近农田3-7米,为一椭圆形台地,总面积约有六万多平方米。在已经开挖过的一千多平方米方塘中,人们从土质结构上可以看到五个自然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唐、宋文化层,第三层为殷商文化层,第四、五层为新石器文化层。从四、五层叠压关系和随葬品的组合变化来看,新石器时期的潜山人,已经脱离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逐渐走向定居,并且创造了相当进步的生活、生产用具。

这里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在此定居,既便于饮水、耕作、养殖,也便于上山避灾。这一具有独特环境的定居点,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命名为“薛家岗文化”,被安徽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为我国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和生产活动之状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在舒州(潜山县城)内的天宁寨,亦发现了一处新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在五六千年前,己有另外一个氏族,在潜山定居了。

从已经出土的一千多件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来看,其石器大都经过通体精磨,刃部非常锋利。有一把石挫,光泽晶莹,可以照见人影。尤其是石刀,有一、三、五、七、九等奇数刀孔,更属国内罕见。石器有盆、碗、壶、杯等,大都为当时人民的生活用品。陶器尤为精美,有泥质和夹砂两种,外表为素面磨光,少数有弦纹、刻划纹、针刺纹、堆纹等。折腹壶、鸡冠耳手碗等,形式多样,制作甚为精细。

在这些陶器中,还有数十个球,小的中空有丸,摇之叮哨作响,大球镂有十四个对称圆孔,内有七个小丸,亦摇之有声。这些珍贵的陶器,告诉了人们,早期的潜山人已经掌握了很高的制陶技艺。出土的玉器多为装饰品。有玲成剔透的玉环、玉管、玉琼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器物中,以孔眼石刀上的红色花果图案最具有代表性。它构图严谨、线条匀称,布局优美,是薛岗氏族特有的器物。

在第三层中出土了许多具有殷商时代特征的青铜器,如箭镰等,为研究安徽省及长江北岸青铜器文化造型艺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致于唐、宋时期的文物就更多了,有唐朝的砖、瓦、当,宋代的瓶、碗、纺锤等许多生活用品,这说明此时的潜山人己具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技能。

天柱山

位于古舒州(潜山县)境内天柱山是安徽之源,中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2011年5月5日批准)、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中国最早五岳之南岳(古南岳)。

天柱山东临长江,西连大别山,雄峙江淮。风景区面积82.46平方公里,境内山奇水秀,古迹众多,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因主峰雄伟峭拔如“擎天一柱”而得名。古为皖山、皖公山, 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据《史记.封禅书》载,公无前106年,汉武帝南巡,登临天柱,封为“南岳”。至公元589年,隋文帝开拓南疆,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天柱山仍以古南岳而受人仰慕。天柱风光,雄秀兼备,四十五峰各有千秋 。 这里处于南温带和北亚热带的交汇地带,动植物种类丰富 ,珍贵植物有香果树、红豆杉、天女花,特别是成片的珍珠黄杨与云锦杜鹃 ,伴生于海拔千米地带,形成高山特殊的景观。珍贵动物有花面狸、琴鸟、四声杜鹃、娃娃鱼等。天柱山有很多文物古迹。

山谷寺(三祖寺)

三祖寺,一名山谷寺,又称乾元禅寺,坐落在舒州西北9公理处的谷口凤形山上。凤形山,唐宋以来人们习惯称之为三祖山,这里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柱山的南大门,环境清幽,景色怡人。三祖山一峰独秀,翠黛苍郁,东西两侧岗峦逶迤,向南蜿蜒伸展,对三祖寺呈环围合抱之势,使山前形天一个天然谷口。清澈甘冽的山谷流泉从三祖山西侧谷底潺潺流出,滚珠嘎玉,泠泠有声,向南经谷口汇入潜河。宽阔的潜水河像一条洁白的玉带,自西向东轻盈舒展,系于山前。河水清涟,波光粼粼,映现着青山塔影。水光山色,浑作一体,构成了谷口的独物风貌,成为天柱山风景名胜的重要一景。

山谷寺始建于梁武帝时,为高僧宝志禅师首创。相传:南朝梁时,白鹤道人、宝志和尚两人都想在此建道场,梁武帝命他两各施法宝识地,得者居之,道人放白鹤,和尚抛锡杖,鹤飞在前,将落地时被锡杖飞来声所惊,止于他处,锡杖卓立此地,宝志即在此建寺。大同二年(536年)武帝萧衍赐名为山谷寺,佛教二祖曾在此驻锡,境内三祖寺系禅宗三祖祖庭,佛教禅宗在中国的第三代祖师僧璨禅师在此圆寂,肉身葬于寺后小丘上,后人又称为三祖寺。 寺院内觉寂塔俗称三祖塔,建于唐玄宗时,塔下藏三祖舍利百粒,代宗大历七年,赐号曰觉寂,塔高六丈,七层八面,结构精巧,壁雕佛像栩栩如生,北有石级可登,外旋中空,螺旋而上。每层有四门相对,两虚两实,虚实分设。游人登塔,常被虚实所迷。

建寺1500年来,这里道教、佛教文化几度辉煌,鼎盛时期有“三千道人八百僧”之说。现今寺门上高悬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山谷寺”匾额。佛道寺观达3600余间,现为全国重点对外开放寺庙。

石牛古洞

石牛古洞位于天柱山脚下、三祖寺西边的山谷里 ,谷中大石累累,溪水潺潺,苍松翠柏,紫峰白云,风光秀丽。山谷腹部有个露天巨洞,洞前有一巨石,重约百吨,状如一头水牛卧于溪涧边,在石牛旁有两崖相接,葱茏植被填补了其间的空隙,构成了不是洞的洞门,从石牛后面看似石牛归洞,故称“石牛古洞”。据《潜山县志》记载:如牛的大石有两处,一在上游,巨石如牛伏溪底,借流水为浴,仅留腹背在外,水经其腹侧,人行其肋上,有两只天然牛蹄印嵌于近脊背处。一处在下游数十米,大石酷似牛的全身,头、背、腹、腿,线条分明,单个地跪卧溪畔,状如饱饮清洌泉水之后,昂首醉赏松竹交翠美景,谛听三祖寺里钟鼓之声。

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牛郎把牛放在银河岩上,就迫不及待地和织女到天柱山上幽会去了。神牛看见风光秀丽的天柱山下,地旷人少,男女老少垦荒耕种,十分艰辛,顿现勤劳本性,就悄悄下凡,来到天柱山帮助人们垦荒耕地。由于牛郎织女十分迷恋天柱山的景色,一连几天乐不思蜀,王母知道后,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将将牛郎织女押回天庭。然而神牛眷恋人间美景,不愿重回天庭,于是遁迹山林,没入千年古洞,变成了石牛。神奇、勇猛、倔强的石牛便被传为千古佳话。

古往今来,维妙维肖的石牛令南来北往的游客叹为观止,写下了许多赞美石牛的诗篇。明代诗人罗庄赞曰:“天生好景在人间,阆苑蓬莱奚足贵”。清代诗人丁珠在《石牛古洞》一诗中赞美石牛是“一品神仙”:“古洞悠然小洞天,石牛得此本无全。谁迎紫气谁能杖,不粪黄金不受鞭。齿洁无劳临水漱,心闲唯爱枕云眠。千秋山谷真知己,信是烟霞一品仙。”

石牛经过风风雨雨,走过了数千年,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文革”中,愚昧无知的山民把石牛当做“牛鬼蛇神”,炸去了石牛的头,只留下了残缺不全的牛身。

唐宋以来,李白、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柬之、留正、张同之等都酷爱潜山山水。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的意愿。在舒州(今潜山县)任团练副使的苏东坡想定居潜山,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卜居为终老之计”。黄庭坚更是把自已当成潜山人,他特别喜爱石牛古洞的林泉之胜,自号山谷道人,常骑在石牛背上读书,让宋代第一画家李公麟为他画“黄山谷坐牛图”,刻于崖壁之上。他在山谷筑室读书,写下了十几篇歌颂潜山山水的名篇诗作,在《题潜山》一诗小序中满怀深情地写道:“余家潜山,实为名山福地”。后人为纪念他,在其读书处建起了“涪翁亭”。

黄庭坚游历潜山过程中,最令他流连忘返的是“石牛古洞”。

置身“仙境”的黄庭坚,面对诗崖,感慨万千,写下了《题山谷大石》、《题山谷石牛洞》、《书石牛溪大石上》、《题青牛篇》等多篇诗文。他在诗中抒发了当时的心情:“郁郁窃窃天官宅,诸峰排霄帝不隔。六时谒天开关钥,我身金华牧羊客。羊眠野草我世间,高真众灵思我还。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驾我山谷路。”陶醉于石牛古洞的黄庭坚,虽身处世间,却已思接千载。人生的痛苦、仕途的艰辛、旅途的劳顿都已统统抛开,石牛古洞就是心中唯一让他快乐的世外桃源。他经常骑着青牛,像仙人一样优游在山谷林泉之中。

孔雀东南飞旧地

在舒州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迷人的传说,发生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1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从舒州府(今安徽潜山县梅城)出发,沿梅河西岸向东南行4.5公里,便是焦仲卿的故乡-----焦家畈。焦仲卿为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内一小吏,娶聪明美丽的民女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凶狠的焦母不容兰芝,以种种借口逼迫焦仲卿将刘兰芝休弃,焦、刘二人被迫分离。离别时,两人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于是,兰芝在家兄逼迫再嫁时投水自尽,焦仲卿得此消息,也自缢于庭中树上。后来焦刘两家将二人合葬于华山,墓旁种有松柏、梧桐。树木间枝枝相盖,叶叶相连,常常有鸳鸯鸟飞落其间,仰头相啼,如泣如诉达五更。在今小吏港老街东侧的华山岗上可见新修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墓,人们习惯称之为孔雀坟。

如今的焦家畈,早已不见当年小吏的踪迹,但从一些老人娓娓的讲述中,从孔雀台、小吏港及一些民间习俗里,仍强烈地感受到人们对焦、刘的怀念,焦刘二人名字早已溶入了这片山川、河流。尽管焦家畈已没有焦家后代,但焦家畈的地名一直保留至今。小吏港也是因焦仲卿曾是府中小吏而得名。孔雀台更是纪念焦、刘二人的建筑。在今小吏港的下街,可见当年孔雀台的遗址。据史料记载,这座孔雀台始建于唐朝末年。初建时为土台,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规模最大时有几十间房屋,占地百余平方米。台为上下二层,砖木结构。台内侧门上有焦仲卿、刘兰芝画像。逢年过节,常有外地名班名角来此演出,唱唱“仰头相对鸣,夜夜达五更”等有关焦仲卿、刘兰芝忠贞爱情的戏文。在焦、刘的故乡习俗里,人们把折磨媳妇的恶婆婆叫“焦八叉”,把受苦难的媳妇称作“苦芝子”。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一古老的爱情悲剧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读者,这凄丽的故事曾被改编过越剧、弹腔、黄梅戏等多种剧本,深受人同喜爱。遥想当年,潜山何等繁华。县城为庐江府府治和皖县县治所在地,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今日潜山,在改革开发的新形势下,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城内高楼林立,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孔雀东南飞的故乡正在皖西南崛起。在今城区东南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雕塑-------《孔雀东南飞》。这座造型优美的雕塑,为古老的文明县城增添了艳丽,同时也在向后人诉说着那震撼世人的千古绝唱。

古爱情绝唱《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最伟大的长篇叙事诗,被誉为“长诗之圣”。我县小市港就是故事的发生地。古镇小吏港,历史上曾名焦吏港、晓市港、小市港,旧志载“以汉庐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汉代就有其址。 小吏港位于皖水中游,距安庆市5 0 公里,抵天柱山风景区8 公里,与潜山县隔河相望。旧时分上街、中街、下街。今称旧时的三街为老街,新建的区域为新街。 古时,小吏港为水运港口,又是官道驿站。设有各种商行、货栈、店堂、饭铺、旅馆、赌场、澡堂、作坊五百余家,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火辉煌,常年人声鼎沸,喧嚣热闹。最具盛名的是竹簟行,上达三江,下抵苏杭,客商云集,把外埠的货物带到小吏港,把小市的特产斑竹簟销往全国各地,日成交额高峰达数万条。

小吏港遗有大量《孔雀东南飞》遗迹,镇东一华里有一个村庄名刘家山 ,是《孔雀东南飞》女主人公刘兰芝娘家所在地。刘家山有一口古井曰“苦水井”,相传刘兰芝作姑娘时,在此井汲水,井水清澈甘甜,兰芝死后,井水变苦,无法饮用,故称苦水井,后百姓将其填平。古镇西,一河之隔是焦家坂,焦家坂内有一村庄名焦家园,是焦仲卿家所在地。汉时,小吏港、刘家山焦家园同是庐江郡辖地。今小吏港、刘家山属怀宁县,焦家园属潜山县。 小吏港镇东有一山岗,曰花山。“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古时“花”、“华”通用,花山即华山。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在花山上。焦、刘合葬墓,当地群众称为“孔雀坟”。三十年代初期,墓前还曾有古青砖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节和腊月都有大批群众到此焚香祭祀。八十年代,怀宁县人民政府对此墓进行了修缮,用大理石制作了墓碑,碑文曰“汉焦仲卿刘兰芝之墓”。 距“孔雀坟”不远有“望雀墩”,墩上原建有“望雀亭”。相传刘兰芝死后,当地人们筑墩建亭,逢年过节,携老带幼,攀墩登亭,祈盼孔雀归来。 . 古镇东有一庙,名“相公庙”,为纪念焦仲卿焦相公所建。有一座桥名“兰芝桥”,为怀念刘兰芝所建。 小吏港还有一个名闻遐迩的古建筑——孔雀台,与南京凤凰台、武汉黄鹤楼并称为“长江流域三大精灵”。“到安庆必登塔,到小市必登台”。孔雀台亦名万年台,相传是焦仲卿、刘兰芝定情的场所,后人为歌颂纪念这一对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男女青年,筑台以示怀念,故而得名。据碑文记载,此台始建于唐末,为一土墩台。元朝在土墩上搭了竹棚,上盖竹簟。明朝永乐年间,台基用石条砌筑,台身是砖木结构。到清朝,则修缮成气势恢宏的古戏台。各行业都在特定的日期,相邀戏班在孔雀台演出,少则几日,多则十天半月,这也是小吏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孔雀台四周有一组古建筑群,台右是振风亭,又名化纸亭、字纸亭,系砖砌五层宝塔,塔心是焚烧字纸的场所。小吏港遗风,凡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可随意扔,街道上有专人拾起丢弃的字纸,虔诚地送到字纸亭焚烧,表现出当时人民对文字的尊重和敬仰。遗憾的是“孔雀台”及周围古建筑毁于“文革”期间。 距小吏港东一华里地,是著名的新石器遗址“王家山遗址”。距小吏港北三华里地植有著名的“乾隆牡丹”,年代久远,花盘硕大,最著特色的是一株枝上盛开几种不同颜色的花,每年牡丹盛开之时,观赏游客数以万计。

目前,当地政府和人民正抓紧恢复《孔雀东南飞》遗迹原貌,旅游部门将小吏港列为安庆——天柱山旅游线路中一个旅游景区。不久的将来,《孔雀东南飞》将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成为皖西南又一亮丽的旅游景点。

三国时期南国佳丽——二乔故里

大、小二乔,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也。父乔国老德尊于时。大乔国色流离、资貌绝伦。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术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举攻克皖城。皖城东郊,溪流环绕,松竹掩映着一个村庄——乔公寓所,后人称之为乔公故宅。乔公有二女国色天香,又聪慧过人,远近闻名。因遣人礼聘,得邀乔公允许,送入一对姊妹花。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韵事。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按照传统观点,堪称郎才女貌,美满姻缘了。作为艳名倾动一时的美女,江东二乔很自然地成了文学艺术的对象。最早而著名的作品当推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乔公故宅的后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传二乔姐妹常在此梳妆打扮,可谓“修眉细细写春山,松竹箫佩环”。每次妆罢,她俩便将残脂剩粉丢弃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胭脂香了。于是,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称。有诗曰:“乔公二女秀色钟,秋水并蒂开芙蓉”。

颂扬舒州的诗歌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唐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7: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