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舒巴特 |
释义 | 舒巴特,C.F.D.,christian Friedrich Daniel Schubart (1739~1791) 德国诗人 音乐家 舒巴特的政论文发表在《德意志纪事报》 (1774~1778) 和出狱后办的《祖国纪事报》上。论文涉及当时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他揭露宫廷强制征兵,贩卖德国青年给外国当炮灰,谴责黑奴买卖,赞扬北美独立战争,欢呼法国大革命,支持波兰独立运动和俄国农民起义。他提倡民族自尊,讽刺贵族和市民中盲目模仿法国的“法国热”。他的政论文笔锋犀利,形式多样。 舒巴特的诗作有 800多篇,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和浓厚的民间风格。他在狱中写的《王公墓室》(1780)、《行乞的士兵》(1783)、《海岬之歌》(1787)等诗篇对封建暴政进行了强烈的指责。《神话》(1774)一诗触犯了教会,被斥为渎神之作,在奥格斯堡当众焚毁。舒巴特早在赫尔德和歌德提倡民歌之前就用民歌体写诗。1753至1756年间写的《成衣匠之歌》具有民间幽默感,后被阿尔尼姆和布伦坦诺收入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1806~1808)中。他的《施瓦本农夫之歌》因其浓厚的民歌气息而脍炙人口。《鳟鱼》(1782)写得象一首地道的民歌,因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重新配曲而举世闻名。诗人在狱中写的一些动人的政治抒情诗如《囚徒》(1782)、《菩提树》(1783)等,抒发了他被囚禁后的悲愤心情。 舒巴特攻击贵族,但推崇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欢迎法国革命,但反对在德国实行这种革命。他在代表作《王公墓室》中表露出对“好王公”的幻想。他的政治目标是开明专制。 舒巴特大胆批评宫廷和教会,他在受迫害的一生中表现出坚强的精神,这都鼓舞了年轻一代,尤其是对席勒年轻时期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席勒的《强盗》就取材于舒巴特的短篇小说《关于人心的故事》(1766),《阴谋与爱情》取材于《海岬之歌》。席勒这两部剧作直接批判了当时的封建暴政,标志着狂飙突进文学有了质的飞跃。舒巴特为这飞跃开辟了道路。 舒巴特是当时全德知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歌曲作者,常为自己的诗歌谱曲。他写的《论音乐美学的思想》(于作者辞世后1806出版,虽然只不过是一部音乐通论式的著作,音乐美学这个概念被沿用下来,Aesthetics of music)。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