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枢府瓷
释义

介绍

枢腐瓷又称卵白釉——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好似鹅卵色泽,故名,元代景德镇窑始烧,元代军事机关枢密院在景德镇订烧的卵白釉瓷,在印花花卉间印有对称的“枢府”二字款,卵白釉瓷延烧到明初。

来历

到元代瓷器,人们自然会想到元代青花,实际上,元代创烧的卵白釉瓷也是朝廷定烧的一种高档瓷器,在当时极富盛名。卵白釉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卵白釉深受元代朝廷的喜爱,常命景德镇窑烧制供官府使用,“有命则供,否则止”,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卵白釉又称之为“枢府”釉。

在元朝制瓷工艺取得许多成就当中,枢府釉瓷器是其中的一种。枢府釉瓷就是一种介于白釉或青白釉色调的瓷器,它与一般玻璃釉白瓷和青白瓷最大的不同是,一般白瓷和青白瓷上的玻璃釉是一览无余的透明釉,枢府釉温润而不透明,由于釉色类似鸭蛋壳,故人们又称为卵白釉瓷。称这种瓷器为“枢府”釉,主要是生活在元朝和明初的曹昭,在洪武时期写的《格古要论》一书,该书《古饶器》条中说:“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曹昭是看到了印花中有字样的瓷器而写的。后人相沿成袭将此器称为枢府釉瓷。曹昭根据所见实物而给予相应的称谓没有错。而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将其专门列为一个条目,称为“枢府釉”则没有根据。一则考古工作者历年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至今没有发现专门烧枢府瓷的窑址,二则“枢府”是院的简称。它的职能绝对不能去管景德镇的一种瓷器烧制的作坊,枢密院更不可能到景德镇去办窑。枢密院这个机构历史很早,唐朝代宗李豫时期就开设枢密使,由宦官管理,主要接受臣僚的表奏。到五代时期的后梁设置崇政院,后唐改设枢密院。宋代继续有枢密院,权力很大,成为最高国务机构,重大军事行动、边防要塞、民兵、军马、对外交涉的外交事务都由它管,与中书省平起平坐,称为“二府”。辽代管理兵部衙门称“北枢密使”,管理吏部的衙门称为“南枢密院”,管理汉人地区兵马大事的称为“汉枢密院”。元代枢密院主要掌管军事机密、边防、军队调遣、武官升迁及宫廷禁卫等事务,秩从一品。蓝浦说:“元之进御器,民所供造者,有命则陶,土必细白腻,质尚薄。式多小足印花,亦有戗金五花者;其大足器则莹素。又有高足碗,蒲唇弄弦等碟、马蹄盘、耍盂各名式。器内皆作‘枢府’字号,当时亦仿造,然所贡者俱千中选十,百中选一,非民窑可逮。”专门烧枢府瓷的单独的枢府窑是不存在的,但从众多枢府类型的卵白釉瓷器分析,景德镇生产枢府釉瓷器是浮梁瓷局管辖下的官窑作坊,生产多种产品,其中就包括枢府釉瓷。“有命则陶”说明这种官窑不是常年生产,上面有令下来就开窑生产,可烧制宫廷用瓷,如瓷印有“太禧”字样的瓷器,是为元代皇宫太禧宗禋院专烧制的。有“枢府”字样器是为枢密院烧制的,还有为其他官府烧制的。品质优秀,“千中选十,百中选一”,官府挑选以后才在民间销售。民办瓷窑作坊也有仿制,所以枢府釉瓷器下来不少。

传世

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景德镇制瓷工艺取得突出成就是主要表现青花、釉里红、枢府釉(卵白釉)、白釉、红釉、蓝釉等瓷器品种上。其他还有龙泉青瓷、德化窑的白瓷、青白瓷、潮州窑瓷器等。北方的磁州窑、钧窑、霍县窑等。元朝陶瓷手工业能得到发展,主要是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的基础。唐宋以来陶瓷工艺积累的经验。在忽必烈时期放弃改农为牧,对密集城镇血腥的掠夺杀戮政策,制止破坏生产,实行汉化政策,发展农业,重视手工业和商业,鼓励扶外贸易的结果。景德镇得天独厚,出现“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局面。

根据景德镇考古工作者的调查研究,枢府釉(卵白釉)类型的产品在景德镇南岸的刘家坞,调查中发现内壁印有“枢府”的折腰碗和小足盘。高足杯内壁印有五爪龙纹。北岸出土的瓷器造型上和南岸虽然比较接近,但是壁多垂直,内壁没有款识,龙只为三爪、四爪,当为民用商品瓷。品格很高,有五爪龙的瓷器应该是宫中用瓷。按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制定的服色等第,……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见当怯薛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惟不许服龙凤文,龙谓五爪二角者”。北岸窑的产品在民间流散最多。元代枢府釉类型的瓷器在各地出土和民间收藏数量相当大,北京故宫挖掘地下工程,在元代地层中就出土有枢府釉器残片,北京元大都考古发掘和工程施工中枢府釉类型瓷器出土不少。北京小红门发掘一座元大德九年(1305年)张弘纲墓出土有枢府釉瓷器。大德是元忽必烈以后元成宗铁穆耳的年号,大德九年距忽必烈开国年号至元八年只有34年。属元朝前期。安徽翕县1984年发现一窖藏出土109件带枢府铭文的瓷器。1987年杭州出土26件枢府釉瓷器,其中有一件带有“福禄”铭文的作品。上海青浦县元任氏墓、江西高安窖藏、乐安窖藏、河北磁县南开河沉船、河北保定窖藏、新疆伊犁霍城等地出土枢府釉瓷器数量相当可观。外国新加坡富康宁遗址出土大量龙泉青瓷的同时,也出土有枢府釉瓷器。菲律宾出土许多中国瓷器,其中就有卵白釉的枢府类型的瓷器。在新加坡居住的一位退休的昆虫学教授,雇人在印度尼西亚挖掘古坟,将挖出的瓷器送到他家,他的家收藏各个时期各种各样的中国瓷器,其中就有枢府釉瓷器,他在新加坡也登广告欢迎收藏中国瓷的人到他家去购买。他雇的印尼士人还在为他不停地挖掘。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前后打捞上来1.8万件瓷器,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枢府釉瓷。这证明在元代,枢府釉瓷加入到对外贸易的行列,输送到海外各国去的实例。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都收藏有“太禧”铭文印花作品。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有“枢府”、“福禄”铭文的作品。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有“昌江”铭文瓷器。中国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东卫”铭款的印花盘。在其他一些艺术馆、收藏家和文物商店里也常看到枢府釉瓷器,有的还有印花暗龙,形体相当大的精品。

等级

元人尚白,枢府釉瓷器大量生产与元人尚白的习俗有密切关系,以蒙古贵族为主的封建政权,和其他时代汉人政权一样,整个社会有层层阶梯,枢府釉也分为不同的等级。

第一,等级最高、质量最精美的枢府釉瓷器,以皇帝为首的宫廷御用器,表现宫廷艺术的气质。如装饰有龙凤纹样,尤其五爪龙纹、戗金龙纹、有福寿、万寿、福禄、太禧等铭款的作品。从工艺特点来看端庄敦厚,典雅大方,胎体洁白致密,釉层较厚,温润如玉,作工精巧,一丝不苟。《元史》记载:职官“器皿(应该包括酒具、茶具、饮食具等——引者)除鈒造龙凤文不得使用外,一品至三品许用金玉。”各级臣僚的服饰也有严格规定,生活用具也一样,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春正月丁亥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有“太禧”字样铭文的作品也应属这一类。“太禧”太禧宗禋院掌御殿朔望岁时讳忌日震禋享礼典,权力很大。“太禧”盘类作品一般都配有龙纹,所以可以推定这是枢府釉瓷中等级最高的器物。它们的工艺制作完全按照宫廷艺术严格的等级标准要求来作的。加之宫廷生活中白袍服、白仪仗帷幕、白旌旂、白琉璃砌的龙床,重大国庆节日举国皆白的气氛,枢府釉瓷器基调为白的白色,或青白色的精美瓷器,受到重视的程度,超过其他品种。 第二,特定的官府衙门专用器,生产得最多的是枢府釉瓷器,在器物内里趁坯体湿润时,用印模压印出缠枝花卉,在花卉中出现“枢府”二字,花纹主要是植物类缠枝花卉。大英博物馆收藏一件印有枢府字样的盘,印的是飞凤纹,这是很特殊的,龙和凤都是皇帝皇后的象征,等级最高,在封建等级制度最严格的元朝,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也不敢僭越,为什么这件作品上有凤纹?估计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宫廷订烧,专供皇帝作赏赐的特殊御用之物。因为元朝政府规定“御之物,不在禁限”。一个是这类瓷器在限制龙凤纹样使用范围法规颁布以前烧制的。“东卫”字样,是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用的专称。这也是特定官府用瓷,今后还可能发现更多的特定官府使用的作品。因为龙泉青瓷等窑系的产品上还发现有“使司帅府公用”刻铭的盘。

第三,贵族及社会上层使用的枢府瓷。那些饰三爪、四爪龙纹的器物应该是宫廷、亲王、贵族类显赫类人物使用的。还有“王”、“玉”、“德”、“国用”、“江夏”等特殊铭款的器物。这上面的字一定是很有身份的人家,可能是某些贵族通过一定途径去订货而要求将这些字印上去的。还有一些没有任何铭款,但工艺水平相当高,花纹相当瑰丽的作品也应属于这个等级。

第四、普遍商品用瓷。枢府釉瓷既然是生活用具,是手工业产品,作坊一建立就要不间断地生产。前三种需求量必然有限,而且封建官府掠夺性很强,经常是订烧,或到作坊中挑选都是不给钱,或象征性的给一点钱,这就使得作坊根本就不能维持正常生产运作。要良好运作必然要使产品投放市场,收回资金供作坊开支。事实上民间流传的枢府瓷器数量相当大,城市文化遗址如大都遗址的发掘就出土不少。还有墓葬、窖藏、航海线上船舶停靠的港口遗址。如韩国新安海底沉船,瓷器销售的目的地,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都出土有枢府釉瓷器。这类瓷器工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水平很高,有刻花、划花、描彩、镂空、捏塑等装饰。大多数是质量不如前三种,一般都光素无纹,胎体也不如前三种细腻,釉层较薄,釉色白度不高,发灰而显浑浊。

特征

枢府釉瓷胎体特征。这类瓷器属白胎,白度虽然不高,但致密坚实。一般日用器皿作的较厚,较敦实。底足外沿露胎部分有浅浅的火石红现象。相比之下宋元时期的青白瓷胎体要薄得很多,许多作品精细灵巧,烧法程度比枢府釉好得多。

釉的特征,枢府釉是白釉,白度不高,有的微微闪青,有的微微闪黄,像鹅蛋壳的颜色,所以人称卵白釉。釉色很均匀明净,通体一致,多数不开片,只有少数作品局部位置开片。釉质虽然细润。但玻化程度不高,不透明。相比之下,青白瓷的釉青绿较明显,是一览无余的透明釉,玻璃质强。枢府釉面光泽弱,光泽呈半木光,这些情况导致不透明。往往是一件青白瓷器物在积釉的地方又青又明亮,很容看清胎骨。硅酸盐科学工作者对枢府釉、青白瓷、青花钴瓷的釉灰含量作了测定,枢府釉含灰为6——8%,青白釉为17——20%,青花瓷为9——11%。同时的三种瓷器烧成温度都控制在1280±20℃,青花瓷烧结最好。釉面显色效果与青花(钴蓝)十分和谐,所以元青花很漂亮。枢府釉有些欠火,釉面玻化程度不高,故呈木光。青白瓷有点过烧,釉层透明,光泽明亮,有大量流釉堆积在底部,呈过烧状态。

在新加坡看到福康宁文化遗址出土很多枢府釉瓷,有的器形较小,有的器形相当大,胎体原料,质地相当好,但大件胎厚的器物比较粗,手感很清楚,明显生烧,釉光发木光,但手摩触并不刺手。原来以为是地下深埋浸蚀的结果,但同时出土的青白瓷并不是这样,光滑明亮,这些现象和上海硅酸盐科学家的分析完全一致。

第三,器物种类和造型特点,器物种类和青花瓷器一致,多数是日常生活用具,如侈口深腹碗,造型特点是口微侈,唇沿较薄,腹体深而宽,平底,胎体厚实,坚固耐用,圈足较小而厚,足底中心有镟挖足时在底心留下一个“脐带状”的小突起。

元代“枢府”瓷制作规整,品质优良,多有印花装饰,纹饰题材以云龙和缠枝花卉纹为常见,因“枢府”釉属乳浊釉,故纹饰不太清晰。“枢府”瓷与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显得尤为精致,修足规整,足底无釉,底心有乳钉状凸起,胎体厚薄适中,是至今所知元代官用之器的名品。

长期以来,因“枢府”瓷传世品极少,元代“枢府”瓷仅为文博界所了解认识,1982年在安徽省歙县曾出土一批窑藏元代“枢府”瓷,其中有折腰碗、盘,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元代“枢府”瓷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引起了国内外陶瓷界的极大关注,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看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著名古陶瓷鉴定家李辉柄说:“元瓷珍品的不断发现,逐渐纠正了因长期缺乏考古资料而形成的元瓷量少质粗的偏见,改变了陶瓷研究中重宋、明而轻元的倾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3: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