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寿阳竹马 |
释义 | 寿阳竹马,又称“寿阳大竹马”。寿阳竹马既有高跷的魁伟高大,又有竹马的彩饰造型;既有人们熟知的戏剧人物故事,又有刀枪剑戟的激烈拼杀。列入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信息所属地区: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 文化遗产名称:寿阳竹马 遗产编号:Ⅲ-8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寿阳县文化馆 遗产级别:省 历史渊源寿阳大竹马是武术之乡平头镇郭家沟村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它起源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于一身。其内容最初表现的是关公和周仓的打斗场面,后来增加了《三英战吕布》《虎牢关》等多种戏剧中的武打人物。过去它和当地平头沟北村的《爱社》同属傩剧艺术,“大竹马”“爱社”和李家山的“圪栏队”并称三大社,主要用于到附近与阳曲交界的阪泉山(亦称阪寺山)驱邪逐疫、祀神祭天、祈求丰年。解放后,多由当地人在元宵节进城街头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表演形式据21世纪初的调查,民间尚存的寿阳大竹马戏演出剧本有《唐朝八大将》、《幽州降香》等,演唱曲调有《山坡羊》《马腔》等,接近山歌调,半说半唱,以说为主,只有武场,没有文场,根据剧情需要大多为武将角色。演员面部化妆,身着舞台服饰,前后扎竹制马架,脚踩半截高跷,并组成一组组丰富多彩的武打戏剧场面,其表演深受人们欢迎。后人改编扮演的《杨家将》,充分展示了宋朝年间杨家几代七狼八虎一门忠烈的壮士雄风! 寿阳大竹马的独特之处是,既有高跷的魁伟高大,又有竹马的彩饰造型;既有人们熟知的戏剧人物故事,又有刀枪剑戟的激烈拼杀。表演时有“上坡前倾”“下坡后座”及“马失前蹄”等高难度动作,通过表演和队列变换,在或而急促或而舒缓的锣鼓声中,马蹄铿锵,铃铛作响,马鞭飞旋,你来我往,精湛的表演把剧中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表演道具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蔑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 荣誉认证21世纪初,县里组织辅导人员多次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排练,2004年曾投资重新购置服装道具,并组织200人的表演队伍参加晋中市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二等奖。2006年参加晋中市举办的“国际旅游文化交流节”街头演出并获奖。2008年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三晋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相关李白的《长干行》中曾提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歌颂童年时代两小无猜的美好情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