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寿带鸟
释义

寿带鸟,也有人叫"紫带小"、"老白带子",英文名Terpsiphone paradisi,雀形目,鸦科,寿带属。该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野生鸟几乎完全以昆虫为食,包括蝇类、天蛾、蝗虫、螽斯、金龟、金花虫和松毛虫等,这些都是严重为害农林的昆虫,所以,寿带鸟是非常有益的鸟类。

简介

中 文 名:寿带鸟

俗名别名:白带子、长尾巴练、长尾翁、练鹊、三光鸟、绶带、一枝花、赭练鹊、紫长长尾、紫带子

英 文 名:Asian Paradise-Flycatcher

拉丁学名:Terpsiphone paradisi地理分布:土耳其、印度、中国、东南亚及巽他群岛。

繁殖方式:卵生

叫 声:发出笛声及甚响亮的chee-tew联络叫声,似黑枕王鹟叫声但较强烈。

寿带鸟捕食大量害虫,对农林业有益,是重要益鸟,故需严加保护。

属雀形目,该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它是一种美丽的森林和平原林区鸟类,羽色鲜艳,特别是雄鸟有两根非常长的中央尾羽,甚为透明,是著名的观赏鸟。

习性

白色的雄鸟飞行时显而易见。通常从森林较低层的栖处捕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亚种incei繁殖于华北、华中、华南及东南的大部地区;saturatior为冬候鸟见于广东和云南南部及西部;indochinensis繁殖于云南南部。一般甚常见于低地林,地区性高可至海拔1200米。

形态

中等体型(22厘米,雄鸟计尾长再加20厘米),有两种色型,头闪辉黑色,冠羽显著。雄鸟易辨,一对中央尾羽在尾后特形延长,可达25厘米。雄鸟具两种色型,均不同于紫寿带:⑴上体赤褐,下体近灰。亚种saturatior及indochinensis的雄鸟赤褐,仅头顶为闪辉黑色;indochinensis的赤褐色较多;saturatior具橄榄色羽冠;白色型的saturatior上体多黑色纵纹;大多数saturatior的雄鸟为白色型;incei的白色型不到一半而indochinensis几乎无白色型。雌鸟棕褐,头闪辉黑色,但尾羽无延长。虹膜-褐色;眼周裸露皮肤-蓝色;嘴-蓝色,嘴端黑色;脚-蓝色。雄鸟体长约30厘米,成年雄鸟的头、颈和羽冠均具深蓝色辉光,身体其余部分为白色而具黑色羽干纹。中央尾羽长达体躯的数倍,形似绶带。成年雌鸟羽冠较成年雄鸟短,尾羽也短,头、颈、羽冠黑色具蓝色辉光,其余羽色近似雄鸟,为赭色。眼暗褐色,喙钴蓝色,爪铅褐色。

寿带鸟身型优美,羽色漂亮,中等体型,有两种色型,头闪辉黑色,冠羽显著。雄鸟易辨,一对中央尾羽在尾后特形延长,可达25厘米。鸣声清脆响亮,特别是在清晨,尤其悦耳动听。

两种色型的雄鸟,其中央尾羽两枚甚为延长,雌鸟尾羽长度约为雄鸟的一半。雄鸟体长约300毫米,雌鸟体长约180毫米。

栗色型寿带鸟,是青年期的羽色,其背部栗红色,胸部及腹部灰白色,尾羽栗红色。白色型寿带鸟,是老年鸟的羽色,其胸、背及尾均呈白色,并杂以黑色羽干纹。两种色型的寿带鸟,其嘴壳均为蓝黑色,足趾铅灰色。

生态

寿带鸟在山区较之平原地带更为常见。喜匿栖树丛中,在东部沿海喜栖于水杉、槐树林,有时也高踞树顶上,平时飞行缓慢,而且往往仅飞短距离即停止,但捕捉昆虫时十分迅速。飞行时长尾摇曳,易惹人注目。鸣声粗噪急促。觅食在空中捕捉各类昆虫,而不在地面上。食物以昆虫为主,如:蚱蝉(Cryptotympana atra)、蝗虫卵、金龟子卵、金龟虫及松毛虫、纺织娘卵、粉蝶等。

饲养管理

寿带鸟是最难饲养的笼鸟之一。由于它取食活的昆虫,以及捕食飞行中的蛾类和蝇类,这在笼养情况下很难满足,因此多在捕获后1-3日内死亡。由于其体态美丽,国内自20世纪50年代初已多方设法饲养,到目前为止,饲养供观赏时间均不足一年。

新捕到的寿带鸟需结扎双翅,用绳拴缚其颈部,置支架上驯养诱食。最初以长的镊子夹取活动的蛾或蝇等,在其嘴前方晃动诱食;同时以生肉及少量的黄鹂混合粉料涂抹在其嘴边,也可用小毛刷子或毛笔等物蘸取混合饲料的汁液涂于其嘴上,使能开始进食。但是,必须将新捕到的寿带鸟放入较宽畅的鸟笼内,其笼外罩挂窗纱,笼底开洞接有捕蝇笼,捕得的蝇类可直接送入寿带鸟的笼内供它捕食。同时,可将死的蝇蛾插在竹扦上伸入笼内晃动引诱它啄食。经过1-3天诱喂后,可在其笼内供给面粉虫及死蛾或死蝇以及肉类等混合饲料,使它可以逐渐取食。当已接受死虫和混合饲料后,粪便及精神正常的寿带鸟,其饲料为生肉末、黄鹂混合粉料及面粉虫。笼舍需温暖而通风,冬季室温要在18-25℃。若能设法获得尚未离巢的雏鸟进行人工育雏和驯养,其效果将会更好些。

家庭笼养的寿带鸟大部分都是由捕捉到的野鸟驯养的,饲养寿带鸟应该使用较为宽畅的鸟笼。因其尾长,为了保证羽毛的美丽,驯熟后可采取架养的形式。寿带鸟属软食鸟类,除了活的昆虫之外,可供给面包虫及死蛾或死蝇以及肉类等混合饲料。笼舍需温暖而通风,冬季室温要在18-25℃。若能设法获得尚未离巢的雏鸟进行人工育雏和驯养,其效果将会更好些。寿带鸟是最难饲养的笼鸟之一,由于它习惯捕食活的昆虫,以及捕食飞行中的蛾类和蝇类为主食,故在笼养情况下很难满足其野生食性,因此多在捕获后1~3日内死亡。由于其体态美丽,鸣声悠扬,我国动物园自50年代初已多方设法饲养,到目前为止,饲养展出最长时间均不足一年。

新捕获的寿带鸟,首先结扎其双翅,用绳索系其颈部,置于支架上驯养绣食。最初以长镊子夹取活动的蛾类或蝇 类等昆虫,在其嘴前方晃动诱食;同时以生肉末及少量的黄鹂混合粉料用水调成粥状,不时将此粥样饲料或其汁液涂抹于嘴边,此时因性急躁而口干欲饮水,故很易吸食这些饲料汁液。

经人工耐心诱食,便可开始进食少量人工饲料,而耐过最初驯养诱食阶段,但必须在其自动啄食后,方可停止人工诱食和涂抹人工饲料。有人曾将新捕到的寿带鸟放入较宽大的鸟笼内,其笼外罩以窗纱,笼底开足够大的洞接通捕蝇笼,使蝇类直接进入寿带鸟的笼内供其捕食。此时也可以将死后不久的蝇蛾等昆虫插在竹扦上,伸入笼内晃动引诱啄食。经过1~3天诱食后,可在其笼内供给面粉虫等昆虫,也可供给肉类的混合饲料任其取食。总之,捕获后的寿带鸟,虽经精心驯养诱食,其成活率很低,能达到半数成活已属最佳效果了。

已适应人工初驯的寿带鸟,其饲料应以生肉末,黄鹂混合粉料及面粉虫为主食。应饲养在较为宽大鸟笼,以适应其飞舞。冬季饲养室温18~25℃为宜。若能从巢中获得寿带鸟,进行人工育雏,可能会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紫寿带鸟

中等体型(20厘米,雄鸟计尾长再加20厘米)的黑色而具冠羽的鹟鸟。雄鸟与寿带的区别在翼及尾黑色,背近紫色。雌鸟似雌寿带,但头顶色彩较暗且无金属光泽。虹膜深褐;眼周裸露皮肤蓝色;嘴蓝色;脚偏蓝。繁殖于日本、朝鲜及台湾;越冬在东南亚。指名亚种繁殖于台湾,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部。亚种periophthalmica 繁殖于台湾东南部的兰屿岛。一般甚常见于低地林,地区性高可至海拔1200米。白色的雄鸟飞行时显而易见。通常从森林较低层的栖处捕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

繁殖

繁殖初期,雄鸟站在树枝上,清晨就唱出占区求偶的歌。一周后开始营巢。巢多筑在小乔木主杈上,位置不高,不甚隐蔽,常遭天敌和人为破坏。巢相当秀气,巢口圆,底部尖,呈一倒圆锥体,外壁系由植物花序、苔藓、羽毛、棉花、蜘蛛网纺织而成,内壁是由细草根、草茎、草叶、树皮纤维和苔藓构成。一般外径7.6-9.0厘米;内径6.4-6.8厘米;深3.2-3.5厘米;高6.4-6.8厘米;深3.2-3.5厘米;高6.4-8.3厘米;距地高1.2-1.61米。一窝产卵2-4枚。卵的短径为15.5毫米,长径21.6毫米,重量为2.1-2.5克。卵呈椭圆形,色驼灰,其上布有栗色斑点。也有异色卵,呈黄白色或灰黄白色,被有浅褐色点状斑。雌雄鸟均孵化育雏,孵化期12-14天,留巢期10天。

寿带鸟在人为干扰下极易弃巢,特别是在产卵初期,弃巢之后在原巢附近重新筑巢。寿带鸟领域性极强,其它鸟进入其巢区,它们立即追赶,直到驱走为止。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布

别名较多,如绶带、紫带子、白带子、长尾鹟、一枝花等。夏季遍布我国东部及南部,包括东北及华北、江苏、四 川、云南、广东、甘肃,以及东南沿海各剩寿带鸟的羽色有白、栗两种色型。白色型和栗色型的寿带鸟,其头部及颈部羽色均呈蓝黑色,有金属闪光;头顶具有蓝黑色枕冠;眼围裸露区较宽阔,呈亮蓝色;嘴基甚宽,适于捕食飞虫。

相关纪录片

《马达加斯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8: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