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荀子》
释义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先辈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世代中国人通过经典阅读而汲取了多方面的营养,传承了中华文化,创造了新的生活经验。经典阅读在今天仍然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保持民族自信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先秦诸子的哲学辩论,“皆务为治也”,即围绕着如何治国平天下而展开的,他们思考的问题和提出的应对之策,对今人也有启发和借鉴意义。《荀子》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

思想

《荀子》全书论说方面极广,张觉在他的《荀子译著》说:“纵观荀子全书,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有涉猎,且多精论,足以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的主要观点是“隆礼重法”,“尊贤爱民”。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子思和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古书“伪”与“为”相通,指心透过思虑、抉择而后作出的行动,特别是在经过学习之后,就叫做伪,也就是礼义),须要“师化之法,礼义之道”,通过“注错习俗”、“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才可以为善。荀子强调后天的学习。

从哲学上说,荀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既说明规律的不可抗御,也强调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荀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继承孔子的地方,还在于他对于礼和师法的重视,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又由于主张“性恶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荀子成为后来出现的法家的开启者。

另外,荀子在经济上主张“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无夺农时”等主张。为以后历朝历代所遵守,至今仍有借鉴之处。

在军事上,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以德兼人,反对争夺。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而要做到这些,就要隆礼贵义,好士爱民,刑赏并重。此外,还论述了为将之道,如六术,五权等。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目录

导言

劝学篇第一

修身篇第二

不苟篇第三

荣辱篇第四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篇第六

仲尼篇第七

儒效篇第八

王制篇第九

富国篇第十

王霸篇第十一

君道篇第十二

臣道篇第十三

致士篇第十四

议兵篇第十五

强国篇第十六

天论篇第十七

正论篇第十八

礼论篇第十九

乐论篇第二十

解蔽篇第二十一

正名篇第二十二

性恶篇第二十三

君子篇第二十四

成相篇第二十五

赋篇第二十六

大略篇第二十七

宥坐篇第二十八

子道篇第二十九

法行篇第三十

哀公篇第三十一

尧问篇第三十二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这是一套为广大干部编写的中国哲学经典读本。

为了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领导全国人民胜利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党中央最近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政策,号召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读书学习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关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列宁曾说:“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领导干部不仅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角度来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好读书、善学习的自觉实践和表率作用,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尚知识、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促进全党、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

后记

品读《荀子》,仿佛是同古圣先贤进行心灵对话。随着阅读的深入,对荀子的理解也不断加深,一个卓尔不群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出来。与荀子高洁的品格、过人的智慧、非凡的才情相伴随的,还有他对“为恶得福,善者有殃”不平现实的愤激,他“迫于乱世”、“不遇时也”的孤寂,他“方术不用”、“不得为政”的无奈,以及他“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的不甘。最终,荀子“怀将圣之心,蒙佯狂之色”,留下了《荀子》这部经典,无可取代地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思想史上百家争鸣总结者、先秦思想集大成者的地位。

文摘

一气呵成,令人目不暇接、思不暇想,富有逻辑力量,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文辞优美流畅,语言铿锵激越,气势恢宏壮阔,这是《荀子》一书的第三大特点。《荀子》长于运用比喻、排比等众多修辞,“文貌情用,相为内外表里”,(《荀子·大略》)通篇充满节奏感、韵律感,情与智两相呼应,善与美相得益彰,读来酣畅淋漓、欲罢不能。书中随手拈取众多古今人物事例穿插文中,不仅显示出作者厚重的知识积累,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

另外,《荀子》中的五篇短赋,以四言韵语为主,骈散错落有致,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书中还有以北方民歌形式写就的《成相》篇,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文字通俗易懂,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三、荀子思想概略

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为百家争鸣的总结者、先秦诸子学说的集大成者,荀子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荀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七雄争霸最为炽烈的时期,也是新旧交替、社会变革加剧的时期,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兴地主阶级如日中天,整个社会洋溢着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氛围。荀子在对先秦诸子思想批判鉴别、取舍发挥的同时,沿袭孔子以来儒家思想发展脉络,并顺应时代潮流将其发扬光大,为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思想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