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首山堡村 |
释义 | 首山堡村简介首山堡村位于辽宁辽阳市首山农场首山脚下,地广人稠的村情让这个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丰富的人力资源。多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性地突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当中。 首山堡村的畜牧业较为发达,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2002年,村两委班子根据国家的土地政策,在首山脚下贫瘠、低洼地上规划建立了畜牧小区,引导养殖户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首山堡村发展杨廷虎是较早进入畜牧小区的养殖户,如今他年出栏肉鸡1万余只,年收入超过万元。在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的小区内发展养殖业,他自然对养殖前景信心百倍。而象杨廷虎这样在小区内发展养殖业的30多户养殖户、猪、牛、鸡、羊等养殖动物年创产值400多万元,纯收入在30—40万元之间。 种植业一直是首山堡村的支柱产业,而当水少则旱、水多则涝的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时,调整种植结构、实施设施农业成为解决增产增收问题的当务之急。 2004年初,村集体讨论决定,大规模进行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当年,投入30万元铺设农田管网,新打7眼机电井。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该村新增经济田1500亩。 于立新、郑立新、崔广智等30多位村民率先尝到了设施农业的甜头。他们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抓住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香瓜挣钱种香瓜,粘玉米畅销发展粘玉米。而无论种什么,只要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每亩就总有超过1000元的年纯收入,这是普通大田作物所不可比拟的。 转变养殖方式,调整种植结构,将一个曾经贫穷的村子改造成年人均收入达到3559元的经济强村,同时不断厚积的村集体家底也使首山堡村敢于并乐于投资精神文明建设。整治村屯面貌,公民道德建设、普法教育……让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大改观,“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媳”……一项项公德比赛让村民的思想境界发生了大跨越。收获了物质文明的首山堡村,精神文明之花也竞相绽放。 自然资源该自然村位于树苴乡北边,距离树苴乡集镇33公里,到乡镇道路为弹石路。耕地总积2040亩(其中:地253亩),人均耕地1亩,主要种植玉米、烤烟作物。拥有林地344亩,经济林果地125亩,主要种植核桃经济林果。 农村经济2009年该自然村耕地面积253亩,林地2040亩,人均耕地1亩,共有经济林果地12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55.66万元,其中:种植收入33.4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0%;畜牧业收入11.1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0%;林业收入11.1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0%。外出劳务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4200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该自然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2010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5.0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5%。 基础设施该自然村目前已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视、通水。全组有59户通自来水,0户存在饮水困难;59户通电,无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40户: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0户。该村小组进进道路为泥土路面,村内主干均未硬化,全村没有农户建有沼气池,已完成改厕的1户,改厩的1户;装有太阳能2户;建有小水窖4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80亩。该自然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目前无居住砖木结构住房,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59户,无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2010年全自然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1辆,摩托车2辆。 特色产业该自然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2010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5.0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5%。 人口卫生该自然村现有农户59户,共253人,其中:男130人,女123人。农业人口数为253人,劳动力总数170人,从事第一产业人口50人,外出务工人数170人。以汉族为主,其中:汉族253人。2010年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0人,享受低保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59户,共计253人,参合率100%。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该村距离村委会卫生所5公里,距离乡卫生院33公里。无垃圾堆入场地。 文化教育该自然村小学生就读到九街完小,中学生就读到树苴中学。该自然村距离小学6公里,距离中学33公里。目前该自然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0人,其中小学生15人,中学生5人。 该自然村没有文化活室和图书室,也没有宣传队 村务公开该村以会议方式进行村务公开,是按季度公开,公开形式为黑板报,会议形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