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 |
释义 | 中心简介: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4年在刘新成教授的倡议下成立。该中心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为依托,由刘新成教授兼任中心主任,夏继果教授任副主任,成员包括世界史专业和中国史专业的十多名教师。打破传统的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的学科界限,将中国史纳入世界史之中进行整体研究,已逐渐成为中心的一个研究特色。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球史研究中心已初步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史研究团队,并且逐渐形成了全球史理论、中世纪欧洲与地中海世界、近现代西方文明与全球化、20世纪国际冲突、历史上的跨文化交流、全球史中的中国与世界等几个研究方向,承担了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组织翻译了一系列全球史专著。2007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一级学科框架下,报教育部备案,自主设立了二级学科全球史专业,招收培养全球史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2008年,全球史研究中心被评选为北京市科技创新平台。为了促进全球史研究与教学,中心主办了学术刊物《全球史评论》。中心还与许多外国同行建立了紧密的学术联系,努力促使中心成员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也邀请全球史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其中美国《世界历史杂志》主编杰里·本特利被聘为中心的讲座教授,定期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学。 国外成果译介:全球史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翻译引进国外的研究新成果,以全球史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历史,推动校内外、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与交流。2005年,全球史研究中心与商务印书馆签署协议,合作推出“全球史译丛”。夏继果教授翻译的《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生态的述说》(作者为美国惠蒂尔学院历史学教授罗伯特·B.马克斯),已于2006年出版,成为该译丛推出的第一部著作。该系列还包括,约翰.R.麦克尼尔的《.阳光下的新事物:20世纪世界环境史》(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帕特里克·曼宁教授的《全球史导航:历史学家创造世界历史》(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等十余种,将会陆续出版。另外北京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本中心译介的部分著作,如刘文明教授翻译的《什么是全球史》(作者为美国达特芧斯学院历史学教授柯娇燕)、夏继果教授与本特利教授合编的《全球史读本》等。 教学与研究:2006年,全球史研究中心与美国世界史学会前主席、《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y)主编、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著名全球史专家杰里·本特利(Jerry H. Bentley)教授正式签订教学合作合同,受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每年夏秋两季来我中心为研究生讲学授课,每次为期15-20天。2008年合同期满后又续签合同,2011年合同再次期满,我中心特聘本特利为学术顾问。本特利教授自受聘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以来,为全球史研究中心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每次来中心讲学,都为师生们到来了国外全球史研究的最新动态,既有全球史理论的推介,也有研究个案的剖析;在以讨论为主的互动式课堂中,既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又让大家体验了美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本特利教授与全球史研究中心的每一位同学都有着良好的互动与沟通,授课之余还指导全球史方向的硕、博研究生开题,为大家论文框架的设计提出建议,为资料搜集提供指导和帮助。另外,本特利教授还是本中心编译的“全球史译丛”和中心刊物《全球史评论》的顾问,为全球史研究中心引进和推介了很多国际学术资源,促进了本中心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球史研究中心已组织其科研团队,利用全球史这一全新视野和研究方法,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2007年刘新成教授主持的“全球化时代的世界通史体系研究”获得北京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2008年刘新成教授主持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究”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究”已成为本中心的重点研究领域,从全球史的宏观视角,以文明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单位,探寻各种文明互动的方式与共生形式,并以此来理解世界文明格局演变的特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在多元文明共存中增进跨文化交流,减少冲突,形成文明间的良性互动,推进和谐世界的构建。另外,刘文明教授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09-2011):“全球史视野中的传染病:以1918年大流感为个案的研究”。为了推动全球史在中国的发展,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探索全球史研究、交流的平台,本中心于2008年创刊了中心刊物《全球史评论》,这是国内第一份专事全球史理论与专题研究的学术性刊物,目前已出版了四辑。 国际交流与合作:全球史中心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推进本中心研究的同时,为国内学者搭建一个全球史研究的国际交流平台。 2005年10月12日-13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和美国世界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世界各国的世界通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的十几位世界史学者和来自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近二百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或摘要60多篇。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全球史的理论与方法”、“中外世界通史教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这预示着中国传统的世界史研究与教学将面临重大突破。 2009年9月21日-22日,全球史研究中心举办了“文明的互动与共生——洲际、区域和国家间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以文明的共性与个性、冲突和融合为主题,关注文明的相互影响与基础。国内外著名的世界史学者,如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François Menant、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历史教授Régine Le Jen和Stéphane Gioanni、美国布法罗大学教授Roger Des Forges、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郭方教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张勇进等等参加了会议。 2011年7月8日-10日,由世界史学会(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主办,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中心协办的“世界史学会第20届年会”在我校隆重举行,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其中包括国内200多位从事世界史或中国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在两天半的时间里共举行了100多场分组会议和12场圆桌会议。此次年会的两大议题是“世界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心—边缘视角中的世界史”。学者们就世界历史的理论与方法、世界历史上的中国以及世界历史的教与学等诸多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该会议上,世界史学会主席阿尔弗雷德·安吉利亚(Alfred J. Andrea)先生授予我校校长刘新成教授“世界历史先驱奖(Pioneers in World History Award),”以表彰他在全球史理论、实践、推广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世界史学会”(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是1982年在美国成立的一个国际性学术组织,现有约1500名正式注册会员,分别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宗旨在于促进世界史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侧重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文化的襟怀扶持历史学科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全力推进超越民族国家、超越某一特定地区或某一特定文化的全人类视角的历史分析模式。该学会颁发的“世界历史先驱奖”主要授予那些在世界历史学术研究和教学领域中做出巨大贡献,并对世界历史学理论构建、发展传播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学家。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和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Alfred W. Crosby )都曾获此殊荣,另外,夏威夷大学教授、《全球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y)主编杰里·本特利(Jerry H. Bentley)也在此次会议上与刘校长一道获此奖项。鉴于全球史中心在2011年7月协助世界史学会成功举办了该学会的第21届年会,世界史学会特授予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永久会员资格。这是世界史学会对全球史研究中心在全球史理论推广、全球史研究和教学、全球史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长期不懈努力的肯定和认可。 中心网站:如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全球史研究中心的学术动态、研究状况和中心成员的情况,请登录中心网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