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试剑石 |
释义 | 1 黄山朱元璋试剑石传说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用宝剑劈的。朱元璋和汉王陈友谅在鄱阳湖东南打了一仗,朱元璋被打得大败,急急忙忙退到黄山,陈友谅穷追不舍,也来到黄山,下令部队歇足吃饱,活捉朱元璋。陈友谅的宠姬——娄姬,美貌无双,陈友谅对她宠爱无比。她也随军来到黄山,并要带着女婢上山游玩。娄姬游山赏景时,只顾往后退,不觉来到悬崖边上。将要落崖时,突然有人飞马而出,伸手把娄姬抓了起来,放到马背上。当马停下,娄姬谢了“救命之恩”后,抬头一看是朱元璋,忙说:“你怎么还不快逃呢?”朱说:“只怕没有时辰啦!”娄姬诚恳地说:“放胆前行,必有时辰;无胆前行,误了时辰。”朱听罢转身就走,不料一块巨石挡住去路。他抽出宝剑,暗暗地说:“若能重整队伍,打下江山,并纳美人,剑下石开。”说罢,挥起宝剑,一声巨响,剑下石开。朱元璋回头向娄姬一笑,便踏上马,招呼兵丁,从巨石缝中过去。他终于赢得时辰,逃离黄山。后来重整队伍,灭了陈友谅,当了皇帝,还纳了娄姬为妃。另有一说,朱元璋在一次战斗中被元兵击败,将士逃散,战马阵亡,他只身冲出重围,来到石旁,悲愤万分,举起宝剑,面对巨石发誓说:“不推翻元朝,我誓不为人。”接着,手起剑落,将巨石劈为两半。石上“试剑石”三字,为明代左司马汪道昆所书。今人曾有诗咏道:“虽说兵败困山中,却能砺志灭元军。手举剑落寒光闪,巨石应声两半分。” 2 安徽安庆的鲁肃试剑石试剑石,在市城东北鲁(谷共)山试剑岭下,现属吕亭镇洪桥陈湾。 《安庆府志》:“鲁(谷共)山,桐城县东北十五里,相传鲁肃居此,其上有试剑古迹”。鲁肃试剑石高1.53米,宽1.73米,灰青色,呈半圆球形,状若中剖,东北方向为剖面,光滑平整,阴刻三行行书:“此石,三国吴鲁子敬试剑古迹。士人汪天孝叙。”《桐城县志》:“(孙)权(建安)十九年破皖城,请肃为横江将军,经营此地而暂居之”。故鲁(谷共)有“鲁肃镇”之说。《桐旧集》载:“鲁(谷共),县东北十五里,吴鲁肃镇地。”鲁肃镇即今鲁(谷共)山下龙井村。试剑石标明鲁肃破皖殊功,清方中发《鲁(谷共)》诗云:“鼎足隆中对,东城见略同。识时真俊杰,择主必英雄。水激横江怒,山标破皖功。楼船东下后,失蜀悔何穷。” 此石,现已从试剑岭巅滚落岭下,倒立路旁。 3 泉州辋川试剑石靠近福厦公路157公里处,有一个村子叫做试剑村。试剑村山明水秀,但更加诱人的是村子后的那块试剑石。 试剑石座落在古官马大路边,石身巨大,分为两半,一半斜依山坡,断面光滑,像豆腐被快刀切下一样;旁边躺着的另一块,断面朝天,面上也是一样子的光滑。两个断面的形体相同,极像原来是一块石头被劈成两块,让人称奇不已。 试剑石有两个传说:一说是惠安人陈同起义造反,带兵从这里经过,劈石试剑;一说是唐末黄巢起义率军经过这里,情绪激昂,解下所佩戴的“莫邪”宝剑,试宝剑威力,表明杀敌的决心。黄巢手握宝剑挥下后,石头立即应声分为两半。黄巢非常欢喜,连声称赞:“神剑!神剑!”急忙下令将士急速进军杀敌。 数百年来,试剑石古迹熠熠生辉,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来此吟咏镌刻,而留连忘返。现在,石上还存留着好几处清晰的摩崖石刻。尤其是“试剑”两个大字笔力遒劲。著名诗人罗隐的亲笔题刻:“片石春风里,苍苔披绿云,莲花山上吏,无日不逢君。”书法碑刻题咏工秀别致,大大地给试剑石增辉添色。 4 广西桂林伏波山马援试剑石伏波山挺秀,矗立于桂林城的东北隅。这山包容着一个玲珑洞穴,名曰还珠洞。从山上步入洞中,在幽暗中几经迂回曲折,临近出口,豁见天光大亮,已至漓江水边。在洞穴出口的中央,只见巨大的钟乳石迎面矗立,好似一根上粗下细的擎天石柱,支撑洞顶,承担着大山的重压。 唷,神啦!石柱的底端竟然与地面截然断开?伸手触摸剖面,光洁平整,直径大如盆底。古人描绘它“悬空而下,状若浮柱”。就直觉而论,那石柱真是被利剑砍断,才成“悬柱”的。试剑人是谁:相传是东汉的马援。他号称伏波将军,被封为新息候。当奉命远征交趾,三国汇集待发之际,他就近选定了这个大石柱一试剑锋,剑落石断,以表视死如归。 其实,还珠洞的试剑石,是一块钟乳石,为溶洞岩顶下垂的一种碳酸钙的沉积物。它的成因是含有碳酸钙的水从洞顶渗出下滴时,由于水分蒸发和二氧化碳的逸出,使水中的碳酸钙淀积下来,由上而下慢慢增长,逐渐地接近地面。只要渗水不断,碳酸钙淀积不止,有朝一日,它总会同洞底的岩石连成一气。 5 山西宁武赵武灵王试剑石在宁武县城西60公里处涔山乡境内,有一处风景迷人的高山草甸——马仑草原,当地人叫黄草梁。这里水草风盛,百花怒放,是山西省三大高山草甸之一。在马仑草原上,有一块奇特的石柱,令无数游人惊叹不已。这块石柱高数10米,粗约3米,奇石顶部裂成两瓣,浑身九孔八窍,玲珑剔透。民间相传,这块奇石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打败胡人入侵时,在此试剑所留,故得名“试剑石”,当地人亦称“香炉石”。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逐胡楼烦于塞外。赵国军队整日秣马厉兵,击剑弯弓,整装待发,随时准备与胡人决一死战。可胡人究竟有多少兵器,有多少战马,军事实力如何,赵军并不十分清楚。有人传言说,楼烦人生得牛高马大,铜头铁臂,刀枪不入。为此,赵国将土心里产生了很强的畏惧感。赵武灵王觉察后,为了鼓舞土气,稳定军心,他暗地里派能工巧匠铸造一把赵王剑,以此对付凶悍的胡人。 铸剑人领受此项任务后,便以百倍的努力开始铸剑。赵王剑在纯青炉火中锻造,用龙溪山龙眼泉的水淬过火,经七七四十九天开刃磨砺,终于完工。铸成的赵王剑锋芒毕露,削铁如泥。 赵武灵王重奖了铸剑者后,立刻佩剑上马,率领精兵强将百余人巡游林溪山。当行至黄草梁附近香炉石旁时, 赵武灵王执剑在手,朝香炉石顶部用力劈下。只见剑光一闪,石头顶部裂开,接着赵武灵王左挑右砍,前劈后挂,不一会儿,那奇石竟像泥胚一样变成今日之形状,而剑王却丝毫无损。 随行将士见赵王剑所到之处,无坚不摧,齐声喝彩,欢声雷动,土气大振。不久,赵国将士挥师北进,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林胡楼烦人被打得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长城以外。从此,宁武及晋西北再无林胡入侵犯境。而现在耸立在公路旁的奇特石柱,人们便唤作“试剑石”。 6 苏州虎丘试剑石在苏州虎丘附近的上山路东侧,有一巨石像被人切开一样,矿亡刻有“试剑石”三字。题刻引出两则传说:一传吴王阖闾得到干将所献的“莫邪”剑后,挥剑试石,将大石一劈为二;又传秦始皇来虎丘,掘得为吴王殉葬的鱼肠诸剑以后,在此试剑所致。一说秦始皇到苏州寻找吴王墓中剑,不得,怒而将大石劈为两瓣;又说秦皇方欲掘墓挖剑,却见一白虎当坟蹲踞,遂拔出身上之剑奋力向白虎砍去,未中虎身却误砍了石块,留下此痕。今试剑石旁刻有元代顾瑛的一首诗:“剑试一痕秋,岩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针对秦王试剑石的传说而作,略带调侃语气。此大石中开如截,酷似剑劈。实际上是大海的遗留物,是典型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所致。 7 镇江北固山刘备试剑石该试剑石位于镇江北固山中峰西侧,平地上有几块高大的石头,其中有两块当中裂成两半,裂缝直立,刻有“试剑石”三个大字,传说是刘备用剑所劈。赤壁之战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孙权假意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刘备,引诱他来招降,待入圈套,逼他交出战略要地荆州。刘备凭仗诸葛亮的智谋,将计就计,弄假成真。孙权和刘备在山下同游,各人斩石试剑,心照不宣,问卜成败祸福。刘备祷祝成全亲事,安返荆州;孙权祈求夺取荆州,扩张国势。当时他俩的宝剑都劈开了岩石。事后,刘备既招亲返回荆州,孙权也一度攻占了荆州。 8 徐州的刘邦试剑石刘邦的徐州试剑石,在徐州东南汉王乡高皇庙内。宋代苏辙撰有《彭城汉高祖庙试剑石铭》描写此石“高三尺六寸,中裂如破竹……”铭中说刘邦斩蛇起义,呼唤四方英豪奔赴疆场,灭秦亡楚兴汉,壮举可歌。 9 江苏连云港石棚山的刘备试剑石刘备起兵一度失败,流落海州朐县,该地富豪糜竺倾囊相助,使他坚定信心,东山再起光复汉室。刘备来到石棚山,看准一块高一米余,宽约三米的大卵石,为表雄心,挥剑猛劈,“嚓!”石分两半。如今前往观光,两瓣巨石剖痕清晰,口面完全吻合。 10 南安郑成功试剑石闽南南安县石井镇海边有块巨石,石上刻有“海上誓师”四个大字。这块巨石上有剑劈成的痕迹,这痕迹传说是郑成功用台湾英雄郭怀的“复台剑”劈成的。 11 永安杨八妹试剑石福建永安桃源洞的一线天,相传宋代杨令公爱女杨八姐在南征途中,军至桃源洞,被巨石挡住去路,大军受阻,她一气之下,手起剑落,劈开巨石,露出一线通道,成为今天著名的“一线天”,又称杨八妹“试剑石”。 12 云南八哥岩李恢试剑石在云南澄江县城东北角约四公里的八哥岩山脚下,因修公路被挖了半截的小山坡上,过去有一块高丈余、宽约六七尺的巨岩,岩上有一道宛若用剑劈过的痕迹,这就是澄江妇孺皆知的李恢试剑石。 李恢,三国俞元(今澄江)旧城人,为当时有势力的南中大姓。相传,离八哥岩不远的山下有眼泉水,称三涧潭,其旁盖着李恢家庙,庙中经常出现一位很美丽的姑娘,练武挥拳,本领甚是高强。有一次,李恢进家庙祭祖,正碰见姑娘在习武,高超的武艺使李恢看得发呆。这时,姑娘也看见李恢生得不凡,便主动对李恢说:“你愿学武艺否?”李恢说:“愿拜姐姐为师姐。”同时下跪起誓,两人便成了师徒关系,从此李恢就常来庙里练武。姑娘还赠李恢宝剑一把,李恢更是废寝忘食地练。过不多久李恢已学到一身武艺,师姐看在眼里,喜在眉梢。有一天,李恢刚进家庙,只听师姐说了一声“我给你指点前程”就不见了,李恢急忙四处寻找。结果见一条大蟒缠着巨岩,李恢跑过去举起剑喊道:“你休想吃我师姐。”但当剑落下时蟒不见了,石头上却留下了剑劈石的痕迹。李恢抽回宝剑看石上的痕迹,恍然大悟,并悟出了是师姐考核其本领的招法,当即咬破食指,在石上用鲜血写下誓言: 壮志贯青虹,光芒射碧空。精诚贯铁石,时势造英雄。 写完后,李恢便身背宝剑,到四川投奔刘备帐下。在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里,李恢曾任过曹书主簿、别驾从事史。刘备发现李恢的才干后,又任命为徕降都督,担负了治理南中的重任。刘备死后,南中的雍间、孟获等叛变了蜀汉,还企图扩大自己的地盘。这时诸葛亮亲统蜀军分三路进行平叛,李恢为中路主将,进攻建宁(今曲靖),但中路进到俞元附近时,与诸葛亮的西路失去了联系,形成孤军作战,当时还处于敌强我弱之势。李恢熟知家乡的一草一木、父老乡亲,便利用乡土关系,瓦解了敌人,终于与诸葛亮率领的将士会合于滇池,取得了南征的重大胜利。李恢被封为汉兴亭侯,担任了建宁郡太守。从此,李恢举剑宰蟒的巨石,便被称为李恢试剑石。 几个世纪以来,李恢试剑石一直被澄江人民当作出英雄的象征,国内一些历史学家也纷纷来考察,写文介绍。许多外地人听到试剑石后,就想起澄江古代名将李恢。可惜的是,这块屹立千多年,颇具历史价值的巨石,于五八年被炸碎做铺路石了,而今留给人们的却是一块荒坡,但李恢试剑石的故事传说仍广泛地流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