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市值管理 |
释义 | 市值管理(Market Value Management),所谓市值管理是指:公司建立一种长效组织机制,效力于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为股东创造价值,并通过与资本市场保持准确、及时的信息交互传导,维持各关联方之间关系的相对动态平衡。 概述市值管理是建立在价值管理基础上的,是价值管理的延伸。价值管理主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而市值管理不仅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还要进行价值实现。价值管理是基于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管理体制,是强调价值创造的管理体制。企业集中于股东价值创造可以有效地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也就是说股东回报是首要的,因为只有保证股东能得到足够的回报,公司才能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获得维持发展的资金。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才能从公司的持续发展中受益。 理解误区市值是上市公司股本乘以股价之积(市值=股本×股价)股价是个变量,瞬息万变,它直接传导市场的真实波动,在股本可比的情况下,市值因股价的涨跌而增减。因此,市值的变化要看市场的脸色。在估值能力强有效的成熟市场里,市值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具体体现,等于上市公司全体股东的财富价值。但在中国这种弱有效市场中,股本×股价之积只是市值的外在表现,市值的内在本质在于它是公司综合素质或价值的集中体现。 证券投资学理论告诉人们,有两大因素影响股价:一是内因,即股票的内在价值;一是外因,即市场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发现和认同。前者是本,因为价格是价值的体现。好的价值,理论上来说,就会有一个好的价格;反之,没有好的价值,就难有好的价格,即便出现了好价格,由于没有价值的支撑,也不可能持久。然而,后者也是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由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它有自己的估值标准、涨跌周期和行为偏好,加上信息不对称因素,所以同样价值的股票在市场上,可以有溢价和折价之分。 市值差别=股价差别(如股本不变) 市值的大小的确与股价涨跌密切相关;但真正决定市值的不是股价,而是股价背后、影响股价的深层价值因素(盈利能力、成长前景、行业地位、团队素质、治理结构、运营规范、战略思路、投资者关系),人们不能仅仅将市值的大小由股价的高低来确定,还应该看看公司的深层因素。 市值管理=股价管理(甚至股价操纵) 市值管理的确需要关注股价,但关注决不等于直接管理甚至操纵。因为股价由市场形成,不能、不可、也不容许管理。从这个角度说,市值管理是价值管理,重心在决定价格基础的价值上。 市值管理=迎合市场(市场主力) 市值管理需要考虑市场因素(周期、规律、市场人气、投资偏好、估值标准等),但考虑市场因素决不等于迎合市场。不迎合≠不理睬;你不理市值,市值不理你;市值管理是必修之课;市值管理要遵循市场规律,贵在因势利导。 市值管理=追求股价的最高化 股价上扬的确对提升市值有直接影响,但股价最高化决非市值管理追求的目的;公司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也不等于股价最高化。价值管理发端于成熟资本市场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人们可以把价值管理定义为“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尽可能高于投资者投资成本之资本收益”。价值管理是通过科学专业的方法与工具提高股东收益—— 这一收益将主要反映在企业股票市值上。 公司价值之体现,涉及公司战略、公司理财、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4个方面的内容。而这4方面,又可细化出若干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课题。与单纯追求高股价相比,上市公司良好的价值管理更应该体现在能够得到资本市场广泛认同方面,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要认同公司的理念、内在价值,市场要认同公司能够保持业绩持续增长、维持估值目标。 上市公司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标志替全流通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全新的制度环境中,所有上市公司都将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市值,如何有效激励管理层。 市值管理是公司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的深刻转型,这个转型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过渡。在成熟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里,企业价值最大化(即市值最大化)已经成为公司经营的最高目标和体现经营绩效的综合性指标。传统的“利润最大化”成为一个追求市值最大化的过渡性指标。这种经营目标的转型.将引发经营思维、经营内容、公司治理、业绩考核、管理层激励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在股权分置情况下,当非流通股价格无法以流通价衡量时。非流通股股东倾向于以净资产最大化而非市值最大化为目标。国有上市公司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虑,更是普遍选择了将净资产作为国有企业考核体系的核心因素。 股改完成后,国有股获得流通并体现出市场价格。股东价值取向逐渐趋于一致,企业价值的考核方式也在适时进行调整。现在将市值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考核,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管理层关心公司市值变化,致力于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继股权激励后,国贤委提出市值考核并不是偶然的,本质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双轮驱动管理层努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资本市场全流通使所有股票都获得了上市流通的权利,实现了“同股同价同权”,为上市公司市值反映公司内在价值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预期对上市公司价值进行评估,得到一个其所偏好的市场价值,然后根据上市公司市值的表现来决定是买人还是卖出,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开始恢复。 近几年来,中国股市中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迅速增加.其在资本市场中的比重在2005年底已提高到25%,这改善了中国股市上的投资者构成,使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趋于理性,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更接近于实际价值。 由于所有股票都能够在二级市场上流动,敌意收购的可能性将会增加。敌意收购指收购方在目标公司不情愿的情况下,通过大量购买目标公司股票取得控股权的收购行为。市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最容易成为敌意收购者的目标。有时收购者目的是通过敌意收购扩大自己业务范围,提高自身影响力。但更常见的是,在上市公司市值低估时低价购买公司,然后在市值恢复正常时卖出,从中赚取超额收益。这种做法会影响到上市公司正常经营活动,不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而且,敌意收购忽略了管理层的意见,对公司内部来说是不受欢迎的。因此.上市公司有动力进行市值管理.避免其市值被低估。 宏观经济在股权分置条件下,因为股票价格不能准确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股市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被扭曲。近年来.虽然中国GDP一直高速增长.股市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与宏观经济走势相悖的怪现象。全流通后,伴随着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恢复,股票市场中的市值表现将真正成为公司、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 市值管理同时也会给宏观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首先,随着投资者对股市信心的恢复,会有一部分资金从银行流入股市.股票市场上的资本量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扩大,融资成本降低。 其次,股市资本配置功能逐渐完善,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预期在不同行业间投资.这就能通过市场的力量完成资本配置。微观经济学原理表明,市场的配置是最有效率的。它能够确保资本在不同行业间合理分配以实现收益最大化,那些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将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市值管理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变化将促进公司间的发展和竞争,从而推动整个宏观经济健康发展。 存在问题全流通是中国股市建立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变革。股市基本功能开始健全,投资者信心得以恢复。但由于中国股市发展还不够完善.市值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问题是,中国股市是一个弱有效市场.上市公司市值变化难以迅速准确地反映其内在价值的变化。一个完善的股票市场需要有雄厚资金参与,需要有大型上市公司作为标的,需要富有弹性的价格机制,需要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以及大量理性投资者虽然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中国股市在这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资本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全流通带来的利好消息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扩充了市场容量,市场定价机制在逐渐恢复。同时,由于股市上机构投资者比例提高,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呈现出较强的理性色彩。全流通给市场带带了很大变化, 使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股市基本功能开始恢复,但仅仅依靠市场的手段是难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国家有关部门要完善立法,规范投资者行为,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为市值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 市值管理作 者: 谢风华 著 出 版 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 数: 427000 版 次: 1 页 数: 300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302186038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个人理财 >> 证券/股票 定价:¥36.00 内容简介《市值管理》一书率先对我国上市公司市值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实证的角度发现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的八大因素:交易市场、行业、经营业绩、投资者关系、品牌溢价、法人治理、资本结构和公司重组,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影响,并通过提高公司的未来净现金流和降低公司的风险预期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本书建立了公司市值的决定函数模型,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本书还从更宏观的视角考察了宏观经济因素对股票市值的影响:美国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美欧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以及最近我国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这都有力地佐证了宏观因素的重要性,从而使本书对市值的研究更加全面化和系统性。作者还引用国内外知名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例,并增加了相关专业名词的解释,理论和实务的结合促进了本书的阅读乐趣。 本书适合证券从业人员、证券投资者、高校老师和学生、政府机关人员、上市公司高管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与书目录及插图谢风华1971年生,祖籍福建,高级经济师,国内首批注册保荐代表人。现任国信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副总裁,曾就职美资机构中国代表处、香港百富勤和厦门证券,拥有十余年的境内外投行从业经验,负责过数十家公司IPO、可转债和定向增发项目,具有丰富的投行专业理论和实战经验。持有国际关系学院文学士(英语)、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金融学)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财务方向)学位。 在国内财经刊物上发表资本市场论文十余篇,出版著作:《中国证券发行制度与市场研究》(2004,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保荐上市》(2005,机械工业出版社)。 目录序一 序二 引言 第一章 概念的导入:市值 第一节 账面价值、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市值比较 第三节 市值管理的目标和意义 第四节 公司市值的决定函数模型 第二章 影响公司市值的宏观因素 第一节 全球化与中国股市 第二节 流动性与货币政策 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监管政策 第四节 产业政策与重大事件 第三章 上市地的选择 第一节 上市地与公司市值的关系 第二节 选择上市地需考虑的因素 第三节 世界和中国的主板市场 第四节 世界和中国的创业板市场 第四章 行业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行业吸引力与公司市值 第二节 行业的战略定位 第三节 多元化陷阱及解决办法 第四节 受到市场青睐的行业 第五章 管理层的成绩单 第一节 经营的静态指标 第二节 经营的动态指标 第三节 资本支出与股利政策 第四节 再融资对市值的影响 第六章 品牌溢价 第一节 公司的品牌溢价 第二节 企业声誉与公司丑闻 第三节 企业领袖的品牌 第四节 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晶牌 第七章 投资者关系 第一节 沟通创造价值 第二节 路演 第三节 信息披露 第四节 危机管理 第八章 资本、股本与股东 第一节 资本结构 第二节 公司股本 第三节 股东结构 第四节 管理层收购:MBO 第九章 公司法人治理 第一节 公司治理与市值 第二节 董事会 第三节 独立董事 第四节 管理层激励 第十章 公司重组 第一节 并购重组与公司价值 第二节 控制权市场的交易 第三节 整体上市 第四节 资产置换 第十一章 国家战略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第二章 影响公司市值的宏观因素 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监管政策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近来财政部一系列措施,比如,出口退税的部分取消、资产交易印花税的导入,利息税征收减免的法律障碍扫除、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的发行等,都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的关注。虽然这些政策的经济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但中国股市已经开始出现了明显的震荡。 1.印花税 证券交易印花税是从普通印花税发展而来的,专门针对股票交易发生额征收的一种税。对于中国证券市场,证券交易印花税是政府增加税收收入的一个手段,也是政府调控股市的重要工具。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征税对象是企业股权转让书据和股份转让书据,纳税义务人是股份转让双方,并由证券交易所代扣代缴。计税依据是双方持有的成交过户交割单。对有关印花税的违章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 过去17年来,中国股市印花税率曾经有过数次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1990年首先在深圳开征,当时主要是为了稳定初创的股市及适度调节炒股收益,由卖出股票者按成交金额的6%交纳。同年11月,深圳市对股票买方也开征6%o的印花税,内地双边征收印花税的历史开始。据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征收的印花税高达2005亿元,几乎相当于前16年征收的股票印花税的总和。2007年,印花税收入占当年全国税收总增收额的比重竟然高达15.9%,仅次于“三大税”中的国内增值税(21.6%)和企业所得税(19.2%)而超过了营业税(14.4%),而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总额才1800亿元左右。交易成本远高于分红总额。 印花税由于被人为装上一个调控股票指数的功能,而受到市场的顶礼膜拜,成为股票市场重要的风向标。1991年10月,印花税率从6‰调整到3%0,牛市行情启动,上证指数从180点升至1992年5月的1429点,升幅达694%;1997年5月12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由3‰提高到5‰,沪指半年内下跌近500点,跌幅达到30%多。当然,印花税率调整也有失效的时候,1998年6月,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从5‰下调至4‰,由于力度达不到市场预期,股指不升反降,两个月内震荡走低400点;在2001年6月到2005年6月的熊市中,尽管2001年11月16日,印花税率调低至2‰,2005年1月23日又从2‰下调整为1‰,都未能阻止股市的下跌,但这并未影响到有关部门灵活运用印花税率这种神奇调控工具的热情。2007年5月29日,著名的半夜鸡叫,印花税率从1‰上调到3%o,引发“5.30大跌”;从2008年4月24日起,印花税税率由现行的3‰调整为1‰,第二天股市走出“4.24井喷”行情。印花税作为调控工具的功能被发挥到极致。 从短期效应来看,印花税的调整主要影响投资者对市场的政策预期,因此容易引发市场的巨大动荡;但从长期效应来看,印花税的影响会受到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改善而失去明显的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