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闷
释义
1 汉语词语

基本信息

词目】释闷

注音】shì mèn ㄕㄧˋ ㄇㄣˋ

词性】动词

结构】动宾式复合词

词语解释

【释义】释闷:解闷

【示例】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释闷琴三弄,消愁酒一巵。”

2 杜甫诗作

基本信息

【名称】《释闷》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言排律

作品原文

释闷

四海十年不解兵⑴,犬戎也复临咸京⑵。

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湖城⑶。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⑷。

但恐诛求不改辙⑸,闻道嬖孽能全生⑹。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⑺。

作品注释

⑴自公元七五五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此凡十年。

⑵咸京,即指长安。秦都咸阳,在京师(长安)附近,故变言咸京以便押韵。公元七六三年十月,吐蕃入长安。

⑶此二句用典。《庄子·徐无鬼篇》:“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失道,即迷失道路。代宗出奔陕州,是为了避吐蕃之乱,不同于黄帝之访道,故曰“非关”。《晋书》卷六《明帝纪》:“(王)敦将举兵内向,帝乃乘巴滇骏马,微行至于湖(据同书《王敦传》,于湖即芜湖),阴察敦营垒。敦使五骑追帝,帝亦驰去。见逆旅卖食妪,以七宝鞭与之曰:‘后有骑来,可以此示也!’俄而追者至,问妪,妪因以鞭示之。五骑传玩,稽留遂久,而止不追。”(又见《世说新语·假谲篇》)代宗奔陕,有似于晋明帝之微服出行;但晋明帝尚有准备,有目的,代宗则只为逃难,因事起仓卒,故曰“忽是”。这两句用的都是反衬的手法。

⑷此二句婉而多讽。下二句正言致“升平”之道。

⑸减轻剥削,是致升平的第一件事。辙,车行之迹。曹植诗:“改辙登高岗。”这里借言改变旧政,施行新政。

⑹诛锄宵小,是致升平的第二件事。嬖孽,指宦官程元振。《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元振专权,人畏之甚于李辅国。吐蕃入寇,元振不以时奏,致上(代宗)狼狈出幸。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请)斩元振,上削元振官爵,放归田里。”故曰“能全生”。责代宗之护恶。

⑺江,指嘉陵江。诛求应当改辙,却偏未改辙;嬖孽不应全生,却偏能全生,国事竟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所以说“错料事”。这当然是在说反话,所以终不免有“不见风尘清”的慨叹。

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七言排律。诗云“十年”,从公元七五五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算起,此诗当作于公元七六四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当时杜甫复自梓州来阆州,拟由嘉陵江入长江出峡。释闷,犹排闷。即所谓的“排闷强裁诗”。杜甫又有《遣闷》《拨闷》等诗。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