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式优劣
释义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式优劣

作者:沈括

出自:《梦溪笔谈》

作品原文

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穆修、张景辈始为平文,当时谓之古文。穆、张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下,方论文次,适见有奔句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

作品译文

往年士人写文章大多崇尚对偶,穆修、张景等人才开始创作平文,当时称作“古文”。穆修、张景曾经一同上朝,在东华门外等待早朝,正讨论文章的时候,恰巧见到有飞奔的马踏死了一条狗,两人各自记下这件事,来比较句式的工巧和拙劣。穆修说: “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道:“有犬死奔马之下。”那时文体刚刚变化,两人的语句都古拙艰涩,当时已称作工巧,一直流传至今。

作品赏析

北宋初年,一批作家为了变革当时文坛浮靡华艳的文风,他们大力倡导秦汉以及唐代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主张用平易通顺的句式来表情达意。

笔记记载当时的两位作家比试句式的事,正反映了当时的文风。因此他们造出的句子显然是作为叙事状物的名句而流传于世的。

有关这两个句式的优劣问题,后来成了文人学士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众说纷纭,悬而未决。其中,陈望道先生的评论比较公允。他认为,说话者着眼点不同,选择的表达方式就应有区别。穆修着眼于犬与马,于是使用了两个句子;而张景却着眼于犬,所以选用了一个句子。由此而言,两种句式的差异仅仅是强调的重点不同,并不存在工巧拙劣的区别(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天圣九年,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母徐氏,是苏州吴县人,知书达礼,谙通文墨;父沈周,为官清正,不主张严刑苛法,到泉州任职时,沈括随往。

沈括的一生著述颇多,著名的传世之作有《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等。在《资治通鉴长编》中,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写的《乙卯入国奏请》、《入国别录》等资政史料。

公元1082(元丰五年),因徐禧失陷永乐城,沈括连累受贬,居润州,筑梦溪园(今镇江东郊),潜心著述,至绍圣元年复官爵,公元1095辞世,终年65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