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史学与红学
释义

图书信息

作者: 唐德刚isbn: 7563358943

页数: 261

定价: 27.0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3-1

内容提要

本书是笔者平时意到笔随的札记性的零星作品之汇积,就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没有显明的系统,也谈不到深度。当然这是谦虚之词。唐先生自己认为,能够得成此书,缘于数十年国仇家难的煎熬和千百卷中西典籍的浸润,以及他半辈子教读异邦、心怀故国的感慨!

本书还有多篇文章未及一一介绍,如论述《红楼梦》的攻作,如论读《资治通鉴》,以及论《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及桃园县的“下中农”的生活,等等,都是极可一读的文章。前面说过,唐先生文笔好,极枯燥的题目也写得十分动人,容易阅读,这种优点是极难得的。而每篇每个问题都是为人所关心的,足以为我们解感,这是唐先生的高明之处。

作者简介

唐德刚,1920年出生,安徽合肥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毕业。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有很大贡献。著有《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晚清七十年》等,另有包括历史、政论、小说、诗歌、杂文等多部作品。

目录

自序

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在中国留学生历史学会成立会上的讲辞原稿

中国前途在中国人

文学与口述历史

小说和历史——1988年6月7日在台北耕莘文教院讲稿

也是口述历史——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代序

海外中国作家的本土性

论中国大陆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1987年在西安“周秦汉唐史学研讨会”宣读之论文

清季中美外交关系简史

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李宗仁回忆录》中文版代序

桃园县的“下中农”

《通鉴》与我——从柏杨的白话《资治通鉴》说起

从“人间”副刊谈到台湾文艺

杀一个文明容易建一个文明很难——对汉字拉丁化的意见

书摘

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在中国留学生历史学会成立会上的讲辞原稿

在60年代里,我个人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教了将近十年的“中国目录学”(Chinese Bibligraphy)。在史学这一部门之内,我把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大致分为三大派:一、中国传统史学派;二、中国马克思史学派;三、现代西方中国史学派。

史学里本有“史实”(factual history)和“释史”(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两个重要部门。史学家治学的目的第一便是在追求真实的历史;第二步便是把可靠的历史事实“概念化”(conceptualize),以期逐渐摸索出历史事实演变中可能存在的“客观规律”(objective reality),或可能不存在的客观规律。“不存在”的本身也是一种“存在”、一种“规律”。事实上,杨振宁、李政道两教授就是研究宇宙中的一种客观不存在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这对我们学历史的也应该有所启发。

学术本是天下之公器。治学之人不应对任何一种学说未加深入研究,便囫囵吞枣地对它存有成见。各派学者之间应异中求同,同中存异;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绝对无法协调的理论也可和平共存,彼此尊重,是则是之,非则非之。学术不是政治,无相互排斥之必要;学术也不是军事,两军对阵,一定要以胜利第一的心情,不择语言,不择手段,非打个你死我活不可。

作为一个目录学教师,我个人当年便认为我的任务只是对受教诸生把各学派做个客观、平实而详尽的介绍,不以私见去妄事臧否。同样的,作为一个名大学的研究生,学生本身也已经是个学者,学者便应有为学的独立见解。授课者只是把知识传播给他们,是非之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大学教授不应自贬身份,降志辱身去替任何学派做言不由衷的喇叭筒。

但是在我那十年教学期间,细翻手头教材,我对上述三派之间的“壁垒森严”和“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偶尔的隔洋对骂、口不择言的情况不能不感到震惊,甚至恐惧。我那时在哥大兼任中文图书部主任,上课堂往往是推着一两部书车一道去的。现炒现卖,任何佐证一索即得,资料是异常丰富的。

且看中国传统史学

就谈谈中国传统史学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