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生》
释义

《新生》是巴金《灭亡》的姐妹篇,描写了主人公李冷投身革命前后的重重矛盾心态和艰难历程。同时也有民国时期上海新生周刊社出版的《新生》周刊。

巴金小说

创作背景

《新生》有两个稿本。第一个稿本和刊载这部小说的《小说月报》在一九三二年初都被毁于日寇的炮火,他又重写了第二个稿本。《新生》和《死去的太阳》出版后,在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和一九三五年三月,先后被当局所禁止。《新生》的罪名是“鼓吹阶级斗争”,《死去的太阳》的罪名是传播“普罗意识”。

巴金对日本帝国主义作过一篇愤怒的声讨,觉得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再一次显示他对侵略者的仇恨和蔑视的,是写中篇小说《新生》。这部小说本来早在1931年8月就写好了,9月间他托朋友索非送到小说月报社去,编者郑振铎决定从1932年1月号起在《小说月报》连载。巴金已经看到了这一期杂志的“目录预告”,听朋友说杂志已印好在装订中。却没有想到“一·二八”事变的炮火把闸北商务印书馆的厂房毁得一干二净,它所属的小说月报社和印刷厂全给毁了。纸灰飞满闸北的天空。《新生》这部作品,从原稿、校样直到刚印成的杂志,全部化成灰烬。

巴金看见,这时不少人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灾祸,仍然勇敢地站起来跟侵略者作斗争。他不会为自己这本小说感到痛惜,他说,我的精力是侵略者的炸弹毁灭不了的,我要把《新生》重写出来。1932年7月的盛夏,他的房间闷热如同蒸笼,从白天到深夜他一动不动地伏案写作,有时饭也忘了吃。就这样,他只花了两个多星期的功夫,第二次写完了《新生》这部十万字的小说。他是一口气写完它的。第一稿的内容和文字还很清楚地印在他的脑子里,必须趁还没有忘记的时候写出来。他写得快,因为这是已经装在脑子里面的东西,不必停笔苦思 。《新生》重写成功,他建起了一座帝国主义的炸弹所不能毁灭的、将要永久存在下去的“纪念碑”。

内容简介

1930年与1931年之交,巴金动笔创作构思已久的中篇小说《新生》。这是《灭亡》的姊妹篇,是巴金计划中要写的连续性系列作品之一。巴金在法国读了佐拉的《卢贡·马加尔家族》这套连续性小说后,也曾设想尝试写成五部连续性的小说,甚至连书名也已拟好:《春梦》、《一生》、《灭亡》、《新生》、《黎明》。

但是作品着重描写的是李静淑的哥哥李冷的故事。由于杜大心的死,他的思想引起矛盾,既放弃了过去的优裕生活,又不愿投身到革命中去,过着孤独而寂寞的生活。他喊叫,“我只知道我自己。在我底世界中我当然是中心。”他成了虚无主义、个人主义者,说:“我否认一切,我反抗一切,便是你们奉为神圣的人民我也反对。”于是他只能陷在绝望之中,觉得自己的前方只有黑暗的坟墓。他的妹妹李静淑、恋人张文珠,以及许多朋友给了他爱,使他也走上了革命的路。后来他被捕后,梦见一个可怕的残忍的杀戮两位少女的场面,激起了他的复仇之火。他虽然牺牲了,但是集体的生命仍在延续。本书结尾,巴金借用《圣经·约翰福音》中的一句话来点化主题:“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落在地里,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艺术风格

《新生》在艺术上保持了作者原有的热情奔放、描写酣畅的风格,但是比起《灭亡》来,似乎缺少那种炽烈的、火辣辣的、甚至带有一点狂热的描写,显得平淡了一些。

他写《新生》,采用日记体裁第一人称自叙的形式。故事描写杜大心虽然死了,但是理想不灭,更多的人起来奋斗。李静淑和朋友张文珠都穿蓝布短衫到工人中去从事革命运动,办夜校,出刊物,领导工人运动,筹备“五卅惨案”周年纪念等等。人们从这里或多或少会感受到为巴金倾心赞美的俄国民粹派到民间去的历史在她们身上的延续。

《新生》有两个稿本。第一个稿本和刊载这部小说的《小说月报》在一九三二年初都被毁于日寇的炮火,他又重写了第二个稿本。《新生》和《死去的太阳》出版后,在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和一九三五年三月,先后被当局所禁止。《新生》的罪名是“鼓吹阶级斗争”,《死去的太阳》的罪名是传播“普罗意识”。

作品评价

作品对“五四”时期青年的苦闷彷徨,对爱情和革命的渴望、追求等心态写得淋漓尽致。作者笔墨酣畅,感情炙热,所有的叙述和描写,用的都是抒情诗般的语言,很富感染力。

《新生》自序

我带着一颗纯白的心,走进了这个世界。这颗心是母亲给我的,她还给了我沸腾的血液和同情的眼泪。

日子在风雨中过去了,我还活着。我并没有浪费我的时间,我已经在悬崖上建筑了我的楼台。我说这是一座很美丽的楼台,我要整天坐在里面。

然而暴风雨来了,这是时代的暴风雨。这风是人类的哭泣和呼唤,这雨是人的热血和眼泪。那许多失了人形的人,也有着血和泪。

我不能在我的楼台里住下去了,但是父亲他们拉着我的手说“你不能够出去,这是一座很好的楼台,你建筑它时,我们都给你帮了忙。”我知道实际上帮忙我建筑楼台的,还有那些失了人形的人。我进了楼台,却让他们陷在崖下的深渊里。

我不听从长辈的话。他们依旧不许我走,他们的眼睛里是没有那暴风雨的。

然而在暴风雨的打击下,我的楼台终于倒塌了。我找到了一块草地,救了我的命,因为我在楼台快要倒塌时跳了出去。

我离开了悬崖,那已经不是悬崖了。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人们填平了深渊。我辞别了山,渡过了江,划起了一只独木小舟,向着人间的海驶去。暴风雨吹打我的脸,巨浪颠簸我的舟,但他们并不曾淹没了我。

于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来了。我的疲倦的身子,我的发痛的手实在不能支持下去,在一个大岩石的脚下,我的舟给打破了。

远远的在山脚边现着强烈的光芒,光芒里闪烁着无数的眼睛,我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那些明亮的眼睛照彻了我的心。我认出来,这正是帮我建筑我的楼台的人的眼睛。我走进了楼台就忘记了他们。可是如今在我的楼台毁灭了以后,他们从深渊里跳了出来,却向我呼唤了。

我低下头看我的胸膛,破烂的衣服不曾给我遮住它。那上面忽然现出了旧的字迹:忠实的生活,忠实的爱人。这是母亲给我刻印的,只有这十个字,那上面并没有“休息”,并没有“幸福”,并没有“光荣”,母亲决不会欺骗我。

去罢!我开始收拾破舟的木片,我要补好我的舟,我要驶到山那边去,去找那般人,帮忙建筑他们的楼台。他们的楼台不会建筑在悬崖上,也没有风雨来吹打它。在那座新的楼台里,我一定可以找到居住的地方。

在我的楼台的废墟上,新的楼台开始建筑了,我希望我能看到人们完成它。

思想内涵

巴金在这两部作品中,描写的是小资产阶级和分子在动荡混乱的社会中,从迷茫逐渐走向觉醒,最终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艰难历程。

《灭亡》的主人公杜大心,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青年,他憎恶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统治,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穷苦人民。但他又对人民的麻木不仁无法忍受。于是他憎恨一切人及世上的一发美好的事物,甚至憎恶太阳。在黑暗现实和病痛的折磨下,杜大心冒险从事暗杀行动,做了无畏的牺牲。

《新生》描写在杜大心死后,他的女友继承了他的革命事业,在革命中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转变成为一位有胆有谋的革命领导者。这两部作品充满着巴金不可阻挡的反抗热情和推翻现存不合理制度的执着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杜大心、张为群等都具有为民众的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和对旧社会的强烈的复仇意识。但他们过分看重自己个人的力量,想通过个人的奋斗和复仇来实现解放社会的愿望,存在着一定的英雄主义因素,而对民众力量的认识相对不够充分。

中国现代综合性政治时事刊物。1934年2月10日创刊于上海。16开周刊,发行人兼主编杜重远。1933年12月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被查禁,生活周刊社的原班人员转而创办《新生》,实际主编艾寒松,徐伯昕负责发行工作发刊辞称:"本刊不顾艰困,不辞劳瘁,愿与读者诸君共同努力,以求实现中国民族之新生"。它继承《生活》的传统,宣传抗日救亡。设有《老实话》、《国际问题讲话》、《时事问题讲话》、《街头讲话》、《读者信箱》等20多个栏目,韬奋的《萍踪寄语》在该刊续登。以立场鲜明,编排活泼,受到读者欢迎,最高销数达10万份。1935年5月第二卷15期刊发《闲话皇帝》(作者艾寒松,署名易水)一文,日本驻沪领事指为"侮辱天皇,妨害邦交",提出抗议照会。南京政府屈于日方压力,下令查封新生周刊社,并判处杜重远一年两个月徒刑,造成中外轰动的"新生事件"。6月22日《新生》被迫停刊,共出两卷72期。

民国期刊

宗旨

《新生》周刊,上海新生周刊社出版。主编:杜重远。1934年2月创刊, 1935年6月停刊,共出版72期。本刊为老期刊中之名刊,宗旨是抗日救国,为祖国人民生存而奋斗,最高销量达10万多份,影响极大。

杜重远

杜重远(1897—1943),辽宁开原人。早年留学日本,1923年回国后在沈阳开设肇庆窑业公司,曾任辽宁商务总会会长。“九一八”事迹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曾以记者身份在湘、鄂、川、赣、沪等地活动,鼓动民众抗日救国。曾参与筹办《生活日报》。1939年任新疆学院院长,后创办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光芒》。1943年遭军阀盛世才杀害。

相关事件

民国24年(1935年)6月,上海《新生》二卷十五期发表署名易水(实系该刊编辑艾寒松的笔名)写的《闲话皇帝》杂文,谈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日本的天皇。他说:“日本天皇是一个生物学家,对于做皇帝,因为世袭的关系,他不得不做,一切的事,虽也奉天皇的名义而行,其实早作不得主”、“日本军部,资产阶级,是日本真正统治者。”此文发表前送国民党上海的审查机关审查通过,出版后又审,并按例送国民党中宣部复审。但是,日本驻沪总领事竟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借口,要求国民党政府封闭刊物,惩办主编杜重远和《闲话皇帝》一文作者。同时在上海调兵遣将,进行武力威胁。国民党政府十分惊慌,不仅同意日本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并且训令上海市政府向日本道歉,撤换上海市警察局长,并当即查封《新生》周刊,在7月由法院审理,杜重远拒绝交出作者,最后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还为此事电令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活动。《新生》周刊散发《告别读者诸君》传单,要大家记住这一屈辱,坚信最后胜利不是属于帝国主义,而是属于被压迫人民的。上海各界群众成立“《新生》事件后援会”,全国民众抗日救亡怒潮进一步掀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