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史思明邙山之战 |
释义 | 介绍唐上元二年(761年)二月,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史思明军在洛阳北面的邙山,击溃唐兵马副元帅李光弼部的作战。 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史思明占领洛阳后,与据守河阳(今河南孟县南)的李光弼相持近一年半之久,发起多次进攻,均被唐军挫败。史思明为诱使唐军离开河阳进行野战,派间谋散布:“洛阳将士皆燕人,久戍思归,上下离心,击之可破”。陕州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倍以为真,多次上奏朝廷。唐肃宗便下令李光弼反攻洛阳。李光弼上书朝廷,指出“贼锋尚锐,未可轻进”。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刚愎自用,部下多恃功不法,以往郭子仪宽厚曲容之,而李光弼治军严整,怀恩害怕光弼,极力设法摆脱他的管辖,因而附和鱼朝恩,认为东都可取。由于仆固怀恩的支持,唐肃宗对鱼朝恩的建议更加深信不疑,于是相继遣使,催李光弼出兵。李光弼不得已,只好下令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守河阳,自与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会同鱼朝恩及神策节度使卫伯玉进攻洛阳。李光弼命令仆固怀恩依托邙山据险布阵,但仆固怀恩却布阵于平原。李光弼指出:“据险列阵,可进,可退;若在平原列阵,一战不利就会全军覆没。”命怀恩移阵于险要之地,又被仆固怀恩拒绝了。史思明乘唐军列阵未定,突然发起攻击。唐军大败,死伤数千人,军资器械丢弃贻尽。李光弼、仆固怀恩渡过黄河,退保闻喜(今屑山西),鱼朝恩、卫伯玉退守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李抱玉弃河阳奔泽州(治今山西晋城),河阳、怀州(治今河南沁阳)相继失陷。朝廷闻讯,极为恐惧,立即增兵陕州,以阻止史军西进。 点评:唐肃宗重用宦官监军,对他们言听计从,在决战时机尚未成熟时强令决战,仆固怀恩又挟私报复,违抗军令,因而导致邙山之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