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史济彦 |
释义 | 史济彦,森林采运专家。长期从事森林工程的教育和科研工作。在贮木场的技术改造和规划设计、缆索起重机、链式输送机、门式起重机、重力抛木机、液压装卸抓具、液压供料抓具等的设计以及贮木场机械技术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人物生平史济彦 男,1932年5月20日生,江苏省宜兴市人。研究生班毕业。1954年2月参加工作,现任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指导教师。先后任东北林业大学森工系主任,林业部森林采运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林学会理事、森林采运学会理事长,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委员,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林业组评审委员等。45年中,曾领导翠峦贮木场的技术改造,东京城等贮木场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友好林业局卸车龙门起重机设计等多项科研活动,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其中“贮木场机械技术标准的制订”和“翻梁式重力抛木机的研制”分别获林业部1982年度和1989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先后出版各种书籍21部,其中,主编了《贮木场》(1961年农业出版社)、《贮木场生产工艺与设备》(1983年,中国林业出版社)、《森林采伐学》(1996年,中国林业出版社)、《贮场生产工艺学》(1996年,中国林业出版社)4部统编教材;编著了《贮木场生产工艺学原理》(1989年,中国林业出版社)、《科研法概论》(1989年,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中国森工采运技术及其发展》(1998年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等专著8部。《贮木场生产工艺学原理》一书的理论性强,独创性大,引起了采运学术界的重视。先后在《林业科学》、《东北林学院学报》、《森林采运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3篇。其中,“论林区贮木场 的性质及其发展”(1980年)、“论翻梁式重力抛木原理”(1982年)、"林用装卸桥若干参数最佳确定方法的研究“(1984年)等论文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1959年在苏联中央森林采伐机械化与动力科学研究所完成的“影响抛木机抛术精度各因子的理论研究”一文,其中大量论点被苏联学者引用。在教学中,曾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3篇。其中,由5篇组成的“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获1988年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由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1986年获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技术成就由于中国的森林都处于边远地区,如果采伐下来的木材运到各用材部门,就必须要有个木材集散场地。因此,贮木场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不断地得到发展。贮木场的存在从来就没有异议过。但在全国实现开放政策以来,一些人纷纷出国学习访问,看到欧美不少国家,不像中国林区那样有那么多的贮木场。回国后对贮木场存在与否,提出了质疑,甚至主张把林区贮木场逐步予以消灭。有人提出如果中国把贮木场这个中间环节消灭掉,将会得到很大的经济效益。于是,贮木场消灭论的意见愈来愈高涨,引起不安和混乱。面对这种形势,史济彦作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发表了《论我国林区贮木场的性质及其发展》一文,比较深刻地、全面地作了理论探讨并回答了社会上提出的问题和疑虑,使中国的林区贮木场得到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发展。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各个贮木场都具有木材生产性、木材保管性和木材供应性3种性质。其中,木材供应性是主导性质;他进一步指出,一般的贮木场往往处于木材生产与木材加工两大生产环节之间,是一个比较活跃的事物。在林区木材加工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它必将属于木材采运生产,并作为其最后或第三个阶段。但是,一旦木材加工在林区得到很大发展时,贮木场有可能脱离木材采运生产而隶属于木材加工生产,作为木材加工的第一个阶段。这样,从表面上看,林区贮木场好像是消失了,但实际上不是消失,而是一种转移,性质有了根本变化。在贮木场木材供应性是主导性这个思想指导下,他进一步阐述了木材供应性与专业化的关系,并把贮木场从性质上划分为专业化、半专业化与非专业化三类。这样的划分更明确了贮木场的地位和作用。上述的贮木场转移论和按性质划分贮木场的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并得到广泛应用。 《辞海》对工艺流程的解释只强调了原料运动的顺序性和连续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常把生产工艺流程理解为所有工序的简单排列或组合,而不能说明各贮木场生产工艺的多样性。为解决这个问题,史济彦认为在顺序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原料运动的“方向性”,即流向。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原木的不同流向势必造成贮木场的不同流程和布局。在这种新概念的基础上以及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在8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6种基本工艺流程,并指出,一定的工艺流程伴随着相应的工艺布局。5年以后,他从这6种流程中又进一步归纳提炼出3种基本工艺流程:单流、分流和合流,认为所有贮木场均由这3种基本流程的单独使用、合并、组合而成,因而出现了千变万化、五彩缤纷的局面。史济彦提出的流程图不是传统的直线图,而是与原木实际流向一致的平面图,具有直观性,给工艺研究、设备选择、规划布局打下了基础。在总结这个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史济彦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涡流”的新概念及其具体的应用。 在50年代学习苏联流水作业的经验时,一条重要的原则是,为了保证流水线的畅通,作业线中各工序的能力应该是一个比一个大。史济彦通过研究认为,在一条作业线中必然存在着一个关键性的工序,生产组织者必须保证这个关键性生产工序的最大生产能力。他认为,选材是贮木场生产作业线中的关键工序。选材处于卸、造、选、归、装5大工序的中间,因此,在选材工序之前,各工序的生产能力应略大于选材工序的生产能力,以保证它们能足够满足选材工序的需要;选材工序以后的各工序生产能力也要大于选材工序的能力,以保证选出的原木能及时被归楞装运出去。只有遵循上述“保证关键工序”的原则,才能真正保证生产的优化。 在翻梁式抛木机中,不论原木大小和形状,都能可靠地抛落下去。为什么?没有任何理论说明,因此也没有抛木机设计的任何基础。史济彦在研究过程中,按建立科学假说的要求和步骤,于1979年大胆假设承载梁翻转抛木的整个过程虽只有0.3~0.5秒,但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承载梁倾斜阶段,二是承载梁翻转阶段。在翻转的同时,原木随着翻转抛落下地。当时,他觉得这种理论假设对理解翻梁式重力抛木的工作很有说服力,但没有经过验证,不能成立。1981年,他通过硕士生的研究在实验室做了试验,基本上证明了抛木过程的确存在这两个阶段。原以为试验到此结束。但是,在观看照片时,突然发现承载梁在翻转过程中,其上的原木位置并没有与承载梁有任何相对的运动。这说明,只有当承载梁翻转完毕后,原木才开始沿承载板的斜面滚(滑)落下去。原木在斜面上的滑落过程形成了抛木的第三个阶段。实际上,如果从惯性定律来解释的话,这个现象还是容易理解的。这个发现,补充了原抛木过程两阶段理论为三阶段理论。这第三个阶段的确立对确定原木沿斜面滑落时的最小斜面角度至关重要。 简历1932年5月25日 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市)宜城镇。 1948-1950年 江苏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学习。 1950-1954年 沈阳农学院、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学习。 1954-1956年 东北林学院林工研究班研究生。 1958-1959年 苏联中央森工机械化与动力研究所实习生。 1959年 东北林学院(东北林业大学)教师。 1978年 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 1985年 东北林业大学教授。 主要论著1 史济彦.贮木场生产工艺与设备.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2 史济彦.贮木场生产工艺学原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3 史济彦.科研法概论.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89. 4 史济彦.中国当代森林采运科技新成果.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5 史济彦.采伐剩余物利用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 6 史济彦.贮木场生产工艺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7 史济彦.森林采伐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8 史济彦.移动型架杆绞盘机稳定性若干问题的研究.林业科学,1963,9(1):29~39. 9 史济彦.双联式缆索起重机工作参数的研究.林业科学,1965,11 (3):276~278. 10 史济彦.论林区贮木场性质及其发展.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0,8(3):97~105. 11 史济彦.论重力式抛木机的选型.林业科学,1980,16(3):221~230. 12 史济彦.林区贮木场工艺布局的类型与分析.林业科学,1981,17 (4):388~399. 13 史济彦.论翻梁式重力抛木原理.林业科学,1982,18(4):386~392. 14 史济彦.论选材线多节输送机的长度分配.林业科学,1983,19(4):390~399. 15 史济彦.林用装卸桥若干参数最佳确定方法的研究.东北林学院学报,1984,12(2):79~91. 16 史济彦.涡流及其在贮木场工艺布局中的应用.森林采运科学,1985,(2):31~33. 17 史济彦.谈森林采运机械选型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森林采运科学,1986,(3):2~9. 18 史济彦,王景欣.木材抓具的受力分析与验证.林业科学,1987,23 (3):320~331. 19 史济彦.建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型森林采运作业系统.森林采运科学,1988,(2):6~11. 20 史济彦,肖生灵.苏联原条铁路调运新工艺.世界林业研究,1988,(2):6~11. 21 史济彦.翠峦卸车缆索起重机的作业工艺与结构.森林采运科学,1989,(4):49~52. 22 史济彦,王景欣.木材抓具的实测报告.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9,17(5):45~52. 23 史济彦.谈东北林区贮木场技术进步发展问题.林业建设,1989,(6):11~13. 24 史济彦.谈我国森林采运治危中的任务.森林采运科学,1990,(1):1~8. 25 史济彦,王大伟.东北林业企业原条贮备量分配的研究.林业科学,1992,28(3):230~236. 26 史济彦,王景欣.木材抓具爪形理论的研究.林业科学,1992,28 (6):538~543. 27 史济彦.生产集中、均衡生产是贮木场发展的必由之路.森林工程,1995,3(2):1~6. 28 史济彦.我国在生态性采伐实践中的论述与作法.林业科学,1998,34(2):90~9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