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拾骨葬 |
释义 | 拾骨葬,俗称“捡骨”。是一种二次葬的葬礼活动,流行于闽南人、客家族群、中国南方、琉球、东南亚部份地区。 方式在亲人死后,将其尸体埋入土中,待其尸体腐烂后,把骨头依照从头到脚的顺序取出,擦净,再按从脚到头的顺序放入坛子(当地人叫金罐)中立式贮存,又重新埋葬的一种葬法。这种葬仪与移民文化有关,迁徙者可将先人遗骨带回故乡或新的居住地。 在客家方面,这与客家人的起源有关。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背井离乡,他们期盼总有一天能回到家乡,让祖先落叶归根,所以把骨头收集起来。 调乱骨头情况有时多人一起迁居时,各人所携的尸骨可能会掉乱。例如清朝年间香港西贡客家村孟公屋村冯氏太公与大水坑村张氏太公、沙田九肚山村的罗氏太公同船南迁香港,航程中遇上大风浪,掉乱了各人所携的祖先遗骨,于是他们即时就订下协议结拜为异姓兄弟,后代不可互相通婚。 拾骨葬在全球上的分布拾骨葬的习俗,事实上并不是汉族所固有的,而是环太平洋原始民族中普遍分布的一种文化特质,广及中国大陆的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台湾的汉人、壮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东南和东北亚洲、南太平洋诸岛、以及南北美洲,最远可达到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 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学者凌纯声的研究,整个洗骨文化圈里诸民族所采行的洗骨文化,基本上均为来自相同起源的一个文化习俗,而这个习俗最早的起源地,正是古百越族所分布的华南地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